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乳癌患者蒽环类药物(ATC)化疗后心脏毒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6月至10月在本院住院的乳癌患者共72例,按是否接受化疗分为2组:对照组22例,未接受化疗;化疗组50例,又按化疗剂量分为2个亚组:低剂量化疗组25例,蒽环类药物化疗剂量≤150 mg/m2;中高剂量化疗组25例,蒽环类药物化疗剂量>150 mg/m2.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房内径(dLA),左室内径(dLD),右室内径(dRV),右心房上下径和左右径,室间隔舒张末厚度(lIVS),左室后壁舒张末厚度(lLVPW),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舒张期E峰、A峰速度之比(E/A),Tei指数.结果:各房室内径、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E/A<1为异常标准,对照组正常,低剂量化疗组、中高剂量化疗组分别有2例(8%)、8例(32%)有舒张功能指标E/A的异常.各组间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高剂量化疗组与对照组Te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可作为评价乳癌患者ATC心脏毒性有价值的临床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2.
参芪扶正液抗蒽环类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液抗蒽环类药物化疗所致心脏毒性的作用。方法:8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同时给予参芪扶正液静脉点滴,对照组单用化疗药物,观察两组患者在化疗过程中的心脏毒性反应和心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仅1例出现急性心脏毒性反应,发生率为2.5%,而对照组有6例,发生率为15%,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两组治疗前LVEF无明显差异,化疗后对照组较治疗组下降27.9%,P<0.01。对照组的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在各个时段均高于治疗组(P<0.05),并随着化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结论:参芪扶正液在蒽环类药物化疗过程中具有心脏保护作用,是较好的心肌细胞保护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钾镁与参麦注射液联用抗葸环类药物化疗所致心脏毒性的作用.方法:160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同时给予门冬氨酸钾镁与参麦注射液静脉点滴,对照组单用化疗药物,观察两组患者在化疗过程中的心脏毒性反应和心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仅2例出现急性心脏毒性反应,发生率为2.5%,而对照组有12例,发生率为15%,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两组治疗前LVEF无明显差异,化疗后对照组较治疗组下降27.9%(P<0.01).对照组的血清肌钙蛋白均值在各个时段均高于治疗组均值(P<0.01),并随着化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结论:门冬氨酸钾镁与参麦注射液在蒽环类药物化疗过程中具有心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在蒽环类药物化疗心脏毒性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乳腺癌患者50例依据化疗6周期后有无心电图异常分为心脏毒性组和心脏正常组,检测化疗前及化疗后1、6周期血浆BNP的含量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改变情况。结果心电图异常12例(24.0%),心脏毒性组基线BNP水平高于心脏正常组(P<0.05),2组化疗第1、6周期后血浆BNP水平均较基线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心脏毒性组明显高于心脏正常组(P<0.01);2组治疗后LVEF较治疗前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毒性组仅第6周期LVEF低于心脏正常组(P<0.05)。结论 BNP作为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早期监测指标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乳腺癌病人在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药物后采用超声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早期左心室功能 改变,并探讨左室整体三维应变参数对检测化疗所致心脏毒性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 2016-03 ~ 2018-03 期间 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后的女性乳腺癌病人 30 例,均接受 6 周期的 TAC 联合化疗方案。分别检测病人接受 3 DST 后的化疗前基础状态、化疗 3 周期、化疗 6 周期后的左室壁整体收缩期应变参数,包括整体纵向应变( GLS) 、径 向应变( GRS) 、圆周应变( GCS) 及面积应变( GAS) ,同时应用普通二维超声心动图采集左室舒张末容积( LV- EDV) ,左室收缩末容积( LVESV)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每搏输出量( SV) ,二尖瓣口血流频谱 E/A 值。结果: ( 1) 与化疗前比较,化疗 3 周期及 6 周期后病人左室 EDV、ESV、LVEF、SV 及 E/A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2) 化疗 3 周期完成后左室 GLS 较化疗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 周期化疗完成后左室 GLS、GAS 均较化疗前显著减 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具有剂量累积性,且早期损害不易显现。三维超声斑点追 踪技术可以早期发现蒽环类药物所引起的心肌损害,为临床及时调整方案并进行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在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监测中的价值。