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珍 《中外医疗》2008,27(19):111-112
ICU病人镇静不足及疼痛控制欠完善仍普遣存在.圈手术期尤其是术后重症病人的镇静和镇囊都明王不够,运达不到有效的镇静和镇痛,从而引起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导致病情恙化,最终影响病人的整体预后.给予ICU患者镇静剂和(或)镇痛剂治疗,已成为重症监护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患者镇静,镇痛的过程中,护士心须了解镇静,镇痛的药理作用,副作用和加强临床监护治疗及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镇静治疗的病情观察和护理措施。方法对湘南学院附属医院ICU收治128例ICU患者进行镇静治疗。结果102例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25例发生肺部感染,经治疗好转,1例死亡。结论对ICU患者镇静水平检测,妥善处理复发性躁动不安,避免由于镇静时患者的各种反应减弱而发生各种并发症是护理关键。  相似文献   

3.
高霞  高宏 《中外医疗》2013,(33):104-105
目的 探讨咪达唑仑对于重症监护患者镇静的作用及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来该院就诊并收治于重症监护室且需要镇静的120患者的临床资料.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60例患者给予咪达唑仑镇静,对照组60例患者给予常规镇静药物地卡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镇静后生理状况的变化,包括呼吸、血压、脉搏、心率、体温等,以及镇静效果、持续时间、镇静深度、苏醒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镇静效果以及生理情况的稳定性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咪达唑仑具有良好的镇静效果,尤其应用于重症监护患者,可以维持患者正常的呼吸循环功能,值得临床重症监护室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护理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在医院治疗工作中有着很大的应用,是医院工作管理的一个新视角。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镇静护理在医院的工作方面也是重点,在医院的护理工作当中,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镇静护理十分重要。通过加强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镇静护理在医院治疗工作中的应用,不难看出,得到了极其优异的成绩,对医院的医务人员整体水平有极大地提高作用,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改善了对待患者的态度,为广大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医疗环境,增进了医院各个层次的竞争态度,彻底提高了医务人员的思想政治面貌。值得广大医院的推广,为新医改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在重症监护患者镇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于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64例重症监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给予咪达唑仑镇静,对照组采用异丙酚镇静。结果:镇静后,观察组的Ⅲ级、Ⅵ级镇静率分别为50.00%、4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0%、18.75%,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镇静起效时间、镇静深度时间、苏醒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镇静期间的心率、血压的稳定性显著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患者采用咪达唑仑镇静,起效快,苏醒快,镇静效果良好,且能有效保持患者镇静期间生命体征的稳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研究目的:结肠镜检查过程中的镇静与监护措施在不同时期、不同医疗中心均有所不同。了解目前的护理实践对于确保护理质量及将来的研究方向是必要的。该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在国际范围内调查各内镜中心的镇静与监护现状。患者与方法:该项观察性研究包括了11个国家21所中心接受结肠镜检查的连续患者。采用标准问卷,内镜医师对每例患者的镇静与监护情况进行报告。结果:6004例患者被纳入该项研究,其中53%在结肠镜操作过程中接受了清醒/中度镇静,30%接受了深度镇静,17%未接受镇静。镇静药物最常使用的是咪达唑仑(47%)和阿片类药物(33%)。77%患…  相似文献   

7.
监护麻醉管理(MAC)技术是在监护的条件下给予患者镇静镇痛,以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弥补局麻镇痛不全和减少手术牵拉等不良反应的影响.本研究尝试将MAc技术应用于鼻综合整形术,探讨其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镇静药物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跃峤 《北京医学》2006,28(9):562-564
由于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常面临复杂的心理及病理生理问题,镇静治疗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有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神经外科病变本身可引起谵妄、躁动等精神症状;术后患者在麻醉苏醒期发生躁动、剧烈呛咳等可能引起颅内压急骤增高,引发如术后脑内血肿、脑疝等危险情况,使手术前功尽弃.目前治疗重型颅脑损伤采用的低温或亚低温治疗也需要充分的镇静.这种情况要求神经外科ICU选择合适的药物和镇静深度,使患者达到"睡眠但是容易唤醒"的理想镇静状态.我们就目前此方面的研究和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就咪达唑仑用于重症监护患者镇静的效果进行研究及探讨。方法:选择我院ICU在2015年10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88例需镇静的患者,依据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各44例。实验组采用咪达唑仑进行镇静,参照组予以异丙酚进行镇静,比较两组患者的镇静效果及心率、动脉压的波动程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镇静起效时间、镇静深度时间、镇静持续时间均优于参照组,实验组患者的心率、动脉压对比参照组更加稳定,经统计P0.05。结论:应用咪达唑仑对重症监护患者进行镇静具有显著效果,且不会对心率、动脉压产生严重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用于重症监护患者镇静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重症监护患者120例,应用瑞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镇静及镇痛治疗。采用Ramsay镇静评分标准、Ricker镇静-躁动评分(SAS)对所选患者治疗前后镇静躁动情况进行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定。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测定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结果:患者用药后Ricker镇静躁动评分、疼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低于用药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Ramsay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呼吸频率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对重症监护患者具有显著镇静与镇痛效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临床治疗各种非机械通气但需镇静患者予丙泊酚镇静处理后治疗的效果观察。方法:对入住ICU烦躁及不能配合治疗患者予丙泊酚首剂负荷剂量后,继予维持量持续镇静。结果:经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并配合丙泊酚的使用,逐渐减量至停用后,患者神志均转清,无精神异常等后遗症状,病情稳定后转出ICU及出院。结论:应用丙泊酚对烦躁及不能配合治疗的急危重症而非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镇静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值得在重症监护病房中推广及运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丙泊酚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效果,并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38例在ICU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上机后使用丙泊酚镇静,动态观察用药前、用药后、停药时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及镇静效果,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 38例患者停药时R、HR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低于用药前(P<0.01),而动脉血pH、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均高于用药前(P<0.05~P<0.01),未发生各种护理并发症和意外。结论: 丙泊酚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安全有效,便于监护和护理。  相似文献   

