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 19例 IL VT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在心动过速时标测最早出现的 P电位 ,并以此处为靶点进行消融。 19例中 ,心动过速起源于左室间隔面者 18例 ,左室流出道 1例 ;有 17例标测到 P电位 ,较体表心电图 QRS波群平均提前 2 4.7± 9.0 ms,均为起源于间隔部位者 ;另 2例标测到提前出现的 V波 ,分别提前 10 m s和 2 0 ms。射频消融治疗的总成功率为 95 .2 % ,复发率 5 %。采用激动标测寻找最早 P电位处为消融靶点是提高消融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效果。方法20例IVT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30.4±12.419~40岁。病史1~8年。心动过速频率146~240bpm。所有病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采用起搏标测与激动标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标测,并行靶点消融。结果20例病人中,右室IVT9例,其中右室流出道VT8例,成功7例;希氏束下方VT1例,消融成功;左室IVT11例,其中间隔部VT10例,成功9例,左室游离壁VT1例,成功1例,总成功率90%(18/20)。18例术中成功诱发出VT,2例左室IVT患者术中未诱发出VT,采用起搏标测,记录到与自发VT心电图12导联完全一致的起搏心电图,消融3个月后,1例复发。结论RFCA治疗IVT疗效肯定,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左室IVT应以激动标测为主,记录到最提前的浦肯野电位(PP)或异常电位(AP)提示为成功的靶点,且术中能否诱发出VT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右室IVT应以起搏标测为主。  相似文献   

3.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20例总结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目的 总结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抬疗的方法与结果。方法 对120例IVT进行了RFCA抬疗,男性87例、女性33例,年龄36±19(8~66)岁。左室FVT(ILVT)中起自间隔面者以最早的P电位处为消融靶点,其它部位的IVT均以起搏与心动过速时12导联QRS形态完垒相同处或最早心室激动处为靶点。结果RFCA抬疗IVT的总成功率92.5%(111/120),ILVT为94.6%(70/74)、右室IVT(IRVT)为89.1%(41/46),复发率为5.4%(6/111),永久性三度房室阻滞1例,发生于ILVT消融时(1.3%)。ILVT分别起自间隔面(65例)、左前游离壁基底部(5例)和流出道(4例)。IRVT分别起自流出道(39例)、流入道(4例)、前壁(2例)及心尖部(1例)。左室间隔面ILVT有效靶点处P电位较QRS提前33.4±11.8(18~60)ms,其它部位49例ILVT及IRVT中的病例全部表现为有效靶点处起搏时与心动过速时12导联ORS波形态完全相同(41例,83.7%)或局部心室激动最为提前(8例,13.3%)。对4例未诱发的IVT尝试消融经随访证实均无效。结论不同起源的IVT采用RFCA治疗均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低的并发症。起自左室间隔面的ILVT应以最早P电位处为靶点;其它部位IVT应采用起搏标测,也可采用激动顺序标测。电生理检查未诱发的IVT不宜尝试RFCA。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总结了23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患者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11~63岁。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或停用胺碘酮至少2周。根据室速时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估计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心脏电生理检查采用期前刺激(1至3个)和分级递增短阵快速刺激(起搏电压6~10v),于右心室心尖部和右心室流出道刺激诱发室速,如未能诱发室速,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临床多发生于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的青壮年。主要有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和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射频导管消融已成为治疗这类室性心动过速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现将1999年5月至2003年1月进行的IVT、室性早搏(室早)的射频导管消融13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12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病人,7例为左室室速,5例为右室空速,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方法,左室室速在室间隔中下部,右室室速在右室流出道寻找消融靶点。结果7例左室室速成功6例,局部激动V波较体表。C电图QRS波提前25~50ms。右室室速5例全部消融成功,V波提前20~40ms。消融术程1~4小时,X线曝光时间30±24分钟。无1例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导管射频消融对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可达到根治效果,随着三维标测系统的应用和经验的积累,射频消融治疗的成功率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也在扩大.本文就近年来IVT射频消融治疗的进展作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8.
经导管射频消融对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可达到根治效果,随着三维标测系统的应用和经验的积累,射频消融治疗的成功率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也在扩大。本文就近年来IVT射频消融治疗的进展作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标测方法.方法对52例行射频消融的IVT患者进行标测.39例源于右心室的IVT采用消融导管右心室起搏标测法,以起搏时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发作时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与振幅完全相同的起搏部位为消融靶点.12例起源于左心室的IVT以发作时消融电极导管在左心室内标测到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20 ms的最早高频低振幅电位为消融靶点(激动顺序标测法),1例左心室室速采用起搏标测法.结果左心室IVT消融成功率100%(13/13),右心室IVT消融成功率94.87%(37/39).结论起源于左心室的IVT宜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起源于右心室的IVT宜采用起搏标测法.  相似文献   

