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补脾升阳与慢性肾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 脾虚与慢性肾炎的关系慢性肾炎属于中医水肿病的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说明脾在本病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且主升清,若脾气虚弱或功能失调,则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而殃成水湿,泛溢于肌肤致浮肿,失于升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精微下注则腹胀便溏、蛋白尿等。又临床上常常脾病及肾,肾病及脾而脾肾同病。根据脾肾互相滋养之理论,补肾可以实脾,那么调补脾胃同样可以达到强肾的目的,故临床从脾论治慢性肾炎常获满意疗效。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相似文献   

2.
申琪  马潇瑶 《新中医》2021,53(1):201-204
总结分析分泌性中耳炎(OME)与胃食管反流(GER)的病因病理,认为中医学"脾胃"与儿童GER相关性OME发病密切相关。脾主运化水湿,脾气不及则阻碍清阳之气上达耳窍,湿邪停聚,耳窍被阻。又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司运化,脾气强则肌肉开合有力,脾气不及则脏腑功能失调,咽鼓管与食管括约肌开合不利出现反流。再者,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若脾胃气机不畅,则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出现反酸导致浊邪上泛耳窍。此外,小儿因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强弱不均,多脾虚肝旺之象,加之其易受饮食不节等影响更容易损伤脾胃,进而影响脾胃运化及其气机运行,诱发或加重OME。提出治疗本类疾病可从脾胃着手,总以健脾和胃为原则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3.
脾为后天之本,位于中焦,居膈下。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主升清,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统摄血液。在生理功能上,脾胃与其他脏腑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和相互为用的关系,使各脏腑组织形成一个协调和统一的整体。在病理上,脾胃有病,不仅表现在本脏功能失调,而且也往往导致心  相似文献   

4.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故为“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升者升其清阳、降者降其浊阴,脾升则健,胃降则和。所以脾胃的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主要环节,也是人体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过程。本文就脾胃升降学说在临床的运用作一简介。1 脾胃是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的升降纳化是脾胃功能的主要表现形式。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胃  相似文献   

5.
脾胃居于中央为后天之本,升发万物,在人体向有中州之称。脾胃一腔一腑,一阴一阳,一升一降,一纳一化,一表一里,因而形成制约、互用、协调、合和的密切平衡关系,共同完成后天的受纳运化培育濡养的功能。只有脾胃纳化健运功能正常,后天之气才能不断地充养先天,脾胃居于中焦,为升降枢纽,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由于脾胃健运才能有“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的正  相似文献   

6.
脾位于中焦,与胃相表里,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主升,以升为健,喜燥而恶湿;其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血.然心血的化源,肺气的充沛,肾精的滋养,肝血的归藏,均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关系密切.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才能使营卫协调,五脏安和."善治脾胃,可安五脏".  相似文献   

7.
脾位于中焦,与胃相表里,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主升,以升为健,喜燥而恶湿;其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血。然心血的化源,肺气的充沛,肾精的滋养,肝血的归藏,均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关系密切。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才能使营卫协调,五脏安和。  相似文献   

8.
王少平 《光明中医》2004,19(3):15-15
通过临床观察,脾虚也是糖尿病病机的根本,糖尿病从脾辨治,临床效果显著,现作以下探讨,就正于先贤。1 理论探讨脾居于中焦,主运化升清,统摄血液,主肌肉四肢,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通过脾气的健运而实现,尤其是在运化升清,即“散精”方面,脾气的作用更为重要。《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只有脾气健运,饮食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与运输的功能才能旺盛,这样精微才能得以输布,脏腑机体才能得以滋养;脾除运化饮食精微、运化水湿,与肺、肾共同维持体内气血水液的平衡,如…  相似文献   

9.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升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故为“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升者升其清阳,降者降其浊阴,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胃升降功能失调则可致多种病症.脾主升,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借助宗气的作用以布散营养于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脏腑肌腠,其性以升为顺.脾胃不升可出现纳呆,食后腹胀,倦怠乏力,耳聋,眩晕等症.胃主受纳,将水谷及时传入肠中,以下行为顺.如胃气不降,就会出现脘腹胀痛,呃逆呕吐等症.  相似文献   

10.
<正>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斡旋食物,化生气血,为人体浮沉升降之枢纽。脾升,肝肾亦升,致水木不郁:胃降,心肺亦降,致金火不滞。就其纳谷、运化、升降、出入,生理功能之神妙,全在阴阳变化之中,实为暗合天地之道也。一、脾胃阴阳的对立与统一脾为脏属阴,胃为腑属阳;阴属柔主升,阳为刚主降;降则纳谷,升则运化;升者为阳,阴中之阳升;降者为阴,阳中之阴降。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营  相似文献   

