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球菌性脑膜炎42例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对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特征,提高诊治水平。方法:诊治隐脑42例,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①误诊率高,达81%,其中以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最高;②采用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和(或)氟康唑联合治疗效果较好,总有效率为64.7%。结论:隐脑的误诊率高,临床上疑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时应提高隐脑警惕性;早期诊断、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正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脑膜和脑实质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亚急性或慢性疾病,其病情重、预后差、病死率高,治疗难度大[1,2]。临床上目前尚未有根治的方法,两性霉素B(AMB)是迄今药效最强的抗真菌药物,但其毒副作用多且严重,患者很难耐受整个治疗过程,影响治疗效果[3]。两性霉素B是一种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用药,用药时间长,不良反应多[4]。本研究旨在观察该药物在治疗新型脑膜炎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病原学证实的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隐脑的临床表现以头痛、呕吐、发热、为主,颅内压升高明显,所有病例均经病原学检查确诊。应用两性霉素B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加氟康唑治疗的治愈及好转率为70.4%。【结论】脑脊液或脑组织病原学检查发现新型隐球菌是确诊此病的金标准。两性霉素B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氟康唑治疗疗效确切,两性霉素B脂质体较两性霉素B副作用轻、患者的耐受好,对肾功能不全或两性霉素B治疗效果不佳时改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可提高治愈好转率。  相似文献   

4.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影响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的预后因素。方法:对76例隐脑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隐脑急性起病,确诊前病程长,病前有原发基础病,长期使用激素,脑脊液压力高,菌量多时,预后不良。结论:提高认识,减少误诊,避免使用激素,一旦确诊,尽早使用两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5.
两性霉素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两性霉素B(AM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2例隐脑患者给予AMB静脉滴注,部分患者加以AMB鞘内注射,按标准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有效率72.7%,不良反应种类多且较严重。【结论】AMB对于隐脑疗效显著,虽然副作用明显,但仍可作为治疗隐脑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艾滋病人群中不同剂量两性霉素B诱导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优化艾滋病相关性隐球菌脑膜炎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2年3月入住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明确诊断为艾滋病相关性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根据两性霉素B使用剂量分为标准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收集治疗前后临床检测结果、临床预后以及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入组57例患者,其中标准剂量组(0.7 mg·kg-1·d-1)25例,低剂量组(0.4~0.5mg·kg-1·d-1)32例,两组患者3级以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P=0.186),主要包括低钾血症、贫血、肝功能异常、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标准剂量两性霉素B可以显著缩短脑脊液隐球菌培养转阴时间(P<0.001)。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P=0.921)及90 d病死率(P=0.7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院收治的艾滋病人群中使用标准剂量两性霉素B诱导治疗隐球菌脑膜炎可以有效加快脑脊液中隐球菌培养转阴时间,且不会增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28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病原学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等相关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案分为两组,氟康唑方案治疗组和两性霉素B方案治疗组,并对根据患者的预后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8例患者均以头痛症状入院,18例(64.3%)伴发热,13例(46.4%)伴脑膜刺激征;26例(92.9%)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100/μl;28例患者均在脑脊液中检出隐球菌。9例(32.1%)患者头颅CT或MRI检查提示异常,包括脑实质损伤3例、脑积水3例、颅内占位3例。通过Log-Rank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使用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剂量750 mg、两性霉素B剂量1 500 mg、CD4~+T淋巴细胞20/μl、颅内压272mm H_2O与1年归因病死率减少显著相关。