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晨  高群  卢贤映 《安徽医学》2015,36(6):731-732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单孔腹腔镜辅助经脐孔切口对50例下消化道出血患儿进行治疗,于脐孔置入单孔腹腔镜 Trocar,探查肠管,找到憩室或重复畸形肠段后,行憩室楔形切除术、肠重复畸形囊肿剥离或病变肠管切除及肠吻合术。结果50例患儿的手术中,48例发现小肠畸形,行腹腔镜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平均60 min;平均住院天数为5 d。术中发现并病理检查证实为梅克尔憩室45例、小肠重复畸形3例、2例未发现病变肠管。术后24 h进流质饮食,术后3天换药,切口无红肿出院。无脐疝、肠瘘及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单孔腹腔镜对因梅克尔憩室或肠重复畸形引起的下消化道出血具有诊断与治疗价值,且具有创伤小、切口隐蔽、外形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与病因的关系,以提高对本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对1999年8月~2010年6月我院小儿内科及小儿外科收治的560例下消化道出血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0例下消化道出血患儿病因为直肠息肉188例(33.57%),结、直肠炎134例(23.9%),肠套叠68例(12.1%),梅克尔憩室43例(7.7%),其次为肛裂、肠重复畸形、迟发性VitK缺乏症、内痔、直肠溃疡、应激性溃疡;明确病因549例(98.2%);急性发病患儿病因为梅克尔憩室(45.8%),肠得复畸形(32.1%),肠道息肉(13.2%)等,其中梅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均伴有异位胃黏膜.结论小儿下消化道出血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出血部位选择有效的诊断方法,以提高病因诊断、减少患儿痛苦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梅克尔憩室并发出血的诊断和外科处理.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2例梅克尔憩室并发出血的病历,数据采用t检验,经SPSS 10.0系统处理.结果:男11例,女1例,首次下消化道出血年龄(1~81/4)岁,平均(5.50±3.16)岁,手术时年龄(11/3~11)岁,平均(6.70±3.19)岁.Hb(48~98)g/L,平均(68.54±14.72)g/L,RBC(2.0~3.7)×1012/L,平均(2.62±0.65)×1012/L.1例上消化道造影显示憩室.11例99mTc扫描,其中9例阳性,另2例阴性者腹腔镜检查证实为梅克尔憩室.9例经腹手术,其中楔形梅克尔憩室切除6例,肠切除、肠吻合3例;另3例腹腔镜辅助梅克尔憩室切除.梅克尔憩室距回盲襻距离范围50~100 cm,平均(76.25±20.12)cm,憩室长度2~5 cm,平均(3.4±0.9)cm,憩室基部直径0.5~3.0 cm,平均(1.94±0.63)cm,11例切除憩室病理检查有异位胃黏膜.术后无并发症.随访1年无再出血.结论:小儿下消化道出血Hb(48~98)g/L,平均(68.54±14.72)g/L者首选99mTc扫描,阴性者行腹腔镜检查.腹腔镜辅助梅克尔憩室切除是简单、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诊治小儿消化道出血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对小儿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1996年5月~2004年2月对22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患儿行腹腔镜探查术。结果 本组腹腔探查22例中,发现多种小肠畸形。其中包括Meckel憩室11例.回肠重复畸形9例,肠壁血管瘤1例,小肠息内1例。病变均位于小肠,22例手术均成功。结论 对于小儿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合并有小肠畸形的诊断及治疗,腹腔镜辅助下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的优点,适用于开腹之前的另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小儿梅克尔憩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收集的135例梅克尔憩室患儿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135例患儿消化道症状分别为呕吐92例(68.1%),血便63例(46.7%),腹痛59例(43.7%)。在49例行肛诊检查患儿中,20例肛诊引出果酱样大便,5例引出红色血便,11例引出黄色大便和气体,13例未引出大便。临床并发症分别为肠梗阻86例(63.7%),消化道出血62例(45.9%),急性憩室炎49例(36.3%),急性肠套叠39例(28.9%),肠坏死25例(18.5%),急性弥散性腹膜炎16例(11.9%),急性阑尾炎15例(11.1%)。35例99mTcO4-胃黏膜异位核素显像阳性患儿术中见梅克尔憩室。135例患儿术中见梅克尔憩室且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病理诊断全部为梅克尔憩室,胃黏膜上皮异位,可伴憩室感染并出血坏死、溃疡形成、慢性阑尾炎、肠出血坏死、局灶性腹膜炎、胰腺组织。结论小儿梅克尔憩室以呕吐、血便和腹痛为主要临床症状。梅克尔憩室常随着并发症的发生而出现症状,99m TcO4-胃黏膜异位核素显像有助于梅克尔憩室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小肠出血的诊治策略.