11.
王媛媛 《河北中医》2003,25(4):276-277
李东垣认为“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又为脏腑气机升降之枢纽 ,在人体中占重要地位 ,与妇科亦有很大关系。因冲脉隶属于足阳明胃经 ,胃为多气多血之腑 ,脾胃健旺 ,精微充足 ,则气血旺盛 ,冲任充沛 ,经、孕、产、乳正常。脾主升清 ,胃主降浊 ,一阴一阳相为表里 ,升降出纳 ,相互支持 ,以完成其益气生血、统血等功能。而气机升降失调亦可引起多种妇科疾病。今将临床上运用脾胃学说论治妇科病经验浅述如兹。1 营血不足 ,心神失养 ,补脾养心 ,益气生血妇女“以血为本” ,月经、妊娠、分娩、哺乳均以血为用 ,易耗…  相似文献   

12.
脾主运化,升清,统摄血液,又是气血生化之源,向称“后天之本”.脾与胃同居中洲,相互依存.同时上与心肺,下与肝肾,无论在生理上或病理上均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年老者先天之本已经衰竭,各器官养息失宜和脏腑失调,久之则引发七情不和、食欲不节等,易损伤脾胃,影响器官运化和受纳。治疗兼顾五行器官,脾主气血盈虚,脾亏气则水谷无传输源头,同时水谷精微亦可影响脾气,胃降脾升则功能失调;肝与胃关系紧密,肝有泻火疏导功能,调节情志和气机;后天气血日渐亏虚,难以滋养身体器官,易引发肾脾亏虚病症,脾胃病也能引发生化乏源和脾肾亏虚。基于此,提出用药补、温养、清热泻火、疏通等疗法治疗老年脾胃病,望可抛砖引玉,集思广益,共同提高老年脾胃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脾经腧穴在针灸临床应用广泛,足太阴脾经隶属脏腑为脾,故脾经腧穴多用于治疗脾胃消化疾病;脾主运化,司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各脏腑官窍的正常功能有赖于后天气血的濡养,气血生化有源则五脏六腑得充。脾经的腧穴可通过调理脾运而达到调节其他脏腑功能的作用,尤其是膝关节以  相似文献   

15.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是治疗脾胃气虚、清阳下陷的方剂。根据本方益气升陷的特点,在临床上不仅可用于内科病证,而且可用于男科。因男子以气为本,气属阳,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以及血、精、津液等方面的新陈代谢,无不与气的生理功能活动有关,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以煦四傍,故一旦脾气虚弱,化源不足,则各脏腑组织器官之机能活动衰减,清阳为之不举而下陷,导  相似文献   

16.
脾虚证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中医“脾”的功能主要为主运化、主升清。因此脾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除此还包括内分泌、免疫、植物神经、能量代谢及运动等多系统的功能在内。脾为五脏生理病理之枢纽,脾气虚则诸脏之气无源,亦应之而虚。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对  相似文献   

17.
脾胃的升降,对气机的升降出入至关重要.脾胃为后天之本,居于中焦,通连上下,是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的升降正常,出入有序,可以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各种正常生理功能,若脾胃的升降出入失常,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废浊之物也不能排出,继而可发生多种病证.故治疗脾胃疾病应着重调理脾胃的升降功能.  相似文献   

18.
脾胃病临床很常见,其治疗方法各异,笔者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升则健,胃降则和”,故脾胃升降为之主要轴心,理气一法运用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取重要部分。现就临床试探,粗略认识体会,不妥之处恳请斧正。1 脾胃乃升降之轴心 脾胃居中焦,诚人体气机升降的轴心。脾主升清,将水谷之精微输送四肢百骸以充养,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传化排泄糟粕。正如叶天士曰:“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主降则和……”。这  相似文献   

19.
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腐熟,主受纳水谷,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位置居中,为气体升降枢纽,升则上输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因而脾胃健运才能升清降浊,五脏六腑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若脾胃气虚,升降失常,则在内五脏六腑、在外四肢九窍都会发生种种病证。故李杲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由此李杲创制补中益气汤,其用法及方义正如其所云:“《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而立补中益气汤。方中黄芪重用之以补脾肺之气,益皮毛而固腠理,不使自汗以损元气,又可助人参以益脾胃之气。…  相似文献   

20.
浅谈健脾法在儿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体质特点是“脾常不足”,而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一病,五乱病作”。长期患脾胃病将直接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简要介绍应用健脾法的体会。 1 调治脾胃,健运为先 小儿脾胃病的病因多为喂养不当所致。由于小儿脏腑柔弱,脏气清灵,治法偏补则易壅遏气机,峻消则易损脾伤正。健运即运行、运转之义,属八法中的和法,其补中有消,消中有补。脾健贵在运而不在补,在运脾药中,笔者常用谷麦二芽。因麦芽入脾主升,谷芽入胃主降,两者合用,开发胃气,宣发五味,使脾胃相合,升降有序,运化自如;配合茯苓、山药甘淡平补;大枣、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