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寻找缩短初乳分泌时间及增加泌乳量的有效措施.[方法]将480例正常足月分娩产妇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40例,实验组给予产前母乳喂养宣教、乳房护理和营养准备、爱母分娩行动、产后半小时开奶、家庭化病房及母婴同室、指导产妇正确哺乳方法.对照组产前未进行母乳喂养宣教,未采用陪伴分娩,住普通病房,仅产时产后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宣教.[结果]实验组产妇产后24 h、48 h、72 h纯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新生儿一般情况及出现黄疸均好于对照组.[结论]对产妇实施综合护理能缩短产妇产后泌乳时间、增加泌乳量,为纯母乳喂养的成功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2.
母乳喂养的护理干预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彩萍  王俊英 《全科护理》2009,7(32):2946-2947
[目的]寻找缩短初乳分泌时间及增加泌乳量的有效措施。[方法]将480例正常足月分娩产妇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40例,实验组给予产前母乳喂养宣教、乳房护理和营养准备、爱母分娩行动、产后半小时开奶、家庭化病房及母婴同室、指导产妇正确哺乳方法。对照组产前未进行母乳喂养宣教,未采用陪伴分娩,住普通病房,仅产时产后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宣教。[结果]实验组产妇产后24h、48h、72h纯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新生儿一般情况及出现黄疸均好于对照组。[结论]对产妇实施综合护理能缩短产妇产后泌乳时间、增加泌乳量,为纯母乳喂养的成功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简易加奶装置应用于母婴同室早期新生儿低血糖的疗效。方法选取母婴同室早期伴有低血糖的新生儿140例,按出生时间的编号尾数单双数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简易加奶装置补充葡萄糖(配方奶)。比较两组新生儿血糖恢复正常时间、补充葡萄糖(配方奶)量;比较两组产妇产后72h内泌乳量、产后不同时间母乳量满足新生儿饱腹感、产后4d与产后42d纯母乳喂养成功率。结果观察组血糖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补充葡萄糖(配方奶)量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妇产后72h内泌乳量高于对照组,产后不同时间母乳量满足新生儿饱腹感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后4d与产后42d纯母乳喂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低血糖新生儿应用简易加奶装置喂哺有利于尽早纠正低血糖,促进产妇泌乳启动,从而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寻找缩短初乳分泌时间及增加泌乳量的有效措施。方法 :将正常足月分娩产妇 (排除妊娠合并症或妊娠并发症 )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采用产前母乳喂养宣教 ,做好乳房护理和营养准备 ,实施爱母分娩行动 ;产后半小时开奶 ,家庭化病房及母婴同室 ,指导产妇正确哺乳方法。对照组产前未进行母乳喂养宣教 ,未采用陪伴分娩 ,住普通病房 ,仅产时产后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宣传及指导。结果 :实验组产妇产后 2 4h、48h、72h纯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新生儿一般情况及出现黄疸均好于对照组。结论 :从上述六个方面给产妇综合护理 ,能缩短产妇产后泌乳时间 ,增加泌乳量 ,为纯母乳喂养的成功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母婴皮肤接触时间对初产妇及健康足月儿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展母婴皮肤接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5年6-9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住院分娩的71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产妇分娩后即刻给予母婴皮肤接触1h,对照组产妇分娩后给予母婴皮肤接触至会阴伤口缝合完毕,约20~30min,评价并比较两组产妇的新生儿首次母乳喂养吸吮时间、首次母乳喂养情况、产后第1天新生儿有效吸吮次数、出院当天泌乳量及出院时的喂养方式。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的首次母乳喂养吸吮时间为(17.06±8.66)min,长于对照组的(12.11±9.0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7,P0.05);观察组产妇的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产后第1天新生儿有效吸吮次数、出院当天泌乳量及出院时的纯母乳喂养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产后持续1h的母婴皮肤接触有利于促进初产妇住院期间的母乳喂养,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初产妇产后恢复及泌乳的影响。方法:将35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7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产妇产后离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初次泌乳时间、泌乳频率、纯母乳喂养率;出院前1 d评价产妇自护能力、产妇新生儿护理正确率。结果:实验组产妇产后离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初次泌乳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泌乳频率、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产妇自护能力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的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可促进初产妇产后早期离床和泌乳,提高产妇自护能力及新生儿护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新生儿出生后与母亲皮肤接触持续90 min对新生儿体温、安全感及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 将在北京市3所医院分娩的320例正常产妇及正常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仰卧放置在产妇腹部,脐带搏动停止后断脐,新生儿俯卧于产妇胸前持续90 min后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断脐并给予常规护理操作后,将新生儿放置于产妇腹部进行母婴皮肤接触30 min。比较两组新生儿体温的变化情况,出生后90 min内啼哭次数,出现觅食反射的时间及早吸吮、早开奶的时间。结果 296例产妇及其新生儿完成研究,实验组150例,对照组146例。两组比较,实验组新生儿出生后 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体温均高于对照组,体温波动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新生儿出生后90 min内啼哭次数少于对照组、觅食反射出现时间早于对照组、第1次母乳喂养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母婴皮肤接触持续90 min有利于维持新生儿体温,增加新生儿安全感,促进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母婴皮肤早接触1小时对产妇初次实施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以来我院收治的68例自然分娩的出产孕妇,采用随机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观察组是新生儿在出生后进行母婴皮肤早接触≥1小时,对两组婴儿实施母乳喂养测量工具评价初次母乳喂养成功率。结果:根据两组母乳喂养测量工具评价,观察组初次母乳喂养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对照组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为60%,观察组初次喂养成功率为94.2%,两者相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母婴皮肤接触≥1小时对产妇初次实施母乳喂养影响效果显著,使医护人员认识到母婴皮肤早接触的必要性,从而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率,保障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9.