方法:对72例小肠出血患病儿童,进行99mTc扫描检查以及腹腔镜检查定位诊断.在病因确定后采用腹腔镜手术,对诊治的结果进行对比观察和研究.结果:通过对72例小肠出血患病儿进行放射性核素99mTc扫描,结果显示:小肠重复畸形2例,小肠壁血管瘤4例,美克尔憩室52例,漏诊14例,在腹腔镜手术探查中均得到定位确诊,这两组检查结果有明显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以及P<0.05,患儿的肠道功能在术后24h得带恢复,7天后所有的患儿均治愈出院,治愈率是100%.结论:放射性核素99mTc扫描对小儿小肠出血具有定位、定性诊断价值,但是容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在小儿腹腔镜技术成熟的条件下,诊断和治疗小儿小肠出血的首选方案是腹腔镜探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352例肠套叠行空气灌肠整复失败改为手术治疗的6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术中3例未发现肠套叠,但有回肠压迫性水肿。徒手复位42例,肠切除13例,必须切除阑尾、憩室各3例,死亡2例。结论:小儿肠套叠,一般情况好,在X线荧屏下,可适当延长注气时间,增加注气压力。对中毒严重、肠生机不良者,采用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辅助小切口在小儿腹腔镜小肠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1年7月至2006年3月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作2~2.5cm辅助小切口将病变肠管提出腹腔外完成肠切除、肠吻合术16例(美克尔憩室8例,急性肠套叠肠坏死6例,小肠平滑肌瘤2例).结果:1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48min,术中出血2~3ml,无术后并发症,术后5~7天出院,腹壁瘢痕不明显.结论: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作辅助小切口完成肠切除、肠吻合,简化了复杂的腹腔镜镜下手术操作,降低了手术、麻醉风险和治疗费用,拓宽了小儿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同时也不失微创原则,在小儿腹腔镜技术还不成熟的条件下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NaCl溶液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方法:应用超声显像技术明确诊断为急性小儿肠套叠58例,行超声引导下NaCl溶液灌肠。结果:58例超声引导下NaCl溶液灌肠病例中,53例复位成功,成功率91.4%,其余5例手术治疗,其中2例为梅克尔憩室,3例为复合肠套叠。结论:超声引导下复位,方法简单、迅速,结果准确可靠,在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经脐腹腔镜辅助诊疗小儿小肠型肠套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诊断治疗小儿小肠型肠套叠的可行性。方法 总结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用腹腔镜诊断治疗15例怀疑小肠型肠套叠的临床资料。其中证实有11例为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小肠型肠套叠(7例美克尔憩室、3例Peutz-Jegher综合征、1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3例为原发性小肠型肠套叠,另外1例术中证实不是肠套叠,而是蛔虫性肠梗阻;手术在腹腔镜辅助下行肠套叠手法整复或病变肠管切除肠吻合术,其中蛔虫性肠梗阻中转开腹。结果 14例腹腔镜手术治疗小肠型肠套叠手术时间35~82min,平均(42.58±16.69)min,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良好,7天治愈出院,随访1~6月,无并发症。结论:腹腔镜探查是诊断治疗怀疑小儿小肠型肠套叠安全,可行,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小儿难复性肠套叠采用腹腔镜下治疗与开腹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我院于腹腔镜下行空气灌肠肠套叠整复术或肠套叠复位术治疗的23例急性难复性肠套叠患儿为观察组,同期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23例难复性肠套叠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并观察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1)。经1~3个月随访,观察组患儿1例复发,对照组1例发生粘连性肠梗阻,两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难复性肠套叠患儿经检查排除肠道畸形及小肠憩室等禁忌证后,应优先选择在腹腔镜下行复位手术,有利于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小儿继发性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和探究其发病原因及随访情况,以望提高儿童肠套叠的诊疗水平。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8例儿童继发性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继发性肠套叠患儿中,临床表现为腹痛18例,呕吐14例,腹部扪及包块6例,血便5例,腹泻3例。术中见回回结型4例,回盲型3例,小肠型4例,回结型5例,回回盲型2例,5例肠坏死。