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从中医角度探讨肝硬化证型与Child-pugh分级之间的关系,以便正确评估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肝贮备功能,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指导。方法:将临床92例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与Child-pugh分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患者以Child B级和Child C级为主(分别占37.0%和54.3%)。肝硬化中医证型不同,Child分级不同。通过对6种证型组间Child分级两两比较,在Child A级和Child C级,肝气郁结型与血瘀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有显著性差异;在Child B级,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经卡方检验以及Pearson列联系数分析,中医证型和Child分级之间存在关联性。结论:肝硬化的辨证分型与Child-pugh分级有一定的关系,随着病情的进展,中医证型由肝气郁结逐渐向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型发展,而Child分级也由A级向C级变化。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临床肝硬化患者的各项临床信息进行分析,探讨肝硬化的临床辨证分型的规律。方法:选择肝硬化患者100例,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临床辨证分型、Child-pugh分级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肝硬化患者中,腹胀、少尿、舌淡苔薄或腻出现的频率最高。通过对ALT、AST的数值、Child-pugh分级、并发症的出现等结果进行分析,气滞湿阻证病情最轻,肝肾阴虚证病情最重。结论:肝硬化的中医证型由气滞湿阻→湿热壅盛→肝脾血瘀→脾肾阳虚→肝肾阴虚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cirrhosis of liver)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临床上有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根据其临床表现中医多归为“鼓胀”、“积聚”、“胁痛”、“黄疸”等范畴。中医治疗不外辨病和辨证两个方面。辨病治疗相对单一,辨证治疗就复杂多了。由于各医家对肝硬化的认识与经验不同,各地气候、患者体质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与CT影像学特征具有的关系。方法:选取肝硬化患者190例,共包括6种中医证型,对所有患者的肝脏体积进行测量,对患者肝脏CT灌注参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脾肾阳虚证患者以及瘀血阻络证患者,在HAP方面表现较高(P0.05);水湿内阻证患者的PVP表现较高,湿热蕴结证以及肝肾阴虚证患者表现较低,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同CT灌注影像表现出相关性,伴随着证型的逐渐发展,患者自身肝脏体积以及CT关注血流动力学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方法:统计分析近30年来国内公开报道的肝硬化辨证分型文献,运用多组间χ2检验对总结出的各组病例数据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明确提出肝硬化辨证分型的有78篇,病例共5283例,肝硬化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气滞血瘀证、血瘀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证。结论:肝硬化病例的统计结果对确立该病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状况及中医证候积分、辨证分型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月应用调查问卷调查416例肝硬化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中医证候积分。结果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评分40.47~91.27分,平均(70.14±6.63)分;中医证候积分4~50分,平均(14.60±1.99)分。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得分与中医证候积分呈负相关,且不同证型的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肝硬化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治疗,消除患者症状,以全面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中医分型微观辨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具有悠久的历史,采用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中医药诊疗优势的进一步发挥。现将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中医分型的微观辨证研究综述如下。 1 与肝功能的关系 肝功能检验对肝病的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等具有重要价值。朱氏[1]等对89例6种证型(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气滞血瘀型、水湿内停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肝硬化患者血清AST、ALT检测及AST/ALT比值分析显示,AST、ALT及AST/ALT比值均高于正常,其升高幅度以肝郁脾虚型为最低,以肝肾阴虚型(AST、ALT及AST/ALT)和气滞血瘀…  相似文献   

