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观察下鼻甲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鼻中隔偏曲伴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进行鼻中隔手术治疗,观察组进行下鼻甲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通气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观察组患者MAC、NV等通气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A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0.81%明显低于对照组32.43%(P<0.05)。结论:下鼻甲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慢性肥厚性鼻炎治疗疗效优于鼻中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变应性鼻炎(AR)是鼻炎中最常见的类型。我科自2003年来对有鼻中隔偏曲合并AR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和随访,并进行统计和分析,以观察手术矫正对此类患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厚的治疗方法.方法: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并对肥大下鼻甲行部分切除术,或者行骨折外移术,术后填塞凡士林纱条和膨胀海绵.结果:75例中术后随访3~6个月,治愈71例(94.67%,71/75),好转4例(5.33%,4/75),无无效者.其中有2例发生鼻中隔血肿,经切开吸出积血、凡士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NSR)与双下鼻甲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RFEN)联合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在治疗伴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中的价值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伴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单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观察组患者实施双下鼻甲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联合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鼻腔阻力、远期疗效及稳定性。结果:术前两组患者鼻腔阻力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6个月两组的鼻腔阻力相对于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RFEN+NSR组的鼻腔阻力低于NSR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RFEN+NSR组术后6、12个月时的疗效评定均为100.0%,显著高于NSR组的89.5%与78.9%,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RFEN+NSR组均无复发,NSR组术后6、12个的复发率分别为5.3%、10.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伴有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患者,联合应用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与双下鼻甲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显著降低鼻腔阻力,改善临床症状,且复发率低,具有稳固的远期疗效,可在临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6.
张绍良 《大家健康》2016,(12):123-124
目的:探讨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进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半年及1年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8%、84.3%,对照组治疗半年及1年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2.9%、61.4%.观察组两个时间点治疗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效果显著,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可以改正鼻腔的解剖结构,确保呼吸通畅,防止分泌物滞留,对变应性鼻炎的症状有很大改善,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实施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术后随访6个月,对其术前和术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评估并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总有效率为90.69%,无一例发生手术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是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并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加鼻腔神经微波凝固阻断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并鼻中隔偏曲患者89例,随访1年。结果显效61例(68.54%),有效23例(25.84%),无效5例(5.62%),总有效率为94.38%。结论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加鼻腔神经微波热凝联用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并鼻中隔偏曲,疗效显著,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黄岳 《广西医学》2007,29(5):754-754
我院采用鼻中隔矫正术等手术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16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2年10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患者15例,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1997年海口会议制定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男11例,女5例;年龄17~60岁,平均31.4岁;病程2~30年,平均7.8年.患者均有鼻痒、鼻塞、发作性喷嚏、流清涕等症状.全部病例都有鼻中隔偏曲,其中"S"型偏曲4例,"C"型偏曲12例,同时伴有下鼻甲肥大3例,伴有慢性鼻窦炎3例,伴有鼻息肉2 例.本组患者术前均按常规使用减充血剂、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李建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3):107-107,112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将84例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4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患者行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对照组常规应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结果术后随访半年,治疗组有效率93.18%,对照组有效率82.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12.
古宁 《中外医疗》2014,(10):76+78-76,78
目的:探讨分析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48例,均行鼻中隔偏曲矫正下鼻甲射频消融部分切除术,经1年随访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4 d时患者流涕、鼻塞等情况均有明显好转,1个月时治疗有效率为72.92%,1年时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结论在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患者治疗中,鼻中隔偏曲矫正下鼻甲射频消融部分切除术具有显著疗效,可大幅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3.
变态反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之一,且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变态反应性鼻炎的发病率近年来有增高的趋势,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性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目前变应性鼻炎常规以药物保守治疗为主,但不良反应大、易反复,尤其是一部分伴有鼻中隔偏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手术的不断普及,鼻内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鼻中隔手术。鼻中隔矫正手术的目的、适应证以及手术方法较过去有了明显不同。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由于视野狭小,能见度差,术野暴露不充分,在对高位、后段和不规则的复杂鼻中隔偏曲患者施行手术时,常易出现矫正不彻  相似文献   

15.
鼻中隔偏曲病人肥大下鼻甲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鼻中隔偏曲病人手术后肥大下鼻甲的变化,探讨鼻中隔偏曲病人肥大下鼻甲的临床治疗原则。[方法]统计254例合并下鼻甲肥大的鼻中隔偏曲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4例施行鼻中隔矫正术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210例单纯施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术后6个月观察全部患者的下鼻甲大小和鼻腔通气情况,将两种手术方法之间比较、每种方法手术前后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鼻腔通气改善率无差异(P〉0.05)。单纯行鼻中隔矫正术后半年,87.6%肥大下鼻甲与对侧下鼻甲对称。仅有26例,12.4%单纯行鼻中隔矫正术后的病人再次做了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或等离子射频术。[结论]单纯做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肥大下鼻甲可以自行变小。下鼻甲有很强的自身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并鼻中隔偏曲的手术治疗.方法鼻腔表面麻醉和鼻中隔黏膜下浸润麻醉后,在鼻内镜下对79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结果 随访1年以上,显效46例(58%),有效25例(32%),无效8例(10%),总有效率90%.结论 对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靠,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合并鼻中隔偏曲经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确诊为常年性AR且愿意行手术治疗的121例同时合并鼻中隔偏曲的患者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及鼻窦冠状位CT扫描,了解鼻腔情况后分成2组,分别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前组筛窦开放术和(或)息肉摘除术,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随访,根据常年性AR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疗效,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合并鼻中隔偏曲的121例常年性AR患者手术后3个月有效率为95.04%(115/121),术后1年有效率为90.91%(110/121).结论:对经过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合并彝中隔偏曲的常年性AR患者,手术矫正鼻中隔,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吉林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126例,根据患者鼻窦cT及鼻腔检查情况和病变程度分为A、B、0三组,每组42例,治疗方案分别为:药物组行单纯药物治疗;矫正组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切除组行联合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或黏骨膜下切除术,对治疗后的患者定期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病情改善情况。结果药物组、矫正组、切除组分别治疗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组间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个月时,药物组、矫正组,矫正组、切除组和药物组、切除组间总治疗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切除组患者显效人数为33例,矫正组患者显效人数为18例,药物组显效人数为6例。结论与药物治疗相比,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联合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或黏骨膜下切除术的远期疗效更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联合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或黏骨膜下切除术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30岁,因“鼻阻、头昏痛”7年于2013年9月22日入院。入院查体:外鼻无明显畸形,鼻前庭皮肤无疖肿、无皲裂,鼻腔阻塞,鼻腔黏膜色暗红,双侧下鼻甲充血、肿大,麻黄素收敛欠佳。双侧中鼻道可见少许分泌物。鼻中隔向左侧呈棘突样偏曲,各鼻窦体表投影区无压痛。副鼻窦CT示:①鼻中隔偏曲;②双侧下鼻甲肥大。入院后予以抗炎止血对症治疗,积极完善相关检查,明确无绝对手术禁忌证后,于9月24日在鼻窦内窥镜下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20.
余志能  单鲲  庞玺惠 《新疆医学》2006,36(5):178-180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国内外在对其病因学研究过程中发现鼻腔结构异常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关系密切,并且在近年来逐渐提出“结构性鼻炎”概念。本科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变应性鼻炎患者伴有鼻中隔偏曲,对于此类患者单纯药物治疗效果常不满意。本科2001年~2003年期间对此类患者进行了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的病例对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进行鼻中隔偏曲矫正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