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玉顺  代政学  李寰  王垒  张军  李军 《心脏杂志》2005,17(2):198-200
目的评价距主动脉瓣2mm以内的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治疗的可行性。方法86(男46,女40)例患者,年龄3~48(12±9)岁。经胸超声检测VSD距主动脉右冠瓣0.5~2(平均1.2)mm,VSD直径3~18(7±4)mm。其中22例有轻度肺动脉高压,2例有轻~中度肺动脉高压。19例伴轻度主动脉右冠瓣脱垂。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4~18(平均7)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0.5~2(平均1.2)mm。84例患者封堵成功,2例伴主动脉右冠瓣轻度脱垂封堵后有少~中量主动脉瓣返流而放弃封堵,成功率为98%。所选封堵器大小为5~22(平均8.4)mm。封堵器到位后即刻左心室和升主动脉造影显示,微量残余分流7例,微量主动脉瓣返流5例。3月超声复查有1例微量主动脉瓣返流,均无残余分流。术后发生高度AVB1例,经药物治疗恢复。结论距主动脉瓣2mm以内的膜部VSD可以成功经导管封堵治疗,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封堵主动脉窦瘤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8例患者,年龄17~44岁.其中5例为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窦瘤破裂入右心室,破口直径2.5~13 mm;2例为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窦瘤破裂入右心房,破口直径4~8 mm;1例为主动脉无冠状动脉窦瘤破裂入右心室,破口直径6 mm.7例为先天性,1例为获得性(医源性).通过建立股动脉-主动脉窦瘤破口-右心室(或右心房)-右心房-股静脉的轨道,透视下经股静脉置入合适的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所选择的封堵器直径较破口大(2~5 mm).结果 5例患者封堵成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4年,5例患者症状和体征均消失,超声证实封堵器形态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栓塞、细菌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反流等发生.1例封堵后1周封堵器脱落,脱入右下肺动脉,转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同时行主动脉窦瘤修补.1例因破口大置入封堵器后影响右冠状动脉开口,放弃介入治疗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置入封堵器后因主动脉瓣反流,放弃封堵治疗继续观察.结论 术前选择合适的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窦瘤破口封堵术为一种微创、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远期疗效良好,临床应用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3.
患女,31岁,因“活动后气短4年余”来我院就诊。患8年前因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arterious,PDA)在我院行直视闭合术及二尖瓣环缩术。术后超声示大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消失。入院查体:胸骨左缘Ⅱ-Ⅲ肋间可闻及Ⅲ/6级连续性样杂音。心脏彩超示PDA术后残余分流,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残余漏直径约为6mm;右心导管检查示术前肺动脉压为53/24(37)mmHg(1mmHg=0.133kPa),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为1.46。经交换导丝由股静脉途径送入9F长鞘至降主动脉,以Amplatzer法行残余漏封堵。首先置入12/10mm的Amplatzer封堵器1枚,可见封堵器腰部中央内陷、展开不完全,胸骨左缘Ⅱ-Ⅲ肋间仍可闻及Ⅱ/6收缩期杂音。封堵10分钟后重复弓降部造影,于封堵器上方可见一束直径约3mm的残余分流,与封堵器腰部有一定距离,更换更大型号封堵器仍无法完全封堵。将下方瘘口处的封堵器收回至9F输送鞘内后,再次穿刺右股静脉,经上方瘘口将交换导丝置于降主动脉,送入8F输送鞘;再经8F输送鞘送入直径8/6国产封堵器,先后释放上方瘘口及下方瘘口的封堵器,造影示微量残余分流,听诊胸骨左缘Ⅱ-Ⅲ肋间杂音消失。术后24小时超声示残余分流消失。  相似文献   

4.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目的:评价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456例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VSD直径为3-18(6.2±3.1)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5.0(2.3±1.0)mm。其中6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7例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19例伴轻度主动脉右冠瓣脱垂。先行左心室造影,通过VSD建立动静脉轨道,应用7-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封堵器。 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3-20(6.4±3.0)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6.0(2.4±1.1)mm,其中86例患者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2 mm。