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移植人皮肤建立的增生性瘢痕裸鼠模型瘢痕中不同时期TGF-β1的变化,探讨TGF-β1的表达与瘢痕增生的关系及对比与人的增生性瘢痕的变化规律,证明用该裸鼠模型进行实验研究的可行性.方法 将人的全厚皮片移植于裸鼠背部,待皮片脱落后局部产生瘢痕增生,切取不同时期的瘢痕组织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TGF-β1进行染色,并对染色结果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移植术后TGF-β1在瘢痕组织中的表达为,1个月和3个月时高表达,6个月时表达明显减少,而在正常皮肤中很少有阳性表达.结论 TGF-β1在该裸鼠模型中的表达与人的增生性瘢痕的变化规律相似,TGF-β1的表达与瘢痕增生有密切关系,该模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增生性瘢痕的动物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2.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转化生长因子-β_3(TGF-β_3)及其Ⅰ-型受体(TBR Ⅰ)和Ⅱ-型受体(TBRⅡ)在不同形成时期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用病理学技术检测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的结构特征后,提取16例不同发生时期的增生性瘢痕(4个月~11年)和8例正常皮肤组织的总 RNA 后,分离mRNA,用 RT-PCR 方法检测这4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TGF-β_1,TGF-β_3,TBR Ⅰ和 TBRⅡ基因在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都有表达。TGF-β_1在不同类型的组织中表达差异不显著。与正常皮肤相比,TBR Ⅰ和 TBR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下游信号分子smad2,smad3和smad4在伤后不同时期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用病理学技术检测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的结构特征后,提取16例不同发生时期的增生性瘢痕(4个月~11年)和8例正常皮肤组织的总RNA后,分离mRNA,用RT-PCR方法检测这4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TGF-β1,smad2,smad3和smad4基因在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中都有表达.TGF-β1在不同类型组织中表达水平相近似.与正常皮肤相比,smad2,smad3和smad4基因的转录本含量在增殖期的增生性瘢痕中明显升高,在成熟期的增生性瘢痕中smad2基因表达量恢复到正常皮肤水平,而smad3和smad4基因表达虽有所减弱,但两种基因的mRNA含量仍明显高于正常皮肤(P<0.05).结论:信号分子smad2,smad3和smad4基因表达增强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之一,而smad2表达降低,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减弱可能与增生性瘢痕达到相对稳定的成熟状态有关,而TGF-β1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 - β三种异构体 (TGF- β1 、β2 和 β3)和其受体 - I[TGF- βR(I) ]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对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  16块被测标本中包括增生性瘢痕 8例 (块 ) ,其对应的正常皮肤组织 8块。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分析其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 正常皮肤组织中 ,TGF-β1 、β2 和β3细胞因子的阳性信号主要见于表皮细胞、汗腺及毛囊细胞的胞浆和细胞外基质中 ,TGF-βR(I)蛋白则主要定位于表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上。增生性瘢痕组织中 ,TGF-β1 、β3细胞因子的阳性信号主要见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内 ,TGF- β2 的阳性颗粒则分布于表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内。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 ,增生性瘢痕组织内 TGF- β1 和 β3含量明显下降 ,TGF- β2 含量变化不显著 ,而 TGF- βR(I)阳性颗粒含量和分布无明显改变。结论  TGF- β1 、β2 和 β3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含量和分布的不同变化规律显示 ,这三种细胞因子可能参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而 TGF-βR(I)蛋白及其下游的信号分子是否与瘢痕的形成相关 ,还需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增生性瘢痕退行性变过程中不同时期哌β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及其受体(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receptor,TGF-β-R)的表达变化规律和意义.方法 对8例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退行性变过程中的增生活跃期和成熟稳定期的瘢痕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增生性瘢痕退行性变过程中TGF-β1、TGF-β2、TGF-β3及TGF-β-R Ⅰ、TGF-β-RⅡ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增生活跃期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以TGF-βl、TGF-β2和TGF-β-R Ⅰ阳性表达为主,TGF-β3和TGF-β-RⅡ仅见弱阳性表达;成熟稳定期的增生性瘢痕中TGF-β3和TGF-β-RⅡ的表达强度明显强于增生活跃期,而TGF-B1、TGF-β2和TGF-β-RⅠ的表达强度为弱阳性或阴性.结论 TGF-β及其受体不同水平的表达与增生性瘢痕从增生活跃至成熟稳定的退行性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联合重症免疫缺陷鼠(SCID)增生性瘢痕模型并探究其可行性。方法 将人类刃厚皮片移植至SCID鼠背部(n=20),术后2周、4周时取材,对移植物进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比色法测定羟脯胺酸含量(术后4周),RT-PCR测定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表达水平。