结论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多以头痛为主诉,伴发热及颅内压增高等表现多见;应用两性霉素B、CD4计数、颅内压测定可作为判断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早诊断、早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HIV感染患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医院收治的30例诊断为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患者均有头痛症状(100%),22例患者有发热症状(73.3%);脑脊液葡萄糖(1.827±1.042 mmol/L)降低尤为显著;脑脊液IgG(128.51±62.42 mg/L)、IgA(15.17±11.51mg/L)和IgM(7.56±10.12mg/L)升高明显。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表现。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阳性24例(80%),脑脊液培养出新型隐球菌23例(76.7%),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阳性者30例(100%)。培养出的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和氟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95.6%、91.3%和100%。20例患者首诊使用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很重要;新型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及三唑类抗真菌药的敏感性较高,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仍是治疗隐球菌感染的首选方案,早期控制感染及降低颅内高压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两性霉素B(AMB)治疗隐球菌脑膜炎(隐脑)时发生的不良反应并提出护理对策。主要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反应、静脉炎症、上感症状、肾脏毒性、心脏毒性、血液系统损害、神经毒性等等,护理上加强观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可有效控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播散性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我院收治的11例播散性隐球菌病。结果:所有患者都存在基础疾病;该病所累及的器官主要是脑、肺和皮肤,且主要表现为脑-肺型和脑-皮肤型;在肺和皮肤出现隐球菌感染时,脑部的病变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各系统的症状、体征无特殊性,确诊依赖于病变部位标本墨汁染色涂片、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组织病理或培养等。结论:对播散性隐球菌病患者,应当努力寻找基础性疾病,并给予恰当的治疗,而一旦出现肺或皮肤隐球菌感染,应当进行脑脊液墨汁染色涂片或乳胶凝集试验,密切关注脑部症状,并给予及时的处理,两性霉素B仍为首选,脑-皮肤型预后极差,而脑-肺型则相对良好,对肺肉芽肿损害应尽可能予以切除,并给予系统的两性霉素B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国内三家医院临床确诊隐球菌病的分布、药敏试验、临床特点以及抗生素治疗等,提高临床对隐球菌病临床特征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 ~ 2019 年国内三家医疗机构33 例确诊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预后及实验室检查和药敏结果。结果 33 例隐球菌病患者(男性25 例,女性8 例)平均年龄50.4±12.6 岁,10 例无基础疾病。33 株隐球菌中新生隐球菌31 株,格特隐球菌2 株,其中16 株(48.5%) 来自脑脊液,7 株(21.2%) 来自肺穿组织。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症状有发热18 例,头痛14 例,恶心呕吐9 例。药敏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均没有获得耐药;1 株对氟胞嘧啶有获得性耐药。脑隐球菌病主要选择两性霉素B 进行治疗,肺隐球菌病选择氟康唑,好转15 例,死亡3 例,转院8 例,另有7 例未经治疗转院。结论 隐球菌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是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发热、头痛和恶心呕吐最常见,单纯肺隐球菌病无典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绝大多数菌株均没有获得耐药;临床应重视病原学检测,及时使用抗真菌治疗,对疾病的诊治和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联合氟康唑治疗非HIV感染、非器官移植患者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8-2015年45例非HIV感染、非器官移植后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转归。根据治疗初始时使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同时再联合氟康唑,按此将患者分为二联组和三联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成功或失败)、治疗时间、两性霉素B总剂量和不良事件。结果共纳入45例患者,其中二联组18例,三联组27例。两组基线人口统计学和隐球菌脑膜炎疾病严重程度的特征相似。三联组和二联组的成功率分别为81.48%(22/27)和66.67%(12/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7)。尽管如此,三联组治疗成功的时间(71.9±37.3)d与二联组(116.0±59.1)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三联组两性霉素B总剂量[(3 090.60±1 540.21)mg]少于二联组[(4 889.89±2 787.48)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三联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8.15%(13/27)]低于二联组[77.78%(14/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结论在隐球菌脑膜炎治疗中,采用初始即结合氟康唑的三联疗法相比仅使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的二联疗法,可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缩短疗程、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临床实践意 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TB FUNGUS试剂盒在新生隐球菌药敏测定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分离于24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的24株新生隐球菌,采用ATB FUNGUS试剂盒测定其对两性毒素B、氟胞嘧啶、制霉菌素、咪康唑、益康唑和酮康唑等6种抗真菌药的敏感度.