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的到来及高血压病患病率的升高,缺血性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导致死亡疾病之一。缺血性卒中复发加重了残疾程度,增加患者病死率,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因此,对于卒中的二级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我院内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特征与危险因素的区别。方法 选取彭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共315例,其中出血性卒中85例,缺血性卒中23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既往疾病史、不良嗜好、临床生化指标、颈动脉超声等资料,研究分析其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从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发现:本中心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男性、糖尿病、心房颤动、高三酰甘油血症的比例明显高于出血性卒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从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数值比较发现:本中心缺血性卒中患者三酰甘油,尿酸数值显著高于出血性卒中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三酰甘油是缺血性卒中相较于出血性卒中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特征与危险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门诊登记情况及资料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0年9月-2011年9月在该院门诊确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对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患者脑卒中后痴呆的发生率、缺血性卒中后发生痴呆的危险因素及改良分型等进行分析。结果经门诊确诊和统计,共确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9例;脑卒中后发生痴呆19例(27.54%);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为既往所患的高血压或糖尿病等方面的因素;改良分型情况为:经过K-TOAST分型之中比例最高的亚型为动脉粥样硬化型,然后是小动脉疾病、原因不明型、心源性栓塞型及其他病因型。结论通过对门诊缺血性脑卒中的登记,可准确地将缺血性卒中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对其加以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4.
探讨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压特点。选取绵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缺血性卒中患者624例,按照年龄分为青年(年龄≤44岁)缺血性卒中172例和老年(年龄>60岁)缺血性卒中患者452例。分别在青年组和老年组内按照有无高血压分为合并高血压及非高血压。并测24 h动态血压,分别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生化指标及收集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食特点等流行病学资料。高血压病为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及不良生活方式较多,有高血压患者以舒张压升高为主,男性多于女性,血压以夜间升高为主,并具有盐敏感性。青年缺血性卒中有其自身特点,应根据这些特点对缺血性卒中进行研究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是指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急性疾患所致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分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两大类.缺血性卒中占全部卒中患者的55%~65%,急性期死亡率为20%~25%,完全恢复者不足10%.SW脑反射治疗仪具有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作用,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们用脑反射治疗仪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近年来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60例,男32例,女28例,41~50岁8例,51~60岁11例,61~70岁28例,71~79岁13例,平均68.2岁。发病时间1d~8年.临床表现:急性起…  相似文献   

6.
卒中后抑郁(PSD)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PSD的发生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不利于患者及时融入社会,甚至增加卒中患者病死率[1].笔者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牛津地区卒中计划(OCSp)分型与卒中后抑郁的关系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安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5例,男86例,女59例;年龄45 ~85岁,平均(69.1±10.1)岁.  相似文献   

7.
<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展性脑梗死(SIP)的预后差,无特效干预方式,早期判断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SIP发生率与血清尿酸的关系,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因首发缺血性卒中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入选患者均在发病48h内,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诊断标准[1]。病历资料完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619例,男性339例,女性280例,平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在临床上很常见,为探讨其问的关系,对我科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65例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77例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青年卒中组)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中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81例作为对照组,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77例青年卒中患者中男性61例(79.2%),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显著高于女性患者(t=-2.267,P=0.026);有吸烟史57例(74%),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8,P=0.023);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对照组高(t=-3.998,P=0.000);而对照组高血压病史(χ2=8.113,P=0.004)及糖尿病病史(χ2=7.788,P=0.005)较青年组高,且NHISS评分高于青年组(t=2.589,P=0.011)。结论青年卒中患者中男性居多,且男性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严重于女性;吸烟史及高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导致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侧闭塞性脑血管大病灶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远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我科室收治的12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经DSA筛选为单侧前循环大血管任意一处或多处闭塞病变患者共计63例进入试验组,配对基线资料,获得无单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60例患者进入对照组。随访12个月统计各种血管事件发生率、mRS评分、MMSE、MoCA评分评估远期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试验组远期认知功能影响相关指标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前循环COD可能导致轻度缺血性卒中患者远期认知功能下降,DSA评估系统筛选存在COD的患者并能够精准评估认知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出血性卒中急性期并癫痫并进行分析。方法 2008-06-2012-06年收治的脑卒中1524例,其中出血性卒中569例,缺血性卒中955例,观察并发癫痫发生率及相关发生率关系。结果出血性卒中569例急性期并癫痫69例,发生率12.12%;缺血性卒中955例急性期并癫痫55例,发生率5.79%。结论出血性脑卒中并发癫痫发生率显著高于缺血性卒中并发癫痫;出血性卒中并发癫痫主要发生于疾病早期2周以内;皮质病变及病灶较大病例并发癫痫发生率高;强直阵挛性为主要癫痫类型特点。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对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其致死率与致残率非常高,为有效预防中青年脑卒中的发生及对高危人群进行干预,作者进行了以本院病例为基础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并与同期健康中青年人作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本院2011年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中青年脑卒中83例患者纳入卒中组,均满足脑血管疾病的相关诊断要点,所有脑卒中患者经脑部MRI或者CT证实。83例患者中男37例,女46例,年龄22~49岁,平均年龄36.2岁;缺血性卒中36例(43.37%),出血性卒中44例(53.01%),混合性中风3例(3.61%),其中高脂血症32例(38.6%),高血压40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卒中患者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如脑梗死、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周围血管疾病)危险性的关系,为缺血性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测定1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52例健康对照者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对照组Hcy检测结果为参考,将患者分为Hhcy组和非Hhcy组,对2组患者5年中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情况进行跟踪观察与评价.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等一般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hcy组5年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率(50.82%)显著高于非Hhcy组(24.4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1.10,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cy升高是卒中患者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OR为1.182;95%CI:1.112~1.257).结论:Hhcy与卒中后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随着MR新技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应用于临床[1],脑内出血的检出率较CT及常规的MRI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脑微出血[2(]CMBs)作为脑出血的预测因素已经成为目前脑血管病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成为临床多种脑血管疾病的预测性指标。抗血小板治疗在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和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应用SWI技术分析脑梗死患者有无合并CMB及探讨阿斯匹林对脑微出血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2010年6月-20011年9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342例。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排除脑外伤、脑肿瘤、  相似文献   