结果 通过该模型得到了红褐色、高出皮面、质韧的类瘢痕组织,组织学检测发现该组织具有真皮层增厚、皮肤附件结构改变、血管增生、胶原束细小及排列紊乱等增生性瘢痕的特点;术后4周,实验组羟脯胺酸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术后2周、4周时,实验组TGF-β1、CTGF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上调(P<0.01)。结论 该模型与人类增生性瘢痕有很多相似性,并且操作简单,可控性强,有望在增生性瘢痕的进一步研究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5-FU抑制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细胞因子cyclinD1、CDK4、TGF-β1表达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组织块法培养增生性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的成纤维细胞.用不同浓度的5-FU,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检测MTT值;利用半定量RT-PCR分析用药前后cyclindl、CDK4、TGF-β1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5-FU在体外能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其抑制率随5-FU浓度的增加而增高;并且5-FU能明显抑制cyclinD1、CDK4、TGF-β1 mRNA的表达.结论 5-FU能抑制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其机制与5-FU能明显降低cyclinD1,CDK4和TGF-β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对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中TGF-β1和cyclinD1表达的影响。方法:组织块法培养增生性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的成纤维细胞,用不同浓度的BTXA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检测MTT值;利用RT-PCR分析用药前后TGF-β1和cyclinD1m RNA表达的变化及其他们的相关性。结果:BTXA在体外能明显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TGF-β1和cyclinD1m RNA的表达。结论:BTXA对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BTXA能抑制TGF-β1和cyclinD1m RNA的表达有关;同时在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过程中,TGF-β1和cyclinD1m RNA的表达并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34例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组织标本进行TGFβ-mRNA斑点杂交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发现:随着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成熟,TGFβ-mRNA的总表达量明显呈由强至弱的变化,在1至6个月瘢痕组织内表达丰富,9个月时明显减弱,12个月以后的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对照标本中含量很少;TGFβ-mRNA表达的定位检测显示:除真皮层组织细胞有部分表达外,许多瘢痕表皮基底细胞内有较强表达。由此可见:①TGFβ表达与瘢痕增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②TGFβ在瘢痕表皮组织中的表达对其自身增殖起抑制作用,导致表皮萎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局部注射吡非尼酮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36只,在兔耳双侧分别构建增生性瘢痕模型后,将36只兔子随机平均分为溶剂对照组(A组)、吡非尼酮实验组(B组)和曲安奈德阳性对照组(C组)。待创面完成上皮化后开始给药。B组注射含150μg吡非尼酮的DMSO溶液,共30μl;A组注射等体积的DMSO;C组注射曲安奈德30μl,1次/d,连续注射3 d后改为1次/周,共2次。给药后第45天取材固定,常规HE染色及组织病理学分析,并计算瘢痕增生指数。通过Masson染色分析胶原纤维排列,PCR检测瘢痕组织中TGF-β1、TGF-β2和Col-Ⅰ等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B组和C组与A组相比,吡非尼酮和曲安奈德均可显著降低兔耳瘢痕增生指数,减少瘢痕的高度,其颜色更加接近正常皮肤,胶原组织排列也更为整齐有序;瘢痕组织中TGF-β1、TGF-β2和Col-Ⅰ等的m RNA表达也均明显下降。结论吡非尼酮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初步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瘢痕组织中的TGF-β1和TGF-β2的表达有关。吡非尼酮可能通过下调TGF-β1与TGF-β2等基因的表达抑制了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病理性瘢痕动物模型——裸鼠瘢痕模型和兔耳瘢痕模型的稳定性并对制作方法进行改进,为病理性瘢痕研究中选择有效的动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改良保留表皮(带表皮人瘢痕组织移植1周后剪除移植组织上方的裸鼠皮肤)、去除表皮(去除瘢痕组织表皮后移植)的方法分别在皮下移植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制作裸鼠瘢痕模型.分别采用去除软骨膜及软骨、保留软骨膜及软骨、去除软骨膜保留软骨3种术式制作兔耳瘢痕模型,观察各瘢痕模型的效果、模型稳定时间和病理学改变来评价模型质量.结果:裸鼠组可快速并稳定地复制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的病理生理特点,且改良保留表皮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移植组的稳定时间(15周和20周)及增生程度明显优于去除表皮的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移植组(模型稳定时间为8周和10周);兔耳组可观察到去除软骨膜保留软骨组瘢痕稳定时间(1 5周)及增生程度明显优于另外两组(模型稳定时间分别为9周和10周).结论:裸鼠瘢痕模型的制作以改良保留表皮移植术式为最佳,兔耳瘢痕模型的制作则以去除软骨膜保留软骨术式为最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厚朴酚是否能够通过影响TGF-β1影响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炎症反应。