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990年3月至1991年3月,我院收治了来自襄垣县黑热病三例。 例1,男,2岁。因发热2周入院。呈双峰热,体温达40℃,热前伴寒战。体温39℃,脉搏160次/min,呼吸36次/min。急性病容。肝右肋下锁中线4cm,脾平脐。血红蛋白35g/l,白细胞1.4×10~9/l。骨髓涂片查见利杜体。  相似文献   

2.
黑热病三次复发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男,26岁。因间断发热2年余,于1996年4月24日收入我院。1994年1月始患者不规则发热,在多家医院按“伤寒”、“疟疾”、“白血病”等病诊治无效,骨髓检查找到利杜体后确诊黑热病。于1994年8月、1995年6月及9月3次住院治疗,前2次用葡萄糖酸锑钠,总量分别为6克(疗程6天)、30克(疗程30天),第3次用戊烷脒总量4.2克(疗程13天)。虽然3次治疗后体温曾降至正常,骨髓镜检利杜体阴性,但是在疗程结束后第4个月、15天和第5个月又出现发热,骨髓镜检利杜体阳性。1995年9月小腿出现脓…  相似文献   

3.
黑热病一例     
患者,男性,23岁。1996年6月因发热两个月而人院.伴寒颤、多汗、乏力、贫血、体重下降、肝脾肿大而人院。体温39~40C,发热20天热自退,但一周后体温回升。患者6年前在新疆服役3年。体检;贫血面容,未见皮疹及出血点.两腋下及腹股沟可触及绿豆及黄豆大小的淋巴结.肝于右肋下4指。脾于脐下一指,有轻触痛。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2g/L,白细胞2.4X10N9/L,中性0.81,淋巴0.11·单核O.8.血免疫球蛋白定量:lgG31.7g/L,lgAl·34g/L,lgM0.7g/L.白蛋白34.61%,α157.5%.α26.54%,β7.18%,γ45.92%,骨髓净片见利一杜氏小体,入院…  相似文献   

4.
黑热病一例     
男,30岁。因发热消瘦两月,皮疹10余天,于1995年7月26日入院。患者于两月前无明显诱因渐出现低热,数日后发热加重,伴寒战,体温波动在38.5℃左右,最高时达43℃,此后即呈持续性不规则发热。近10日来出现暗红色丘疹,初起于面部,渐向胸背部及四肢漫延。查体:体温38℃,脉搏96次,呼吸18次,血压11.0/6.0kPa(82/45mmHg),意识清晰,极度消瘦,皮肤呈暗灰色,中度贫血貌、面部及胸背部可见暗红色丘疹弥漫分布,直径约0.3cm~0.8cm,部分丘疹顶端坏死结痂,去除后易出血。双侧颌下、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直径约1.0cm,无压痛。脾肋缘下可触及,质硬,肝脏不大…  相似文献   

5.
黑热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 ,2 7岁。生于陕西渭南 ,居住于山西 ,经常来往于山西与陕西渭南。不明原因发热 2个月余 ,伴有肝脾肿大。曾在两家大医院做了详细的检查 ,未查出原因。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怀疑肠结核 ,做诊断性抗结核治疗 2周 ,无明显的疗效。于 1999年 12月 2日以不明原因的发热(FUO)入住我院。入院时体温 39℃ ,浅表淋巴结均未触及。肺肝界于右锁骨中线第 4肋间。腹稍膨隆 ,肝肋下 5cm ,剑下 7cm ,质软 ,无压痛。脾肋下 3cm。移动性浊音阴性。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1 4~ 3 2 )× 10 9/L ,RBC (2 0~ 2 4)× 10 12 /L ,…  相似文献   

6.
黑热病1例     
病历摘要:患者男,23岁。四川岳池人。因长期不规则侵寒发热,多汗伴纳差,消瘦乏力4月余,于1986年3月24日入院。患者4个月前到新疆做工,不久便出现畏寒发热(39~41℃),当地疑为败血症用大剂量青、庆大、红霉素治疗1月余,症状无缓解,且进行  相似文献   

