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胃炎是消系化统常见病,胃镜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我们2002-01/2004-12应用日本潘太克斯公司生产的EG-290P电子胃镜检查6856人次,诊断慢性胃炎5348例。现就诊断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标准及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Stahl于1728年首先提出了慢性胃炎(CG)的概念,但由于一直缺乏形态及病理资料,诊断一直都存在争论。直到内镜大范围应用,CG的内镜诊断及分型才开始被提及并进行深入的研究。由于CG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内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相关性很差,所以,一直没有满意的、被广泛接受的内镜诊断及分型标准。本文介绍国内外几个影响力较大的CG内镜诊断及分型标准及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3.
慢性胃炎内镜表现和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目的 研究慢性胃炎内镜表现和病理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门诊接受胃镜检查的132名患者,描述慢性胃炎红斑、糜烂、出血和萎缩4种内镜表现,按慢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活动性、幽门螺扦菌感染、异型性、糜烂、充血和出血进行病理评价,分析内镜表现和病理诊断的相关性。结果 病理经由典型因素共可说明内镜表现总变异量的3.05%,内镜诊断红斑和病理慢性炎有相关性,P=0.005,相关系数为0.178;内镜诊断糜烂与病理诊断的糜烂相关,P=0.014,相关系数为0.025;而内镜出血表现和病理出血诊断有相关趋势,P=0.056,相关系数为0.046。结论 内镜表现和病理诊断有一定的相关性,内镜下红斑和慢性炎症病理诊断相关,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戴军  张林  施尧  胡运彪  莫剑忠 《胃肠病学》2004,9(3):164-166
背景: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疾病,目前有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两种诊断标准,两者的一致性如何,分歧原因何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目的:了解慢性胃炎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以缩小两者间的误差,提高确诊率。方法:复习我院2000年内镜诊断为慢性胃炎者的内镜检查和活检病理报告,计算慢性胃炎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结果:共有11047例次受检查纳入统计分析。在胃窦部,内镜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而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者926例次,内镜诊断为CAG而病理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者1340例次,两者诊断一致者8781例次,总符合率为79.5%(κ=0.550,P<0.001)。在胃体部,内镜诊断为浅表性改变而病理诊断为萎缩性改变者43例次,内镜诊断为萎缩性改变而病理诊断为浅表性改变者143例次,两者诊断一致者383例次,总符合率为67.3%(κ=0.314,P<0.001)。结论:CAG是胃癌癌前状态之一,鉴于其诊断需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故强调内镜检查时应在胃窦和胃体部作多部位、多处活检,以提高CAG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5.
慢性胃炎的内镜分类及诊断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0年第九届世界胃肠病大会(悉尼会议)制定了胃炎新分类标准[1],但是尚未具体制订各类胃炎的内镜下诊断和病变程度分级标准。我们就1619例胃炎的内镜和活检组织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研究 ,探讨慢性胃炎的内镜分类及其诊断标准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院1994~1996年间经内镜和活检组织检查证实为慢性胃炎1619例(不包括残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肠道息肉及上消化道癌肿伴有的胃炎) ,其中男950例 ,女669例 ,年龄14~82岁 ,平均38.5岁。本组应用事先设计好的统计表 ,进行详细记录 ,使用GIF X…  相似文献   

6.
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ME)及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等作为消化内镜的新技术,优势在于在图像增强的情况下有助于早期病变的发现,根据黏膜的变化可以更加有选择性地进行取材活检,以提高标本的阳性率,同时在近距离放大模式下观察,区分黏膜微细形态和毛细血管的形态有助于早期判断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7.
慢性胃炎内镜诊断的问题与未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三仁 《胃肠病学》2000,5(3):177-178
消化内镜问世以来,由于人们可以直视胃粘膜的形态学表现和取胃粘膜活检作病理学检查,因而对慢性胃炎的认识取得了迅猛进展。现在,医师不再象40年前那样以临床症状和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的方法来诊断慢性胃炎,而是以内镜表现及粘膜活俭病理检查来确定胃炎的有无。慢性胃炎以其高发病率正引起愈来愈多的关注,但我国在内镜诊断慢性胃炎的领域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成年人经胃镜检查后,即使无任何临床症状,也大都被诊断为胃炎,很少有正常者,也就是诊断率过高。而内镜诊断的依据就是胃粘膜红白相间的表现,在内镜刚问世的年代,由于冒…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在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EUS诊断,并接受内镜微创或外科手术治疗后病理确诊为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9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病变的部位、病理结果、EUS特征及比较术前EUS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情况。[结果]95例中病变部位以胃底(58.95%,56/95)、胃窦(22.11%,21/95)常见。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间质瘤(56.84%,54/95),其次为平滑肌瘤(22.11%,21/95)。95例中,EUS诊断起源于黏膜肌层28例、黏膜下层23例、固有肌层42例,层次不清2例,EUS对病变起源层次的诊断符合率为88.42%(84/95)。EUS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0.53%(86/95)。[结论]EUS可较好地对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层次起源、回声特点及病变性质作出准确判断,但对起源于黏膜下层、固有肌层的低回声病变的误诊率较高,对纤维瘤、脓肿等少见病变的诊断存在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放大内镜及窄带成像技术在慢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期以来,人们始终在探索能否在内镜直视下正确地诊断慢性胃炎,尤其是能否直接发现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肠上皮化生、腺体萎缩等的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食管胃黏膜异位症(HGM)内镜下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学特点, 探讨幽门螺杆菌( H pylori)与HGM的关系.方法:2007-01/2008-12我院门诊HGM患者27例, 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 行电子胃镜检查, 进镜后观察食管黏膜, 行黏膜活检病理检查, 以及快速尿素酶检验, 阳性者诊为H pylori感染.结果:内镜检查发现异位灶共34处, 其中单病灶占77.8%, 多沿长轴纵行分布; 双病灶占18.5%, 多呈对吻性; 3个病灶占3.7%. 病变呈椭圆形或圆形, 橘红色或深红色黏膜区, 与周围的灰白色正常食管黏膜分界清楚, 直径为0.5-2.5 cm. 1例伴有0.75 cm大小圆形浅溃疡.病理检查显示可见胃柱状上皮, 含有壁细胞和主细胞, 其中51.9%见炎性细胞浸润. 37%H pylori检测呈阳性, 在HGM伴有慢性炎症及肠上皮化生者中35.3% H pylori呈阳性.结论:HGM存在H pylori感染, 但感染与病变程度无明确相关性, 内镜检查技术的完善及活检的充分和准确, 对于HGM具有重要的确诊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慢性胃炎诊断主要包含内镜肉眼诊断及病理组织学诊断两方面内容。目前广泛认为,内镜下胃黏膜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视为慢性胃炎诊断的金标准,以此判断慢性胃炎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窄带成像对慢性胃炎的诊断价值。方法110例患者接受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检查,根据Tahara分型将观察到的胃黏膜细微结构分为0型、Ⅰ型、Ⅱ型、Ⅲ型,并与相应部位活检的病理组织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胃黏膜超微结构与胃炎的组织病理五个指标均明显相关,且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从0型到Ⅰ型、Ⅱ型、Ⅲ型,反映了慢性胃炎病变发展由轻到重的一个过程。其中萎缩、肠化主要见于Ⅲ型。结论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胃黏膜分型与病理组织学存在密切关系,通过放大内镜窄带成像准确识别胃黏膜超微结构将有助于对萎缩、肠化生等常见胃黏膜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慢性胃炎的分类、诊断及治疗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可由多种不同的病因引起,组织学上表现为胃黏膜的炎性细胞浸润、改建,最终可导致黏膜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早在18世纪初叶西方学者就提出了慢性胃炎的概念,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纤维胃镜问世以后,对慢性胃炎的认识才有了明显的进步,近20年来幽门螺杆菌(H. pylori)的发现,再把人们对慢性胃炎的认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2000年5月,中华医学  相似文献   