方法 :2 3例接受蒽环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在治疗前进行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核素心室造影测左室射血分数 (LVEF)和99mTc 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并计算相对定量值。并于每一周期治疗后重复上述检查。结果 :蒽环类药物治疗一周期后 ,2 3例患者心肌相对定量值明显下降 (P <0 .0 1)。其中 11例吡喃阿霉素、6例表阿霉素和 6例米托蒽醌治疗的患者 ,心肌相对定量值明显下降 (P <0 .0 5 ) ,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无明显变化 (P >0 .0 5 )。蒽环类药物治疗多周期后的 10例患者心肌相对定量值较治疗前下降 (P <0 .0 5 )。 9例患者的心肌相对定量值 (最大累积剂量为 2 0 0mg/m2 )与一周期后无明显差别 (P >0 .0 5 )。10例患者治疗前及多周期治疗后LVEF均 >6 0 %,且化疗前后无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 :99mTC 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能监测蒽环类药物所致的心肌损害 ,且较左室射血分数敏感 ,比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优越 ,有利于指导蒽环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在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监测中的价值。方法 :2 3例接受蒽环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在治疗前进行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核素心室造影测左室射血分数 (LVEF)和99mTc 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并计算相对定量值。并于每一周期治疗后重复上述检查。结果 :蒽环类药物治疗一周期后 ,2 3例患者心肌相对定量值明显下降 (P <0 .0 1)。其中 11例吡喃阿霉素、6例表阿霉素和 6例米托蒽醌治疗的患者 ,心肌相对定量值明显下降 (P <0 .0 5 ) ,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无明显变化 (P >0 .0 5 )。蒽环类药物治疗多周期后的 10例患者心肌相对定量值较治疗前下降 (P <0 .0 5 )。 9例患者的心肌相对定量值 (最大累积剂量为 2 0 0mg/m2 )与一周期后无明显差别 (P >0 .0 5 )。10例患者治疗前及多周期治疗后LVEF均 >6 0 %,且化疗前后无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 :99mTC 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能监测蒽环类药物所致的心肌损害 ,且较左室射血分数敏感 ,比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优越 ,有利于指导蒽环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监测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在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监测中的价值。方法:23例接受蒽环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前进行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核素心室造影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并计算相对定量值。并于每一周期治疗后重复上述检查。结果:蒽环类药物治疗一周期后,23例患者心肌相对定量值明显下降(P<0.01)。其中11例吡喃阿霉素、6例表阿霉素和6例米托蒽醌治疗的患者,心肌相对定量值明显下降(P<0.05),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无明显变化(P>0.05)。蒽环类药物治疗多周期后的10例患者心肌相对定量值较治疗前下降(P<0.05)。9例患者的心肌相对定量值(最大累积剂量为200mg/m^2)与一周期后无明显差别(P>0.05)。10例患者治疗前及多周期治疗后LVEF均>60%,又化疗前后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能监测蒽环类药物所致的心肌损害,且较左室射血分数敏感,比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优越,有利于指导蒽环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蒽环类药物是最具活性的抗肿瘤药物之一,对造血系统肿瘤和实体瘤具有高效的作用。在临床化疗方案中蒽环类药物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一效应的线性关系,但是随着剂量的增加,其骨髓抑制、心脏毒性、脱发等副作用也愈加突出,尤其是心脏毒性的累积作用,限制了它的长期使用。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临床表现有急性、慢性和迟发性3种。较为常见的是慢性心脏毒性,多出现在治疗1年以内,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或)心肌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乳腺癌患者中,观察黄花蒿提取液抗蒽环类药物化疗所致心脏毒性的作用。方法:从本院普外科的92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中,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在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同时给予黄花蒿提取液口服,对照组单用化疗药物,观察两组患者在化疗过程中的心脏毒性反应和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仅1例出现急性心脏毒性反应,发生率为2.17%,而对照组有6例,发生率为13.04%,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两组治疗前LVEF无明显差异,化疗后对照组较治疗组下降29.9%,P〈0.01。