10.
刘同宝 《山东医药》2003,43(28):52-53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是指发生于无明显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特发性室速 ,其发生率约为临床确诊室速的 10 %。临床上对 IVT的分类方法有多种 ,根据心动过速发作时 QRS波形态分为右束支阻滞型 IVT和左束支阻滞型 IVT,一般将前者简称为左室 IVT,后者简称为右室 IVT。就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而言 ,左室 IVT主要起源于间隔左室面的左后分支区域 ,而右室 IVT主要起源于右室流出道。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速不同 ,IVT行射频消融治疗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且创伤小 ,目前已成为这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方法 对 2 0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心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较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多见 ,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14例 ,经消融 13例获得成功 ,1例未成功 ;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6例 ,经消融全部成功。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arto标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的方法和对射频导管消融(RFCA)的指导作用;分析RVOT-VT起源点与12导联心电图的关系,探讨12导联心电图对RVOT-VT起源点定位的辅助作用.方法14例特发性RVOT-VT患者,男性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9.0±8.0)岁.所有病人均行常规电生理检查,对诱发室性心动过速(VT)或有频发室性早搏(PVCs)的病人,采用Carto标测VT或PVCs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如不能诱发VT或无频发PVCs患者,在窦性心律下标测RVOT的解剖结构,然后进行起搏标测,寻找起搏心电图与临床上VT或PVCs的心电图相同或相似的最佳起搏点作为RFCA的靶点.通过成功的RFCA确定每例VT起源点在RVOT的部位,然后分析每例VT起源点对应的12导联心电图特征.结果14例病人中,有8例病人手术时在基础状态下或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有频发的PVCs,通过捕捉和标测PVCs重构RVOT的解剖结构和PVCs的电激动顺序,顺利地标出PVCs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另6例临床上有持续性VT的病人,有2例术中诱发出持续性VT.在VT状态下用Carto标测VT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2例只诱发短阵持续性VT和另2例只有在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诱发出非持续性VT的患者,用起搏标测找出最佳消融靶点.所有14例RVOT-VT均成功地进行了RFCA,成功率为100%.VT起源于间隔部8例(57%),后壁4例(29%),外侧壁2例(14%).I、aVR和aVL导联上的QRS波形态有助于确定VT起源点在间隔部或游离壁;V3导联上的R/S比值有助于确定VT起源点在RVOT的上部或下部.结论Carto标测通过在VT或PVCs时行激动顺序标测或无VT和PVCs时行起搏标测可以准确地确定VT或PVCs的起源点,并有效地指导RFCA.VT或PVCs的12导联心电图有助于在术前定位VT或PVCs在RVOT的起源点.  相似文献   

13.
非接触式标测指导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 虽然采用传统标测技术指导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idiopathicleftventriculartachycardia ,ILVT)射频消融的效果较满意 ,但临床上仍存在一些疑难或复发病例。为此 ,我们使用非接触式标测技术指导ILVT的射频消融。方法 共 13例患者 ,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31 0± 14 3)岁 ,其中8例既往共接受 15次射频消融术。将EnSite电极导管置于左心室心尖部以获取心内膜等电位图 ,并使用其导航功能指导消融。结果  13例患者均诱发并标测到ILVT ,其中 5例起源于室间隔中下部 ;3例起源于心尖部 ;3例起源于室间隔中上部 ,2例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全部ILVT均在EnSite标测到的最早激动处消融成功 ,其中 ,有 9例ILVT在EnSite滤波设置为 8Hz时 ,在心内膜等电位图上最早激动部位可见峡部状狭窄区 ,此处消融均一次成功。仅 3例VT于消融靶点处有浦肯野电位。平均X线暴露时间 (2 6± 12 )min。随访 (13 0± 6 2 )个月 ,1例患者有VT复发 ,但心电图和EnSite标测显示为另一起源 ,再次消融成功。结论 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技术有望提高ILVT尤其是复杂和疑难病例导管消融治疗的成功率。建议使用 8Hz做为目前版本下ILVT标测的标准滤波参数。  相似文献   

14.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临床多发于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的青壮年 ,近年报告导管射频消融 (RFCA)治疗IVT效果好[1 - 4 ] 。我院自 1993年开展RFCA以来治疗IVT 45例 ,43例获得成功 (95 6 % ) ,兹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45例IVT ,男性 32例 ,女性 13例。年龄10~ 5 9(31 8± 13 1)岁。患者入院后经体格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二维超声心动图等常规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结构改变。全部病例心室晚电位检查阴性。  IVT发作时常规心电图 室性心动过速平均心率 140~2 30 (182± 2 8)次 /min ,2 5例呈右束支阻…  相似文献   