发病原因:梅克尔憩室6例,肠重复畸形2例,肠息肉5例,肠肿瘤3例,过敏性紫癜2例。结论继发性肠套叠好发于年龄超过2岁的儿童,短期内反复发生者需警惕继发性肠套叠,常见继发因素主要有梅克尔憩室、肠息肉、肠肿瘤、肠重复畸形等。手术治疗是继发性肠套叠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99m锝扫描对小儿消化系统出血,尤其是先天畸形的诊断意义。方法:对486例消化系统出血患儿行99m锝扫描检查,并对其检查结果与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486例病人99m锝扫描阳性423例,阴性63例,经手术证实Meckel憩室382例,重复畸形38例,阳性率86.4%。63例扫描阴性的病人有5例再次出血,重复行99mTco4扫描,3例阳性,手术证实2例为Meckel憩室,1例为肠重复畸形。结论:99m锝扫描检查在对小儿消化道出血,尤其是先天畸形,具有简单,无创伤,可重复检查的优点,且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本文收治3个月以下小婴儿肠重复畸形19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渐进性肠梗阻和便血三大症状。B超、腹平片和99锝可协助诊断。本组术前诊断率为47%高于文献报告的20%~30%.本文认为小婴儿如出现不明原因的肠梗阻或血便伴有腹部肿块时应高度怀疑肠重复畸形同时与先天性巨结肠、肠套叠和美克尔憩室出血相鉴别。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畸形肠管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梅克尔憩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完全腹腔镜技术下行小儿梅克尔憩室切除术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经腹部胃肠超声、~(99m)Tc同位素检查明确诊断21例,术中明确诊断7例。结果 28例患者均在完全腹腔镜下完成肠切除肠吻合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60~140(85±35)min。所有患者术后第5天进行流质饮食,术后6~8 d出院,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29(10±8)个月,无吻合口狭窄、肠瘘、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运用完全腹腔镜技术行小儿梅克尔憩室切除术具有微创、恢复快、并发症少、瘢痕小等优点,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行空气灌肠复位治疗的失败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6~2003年小儿肠套叠行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失败的病例约占总数7%,其中复套型肠套叠26例,回肠末端系膜淋巴结肿大12例,消化道肿瘤8例,美克尔氏憩室2例,回结肠多发息肉3例,腹部体表膨隆、一般情况差9例,受技术水平限制及操作医生责任心不够4例.结果小儿肠套叠行空气灌肠复位治疗不能复位计64例约占总数7%.结论空气灌肠是小儿肠套叠复位治疗的一种有效及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肠套叠是指一段消化道嵌入邻近的另一段肠管内,是婴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集了27例小儿肠套叠患者,予以低压空气灌肠复位,收到良好效果.现将低压空气灌肠在小儿肠套替复位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小儿肠套叠早期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在锦州妇婴医院门诊急诊经超声显像检查,同时经空气灌肠复位或手术证实的118例肠套叠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8例中109例经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后复位,其余9例手术。手术的9例中其中5例超声提示肠坏死,1例超声提示肠套叠合并肠重复畸形可能,1例超声提示肠套叠合并肠系膜囊肿。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具有检出率高的特点,同时提供肠坏死可能,为复位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是早期诊断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儿童下消化道出血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04年4月~2008年12月收治25例反复便血患儿均行腹腔镜诊治。结果:22例有先天性畸形,3例未见器质性病变,分别行憩室锲行切除术13例,病变肠管切除术7例,肠重复畸形囊肿剥离2例,术后4~5d出院,随访无并发症发生,疗效满意。结论:腹腔镜对儿童下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诊治价值,尤其适用于3岁以下反复便血或伴有严重贫血患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小儿肠套叠声像图表现,探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超声诊断并经X线空气灌肠复位或外科手术复位的小儿肠套叠资料。结果:经X线空气灌肠复位成功15例,经外科手术复位成功4例,误诊1例,超声诊断准确率94.7%。"套筒征"和"同心圆征"是小儿肠套叠特征性超声征象。结论:超声对小儿肠肠套叠诊断准确、迅速而无痛苦,有很大的临床实用价值,可作为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