391例伴膜部瘤形成。448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为98%。未成功的8例中,2例导管未能通过缺损处,2例术中导丝通过VSD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封堵后出现间歇性Ⅲ度AVB,2例伴主动脉右冠瓣轻度脱垂患者封堵后有少-中量主动脉瓣反流而放弃封堵治疗。所选封堵器大小为4-22(8.6±3.1)mm。封堵器到位后即刻左心室造影示微量残余分流68例,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有1例微量残余分流。术后发生高度AVB 6例,1例安装永久起搏器。封堵器向膜部瘤出口明显移位1例,外科取出封堵器并行手术修补VSD。溶血2例,三尖瓣中量反流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房间隔缺损7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问隔缺损1例,同时成功封堵。 结  相似文献   

5.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并发心尖部室壁瘤形成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男,5岁。2003年5月因“膜部室间隔缺损(VSD),室水平左向右分流”行VSD封堵术,VSD直径10.2mm,距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瓣2.5mm,使用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直径14mm。成功封堵室间隔缺损后,即刻、48h内、术后1个月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封堵器位置固定,左向右分流消失,未发现主动脉瓣反流,未见三尖瓣微量反流有增加表现。右心室回缩较明显,左心室前后径舒张末期为40mm,较术前无明显改变(术前仅见外院报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为39.0mm,未见测量图)。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9岁。发现心脏杂音1年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可,心界向左下扩大。胸骨左缘第4、5肋间闻及3/6级粗糙舒张期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双室增大;X线胸片示肺野清晰,主动脉结缩小,左心缘饱满并向左侧扩大;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示右冠状窦扩张(开口14mm),右冠状动脉增宽。走行迂曲。沿右侧房室沟下行。于左室下壁二尖瓣后叶后方引流入芹审(开口14mm);冠状动脉造影昆示(网1):右冠状动脉明显迂曲。增粗,直径超过10mm,与左心室相接,瘘管中途未见明显分支显示。全麻体外循环下手术。术中探查见:右冠状动脉增粗,直径12mm左右,于心室下壁右冠状动脉末端可触及连续性震颤。瘘管中途可见3支冠状动脉分支,建立体外循环后。于心室下壁右冠状动脉末端剪开右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7.
介入法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经导管封堵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9(男4,女5)例患者,年龄5~40岁。其中膜部VSD术后7例,法洛四联症(TOF)术后2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VSD术后残余漏直径为3~12mm。有7例为1个残余漏口,2例有2个残余漏口。结果左心室造影5例膜部瘤的左室面直径14~28mm,漏口均在膜部瘤的出口。其中3例残余漏有1个孔,其大小分别为4、6和7mm,用6、9和10mmVSD封堵器。2例有2个孔,其大小分别为3、6mm和9、7mm,两孔之间距离分别为8和10mm,均放置两个封堵器,1例为5和9mmVSD封堵器,1例为14mmVSD封堵器和12/14mm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2例膜部VSD,其漏口直径分别为3和10mm,用5和14mm封堵器。2例TOF术后并发VSD残余漏,其漏口直径分别为9和14mm,用12和18mm封堵器。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8例无残余分流,1例两个封堵器的患者有少量残余分流。升主动脉造影全部患者无主动脉瓣返流。随访1~6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有残余分流的1例在3月消失,全部患者封堵器无移位,无主动脉瓣返流。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是一项操作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支架型人工血管置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在国内已推广应用。本文报告 1例经髂外动脉切口 ,施行腔内人工血管置入获手术成功者。1 病例介绍患者 ,女性 ,5 2岁 ,高血压 1 0年伴后背部疼痛 1年 ,螺旋 CT检查示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下方 3 cm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图 1 ) ,Debakey a型 ,远端已撕裂至肾动脉水平 ,于 2 0 0 1年 1月行腔内人工血管置入。因术前彩超示两侧股动脉均 <6.8mm,而左侧髂外动脉直径 8.1 mm能通过 2 4F导送器 ,故改用经髂外动脉切口。术中首先经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 ,并以此导管作为左锁骨下动脉标志 ,注射造影剂确定假腔…  相似文献   

9.