13.
蔡斌  蒋慧芳 《浙江医学》2004,26(9):711-712
重症监护病房(ICU)病人由于各种原因而烦躁不安,疼痛是烦躁不安的常见原因之一,其中部分病人需药物镇静.咪唑安定是ICU常用镇静药,但价格昂贵.我院近一年来尝试用小剂量咪唑安定复合曲马多持续静脉滴注控制患者的躁动,并与单用咪唑安定镇静的效果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额叶损伤患者急性期继发精神异常的监护与治疗.方法 对26例额叶损伤患者急性期继发精神异常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微量泵持续泵入丙泊酚或咪唑安定,严重出现精神障碍是使用氟哌啶醇,间断唤醒的办法控制急性期精神症状.镇静/激动(SAS) 评分评判镇静效果.个体化镇静处置措施使其SAS评分稳定至2~4分.结果 额叶损伤患者镇静处置以非药物为首选;药物镇静须不得已而为之;动态定时评估镇静效果利于与脑伤恶化意识障碍区别.镇静药物宜选速效、短效药物个体化使用.结论 采用间断唤醒镇静办法治疗于额叶损伤急性期精神异常病人,安全性高,预后好.  相似文献   

15.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3):288-290
目的探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郑州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84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护理干预后5 d采用重症监护室疼痛观察工具法(CPOT)和镇静程度量表(RASS)评估2组患者的镇痛镇静效果及颅内压(ICP)水平,并比较2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结果护理干预5 d后,2组患者CPOT、RA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524、0. 739,P> 0. 05),观察组患者ICP水平低于对照组(t=5. 214,P <0. 05)。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t=2. 385,P <0. 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9. 04%(8/42)和4. 76%(2/42),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8. 293,P <0. 05)。结论脑出血患者术后实施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在保证镇痛镇静效果的同时,可降低患者ICP水平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以患者为中心的舒适化镇痛镇静方案(eCASH)与每日唤醒策略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20例ICU治疗患者随机分为标准镇静治疗(STDS)组和eCASH组,每组60例,STDS组患者以舒芬太尼充与丙泊酚治疗后,采取每日唤醒镇静策略;eCASH组以布托啡诺和右美托咪定治疗后,采用eCASH策略...  相似文献   

17.
疾病本身、麻醉或手术的影响、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治疗环境、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措施(如机械通气、血液透析、气管插管等)及患者的心理因素等诸多原因,会导致其不适和躁动,影响治疗和恢复,因此对患者实施适度镇静已成为ICU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脑电双频指数(BIS)是一种监测麻醉镇静和深度的指标,它也可应用于ICU患者的镇静监测。现综述关于BIS监测重症患者的镇静深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临床上常见的药物中毒为镇静催眠类药物,碳酸锂中毒比较少见.我院收治一名碳酸锂药物中毒患者,经血液透析治疗及密切的监护,抢救成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危重症患者脑电双频指数对丙泊酚镇静深度调控的价值.方法 选取重症监护病房66例危重症患者,静脉持续泵入丙泊酚,以Ramsay评分3~4为镇静目标,连续观察24 ~ 72 h,记录每半小时的Ramsay评分及对应的BIS值,共监测Ramsay评分及相应BIS值202组,分析Ramsay评分与BIS值的相关性,确定镇静适度时所对应的最佳BIS值.结果 ICU危重症患者丙泊酚镇静期间Ramsay评分与BIS值呈负相关,r=-0.876(P<0.01).结论 脑电双频指数是调控丙泊酚镇静深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医院相继建立重症监护中心(ICU),为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提供了最有力的医护力量和现代化的监护治疗手段,但与之相伴的ICU环境中的一些不安全因素也给患者的康复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重症监护中心医疗工作质量和安全系数,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我院一直坚持对重症监护中心环境及各种消毒效果进行全面监测,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