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切除后多数病人可出现血小板(PLT)-过性增多,多在1000×10^9/L以内,仅少数病人为1000×10^9/L-4000×10^9/L。因为脾切除术后PLT升高会引起血栓形成,故〉1000×10^9/L即有很大危险,应及时给予有效治疗。2006年8月15日我院收治1例门静脉高压、巨脾病人,行脾切除加门奇静脉断流术后血小板增多至4123×10^9/L,[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30例围产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围产期护理方法。方法:对17例血小板计数≥50×10^9/L及3例血小板计数(20~50)×10^9/L无出血倾向者行常规护理。对3例血小板计数≤20×10^9/L及7例血小板计数(20~50)×10^9/L有出血倾向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激素治疗无效者采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同时行输血小板及新鲜全血等支持治疗,主要针对手术、分娩前血小板〈50×10^9/L、贫血或产时、产后出血者。对产后出血者使用止血药物。本组采用局部麻醉+静脉麻醉,并于胎儿娩出后立即于子宫肌壁或肌内注射缩宫素。结果:应用激素治疗者,7例治疗后血小板升高(4~5)×10^9/L,3例激素治疗无效,血小板持续低于20×10^9/L,行免疫球蛋白治疗后好转。随访1~3个月,平均2,2个月,所有病例PT、APTT及INR均正常,行剖宫产21例,异位妊娠自然分娩9例,娩出活新生儿30例,产妇情况良好。结论: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可减少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各脏器出血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减少病死率,使产妇顺利度过围产期,分娩结局良好。  相似文献   

3.
1 病例 病例1:患者,男,34岁。因发热来我院就诊。静脉采血2ml于EDTA—K2抗凝管中,30分钟后用日本光电6318K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做血常规检测,结果为:血小板15×10^9/L,白细胞13.2×10^9/L,红细胞4.95×10^12/L,血红蛋白145g/L。该患主诉未曾患过肝硬化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查体无出血点。重新采血后复查,血小板为16×10^9/L。[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对2000—06-2006—12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双介入治疗30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26例,女4例,年龄29-72岁,中位年龄52岁。巨块型19例,结节型10例,小肝癌1例,其中1例行2次脾栓塞。血常规检查均有血小板减少,其均值(55±16)×10^9/L,白细胞减少,其均值(2.8±0.6)×10^9/L。凝血酶原时间缩短,[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1 病例 患者男,40岁,头晕,恶心3年余。近13病情加重,于2008年11月25日入院检查,CT检查结果有脑系膜病变,病理诊断脑系膜瘤。当日收住于我院脑外科治疗。在手术前进行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2.30×10^9/L,红细胞4.52×10^12/L,HBG 121g/L,血小板(PLT)38×10^9/L(EDTAK2抗凝剂),复查两次,PLT结果维持在38—51×10^9/L水平。  相似文献   

6.
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会引起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从而诱发出血。临床上常通过输注血小板来预防出血。一般认为血小板输注阈值在20×10^9/L至10×10^9/L,如血小板降低至5×10^9/L应立即输注血小板。  相似文献   

7.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重急变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重急变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22岁。于2003-04-27因消瘦头晕、乏力伴低热,WBC升高入院。查体:重度贫血貌,T38.1C,心肺未见异常,脾脏肿大。血常规:RBC1.44×10^12/L,Hb48g/L,WBC167×10^9/L,PLT354×10^9/L。骨髓穿刺检查: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例7.82:1,粒系增生极度活跃,占86%,红系占11%。细胞化学染色:NAP积分值为0。[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楼永刚  万汝根 《江西医学检验》2007,25(4):401-401,39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征,因血小板抗体的存在.患者循环血中血小板数通常较低(〈100×10^9/L).严重病例甚至低于20x109/L,可致脏器出血而危及生命。因此迫切要求准确计数血小板,为临床诊断和输注血小板提供可靠依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背景:因有研究支持血小板输注的阈值是10×10^9/L,使预防性的血小板输注变得更加保守。这些改变可能会减少使用血小板。研究设计与方法数据来自一所医学院医院的前瞻性研究,评估预防性输注血小板的阈值从20×10^9过渡到10×10^9/L的影响。结果:总共503例患者接受7401份血小板输注,74%的输注为预防性。  相似文献   