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目的 总结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临床经验。方法 胸主动脉夹层 4 9例 ,男 4 4例 ,女 5例 ,平均年龄 (5 1 6± 1 8)岁。经CT增强扫描或磁共振成像确诊。切开右或左侧股动脉置入带膜血管内支架 ,封堵原发破口。置入后重复造影检查。随访行胸部X线平片与电子束CT检查。结果 支架置入全部成功 ,术后即刻造影 4 0例无内漏 ,9例见少量内漏。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均明显扩大 ,远端降主动脉及分支供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1例因支架置入位置过高 ,行外科升主动脉 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旁路移植术。 1例术后死于中毒性休克。术后随访 :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扩大 ,术后造影 9例有内漏者 ,无加重 ,4例患者近端夹层动脉瘤消失 ,余者夹层近端假腔内均有血栓形成。结论 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近期疗效满意 ,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封堵器脱落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儿 ,男 ,6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 ,易感冒 ,活动后心慌、气短、生长发育差。体检 :血压 1 2 0 /60mmHg( 1mmHg =0 .1 33kPa) ,无紫绀 ,胸骨左缘2~ 3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杂音 ,P2 亢进。心脏X线平片示 :肺血增多 ,主动脉结宽 ,肺动脉段凸 ,左心室增大 ,心胸比率 0 .60。局部麻醉下行右心导管及主动脉降部造影示 ,动脉导管未闭 (PDA) ,呈漏斗状 ,最窄处直径 1 0mm。经股静脉途径置入 1 2~ 1 4mmAmplazer封堵器。封堵后 1 0min ,重复造影肺动脉与主动脉间有少量分流。但术后 1h封堵器脱落入右肺动脉 ,急诊在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取出封堵器 ,…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49岁,以De Bakev I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功能(NYHA)II级为诊断收入院。术前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示左室舒张未内径59mm,主动脉瓣环径41mm,升主动脉弓内径45mm,主动脉瓣重度返流,主动脉瓣叶正常。另可见一直径4mm之动脉导管未闭。术前升主动脉造影见自主动脉根部开始撕裂,形成真假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封堵治疗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方法 全组17例,男性8例,女性9例,年龄15~43(24.5±11.1)岁.主动脉造影示PDA最窄腰部内径为18~26(25.5±1.8)mm,需采用腰部直径20mm以上的封堵器方可操作成功.术后3d及3个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 术前超声诊断,17例中6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7例患者中14例(其中5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封堵成功(操作和临床成功),成功率为82%(14/17).16例选用国产特制PDA封堵器,1例26 mm ASD因封堵器位置不能牢固地“站稳”而放弃封堵治疗;1例严重肺动脉高压且左向右分流为主存在少量右向左分流,经封堵试验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不适宜治疗;1例术后第2天发生封堵器脱落入降主动脉,经捕获器成功取出体外,但死于误吸(迷走反射引起恶心呕吐)导致的严重肺部感染及感染性休克.封堵成功14例,封堵器直径为22~30(26.5±2.7)mm,术后即刻降主动脉造影检查示9例微量残余分流,均为封堵器中间存在云雾状分流,10 min后重复造影云雾状分流消失.术后3d及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示患者所有左心内径增大均明显回缩,未发现残余分流和导管再通.结论 巨大PDA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争取介入治疗,成功后较普通PDA血液动力学恢复更明显,可获得较好的收益/风险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 (SPH) ,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全组 15例 ,年龄 2 5± 2 2 (5~ 54)岁。PDA最窄处直径为 11± 4(8~ 18) mm。 PDA 8例采用 AmplatzerPDA封堵器治疗 ,7例采用 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封堵后 3 0 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 ,术后 1d及 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 PDA再通。