15.
电解剖标测消融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报道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射频消融方法。方法4例经常规电生理标测消融失败的ILVT患者,应用三维电解剖(CARTO)标测指导确定消融部位。结果4例患者室性心动过速时CARTO标测的V波最早激动点在前中间隔,在此部位消融无效。以左后分支电位标测的最早激动点在左后间隔区域,在此部位消融终止所有ILVT,此成功部位距V波最早记录点1.0~2.0cm。随访1~7个月无复发。结论左后分支及其浦氏纤维是构成折返环的关键部位,也是射频消融的关键部位,并与折返的出口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靶点标测与射频消融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有效靶点标测与射频导管消融(RFCA)放电方法。方法67例IVT病人行RFCA治疗。右室IVT(IRVT)和左室IVT(ILVT)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方法寻找靶点,右室流出道(ROT)IRVT用双大头导管交替标测或放置1根4极或10极电极导管于ROT作为参考电极。采用预设60~70℃渐增功率温控放电进行消融。结果67例IVT消融成功62例,成功率92.5%,其中23例IRVT成功21例,1例靶点位于右室流入道,消融成功,22例位于ROT,20例消融成功;44例IVT成功41例,1例靶点位于左室游离壁,消融成功,43例位于左室室间隔部,40例成功。4例术后出现少量心包积液。结论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是提高IVT消融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渐增功率温控放电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17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方法和结果。方法 左室特发性室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LVT)16例,右室特发性室速(IdiopathicRigh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RVT)1例,15例ILVT采用标测V波前最早浦肯野纤维电位(P电位)方法,1例因室速不能诱发的ILVT和1例IRVT采用起搏标测。射频消融按常规方法进行。结果 射频消融治疗ILVT成功率为87.5%,IL-VT均起源于左室间隔面,有效消融靶点处P电位较体表心电图QRS波起始点提前(29.6±11.2)ms(20~55ms)。IRVT1例射频消融成功,有效消融靶点处起搏时与心动过速时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完全相同。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射频消融术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射频消融31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对其定位、标测方法及复发原因进行探讨。采取激动和(或)起搏标测结合的方法进行标测和消融治疗。结果:右室IVT13例。起源于流出道部位12例,其I导联以Q波为主者偏前,r波为主者偏后;V3导联的R/S>1者在上部,R/S<1者在下部。游离壁1例电轴左偏。起搏标测靶点心电图IVT时与12导联心电图一致,局部电位提前42.08±8.91ms。1例术后复发。左室IVT18例。起源间隔者14例,随着起源点从基底部向心尖部移行,电轴更右偏;游离壁4例电轴明显左偏。靶点局部电图均提前32.19±8.36ms。左室间隔部IVT记录到浦肯野纤维电位(PP)7例、异常电位(AP)4例;1例未记录到PP及AP且起搏标测10导联心电图一致,术后复发。2例未诱发IVT,均以起搏标测消融成功。左室游离壁起搏标测12导联心电图一致3例,11导联一致者1例且术后复发。3例4例次复发,1例(左室间隔IVT)未再接受消融治疗,2例最终采用温控导管消融成功。结论:体表心电图对IVT起源点定位有指导意义;激动标测与起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射频导管消融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疗效。方法总共9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男7例,女2例),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手术,其中肥厚型心肌病4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1例。所有患者术前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均提示为单形性室速。9例患者均在窦性心律下行起搏标测室速折返环出口或病灶起源点,如果起搏QRS波形态至少有11导联与诱发室速QRS波形态相同,且S-QRS间期≤20ms,则判断为消融靶点,在此部位行多靶点消融。结果 9例患者中,4例为右室流入道室速,3例为右室流出道室速,1例为左室流入道室速,1例为左室流出道室速。其中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术中出现三种室速形态而放弃手术。其余8例患者分别消融3~11个靶点,其中2例手术失败。1例患者1周后再次行射频消融手术失败。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0~42(30.65±8.72)月,其中6例患者(包括1例2次手术者)无室速复发。结论射频导管消融能有效治疗器质性心脏病单形性室速;起搏标测手段在器质性心脏病室速射频消融中有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4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射频消融 (RFCA)治疗的检测方法和疗效。方法  4 4例IVT病人 ,男性 32例 ,女性 12例 ,年龄 12~ 6 0岁 ,其中左室IVT(LIVT) 2 6例 ,右室IVT(RIVT) 18例 ,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寻找靶点进行RFCA。结果  2 6例LIVT消融成功 2 3例 ,18例RIVT消融成功 16例 ,总成功率 88 6 %。结论 RFCA治疗IVT成功率高 ,是治疗IVT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