吴晓明 《妇幼护理》2022,2(11):2481-2483
目的 分析母婴早接触早吸吮对母乳喂养的效果。方法 选取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 2020 年 04 月至 2022 年 04 月间 80 例 产妇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颜色球抽取分组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 40 例。参照组未实行早接触早吸吮,研究组实 施早接触早吸吮。比较两组的母乳喂养状况、乳房胀痛和母乳喂养率。结果 研究组产后开始泌乳时间、新生儿出生后开始吮 吸时间、涨奶平均时间均短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乳房胀痛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母乳喂养率高于参照 组(P<0.05)。结论 母婴早接触早吸吮对母乳喂养有积极作用,能够促进泌乳、减少涨奶、缓解乳房胀痛,加快新生儿吮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在提高初产妇纯母乳喂养成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6~12月产科住院分娩的150例初产妇设为对照组,实施母乳喂养常规护理;将2014年1~6月产科住院分娩的150例初产妇设为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干预。比较两组产妇产后<24 h、24~48 h、49~72 h、>72 h 母乳喂养始动时间和母乳喂养平均时间,干预前、干预后72 h 自我护理能力,出院前及出院后4个月纯母乳喂养成功率。结果:实验组产妇产后<24 h、24~48 h、49~72 h、>72 h 母乳喂养始动时间、母乳喂养平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1),干预后72 h 自我护理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1),出院前及出院后4个月纯母乳喂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集束化干预可促进产妇早期泌乳,增强产妇自我护理能力及健康行为,提高产后纯母乳喂养成功率,有效促进产妇及婴儿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行为状态及产妇的影响。方法:将110例产妇及其新生儿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产科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干预。比较两组新生儿1 h内及5~6 h的啼哭时间及啼哭次数、出生时及出生2 h的体温变化、首次母乳喂养效果及喂养方式、产妇子宫复旧情况。结果:研究组新生儿1 h内及5~6 h的啼哭持续时间及啼哭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新生儿出生2 h的体温水平显著优于出生时及对照组(P0.05)。研究组新生儿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为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访40 d后,研究组新生儿纯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产妇产后子宫复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可以有效改善新生儿啼哭的行为状态,提高体温水平及母乳喂养率,加速产妇子宫复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第一次拥抱"对母乳喂养成功率的影响,旨在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4~6月于我院产房出生的96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新生儿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均实施:擦干、保暖,不做常规吸引处理,晚断脐。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即予"第一次拥抱"至首次喂哺(寻乳)完成,再常规护理体检。对照组常规护理体检后,1 h内予早接触早吸吮,大于30 min。比较两组新生儿母亲开始泌乳时间、48 h泌乳量和72 h泌乳量,母亲喂养感觉良好率和母乳喂养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母亲开始泌乳时间少于对照组,48 h和72 h泌乳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母亲喂养感觉良好和母乳喂养成功情况均高于对照组。结论: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不仅建立母婴之间情感纽带,激发自然哺乳能力、且能增加母亲母乳喂养的信心,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这一简单、循证的措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使用自控镇痛气体呼吸式(BPCA)无痛分娩对产后母婴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50例自愿要求无痛分娩的孕妇,使用笑气(N2O)吸入进行BPCA无痛分娩的孕妇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同条件常规分娩的5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产妇产后出血、尿潴留、泌乳情况。结果两组产妇的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产妇产后2h和24h阴道流血量及产后尿潴留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泌乳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连续笑气吸入用于分娩镇痛,不仅不影响新生儿阿氏评分,而且能促进泌乳,利于新生儿的早期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母婴同室床旁干预模式对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将232例住院分娩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母婴同室床旁干预模式,母婴各项护理操作及健康教育均在床旁完成。