结果 :14例 (93 ) %封堵后 3 0 min至 1h肺动脉收缩压由 90~ 150 (10 6± 2 7) mm Hg降至 45~ 110 (65± 2 1) mm Hg,肺动脉平均压由 60~ 10 5(82± 2 1) mm Hg降至 2 6~ 65(50± 19) mm Hg。 1例封堵后 3 0 min至 1h肺动脉收缩压无下降 ,反而有轻度上升 ,考虑为阻力性重度肺动脉高压 ,撤出封堵器。 6例主动脉压力有不同程度增高。术后 3 0 min降主动脉造影示 ,5例存在微至少量残余分流 ,10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在术后 2 4h2例仍存在微至少量残余分流 ,其中 1例并发溶血 ,48h后行外科 PDA缝合术。其余病例术后 1月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 PDA并发 SPH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全组27(男8,女19)例,年龄6~54(24±15)岁,主动脉造影示PDA最窄径为13~28(16±4)mm。封堵后即刻和30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术后2d,1、3、6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及X线平片检查。结果24例成功,3例PDA封堵后判断为有阻力性肺动脉高压,放弃治疗。成功的患者中,14例选用国产PDA封堵器,10例选用国产ASD封堵器。术后即刻降主动脉造影检查示,使用ASD封堵器中,有2例微量残余分流,5例少量残余分流,1例少~中量残余分流;PDA封堵器中,有4例微量残余分流,2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30min,ASD封堵器4例微~少量残余分流,1例仍为少~中量残余分流;PDA封堵器仅2例微量残余分流。1例ASD封堵器治疗术后7h发生溶血,治疗72h溶血无减轻迹象,外科开胸取出封堵器并行PDA结扎术。术后2d,超声心动图示PDA封堵器1例微量残余分流,ASD封堵器5例微量残余分流。随访1~6个月,所有左心内径增大的患者均明显回缩,未发现残余分流和导管再通。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直径≥13mm的PDA是一种安全有效地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的适应症、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超声心动图筛查27例嵴内型室间隔缺损患者,男性11例,年龄8~29岁。女性16例,年龄10~27岁。超声测量缺损直径3~7mm,平均(4.2±2.7)mm,左心室和升主动脉造影后建立股动脉-室间隔缺损-股静脉的轨道行介入封堵治疗,5例采用Amplatzer非对称伞(AGA,美国);7例采用零边偏心封堵器(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生产);13例采用对称型VSD封堵器(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结果:25例患者介入封堵成功,无左向右残余分流、主动脉反流无增加,随访6~12个月,封堵器无移位、无心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主动脉窦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进行标测和消融需要准确和安全。本研究尝试采用EnSiteNavX标测技术对起源于主动脉窦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或室性早搏(室早)进行消融。方法运用NavX标测系统构建主动脉窦、升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开口的三维电解剖及激动顺序图,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确认NavX导航的准确性。结合传统的电生理标测,射频消融治疗24例主动脉窦起源的室早和/或室速。结果24例均射频消融成功,其中,左冠窦内起源16例,右冠窦内起源4例,左、右冠窦问起源4例,术中和术后无并发症。消融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时间)分别为(56.1±18.3)min、(11.2±6.8)min。1例患者消融前发现合并左旋支中段狭窄,消融术后成功行支架术。平均随访(16_+12)个月,1例室速患者有室早复发,再次消融成功。结论NavX标测技术可以代替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主动脉窦起源的室早和/或室速的标测和消融。  相似文献   

17.
患者 ,男 ,38岁。胸痛气急剧烈 5d,急诊来院。体检 :血压 1 35/90 mm Hg(1 mm Hg=0 .1 33k Pa) ,心率 1 1 6次 /min,主动脉瓣第二区舒张期杂音 ,ECG示窦性心动过速 ,左室肥大 ,左心房负荷过重 ,胸片示全心扩大。超声心动图示 :左室内径 66mm,左房内径 49mm,室间隔厚 1 3mm,左室后壁厚 1 3mm,主动脉宽 61 mm,右室内径 31 mm,右房扩大。主动脉瓣为三叶瓣 ,主动脉瓣上方 ,冠状动脉窦下缘 ,升主动脉内有一纤维膜 ,中间有一 0 .4~0 .5cm小孔 (图 1 ) ,随主动脉瓣开放膜样物膨向升主动脉。关闭时 ,膨向左室方向。连续多普勒测主动脉瓣压差 Pma…  相似文献   

18.