方法 自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铁岭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从1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身上采集了10份增生性瘢痕组织样本,10例皮瓣移植患者术后采集10份正常皮肤组织样本。通过ELISA检测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的表达情况。获取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后,分别采用0、10、20和40μmol/L厚朴酚处理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和正常成纤维细胞,在处理后24 h,采用ELISA和实时定量PCR检测检测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IL-1β和TNF-α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实验检测TGF-β1的表达情况。分别在细胞中转染对照和TGF-β1后,采用0μmol/L和40μmol/L厚朴酚处理细胞,在处理后24 h时,采用ELISA和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中IL-1β、TNF-α和TGF-β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早期瘢痕组织β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的变化,以探索TGF-β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并利用瘢痕水泡液作为研究增生性瘢痕的新途径.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愈合后瘢痕增生早期(≤90 d)的水泡液和血液TGF-β1的含量,动态监测瘢痕早期组织TGF-β1的变化,并与正常皮肤组织水泡液和血液对照.结果 大面积深度烧伤愈合后瘢痕形成早期患者血液和正常皮肤水泡液TGF-β1的含量与正常人血液比较无升高.均低于本试剂盒最低可检测阈值(15.6 pg/L,P〉0.01);增生性瘢痕水泡液TGF-β1含量显著高于其血液和正常皮肤水泡液(P均〈0.01),而且瘢痕增生早期(1~3个月)组织TGF-β1逐渐升高(P〈0.01).结论 瘢痕形成早期组织TGF-β含量增高可能是瘢痕增生的重要因素;瘢痕水泡液可作为研究增生性瘢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periostin在过度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研究其与TGF-β1和受体的相关性,探讨periostin与瘢痕过度增生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正常皮肤组织中periostin、TGF-β1,及其受体Ⅰ、Ⅱ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eriostin的蛋白表达。结果在基因水平,periostin在瘢痕疙瘩的表达高于正常皮肤,TGF-β1在瘢痕疙瘩的表达高于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TGF-βRⅠ在瘢痕疙瘩的表达高于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βRⅡ的表达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蛋白水平,periostin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皮肤(P〈0.05)。periostin和TGF-β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periostin在瘢痕疙瘩组织中表达增高,是瘢痕相关基因;其在瘢痕疙瘩形成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该作用与TGF-β1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反义TGF-β1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罗梅  姬永忠 《中国美容医学》2004,13(1):18-21,C002
目的:探讨反义TGF-β1脱氧寡核苷酸对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伤口愈合中瘢痕生成的抑制作用,研究局部使用反义。TGF-β1的有效给药途径。方法: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0只,建立兔耳腹侧面增生性瘢痕模型。采用组织形态学的方法对比研究反义TGF-β1在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影响,并用原位杂交法技术检测兔耳增生块内TGF-β1 mRNA、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mRNA、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Ⅲ)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兔左耳增生性瘢痕局部注射反义TGF-β1后,按时间段取材,HE和Masgon染色显示真皮层变薄,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胶原排列趋于一致。增生块的相对增生高度低于对照组。原位杂交显示TGF-β1 mRNA、collagenⅠmRNA、collagenⅢ mRNA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降低。结论:反义TGF-β1能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增殖过程,使瘢痕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局部注射裸DNA治疗瘢痕的给药途径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的作用,探讨增生性瘢痕的基因治疗。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分别将生理盐水、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TGF-β1 CTGF、CTGF、ASODN作用于动物模型。7、14、20天后观察瘢痕体积的变化,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CTGF蛋白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细胞凋亡。结果:注射TGF-β1、CTGF后瘢痕体积、CTGF蛋白表达、PCNA阳性表达均增高,TUNEL阳性细胞减少,其中以联合注射TGF-β1 CTGF最为显著;ASODN作用后瘢痕体积、CTGF蛋白表达、PCNA阳性表达降低,TUNEL阳性细胞增加。结论:CTGFASODN能够有效抑制CTGF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增殖,并且加快了细胞的凋亡,从而抑制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17.