7.
黑热病1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VL),属地方传染病,在我省某些地区时有发生。现将2001年9月至2006年6月我院收治的11例黑热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黑热病一例     
患者系男性,36岁,农民。安徽省怀宁县人。经常外出,去过湖南、河北、蚌埠,1988年5—7月在甘肃省陇南地区文县一带经商。因不规则发热伴消瘦贫血4月余,于1989年11月19日入院。体检:中度贫血貌,左颈部可及2枚细小淋巴结,心肺检查正常,腹软,肝脏肋下2cm,脾脏肋下4.5cm,质中,无压痛。实验室检查:Hb 80g/L,WBC 18×10~9/L,其中杆状核0.01,分叶核0.37,淋巴细胞0.59,单核细胞0.03。血小板80×10~9/L。蒸馏水试验强阳性,甲醛凝集试验强阳性。肝功能:GPT  相似文献   

9.
黑热病1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患者,男,36岁,民工,因畏寒,发热1个多月入院。1月前患者因感冒后出现不规则发热,盗汗,体温最高达40℃,在当地按感冒对症治疗效果不佳。入院前1天突发鼻衄,量约600~700ml。于2004—01-27急诊入院。查体:T39.7℃,急性热病容,中度贫血貌,全身无出血点,无黄疸。心(-),肺(一)。B超示:肝正常大小,脾肋下约8.0cm,余无异常。  相似文献   

10.
黑热病一例     
患者,男,2 7岁,2 0 0 1年5月至11月在新疆务工。因畏寒、发热、出汗4 8d于2 0 0 1年12月30日收入我院。患者于4 8d前从新疆返回后始发热,发热以每日午后及夜间为主,每日体温波动在37.5℃~4 0℃,最高体温达4 0 .3℃,发热前有畏寒感,发热后伴出汗。发病后曾在外院予抗生素及抗结核治疗,病情无改善。体检: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咽轻度充血,双侧扁桃体Ⅲ度肿大,腹部平坦,可见腹壁静脉显露,中上腹轻度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肝于右锁骨中线肋下7cm ,剑突下10cm可触及,质中,边缘光滑,无明显触痛,脾于第一测量线13cm(…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外源性胰岛素抗体综合征(EIAS)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住院EIAS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 结果 EIAS患者年龄63~81岁,糖尿病病程10~22年,低血糖发作1例,发作时间无规律;均无自身免疫病病史和含巯基药物接触史;血清ICA、GADAb均阴性,IAA均强阳性(>100);血清胰岛素水平均升高,但与C-P水平不匹配;调整为口服药或减少胰岛素注射次数后,血糖控制均改善. 结论 高胰岛素血症伴或不伴低血糖的T2DM患者,如发现血清胰岛素浓度与C-P水平不匹配,需检测胰岛素抗体(IAb),并考虑EIAS的可能性,必要时调整为口服药治疗可改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2.
黑热病误诊一例王兴武,张文祥(甘肃省陇南地区人民医院,746000)患者男,回族,39岁,地质工人,住院号74540,因发冷、发烧、咳嗽、脓痰六天于1988年2月18日夜急诊以“感染性休克”收住院。起病发热时体温在39℃以上,伴有乏力、厌食、鼻衄及左...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49岁,甘肃省甘南州迭部县农民.因乏力纳差1年余,间断发热3个月,加重4d入院.体格检查:消瘦,双肺呼吸音粗,余无阳性发现.实验室检查:WBC3.21×109/L,中性粒细胞0.763,RBC 3.82×1012/L,Hb106 g/L,PLT 70×109/L;Alb 26 g/L,IgG 41.96 g/L,IgM 1.40 g/L,IgA 1.25 g/L,血细胞沉降率33 mm/1 h,PPD阴性;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肿瘤指标(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抗原19-9、糖抗原242)均正常,肥达试验、外斐反应阴性;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HCVRNA、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结核抗体均为阴性;心电图、胸部X线片未见异常,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胆囊炎性改变,脾大.  相似文献   