15.
放大内镜观察幽门螺杆菌根除后胃黏膜微细形态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放大内镜可清楚显示胃黏膜的小凹,毛细血管及集合静脉等微细形态。本研究通过放大内镜观察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根除前后胃黏膜微细形态的变化,来明确放大内镜能否用于胃黏膜Hp感染的诊断及作为考察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胃黏膜脱垂与慢性胃炎关系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胃黏膜脱垂(prolapseofgastricmucosa ,GMP)与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选取二组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①慢性胃炎组,均符合1996年悉尼慢性胃炎诊断标准,并除外胃、十二指肠溃疡性疾病及十二指肠球部变形者。共10 3例,男5 7例,女46例。年龄2 2~74岁,平均年龄48 9岁。②对照组同期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未发现胃、十二指肠存在活动性炎症、溃疡等病变表现,亦为10 3名,男60名,女43名。年龄2 0~76岁,平均年龄47 3岁。结果①共69例( 3 3 .5 % )存在GMP ,其中慢性胃炎患者及对照组中分别为43例( 4 1.7% )及2 6例( 2 5 .2 % ) ,慢性胃炎组中GMP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 5 )。②GMP在各年龄组,男女间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③GMP患者中Helicobecterpylori检测阳性率( 10 7% )显著低于GMP阴性患者H .pylori检出率( 2 6.2 % ) (P <0 .0 5 )。④43例伴GMP的慢性胃炎中胃窦条状红斑( 3 0 .2 % )、食管炎( 16.3 % )均高于60例不伴GMP中相应比例( 10 .0 % ,P <0 .0 1;3 .3 % ,P <0 .1)。结论GMP与慢性胃炎相关,胃窦条状红斑为特征性表现,GMP患者易合并食管炎;GMP发生与性别年龄无关;GMP患者H .pylori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属中医的“胃脘痛”、“胃痞”、“痞满”范畴。  相似文献   

18.
色素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分析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癌前病变之一,若能及早通过内镜下识别和治疗使其病变逆转.不失为防治胃癌的有效途径。探讨内镜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对识别胃黏膜癌前病变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献报道,放大内镜对诊断IM准确性达89.69%,但基层医院的内镜医师由于受放大内镜设备的限制。如何利用普通内镜提高对IM诊断率,是值得探讨的。我们采用普通染色内镜进行观察,以探讨其对IM病变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超声内镜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腹壁脂肪、肠腔气体等因素影响体表超声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 ,而超声内镜检查术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可克服上述这些因素的影响。为此 ,本文探讨超声内镜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4 6例临床诊断胰腺囊性病变患者 ,男性 2 3例 ,女性 2 3例 ,年龄 2 8~ 75岁 ,平均年龄 5 3.5岁 ,临床表现主要有 :上腹部隐痛、腹部包块、皮肤、巩膜黄染等。二、超声内镜检查选用 OL YMPU S GF- UM2 30超声内镜 ,采取水囊及浸水法 ,观察从十二指肠乳头至胃体整个胰腺非连续切面。结 果一、临床诊断所观察的 4…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大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诊断、治疗、疗效判定等的主要依据是内镜所见。大肠黏膜的弥漫性、连续性炎症是UC的特征性表现,由于黏膜充血、水肿,黏膜下血管网消失,进而发生糜烂、小溃疡形成和黏液分泌亢进,黏膜脆.触之易出血。炎症进一步加重则发生自发性出血,溃疡呈地图状融合。危重病例可发生大范围黏膜脱落。病变自肛缘直肠开始向上蔓延,呈连续性,极少有跳跃征(skip sig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