10.
1.临床资料 1.1例 孕妇,36岁,停经37+2周,不规下腹阵痛4小时入院。孕32周时查PLT75×10^9/L,晚孕有牙龈出血现象。入院后复查:PLT50×10^9/L,HB101g/L,WBC8.1×10^9/L,RBC4.05×10^12/L,GR%76.9%,L%19.1%,血凝PT14s、APTT42s。内诊:宫口开大2cm。经产妇头盆评6分,充分各新鲜血及凝血因子的前提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我科近日成功收治妊娠合并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例,现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女,23岁。因停经39郴周,无诱因出现腹部及双下肢出血点伴口腔血泡及牙龈出血至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WBC7.5×10^9/L,Hb 106g/L,PLT7.0×10^9/L,BT5min,余无异常,于当晚转入我院进一步诊治。  相似文献   

12.
马景枝  陈彦平  郝增来 《临床荟萃》2007,22(12):882-882
患者,女,42岁,2003年2月因右季肋区间断性疼痛,活动后头晕心悸,劳累后加重,于当地医院查胃镜提示“贲门炎”,口服药物后疼痛好转,但头晕心悸无缓解,又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血红蛋白(Hb)80g/L,考虑为“贫血”,给口服维生素B12、叶酸等药物。2004年2月17日因头晕心悸加重,以“贫血待查”入我院血液科;Hb82g/L,红细胞(RBC)3.41×10^12/L,白细胞(WBC)8.1×10^9/L,血小板(Plt)343×10^9/L,血沉(ESR)80mm/1h,尿常规正常,肝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13.
二维激光法和电阻法计数血小板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二维激光法和电阻法血小板计数进行比较研究。方法用德国拜耳ADVIA 2120(Bayer-2120,二维激光法)、美国雅培3700(CD-3700,电阻法)2台仪器及手工法分别对70份血液样本进行血小板计数,其中对照组30例、大血小板组(大血小板+++)20例、小红细胞组(平均红细胞容积〈60f1)20例。结果对照组检测结果为Bayer-2120:(172.9±89.2)×10^9/L,CD-3700:(165.8±82.7)×10^9/L,手工法:(169.8±78.7)×10^9/L;大血小板组检测结果为Bayer-2120:(70.0±31.8)×10^9/L,CD-3700:(30.9±17.4)×10^9/L,手工法:(65.2±30.1)×10^9/L。小红细胞组检测结果为Baye-2120:(150.6±100.6)×10^9/L,CD-3700:(194.8±124.3)×10^9/L,手工法:(144.6±91.3)×10^9/L。对照组3种计数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理情况下,大血小板组:二维激光法与手工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电阻法与二维激光法和手工法比较,其结果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红细胞组:二维激光法与手工法结果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电阻法结果明显高于其他2种方法所得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正常情况下,3种计数方法呈高度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理情况下的大血小板、小红细胞,特别是临界值的血小板计数,电阻法结果差异较大,而二维激光法更接近手工法所检测结果,计数结果比较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静脉血细胞分析参考值范围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健康成年人及老年人静脉血细胞分析调查研究,建立健康老年人静脉血细胞分析参考值范围。方法采集3302例健康成年人及老年人静脉血,用SymexKX-21N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各参数,结果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健康老年人(男、女)参考值范围,白细胞(WBC):(3.57~9.00)×10^9/L、(3.52~8.39)×10^9/L;红细胞(RBC):(3.78~5.42)×10^12/L、(3.44~4.83)×10^12/L;血红蛋白(Hb):121.40~168.10、107.90~147.90g/L;红细胞比容(HCT):36.62%~49.18%、32.82%~44.03%;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5.10~100.60、84.70~100.6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28.54-34.48、28.20~34.10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22.00~357.00、320.00~352.00pg/L;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CV)12.13%~15.10%、10.20%~17.12%;血小板(PLT):(70.00~240.00)×10^9/L、(77.00~262.00)×10^9/L;血小板平均体积(MPV):9.77-15.37、9.51-15.55fL;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11.44%~27.77%;血小板压积(PCT):1.10~2.73、1.13~2.99mL/L;大血小板比率(P-LCR):24.35%~70.14%。老年人男、女间参数WBC、RBC、Hb、HCT、MCHC、PLT、P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与成年人间WBC、MPV、PDW、P-L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国内文献报道的成年人、老年人血细胞各参数比较,结果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健康老年人、成年人参考值范围有明显差异,有必要科学、合理地建立本地区和本实验室健康老年人静脉血细胞分析参考值范围。  相似文献   