14.
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引起,通过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其临床主要特点是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贫血、肝脾进行性肿大及全血细胞减少。它是一种很少见的虫媒传播的地方性传染病。绵阳404医院传染科收治了历年来唯一1位黑热病患者,现将治疗与观察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收治黑热病病例的分析,探讨黑热病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为临床减少误诊误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就诊患者采用骨髓穿刺或rk39试纸条检测,阳性者收集流行病学、发病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病历记录等资料,给予锑剂药物治疗;对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回顾性分析。结果 47例病例均有流行区居住史;各月均有发病,以2-6月居多,占全年发病的68.09%;病例男性高于女性,年龄以16岁及以下发病较多,占发病数的80.85%,发病至确诊时间病程在6个月内的占95.75%,病程长短与误诊时间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100.00%)、进行性贫血(100.00%)和脾肿大(95.74%);以白细胞为主的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分别占病例的89.63%和57.45%。rk39试纸条检查与骨髓穿刺的阳性符合率为100%。结论 47例黑热病病例均有流行病学规律和一些临床特点;了解黑热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特点,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查或血清学检测是避免漏诊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黑热病误诊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36岁.因恶心、厌油食、乏力、腹胀、鼻出血3个月第一次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8℃,皮肤黏膜显著黄染,巩膜黄染;肝右锁骨中线右肋缘下2 cm,剑突下2 cm,边缘钝,质中,压痛;脾右锁骨中线右肋缘下3 cm,边缘钝,质软,压痛.  相似文献   

17.
黑热病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病例报告 患儿,男,2岁,甘肃文县人,因持续性发热1个月余入院。患儿于2008年07月19日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高热,体温波动在39-40.2℃之间,呈稽留热型,无发冷寒战,无咳嗽咳痰,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发病后曾先后就诊于3家医院,分别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血液病、黑热病,给予口服退热药及地塞米松治疗后,体温可降至正常,此时患儿与正常无异。  相似文献   

18.
邵鸣  肖玉珍 《肝脏》2012,17(1):67-68
患者,男性,43岁,河南籍.主因"间断发热3年余,肝脏肿大1年半"于2009年2月2日收入我科.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午饭前及夜间多见,体温波动于38.5℃~40.5℃,出汗后体温自行下降,为间断性发作.患者多次就诊,曾住院行骨髓穿刺,排除血液疾患,诊断不明确.患者于2007年3月在行脾脏切除术前,每天出现两次发热时段,白天一般在早上8点~10点,晚间一般在9点~11点,体温波动较高,介于38.5℃~40.5℃.B超示脾脏肿大;血常规三系减少,行脾脏切除手术时取脾脏组织病理切片结果示脾功能亢进.术后仍有间断发热,每天1次,大多在晚间9点~11点,体温波动于37.5℃~38.5℃.一年半前又就诊于某三甲医院,查ALT54.0 U/L,AST 40.8 U/L,ALP 200 U/L,GGT 189 U/L,A/G1.1.超声提示:肝脏肿大.抗核抗体弱阳性,核仁型;抗平滑肌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抗肝抗原、抗肝溶质抗体Ⅰ型、抗Ro-52、抗Sp1 00、抗3E(BPO)、抗PML、抗gp210均为阴性;IgG、IgA、IgM、C3、C4均在正常值范围内;AFP 1.17 ng/ml,未明确诊断患者出院.2009年2月2日我院门诊以"①肝脏损害原因待诊?②.发热原因待诊?"收住院.患者自发病来觉乏力,无头晕、头痛,无胸闷、心悸、气短,皮肤颜色较前发黑,体重减少10斤余.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否认高血压、精尿病、心脏病史;否认伤寒、结核等传染病史,无药物过敏史.职业为金矿工人,接触汞作业史10年.嗜好饮酒20年,现已戒酒3年.嗜好吸烟20年,20支/d.无肝炎家族史.  相似文献   

19.
例1,女性,因停经7个月,不规则发热2个月入院。2个月前患者无明显原因发热,一般在夜间及清晨体温升高,在38.5—41℃,下午体温正常,无咳嗽、咳痰,无盗汗。曾在多家医院诊治,怀疑上呼吸道感染、肺结核、血液系统疾病等,但均未确诊。1个月前出现乏力、面色苍白、双下肢浮肿,在本院妇产科住院治疗1周,诊断:(1)孕29+周G3P1臀位;(2)妊娠合并贫血;(3)发热原因待查。  相似文献   

20.
小儿黑热病一例王玉珍作者单位:730030兰州市第一医院患儿,男,6岁。于1993年11月4日因发热半月入院。体温38~40℃之间,不规则,伴有寒颤、腹胀、消瘦、汗多。在当地县医院组予中西药治疗半月无效,因全血细胞减少,疑及液病转来我院。体验:T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