对照组的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在各个时段均高于治疗组(P〈0.05),并随着化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结论:黄花蒿提取液在蒽环类药物化疗过程中具有心脏保护作用,是较好的心肌细胞保护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右丙亚胺(Dexrazoxnae,DEX)对女性早/中期乳腺癌术后接受蒽环类药物辅助化疗所致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82例女性早/中期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DEX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术后辅助化疗方案6周期,DEX组在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的基础上加用右丙亚胺(右丙亚胺:表柔比星=10:1).在第1次应用蒽环类药物时即给予右丙亚胺.通过监测各时期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V),统计临床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来进行心脏功能评估,同时观察治疗的非心脏毒性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ECOG评分和分期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表柔比星(EPI)治疗第1个周期开始cTnI明显上升,到治疗结束时达到最高,直到治疗后2年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加用DEX组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cTnI水平都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LVEF在两组的各个治疗阶段水平都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非心脏副反应没有差异.两组生存及无进展生存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EPI从第1次应用时对心脏就产生了明显的毒性,加用DEX可以降低这种心脏毒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蒽环类药物(ATC)化疗后心脏毒性监测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二尖瓣口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的比值(E/A)、心电图以及肌酸磷酸激酶(CPK)的变化,探讨常规超声心动图(ECG)监测ATC化疗后心脏毒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5年5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医院肿瘤科首次确诊为乳腺癌患者109例,所有患者均无恶性肿瘤病史,无心脏病史,病理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未行放射治疗。在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前后根据患者情况采用ACT(即环磷酰胺+吡柔比星4个周期,多西他赛4个周期)、CAF(吡柔比星+环磷酰胺+氟尿嘧啶6个周期)或TE(表柔比星+多西他赛6个周期)方案化疗,对其化疗前、后的心电图、CPK、常规ECG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心电图监测化疗前基本正常94例,化疗后基本正常77例,化疗过程中出现改变37例;CPK化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后常规ECG监测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LVEF、LVFS较化疗前下降(P<0.05);化疗后E/A较化疗前下降(P<0.01)。结论 ECG可作为评价乳腺癌患者蒽环类药物化疗后心脏毒性有价值的临床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阿霉素为代表的蒽环类药物投入临床应用以来,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实体瘤及白血病的化疗.然而其剂量累积性的心脏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目前把阿霉素累积剂量限制在450~550 mg/m2以内.但是由于个体耐受性差异,出现心肌病理改变的累积剂量范围从183 mg/m2到1 000 mg/m2[1].因此需要早期监测发现高危患者以及时停药或减量,而耐受良好的患者可接受更高剂量化疗进一步提高疗效.另外在阿霉素治疗后的随访监测中早期发现亚临床的心功能不全的改变,及时干预可明显改善预后.本文就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监测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经胸冠脉超声心动图监测蒽环类药物的早期心脏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经胸冠脉超声心动图观察冠状动脉主干、分枝及冠脉血流储备(CFR),评价其监测蒽环类药物对心脏早期毒性作用的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肺癌),使用蒽环类药物治疗50例,根据病理种类,蒽环类药物剂量相同。每周期治疗前后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流速峰值和舒张晚期流速峰值的比值(E/A)、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枝内径、心电图及CFR。结果本组治疗前LVEF、E/A、CFR无变化;治疗后第二周期即出现CFR值降低,随治疗周期越长,CFR值越低,第三周期出现E/A比值变化,第四周期出现LVEF下降及心电图变化。结论经胸冠脉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用于监测蒽环类药物对心脏早期毒性作用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任红军  崔秀洁 《中外医疗》2012,31(15):106+108-106,108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防治效果。方法将76例乳腺癌、恶性淋巴瘤等化疗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行含蒽环类药物的方案联合化疗,治疗组加用参麦注射液,观察两组病人心脏毒性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心脏毒性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联合应用参麦注射液能有效预防和减轻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  相似文献   

16.
