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痹证从肝论治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从痹证的病因谈起病因学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疾病病理变化、指导治疗。中医所说的“审因论治”既说明了审查病因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同样,我们对痹证病因的认识也有利于对痹证病理的认识,提高辨证论治水平。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及临床疾病谱的变化,我们对痹证的病因的认识也有待提高,有利于痹证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从痹证的病因谈起 病因学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疾病病理变化、指导治疗。中医所说的“审因治论”,即说明了审查病因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同样.我们对痹证病因的认识也有利於对痹证病理的认识,提高辨证论治水平。  相似文献   

3.
痹证作为病名,其含义有广义、狭义不同.广义泛指机体为病邪痹阻,而致气血运行不利,或脏气不宣所发生的各种病证.如五体痹,五脏痹,喉痹,食痹,水瘕痹,血痹,孟春痹等等.狭义指的是因风寒湿等邪杂合,侵袭人体,闭阻气血所发生的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变形,或累及脏腑的一类病证.如行痹、痛痹、着痹、热痹、久痹及五体痹等.  相似文献   

4.
病因学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疾病病理变化、指导治疗。中医所说的“审因治论”既说明了审查病因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同样,我们对痹证病因的认识也有利於对痹证病理的认识,提高辨证论治水平。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及临床疾病谱的变化,我们对痹证病因的认识也有待提高,以利於痹证学术的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浅论痹证从肝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兴华 《中医杂志》2007,48(7):666-666
1痹证的病因非独外邪所致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及临床疾病谱的变化,对痹证的病因的认识也有待深入。《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即认为痹证是由于人体同时感受外界的风、寒、湿邪气所致。自《内经》时代以来,历代医家多遵循《内经》外感风寒湿之说。这种传统的理论一直约束着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影响痹证的研究和发展。事实上痹证的病因非独为外感风、寒、湿、热邪气所致,痹证的病因亦可因内伤七情、饮食失节或其它疾病发展而形成。情志失调,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是常见的导致痹证的病因。其实古代医家也认识到,某些痹证发病…  相似文献   

6.
冯兴华教授从肝论治痹证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显彬  冯兴华 《陕西中医》2006,27(5):588-589
冯兴华教授在继承传统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痹证从肝论治的新观点。本文谨就导师辨证治疗痹证的部分经验加以总结,以飨同道。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痹证病因繁多,病机复杂,但不外乎外感、内伤两个方面。1.1外感六淫早在《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中指出:“风寒湿  相似文献   

7.
痹证从脾论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是临床常见病证 ,中医学在辨证论治、针灸理疗等方面的治疗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其病程长、易复发、疗效不稳定 ,后期还可发展为痿症等。从脾论治痹证 ,能达到标本兼顾 ,双向调节目的。试将其机理阐述于下 :1 理论依据1 1 中医学对痹证的认识是以《黄帝内经》为基础所谓“营气之道 ,内谷为宝。”营行脉中 ,内注于脏腑 ,外濡四肢百骸 ;卫主脉外 ,“而先行四未分肉皮肤之间”。二者均化生于水谷精微 ,并将营养物质输转至全身 ,营卫生成、运行、会合和功能正常 ,正是脾主运化的具体表现。也是维持人体筋骨、肌肉关节活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有痹就有瘀,治痹必祛瘀。痹证乃风寒湿三气内侵致使气血闭阻不通的一种痛证。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痹证与血液运行不畅有密切关系。以活血化瘀药酌情配合祛风湿药物治疗痹证颇见成效。  相似文献   

9.
10.
11.
痹证为临床常见病证之一。痹证多为实证、寒证、热证,治疗上多从散寒、祛风、通络、除湿、清热等立法。笔者体会到,痹证虽属外邪所致,然究其病机,实与肝脏有着密切的关系。肝是人体中的一个重要脏腑。人体气血之运行,气机之升降,正气之盛衰,筋骨之强弱,均与肝脏休...  相似文献   

12.
郭炎林  任黎明 《河南中医》1993,13(6):269-271
  相似文献   

13.
痹证从肺论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张玉 《西部中医药》2002,15(4):71-72
月经病是指月经的周期、经期和经量发生异常,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的疾病,是妇科常见病。而月经无论生理、病理都与肝有密切关系。因此,笔者认为月经病宜从肝论治,兹就此试析如下。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说:“妇人幼童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竭,乃属太阴经也”。把女子的一生根据其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划分为三个阶段,以便于临诊证治时有所侧重。其中以天癸(指月经而言)之有、无(至、竭)作为分界线。天癸至前为童幼青春前期阶段,即生长发育的初阶段,重在治肾…  相似文献   

15.
张凯  范为民  胡怡芳  李艳 《光明中医》2015,30(2):252-253
<正>痹证的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中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感染性风湿病、代谢与内分泌疾病伴发的风湿性疾病相类似[1]。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进步,对于痹证的病因病机及论治已有深刻认识。早在《素问·痹论》就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论述。可见风、寒、湿三邪的侵入人体乃是痹证发病的病因。《素问·痹论》曰:"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失于疏故不通"。清代名医叶天士云:"大凡经主气,以络主血,久病血瘀。"据《血证  相似文献   

16.
从肝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A)相当于痹证范畴。中医痹证病因可分为外因、内因,风寒湿邪是外因,肝失候外是内因,外因是痹证条件,内因是痹证关键,外因通过内因起致病作用。正如:“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灵枢·师传》曰:“肝者主为将,使之以候外。”其意指:肝主疏泄,尚涵敷布阳和之气,以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和以抵御外邪。“肝为风脏”,“风气通乎于肝”,“风为百病之长”,肝失候外,卫阳失布,外邪风寒湿入侵形成痹证。“直接深入其所主的筋骨肌肉,或直接危及脏腑,引起筋痹,骨痹,肌痹或肝痹、肾痹、脾痹”。其中筋痹、肝痹与今RA极相似…  相似文献   

17.
痹证从气血论治的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 ,失眠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与肝密切相关 ,从肝论治不仅能显著改善睡眠质量 ,还能从根本上调畅全身气机 ,使气血调和 ,五脏功能协调一致。现浅述从肝论治失眠如下。1 失眠与肝的关系肝藏血 ,主疏泄 ,肝体阴而用阳 ;病理上肝血易虚 ,肝气易郁 ,易阴虚阳亢 ,生风、化火而动血。如《症因脉治·内伤不得卧》曰 :“肝火不得卧之因 ,或因恼怒伤肝 ,肝气怫郁 ;或尽力谋虑 ,肝血所伤。肝主藏血 ,阳火扰动血室 ,则夜卧不宁矣。”说明肝病变导致失眠的密切关系。另外肝脏病变而致气机不畅、气血不和 ,常涉及到其他脏腑功能失调 …  相似文献   

19.
风湿热痹证从肝脾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经验,认为肝脾失调可导致风湿热痹的发生,情志因素可影响病情的发展,其主要病机为痰瘀阻络。提出疏肝清热、健脾除湿或平肝熄风、清热化湿,佐以活血化痰通络法治之。并附临床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20.
痹证为临床的常见病,医家多以外邪致病的角度论证治疗,鲜有从肝脏论治.作者以古代医籍为基础,从肝气怫郁、肝血亏虚、肝风内动三个方面对痹证从肝论治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