15.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是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局部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依据症状、体征演变过程分为:①完全性卒中:发生缺血性卒中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体征较严重,较完全,发展较迅速,常于数小时内(6 h)达到高峰;②进展性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轻微,但呈逐渐加重,在48 h内仍不断进展,直至出现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③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缺血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轻,但持续存在,可在3周内恢复。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原则主要强调超早期治疗,由于进展性卒中开始症状、体征较轻,引不起患者的足够注意,待症状体征加重后,患者就诊时早已超过6 h失去了早期溶栓时间,双鸭山市人民医院2005-2007年以来共收治50例进展性卒中患者,发病时间均>24 h,选择40例给予溶栓治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年来50例进展性卒中患者,发病部位均在基底节区,患者均有肢体和感觉运动障碍及其他脑神经(如面神经、三叉神经、舌咽神经、舌下神经)损伤,其中40例接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住院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与患者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病程在48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检测血红蛋白水平,美国公立卫生院卒中评分评价卒中严重程度,六个月后予以改良Rankin量表和Barthel指数评分判断患者功能预后。结果 14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本研究,血红蛋白水平和NIHSS评分是缺血性卒中后6个月功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血红蛋白水平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功能预后有一定影响,但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卒中是我国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血脂紊乱、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等是诱发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而他汀类药物的多个药理机制能通过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栓形成等方式干预上述危险因素,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梳理了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药理作用机制及国内外缺血性卒中防治指南,以期为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差与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0~75岁高血压病患者612例,分析脉压与发生缺血性卒中及类型的相关性。结果老年高血压病组与高血压病合并缺血性卒中组的脉压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大小与是否发生缺血性卒中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继发早期癫痫发作和晚期癫痫发作的发病率、发作类型及缺血性卒中继发癫痫发作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分析山西省人民医院近3年来首发缺血性卒中的408例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意识、糖尿病、高血压、心源性疾病和卒中部位等的临床特征,随访6~12个月,其中缺血性卒中后继发癫痫发作患者42例,未继发癫痫发作患者366例。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患者依据癫痫发作的发生时间分为早期癫痫发作组(18例)和晚期癫痫发作组(24例)。分析缺血性卒中后早期癫痫发作和晚期癫痫发作的发病率、发作类型以及缺血性卒中后发生继发癫痫发作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发病率为10.3%(42/408),其中早期癫痫发作的发病率为4.4%(18/408);晚期癫痫发作的发病率为5.9%(24/408)。早期癫痫发作的50.0%(9/18)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晚期癫痫发作的58.3%(14/24)为单纯部分性发作。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组与非癫痫发作组的临床特征经统计学比较,两组间心源性脑栓塞病例的发生率和累及皮质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后早期癫痫发作以全面性发作为主,晚期癫痫发作以单纯部分性发作为主;心源性脑栓塞和累及皮质梗死是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再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颖 《首都医药》2009,16(10):42-43
目的研究再发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来反映卒中二级预防的重点。方法调查366例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个人疾病史和不良生活方式,计算单个危险因素的百分比。结果在所调查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79.23%)、血脂异常(67.21%)、颈动脉狭窄(53.01%)列前3位。结论高血压是卒中预防的重中之重,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是卒中预防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