蒽环类药物(AC)是一类高效的化疗药物,广泛用于治疗从实体肿瘤到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各种癌症,但剂量累积性的心脏毒性为其临床应用带来了阻碍.目前对于蒽环类药物诱导的心脏毒性(AIC)机制尚不完全了解,也因此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自噬在AIC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对于AC是否增加或减少自噬...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文主要分析乳腺癌患者应用蒽环类药物序贯曲妥珠单抗治疗对其心脏毒性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按照危险因素选择合适患者的治疗方案。方法 研究纳入了2019年6月—2022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00例乳腺癌患者,患者接受蒽环类药物序贯曲妥珠单抗治疗,按照患者治疗期间是否发生心脏毒性进行分组,即为11例发生心脏毒性(观察组),289例患者未发生心脏毒性(对照组)。记录2组患者个人基础资料、肿瘤分期、病史、蒽环类药物以及联合化疗等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逐一对各项因素展开分析,了解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在本次研究分析中,心脏毒性发生例数为11例,发生率为3.67%。其中289例患者未出现心脏毒性,患者用药后未出现相关反应。2组患者在联合放疗、高脂血症、蒽环类药物种类均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应用蒽环类药物序贯曲妥珠单抗后,发生心脏毒性的几率升高,其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脂血症史、应用表柔比星治疗以及左胸放疗史。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用于评估蒽环类药物对左心室心脏毒性的可行性情况。方法本文纳入乳腺癌术后接受蒽环类化疗的患者11例,均为女性,年龄28~59岁。所有研究对象均在化疗前基础状态、化疗1个月及6个月时完成心脏磁共振(CardiacMagnetic Resonance,CMR)检查。应用Reportcard软件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应用Circle Cardiovascular Imaging 42软件测量左心室径向应变、收缩期径向应变率、舒张期径向应变率、圆周应变、收缩期圆周应变率、舒张期圆周应变率、纵向应变、收缩期纵向应变率、舒张期纵向应变率。使用SPSS22统计软件分析三组之间的心功能及应变差异性情况。结果在蒽环类化疗前基础状态、化疗1个月及6个月时乳腺癌患者的LVEF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左心室心肌应变参数RS、SRSR、DRSR、CS、DCSR与蒽环类药物化疗时间的相对延长具有负相关性(-0.41,0.02;-0.39,0.03;-0.35,0.05;-0.43,0.01;-0.37,0.04);LVEF值与蒽环类药物化疗时间的相对延长也具有负相关性(-0.39,0.03)。在化疗后6个月时,乳腺癌患者左心室DRSR呈现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乳腺癌蒽环类药物化疗后导致的早期心肌损害检测中,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对其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超声技术监测急性白血病患儿使用蒽环类药物后的心功能,以期得到心功能早期变化的指标。方法 按照入组与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白血病患儿,记录其常规心脏超声指标和组织多普勒,并应用TeiS、TeiRL、TeiM和TeiT评估心脏收缩功能的变化。结果 正常组和用药前实验组常规心脏超声指标中LVEF的均值都在60%以上,FS、SV及EDV均在正常范围,常规指标、TDI和Tei指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累积剂量为200和250 mg/m2组的TeiM与用药前存在显著差异(P<0.05);200和250 mg/m2组与用药前的TeiRL存在显著差异(P<0.05);200和250 mg/m2组与用药前的TeiT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Tei指数可作为白血病患儿应用蒽环类药物后左右心功能的早期改变较敏感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右丙亚胺用于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的联合化疗对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时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09年5月的117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61例,患者接受TE(多西他赛+表阿霉素)方案加右丙亚胺(右丙亚胺对表阿霉素比值为10:1);化疗组56例,常规接受接受TE(多西他赛+表阿霉素)方案治疗.所有患者连续随访2年,两组采用心肌钙蛋白、心肌酶、左心室射血分数,监测治疗前、治疗后每周期、治疗完成、治疗后半年、治疗后1年、治疗后2年时的心脏功能状态,同时观察治疗的非心脏毒性.结果 与仅接受蒽环类药物的患者相比,接受右丙亚胺治疗的患者心脏毒性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蒽环类药物从第一次应用时对心脏就产生了明显的毒性,右丙亚胺对其所致心脏毒性的发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