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培酮(Risperidone,维思通)属苯丙异恶唑衍生物,是新一代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是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选择性单胺能拮抗剂,它与5-羟色胺(5-HT)能的5-HT。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有很高的亲和力。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阴性症状均有效,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2h达峰值,食物和吸烟不影响其吸收。利培酮除常见的椎体外系不良反应外,还具有以下罕见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药物热是因使用药物直接或问接引起的发热,是药物不良反应之一。本文对我科从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资料完整的46例药物热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药物和发热的关系,以提高对药物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利培酮的副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培酮是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具有对多巴胺D2受体和5-羟色胺S2受体的双重阻滞作用,因其疗效较好已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文献报道其副作用较少且轻微,很少发生严重后果。本文复习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文献,对其一些少见  相似文献   

4.
赵树雄 《山西临床医药》2001,10(12):919-920
目的:观察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疗效。方法:对20例病程≤5a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进行8周治疗。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以锥体外系症状量表(ESRS)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显效率(痊愈+显著好转)为75%,有效率100%。结论: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锥体外系等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轻微,提示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的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均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5):2381-2383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服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换用利培酮治疗后血常规检测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0例,均服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奋乃静、氯氮平或氯丙嗪)治疗3个月后,更换利培酮治疗,观察分析利培酮更换前后血常规检测结果[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中间细胞、淋巴细胞(LYM)、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变化。结果换药后2个月患者MCHC、PLT、中间细胞水平低于换药前,LYM、MCV水平高于换药前(P<0.05)。结论长期应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精神分裂症患者换用利培酮治疗后,可有效改善血常规水平,减少抗精神病药物对机体损害,有利于维持精神分裂症治疗。  相似文献   

6.
利培酮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精神病的治疗已有近 50年的时间〔1〕,传统抗精神病药的锥体外系副反应和迟发性运动障碍副作用 ,严重影响精神病患者的服药的依从性。 70年代研制的氯氮平因其有严重的降粒细胞作用 ,在临床应用上受到局限。 80年代利培酮的研制使人们在治疗精神病方面走进新的天地。我国于 1 997年在临床上开始应用西安杨森公司生产的利培酮 ,在各医院受到精神科医生、患者及家属的好评 ,现将有关利培酮的报道综述如下。 利培酮的基础药理学1 1 药理作用利培酮是一种苯并异恶唑的衍生物 ,它通过对多巴胺D2 受体和 5羟色胺的 5 HT2 受体双重阻滞来…  相似文献   

7.
利培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效果好,不良反应较少,对于用传统精神病药治疗无效的患者,利培酮是一种可供选择的药物。美国的研究表明利培酮对一些难治性患者或经传统抗精神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有效。笔者收集2003年1月42006年10月期间在我院住院并诊断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共240例,逐渐停用原有的抗精神病药,换用利培酮治疗,现将治疗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利培酮是一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阴性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不良反应较少,1996年在国内上市以来,已被广泛应用。本文对我院应用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为利培酮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抗精神病药物引起内分泌紊乱117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了解抗精神病药物引起内分泌紊乱的临床表现及作用机理。方法:选择符合中华神经精神病科杂志(1985)诊断标准的949例,按科研规定剂量统一服药,90d后观察有关内分泌紊乱反应症状,计算百分比等。结果:治疗前后对比均有明显改变,经卡方检验有显性差异(P<0.05)。结论:服药后药物直接或间接影响中枢的网状激活系统起抑制作用,降低杏仁核、海马回传入信号的兴奋性。下丘脑通过垂体内分泌系统的植物神经对有意义的感觉信息产生反应。胡垂体前叶分泌性腺激素和ACTH等减少,导致病人内分泌紊乱。  相似文献   

10.
1996年世界老年精神病学会一致决定将痴呆的精神障碍统一称之为“痴呆行为和精神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并认为与痴呆的认知功能相比,痴呆的精神症状显然是可以治疗的。但在选用适合治疗BPSD的抗精神病药物及其剂量方面的报道并不多见。为此,我们选用利培酮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马冬香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1):2940-2940
老年性痴呆患不仅有智能障碍,而且伴有幻觉、妄想、情绪不稳、无目的徘徊、攻击等精神症状,不仅影响了患的生活质量,也影响患家属的身心健康,必须进行积极治疗。为了观察利培酮(维恩通)治疗老年性痴呆患的疗效,运用维思通治疗36例痴呆患,并进行为期12周的观察。  相似文献   