15.
对父女2人同患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例1:男,37岁。因乏力,低热并双下肢紫癜半个月,就诊于当地医院。化验血PLT21×10^9/L,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给予地塞米松10mg,1次/d静滴,出血症状减轻,3d后血小板上升为30×10^9/L,但用药1周后患者出现酱油色尿并尿量减少,双下肢水肿,再化验血常规为血红蛋白86g/L,PLT22×10^9/L,网织红细胞0.034。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及处理措施。方法选外伤致真性脾破裂15例;肝硬化、巨脾7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脾肿瘤1例。脾切除术前查血小板,术后每2日连续查血小板,然后根据情况定期复查。术后血小板上升至400×10^9/L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单独或联合应用。结果发现所有病例术后均有异常的血小板计数升高,大多数在药物处理后30天左右降至500×10^9/L以下。仅1例因血管栓塞并发症死亡。结论血小板计数应作为脾切除术后常规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DC)总量、亚群(pDC和mDC)比例及其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和CIMO)表达,探讨MDS患者细胞免疫异常的形成机制。方法 选取38例MDS患者及19名正常对照,采用荧光素单克隆抗体标记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MDS患者外周血中Lin1^—HLA-DR^+细胞(DC)、Lin1^-HLA—DR^+CD123^+细胞(pDC)、Lin1—HLA—DR^+CD11c^+细胞(mDC)的数量以及CD80、CD86和CIMO在DC膜上的表达。结果低危MDS组、高危MDS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DC总量分别为(33.7±7.0)×10^6/L、(56.3±29.0)×10^6/L和(12.1±1.4)×10^6/L(P〈0.05),pDC数量分另U为(12.6±4.1)×10^6/L、(3.6±1.0)×10^6/L和(6.6±0.7)×10^6/L(P〉0.05),mDC数量分别为(16.7±6.3)×10^6/L、(28.7±17.6)×10^6/L和(5.5±0.9)×10^6/L(P〈0.05)。低危MDS组、高危MDS组和正常对照组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百分比分别为(2.37±0.53)%、(3.58±1.39)%和(0.68±0.08)%(P〈0.05),pDC占PBMNC百分比分别为(0.82±0.29)%、(0.31±0.06)%和(0.37±0.04)%(P〉0.05),mDC占PBMNC百分比分别为(0.96±0.35)%、(1.51±0.70)%和(0.32±0.05)%(P〈0.05)。低危MDS组、高危MDS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CD80^+DC分别为(30.6±11.8)×10^6/L、(2.3±0.9)×10^6/L和(2.3±0.6)×10^6/L(P〈0.05),CD86^+DC分别为(25.1±7.4)×10^6/L、(12.4±6.3)×10^6/L和(6.2±3.2)×10^6/L(P〈0.05),CD40^+DC分别为(2.8±1.0)×10^6/L、(1.5±0.9)×10^6/L和(3.2±2.3)×10^6/L(P〉0.05)。结论 MDS患者外周血中DC数量增多、比例异常;以mDC增多为主,pDC无明显增多;MDS患者DC高表达CD80和CD86,CD40表达不增高。提示MDS患者诱导抗肿瘤细胞免疫的抗原呈递细胞(pDC)数量及功能不足;而与正常造血克隆炎性损伤有关的抗原呈递细胞(mDC)却增多。这可能是导致MDS患者细胞免疫异常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以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肺结核误诊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以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肺结核误诊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58岁。主因头晕、乏力、胸闷、发热20d余,加重1周人院。于2007—09下旬无诱凶出现头晕、乏力、发热等不适,症状逐渐加重,体温多在39.5C左右,伴有胸闷、气短等不适,无咳嗽、咳痰、寒战、盗汗等症状,当地医院查血常规:WBC1.9×10^9/L,RBC5.01×10^12/L,Hb140g/L,PI。T38×10^9/L。抗感染、对症治疗4d无效转入我院。  相似文献   

19.
更正     
患者男,63岁。因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5天入院。体检:1137.0℃,P80次/分,R21次/分,RP 158/97mmHg.皮肤.巩膜无黄染.腹略膨隆,上腹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活跃.可闻及气过水声,Marphy征(-).移动性浊音(-),余无异常家旅史:其妹患“胆囊结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9.70×10^9/L(中性0.83).红细胞5.32×10^12/L,血小板202×10^9/L.血红蛋白191×10^9/L.[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及护理。方法 对98例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或甲基强的松龙冲击+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两种方案治疗,对比治疗反应。结果 两种治疗方案疗效肯定,甲基强的松龙冲击+IVIG治疗提升血小板计数达安全范围(〉30×10^9/L)的平均时间、血小板计数达正常的平均时间、血小板计数达峰值时间优于单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结论 甲基强的松龙冲击+IVIG治疗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显著,全面细致的护理与病情观察有利于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的治疗和康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