结果:24株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制霉菌素和咪康唑均为敏感或中度敏感,而对益康唑和酮康唑部分表现为耐药.18例使用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联合治疗的患者中,治疗后50%(9/18)治愈,50%(9/18)好转,总有效率达100%.另4例采用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和氟康唑治疗,2例采用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治疗,达到临床治愈后采用氟康唑口服,治愈1例,好转2例,无效3例(无进展2例,死亡1例).结论:ATB FUNGUS药物敏感试剂盒可用于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过程中对耐药菌株的监测,增加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等新的高效的高效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检测也许能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并可疑脑隐球菌瘤的诊治方案、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1例曾误诊的肺隐球菌病并可疑脑隐球菌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因发现肺肿物入院,胸部CT检查提示多发结节,曾诊断为肺结核和肺恶性肿瘤等,最终行经皮肺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及痰培养确诊为肺隐球菌病。结合头颅MR不除外合并脑隐球菌瘤可能。给予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氟胞嘧啶等治疗,效果良好。结论隐球菌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确诊需病原学或组织病理学检查。肺隐球菌病及脑隐球菌瘤患者,除了经典抗真菌方案,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氟胞嘧啶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治疗隐球酵母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8月隐球酵母菌性脑膜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氟康唑联合低剂量两性霉素B治疗,观察组采用伏立康唑联合低剂量两性霉素B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头痛和发热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治疗隐球酵母菌性脑膜炎的疗效确切,能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M)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性疾病,该病临床表现复杂,早期易误诊或漏诊,传统的治疗药物是氟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伏立康唑是新型抗真菌药物,但用于CM治疗的报道很少.2006年1~12月,我们对8例CM患者应用伏立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或氟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治疗,并比较其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黄丽华  黄丽葵  刘婕  李滢 《全科护理》2014,(20):1857-1858
[目的]回顾性总结使用两性霉素B的有效护理方法,减少副反应。[方法]对21例使用两性霉素B治疗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进行护理,观察使用两性霉素B时的副反应,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处理措施。[结果]使用两性霉素B的副反应有寒战、发热、头痛、胃部不适、电解质紊乱、静脉炎及肝肾功能损害。21例患儿治愈14例,5例好转,2例合并其他疾病无效转院。[结论]正确配制,经中心静脉置管缓慢匀速输注,密切观察病情,辅以对症治疗及做好健康教育等护理能明显减少两性霉素B的副反应,顺利完成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贵刊2008年第3期刊登了杨绍敏等[1]的<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17例临床与实验室诊断分析>一文,中作者使用氟康唑(FCA)加两性霉素B(AmB)对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CM)的患者进行治疗,将FCA作为推荐药物使用.笔者认为治疗药物选择存在不妥.  相似文献   

19.
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 (以下简称隐脑 )是一种难治性的中枢神经感染 ,若未及时诊治 ,其预后凶险。目前国内外首选两性霉素B(AMB)、氟康唑及地塞米松联合治疗 ,但多种药物不良反应困扰其临床应用[1,2 ] 。我院对 1993~ 2 0 0 0年收治的 30例隐性脑膜炎患者临床应用AMB联合氟康唑及地塞米松治疗时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分析 ,并探讨护理上早期预防的措施。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1993~ 2 0 0 0年的隐脑 30例均符合隐脑入选标准[3 ] :在脑膜炎的基础上 ,腰穿放脑脊液直接检查到新生隐球菌 ,其中男 19例 ,女 11例 ,平均年龄 (30 .…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两性霉素B(AM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时发生的不良反应及护理疗效。方法 运用护理程序,对22例隐脑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按护理疗效评估标准进行客观评价。结果 22例患者在应用AMB中有21例发生不良反应,但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针对AMB在长程治疗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防治和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