超声心动图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封堵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军  李军  石晶  李利  张玉顺  左健 《心脏杂志》2005,17(3):275-278
目的:研究超声心动图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中的作用,并与X线左室造影结果比较。方法:入选病例包括嵴内型VSD患者13例。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图于胸骨旁左室长轴、大血管短轴及心尖五腔观测量缺损大小及其距主动脉右冠瓣、肺动脉瓣及三尖瓣的距离;术中行X线左室造影观测缺损口大小、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封堵器释放后测量其腰部的直径。结果:二维超声心动图与彩色多普勒血流图除2例部分切面难以判断缺损口大小外,其余病例均显示缺损口大小及距各瓣的距离,大部分病例超声术前测量的缺损口大小与释放后封堵器的腰径相似。X线左室造影5例因造影角度不佳无法显示分流口大小,仅显示右室内存在分流;显示分流口的病例中部分明显小于释放后封堵器腰径。本组病例中1例封堵后出现少量主动脉瓣返流,1例术后出现封堵器移位,并出现残余分流。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嵴内型VSD封堵的术前选择优于X线左室造影。适合于嵴内型VSD封堵的患者缺损口不宜大于8mm,并无主动脉瓣脱垂。如缺损口过大可能出现术后主动脉瓣返流或封堵器移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自体心包主动脉窦成形术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窦部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纳入2021年4月至2022年2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接受自体心包主动脉窦成形术的18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窦部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8.17±16.06)岁。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无围术期死亡。术中体外循环时间(229.22±56.8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70.44±48.21)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20.06±4.72)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78.29±100.45)h,术后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220.55±162.46)h,术后住院时间(23.88±7.65)d。平均随访(4.56±3.42)个月,1例患者术后6个月死于严重肺部感染。术前、术后出院前、随访中主动脉窦部直径分别为(38.47±2.80)mm、(36.20±3.28)mm、(36.00±3.27)mm,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院前、随访中主动脉窦部均无夹层残留。术前主动脉瓣大量反流1例、中大量反流2例、中量反流1例、少中量反流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孙氏手术、联合三分支支架血管术中置入两手术方式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以孙立忠教授主动脉细化分型中AC型为入选标准,选取患者24例.孙氏手术组患者12例,单纯行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9例,同期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Bentall术)2例,主动脉瓣成形1例.联合三分支支架血管术中置入组患者12例,单纯三分支支架术中置入3例,同期升主动脉替换8例,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Bentall术)1例.出院前、术后3个月、术后每年复查主动脉全程重建CT.结果 孙氏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10.00±1.60)h,平均体外循环时间(253.33±49.33)min,平均心肌阻断时间(141.41±27.58)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39.67±10.28)min.住院死亡4例,死亡原因:多脏器衰竭2例,术后肾功能衰竭1例,术后呼吸功能衰竭1例.联合三分支支架血管术中置入组:平均手术时间(7.77±2.06)h,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68.25±32.05)min,平均心肌阻断时间(79.75±29.54)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24.33±6.53)min.住院死亡2例,死亡原因:术后呼吸功能衰竭死亡1例,1例术后一直未醒,术后第5天少尿,家属放弃治疗.孙氏手术组随访(11.09±6.87)个月,无死亡及需再次手术者.联合三分支支架术中置入组随访(18.40±8.03)个月,术后死亡2例,1例术后1年胸痛发作,心脏彩超提示升主动脉明显增宽,主动脉后壁分离为两层,当即死亡;1例术后2年随访主动脉全程重建CT提示无名动脉近端内漏.结论 孙氏手术和联合三分支支架血管术中置入术是治疗大多数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作为一种崭新的技术手段,联合三分支支架血管术中置入简化了手术步骤,术后内漏是高危因素,对该种手术方式患者选取应有一定针对性,根据患者信息订制更加个体化支架,并且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