8.
早期肝硬化的辨证分型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是由不同疾病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脏疾病.肝硬化是我国常见疾病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国内报道占住院人数的0.36%~0.64%,占内科住院人数的1.33%~2.63%.发病年龄以21~50岁最多.肝硬化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早期属于中医"积聚"范畴.肝硬化失代偿期是肝硬化终末期的表现,病情较重且不可逆,反复发作且进行性发展.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早出现的并发症,是肝硬化由代偿期发展为失代偿期的一个转折点.肝硬化腹水多属中医"鼓胀"范畴.我们把2008~2010年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积聚、鼓胀做了回顾性调查,现把结果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中风急性期中医辨证分型与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37例中风急性期患者的血清中性粒细胞(PMN)凋亡率。结果:中风急性期患者在发病的72h内血清中PMN凋亡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组内比较PMN凋亡率呈进行性降低趋势(P<0.05)。中脏腑患者PMN凋亡率明显低于中经络组(P<0.05);风痰火亢证、痰热腑实证、风痰瘀阻证、风火上扰证、痰湿蒙神证PMN凋亡率明显低于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P<0.05或0.01)。痰湿蒙神证、风火上扰证、风痰火亢证PMN凋亡率明显低于痰热腑实证、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P<0.05)。结论:中风病的致病因素、病情轻重和辨证分型与PMN凋亡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感觉统合失调(SID)程度与中医辨证分型及相关原因的关系。方法:临床观察200例不同程度SID儿童的临床症状、舌质、舌苔、脉象的变化,根据中医的辨证原则进行辨证分型,并调查SID可能发生的先天和后天两大原因。结果:SID轻度失调以脾虚肝旺型为主,占48.2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中、重度失调皆以肝肾阴虚型为主,分别占48.00%和70.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SID轻度失调以后天抚育方式为主要发病原因,占71.8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重度失调以先天孕育问题为主要原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结论:提示我们除了要加强优生优育,减少SID的发生,减轻SID的程度,治疗上还可以运用中医药,从改善患者的体质入手,纠正脏腑阴阳失衡,为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治疗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医临床辨证是中医治病必须掌握的核心技术。由于中医证型繁多,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其辨证思路应从复杂的证型中,梳理出具有共性特征的"基础证型";同时又"不必悉具,但求一证",以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方能正确掌握中医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14.
单纯性肥胖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18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分为脾虚湿阻型、胃热湿阻型、肝郁气滞型、脾肾阳虚型、阴虚内热型,并与健康对照组作胰岛素敏感性比较。结果单纯性肥胖各证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P〈0.05),且脾虚湿阻型、胃热湿阻型较肝郁气滞型、脾肾阳虚型、阴虚内热型明显(P〈0.05)。前两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合并称为湿阻型,后三型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合并称为非湿阻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在排除年龄、性别、血压、血脂、血糖的影响后,仅胰岛素敏感性与中医分型密切相关(P〈0.05),湿阻型的胰岛素抵抗较非湿阻型显著。结论胰岛素抵抗是单纯性肥胖中医辨证分型的病理基础和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内在联系。方法:在南京地区选取228例高脂血症住院病人,将其分为痰浊阻遏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阴虚阳亢型、气滞血瘀型5个证型,探讨各证型与反映炎症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高脂血症实证组(痰浊阻遏型和气滞血瘀型)的血hs-CRP和TNF-α及IL-6水平显著高于虚证组(脾肾阳虚型和肝肾阴虚型)(P<0.01),表明前者的炎症水平要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6.
阐述中医外科名医医案中常用八个字的证型命名特点。结合这些医案,强调"八字证型"命名在中医外科疾病辨证中的重要性,尤其在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不一致的情况下。四字证型有着普遍认可性和简便直观性,临床使用广泛,但应逐渐认识到八字证型以其能够统筹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的特点,使其在临床诊疗工作中更具针对性,是中医外科名医临床辨证用药的经验体现。  相似文献   

17.
张建文  李坤 《河南中医》2008,28(4):36-37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急性期)不同证型治疗前后D二聚体检测的差异性。方法:分别选择湿热瘀阻组35例,脾虚血瘀组20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5天、治疗后10天抽取静脉血液检测D二聚体含量,观察其变化和差异。结果:治疗前脾虚血瘀组D二聚体含量较少,与湿热瘀阻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后D二聚体含量先升后降,两组之间无差异性(P>0.05)。结论:不同证型D二聚体含量在治疗前有差异,治疗后无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收集整理慢性胃炎的现代文献,探索辨证及证候分布规律,为中医证候的客观化与规范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设定检索策略,将符合标准的合格文献纳入,建立文献数据库,提取相关的证候要素,同时规范证名,运用统计软件SPSS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和证候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型为脾气虚弱、肺脾气虚、湿热内蕴、气阴两虚等;病位主要涉及脾、肝和胃;病性以湿、热、痰、气虚、阴虚为主。结论 慢性胃炎的辨证诊断标准和相应的证候名称目前缺乏规范,成为学术交流和临床应用的瓶颈,“证候要素”的引入很有必要且为实现中医辨证的量化、客观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心悸辨证分型及证素分布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对中医药治疗心悸的有关报道56篇进行分析研究,从文献中筛选出心悸辨证分型中比较公认的证型,再从公认的证型中提取证素,最后把在文献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证素依据中医理论归纳为临床常见证型,从而探讨心悸的证素分布规律和中医药治疗心悸的证型分类。  相似文献   

20.
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对中医药治疗心悸的有关报道56篇进行分析研究,从文献中筛选出心悸辨证分型中比较公认的证型。再从公认的证型中提取证素。最后把在文献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证素依据中医理论归纳为临床常见证型,从而探讨心悸的证素分布规律和中医药治疗心悸的证型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