原癌基因N33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原癌基因N33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与发展中基因分布特点与变化趋势。以及在增生性瘢痕中所起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收集增生性瘢痕患者24例、非增生性瘢痕患者24例不同时期的标本,按伤后3、6、9、12个月分组编号。另设12例患者的正常皮肤作为对照组。利用原癌基因N33的基因特异片段制成寡核苷酸探针,与瘢痕组织切片和成纤维细胞爬片原位杂交。经统计学处理后,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 早期增生性瘢痕中,N33基因的探针在组织细胞中有较强的阳性反应.而非增生瘢痕则阳性反应较低,正常皮肤组的阳性反应更少。经对所有标本的观察,增生性瘢痕3~6个月的N33表达,阳性细胞的数量、反应的着色程度,均明显强于9~12个月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将增生性瘢痕组与非增生性瘢痕组比较,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意义。成纤维细胞爬片杂交结果与组织切片存在相同的结果。结论 瘢痕增生与细胞原癌基因及抑癌相关基因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而原癌基因N33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调节该基因的表达,有望减轻瘢痕的增生。  相似文献   

18.
病理性瘢痕裸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验证所构建裸鼠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模型在病理性瘢痕研究中的可行性。方法 将0.8cm×0.8cm×0.5cm的人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组织块移植到裸鼠皮下,大体观察裸鼠及植入物情况。移植后第16天取出移植物与原标本进行下列指标的比较:体积、瘢痕的镜下特征、酸性黏多糖含量及Ⅰ、Ⅱ型胶原含量。结果 移植后裸鼠全部存活且创面愈合良好。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组织块的酸性黏多糖含量移植前分别为3448±1452、1940±509,移植后分别为3237±1871、1809±552,移植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物保持着原有的胶原特性及含量,未检测到细胞变性坏死。结论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以适当体积移植到裸鼠皮下,其生物学特性可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该动物模型适用于病理性瘢痕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增生性瘢痕模型,并观察辛伐他汀乳膏外用对瘢痕的抑制作用。方法:取4周龄SCID小鼠12只,将手术切除的人类瘢痕组织皮片移植到其背部,1周后将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模型组、乳膏基质组和1%辛伐他汀乳膏组,连续外用药物2周后,取各组移植瘢痕组织行HE染色、Masson染色;碱水解-分光光度法检测瘢痕组织中羟脯氨酸(HPr)含量。结果:植皮后1周,鼠背可观察到黄褐色、隆起于皮面、质地柔韧的类瘢痕组织,组织病理学可见排列紊乱的粗大胶原束,呈结节状或漩涡状排列,符合增生性瘢痕的特点。外用1%辛伐他汀乳膏2周后,真皮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有所缓解,胶原含量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CID鼠增生性瘢痕模型类似于人类增生性瘢痕,1%辛伐他汀乳膏可抑制该动物模型瘢痕组织增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ACE)在人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特征,比较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II,AngII)在人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产生的变化及其对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CE在18例增生性瘢痕和7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规律,用ELISA法测定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ngII含量的变化。结果:在正常皮肤中,ACE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皮肤附件包括毛囊和汗腺。在增生活跃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CE表达增强,阳性染色信号仍定位于表皮层,在成纤维细胞中未见阳性染色信号。随瘢痕逐渐成熟,ACE表达逐渐减弱,但仍高于正常皮肤。ELISA法测定结果显示正常皮肤可检测到AngII,含量为(15.36±5.40)pmol/mg蛋白,在增生活跃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ngII产生明显增加约是正常皮肤的4倍(63.58±12.30pmol/mg蛋白,P<0.05),在成熟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ngII的含量下降(27.64±7.50pmol/mg蛋白,P<0.05)。结论:皮肤组织具有独立合成AngII的能力;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CE表达和AngII产生的变化规律提示,在瘢痕形成和成熟过程中Ang系统被激活,AngII可能参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进一步研究AngII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将有助于理解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