比较两组母乳喂养情况、母乳喂养技能、新生儿护理技能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初次泌乳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泌乳频率、乳汁充足率、纯母乳喂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产妇哺乳时婴儿含接姿势、挤奶手法、处理奶胀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新生儿沐浴、臀部护理、脐部护理、新生儿抚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母婴同室床旁干预模式有助于提高产妇母乳喂养技能和新生儿护理技能,促进母乳分泌,进而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在护理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母乳喂养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5月泉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正常分娩的单胎产妇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开展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对比2组新生儿不同时间段啼哭次数、啼哭持续时间差异,比较2组产妇及新生儿的睡眠质量、首次母乳喂养得分、喂养成功率差异,随访2组新生儿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1 h内、1~5 h的啼哭次数以及平均啼哭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产妇睡眠质量得分以及新生儿睡眠质量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产妇首次母乳喂养总得分及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42 d时,观察组新生儿的身长和体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有助于改善产妇和新生儿睡眠质量,减少新生儿啼哭持续时间,同时还有助于提高产妇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对加快新生儿发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6小时内母乳喂养体位以提高母乳喂养率。 方法:选择16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产妇剖宫产术后常规处理行早接触、早吸吮1小时后于按传统体位进行按需哺乳,观察组产妇剖宫产术后常规处理行早接触、早吸吮1小时后由护理人员协助新生儿采取横俯趴式体位进行按需哺乳,观察两组产妇48小时泌乳量、乳房充盈时间、新生儿含接姿势正确率、产妇哺乳体位舒适度、产妇对纯母乳喂养的信心以及纯母乳喂养情况。 结果:观察组产妇乳房充盈时间早于对照组,而产后48小时泌乳量、新生儿含接姿势正确率、产妇哺乳体位舒适度、产妇对纯母乳喂养的信心以及纯母乳喂养情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剖宫产术后6小时内予以横俯趴式体位干预,可以有效增加早接触时间并提高早期吸吮的时间和频率,可以增加产妇哺乳体位的舒适度,有效增加泌乳量,促进了产妇对纯母乳喂养的信心,有效提高了纯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17.
张姣姣 《妇幼护理》2023,3(22):5335-5337
目的 探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时间段在我院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采取常规护理+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护理干预方法.分析比较两组的新生儿的体温变化,新生儿啼哭情况,泌乳情况与新生儿吸吮持续时间,产妇母乳喂养态度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新生儿的体温变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啼哭次数与啼哭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初次泌乳时间早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刘梅 《全科护理》2014,12(9):786-787
[目的]观察产房内早期护理干预对产后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将286例健康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164例,对照组1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临产前强化宣教、新生儿早接触、产后早期乳房按摩、早吮吸、哺乳信心培养等产房内早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产妇产后24h、48h内泌乳量情况及产后42d母乳喂养率情况。[结果]观察组24h、48h泌乳量满意率分别为64.02%和82.93%,高于对照组的49.18%和59.02%,观察组48d母乳喂养率88.41%,高于对照组的71.31%。[结论]产房内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提高产后早期的乳汁分泌,提升产妇母乳喂养信心,增加母乳喂养率,从而促进新生儿的健康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9.
剖宫产产妇早期活动对促进肛门排气及早泌乳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产妇早期活动对促进肛门排气、早泌乳的作用。方法60例行剖宫产产妇,术后入病房时取头垫枕头、平卧2h后随意卧位为观察组(30例);术后去枕平卧6h后随意卧位为对照组(30例)。观察2组产妇肛门排气时间、泌乳时间、泌乳量。结果观察组肛门排气、泌乳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48h和72h奶量足和奶量中的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奶少和无奶的例数观察组明显减少,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剖宫产术后取随意卧位,早期活动能够促进产妇肛门排气、早期泌乳、提高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20.
王玉霞  张建军  陈艳 《妇幼护理》2022,2(17):3953-3956
目的 探讨母婴皮肤接触干预对新生儿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2020 年 7 月至 2021 年 12 月于我院分娩的新生 儿 120 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方式将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6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 的基础上,采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干预。分析对比两组的体温情况、母乳喂养情况以及母乳喂养成功率。结果 在新生儿出生 后的 1h、2h、4h,观察组的体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开始母乳时间、吮吸持续时间、母乳喂养量均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出生后 6h 内啼哭次数及啼哭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为 9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30%(P<0.05)。结论 母婴早期接触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可以提升新生儿体温,提高母乳喂养时间、吮吸 持续时间、母乳摄入量,提高首次喂养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