12.
舒婷  申文武 《华西医学》2012,(2):285-285
1病例介绍患者男,28岁。因乱语、独笑、行为异常4年,加重10+d于2011年8月5日入院,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入院体检未见异常,心电图、血生化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予以舒必利治疗,因思维贫乏、情感平淡、生活懒散等阴性症状改善不明显,于住院第12天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本院12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抗菌药物的ADR发生率最高,有76例,占63.3%。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系统损害最为常见,有81例,占67.5%,经过相应的治疗均恢复正常。结论本院发生ADR最多的是抗菌药物,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占首位,提示临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用药前要询问患者的过敏史,用药后认真观察,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利培酮药物浓度。方法:采用C18色谱柱分离,紫外分光检测器检测,流动相为甲醇:50mmol/L磷酸二氢钠(70:30v/v:pH6.4)。结果: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2-20g/L,相关系数在0.99以上。方法的最小检出度为20μg/L血浆。血中药物经溶剂萃取后,药物回收率为98-24%。血中杂质不影响药物的检测。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特异,适用于临床常规和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5.
16.
药物治疗精神病已成为临床主要的康复手段。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心理负担不断加重等因素,精神病患者正逐年递增,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也日益增多,由于该类药物种类繁多,作用复杂,治疗周期长,加之有些患者用药不当,药物的不良反应几乎遍及人体的各个系统,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如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抗精神病药物发展较快,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逐渐替代了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的应用,尽管其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由于临床使用率较高,所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ADR)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患者常需要长期服用抗精神疾病药物治疗。因此,抗精神病药物的安全、合理使用必将成为医务人员特别关注的问题。为了解抗精神病药物致不良反应的特点,作者对相关病例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利培酮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8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利培酮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86例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进行治疗观察和比较研究。疗效判定指标包括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不良反应指标为副反应量表(TESS)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治疗结束,利培酮组和奋乃静组BPRS评分分别为(24.90&;#177;3.74),(24.90&;#177;3.74),均较入组时均显著减低(P&;lt;0.01);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72%和71%,P&;gt;0.05)。但治疗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轻微,尤以活动减少、嗜睡的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lt;0.05)。结论 利培酮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疗效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FGA)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SGA)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10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两组,FGA组48例,SGA组54例,分别给予FGA和SGA治疗。采用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治疗效果由主管医师按4级疗效标准在患者出院时加以综合评定。结果两组总体疗效无显著性差异(U=1.12,P〉0.05)。SGA组引起血糖升高、体重增加的发生率显著高于FGA组(P均〈0.05),肌强直、震颤、扭转性痉挛、口干、体位性低血压及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显著低于FGA组(P均〈0.05)。副反应量表评分,SGA组情绪抑郁、活动增多或减退、血糖升高、唾液增多、腹泻、心动过速因子分显著高于FGA组(P〈0.05或0.01),兴奋或激越、嗜睡、血象异常、肝功异常、震颤、扭转性痉挛、静坐不能、口干、鼻塞、视力模糊、便秘、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心电图异常、皮疹、体重增加因子分均显著低于FGA组(P〈0.05或0.01)。结论SGA和FGA常规有效剂量的抗精神病作用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各有侧重;在临床用药中应客观评价SGA,应根据病员状况合理选用药物。  相似文献   

20.
刘会轩 《临床医学》2003,23(4):60-61
非甾体抗炎药常被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类疼痛、发热、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抗凝、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很显著 ,它容易损伤胃粘膜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甚至大出血 ,已越来越引起消化内科医生的重视。我们对近年收治的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了初步分析探讨 ,供临床工作者参考。1 临床资料自 1990年 1月~ 2 0 0 2年 6月在我院消化科住院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 ,12 0例有明确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史 ,患者年龄18~ 80岁 ,平均 5 2岁 ,其中 5 0岁以上者 75例 ( 62 3 % )。男 89例 ,女 3 1例 ( 2 8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