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与HIV/HCV重叠感染者用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疗效的观察及HIV和HCV的相互影响。方法治疗前后定期采集38例慢丙肝、32例HIV/HCV重叠感染者的外周血,分离血浆,检测病毒载量、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HCV-RNA和肝脏纤维化指标。结果治疗后慢丙肝患者血浆中HCV-RNA含量96%<10E3cop/ml,HIV/HCV重叠感染者HCV-RNA含量下降不理想,但HIV-RNA含量较前下降,CD4不同程度增多。结论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HIV/HCV重叠感染者疗效较单纯丙肝患者差,但对HIV有抑制作用,并部分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及肝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抗病毒疗效及其与瘦素、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重组人干扰素α-1β针(运德素)联合利巴韦林片治疗共48周,观察合并脂肪肝组及非脂肪肝组患者病毒载量、瘦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变化.结果 合并脂肪变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RNA下降率及转阴率较非脂肪变组明显下降,瘦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较高;HCV-RNA载量与瘦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关系,与ALT水平无相关性.结论 合并脂肪变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病毒疗效下降,其原因与瘦素水平升高及胰岛素抵抗相关,通过改善肝脏脂质代谢可能提高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3.
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sIL-2R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的变化。方法 以输血后丙型肝炎为研究对象 ,以健康体检者为对照 ,分别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对部分患者进行α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并于治疗前后观察此两项指标的变化 ,检测方法分别用双抗夹心ELISA法和流式细胞仪。结果 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与血清ALT呈正相关 ;各型肝炎时 ,CD4+ T细胞及CD4+ 与CD8+ T细胞比值均下降 ,CD8+ T细胞升高 ;α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 ,病毒复制指标阴转 ,同时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水平下降 ,细胞免疫功能改善。结论 免疫反应参与丙型肝炎发病 ,各型丙型肝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紊乱 ,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的变化 ,对判断丙型肝炎转归和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丙型肝炎的影响,运用非同位素原位杂交法(NISH)和链酶亲和素-生物素(SABC)法分别检测2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中的HCV-RNA及其T淋巴细胞亚群,同时检测这些患者的肝功能指标。结果显示8例(40.0%)HCV患者的PBMC中的HCV-RNA呈阳性结果。HCV-RNA呈散在颗粒状或弥漫分布,主要位于胞浆中。HCV-RNA阳性组和阴性组的CD+4T细胞比例低于正常对照组,CD+8T细胞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CD+4/CD+8比值下降;而HCV-RNA阳性组的CD+4T细胞比例则又低于阴性组,CD+8T细胞比例高于阴性组,CD+4/CD+8比值出现倒置(P<0.01)。两组的肝功能检查结果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HCV感染PBMC后引起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变化,使CD+4和CD+8T细胞功能下降或不能很好地协调作用,从而成为HCV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HCV感染PBMC对肝脏炎症程度的影响可能不大。  相似文献   

5.
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群及sIL—2R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变化。方法:以输血后丙型肝炎为研究对象,以健康体检者为对照,分别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对部分患者进行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并于治疗前后观察此两项指标的变化,检测方法分别用双抗夹心ELISA法和流式细胞仪。结果: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血清ALT呈正相关;各型肝炎时,CD4^ T细胞及CD4^ 与CD8^ T细胞比值均下降,CD8^ T细胞升高;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美丽复制指标阴转,同时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下降,细胞免疫功能改善。结论:免疫反应参与丙型肝炎发病,各型丙型肝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紊乱,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变化,对判断丙型肝炎转归和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抗病毒疗效及其与瘦素、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重组人干扰素α-1β针(运德素)针联合利巴韦林片治疗共48周,观察合并脂肪肝组及非脂肪肝组患者病毒载量、瘦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变化;结果:合并脂肪变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RNA下降率及转阴率较非脂肪变组明显下降,瘦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较高,HCV-RNA载量与瘦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关系,与ALT水平无相关性;结论:合并脂肪变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病毒疗效下降,其原因与瘦素水平升高及胰岛素抵抗相关,通过改善肝脏脂质代谢可能提高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7.
该综述概述了不同淋巴细胞亚群存有刺激或抑制造血细胞生长的一些实验证据(表1):特别是某些淋巴细胞亚群和静息NK细胞释放的白细胞介素(IL)和粒细胞·巨噬细胞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刺激造血细胞生长作用;和另一些受刺激的NK细胞、B淋巴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和抑制性T淋巴细胞亚群所释放的干扰素(IFN)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则抑制造血细胞的生长.大多数体外实验表明,这些作用主要是通过体液调节实现的,亦有证据指出,淋巴细胞与血细胞间表面分子的相互作用参与了造血调控.对淋巴细胞亚群间生理关系的系统研究将丰富造血调控模式的内容,为临床应用提供有用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4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给予阿德福韦酯10mg,每日1次,共48周,检测治疗前、治疗12个月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经抗病毒治疗后,患者血清HBV DNA滴度明显下降,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改善,CD4+T淋巴细胞上升,CD4+/CD8+上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后抑制HBV的复制,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状态呈逐渐改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干扰素抗体、HCV 基因分型、治疗前后血清 HCV-RNA 量及淋巴细胞亚群,探讨干扰素疗效的预测因素.方法:ELISA 方法检测干扰素抗体,抗病毒中和生物鉴定法进行干扰素中和抗体检测.用 MTT 检测干扰素中和抗体的滴度.进行 HCV 基因分型及血清 HCV-RNA 定量检测.采用 APAAP 免疫桥联酶标法检测 T 淋巴细胞亚群.结果:(1)HCV-Ⅲ型感染者完全应答率较 HCV-Ⅱ型高,P<0.05.(2)完全应答组治疗前血清 HCV-RNA 量明显低于部分应答和无应答组.(3)部分应答组干扰素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完全应答组,P<0.05.中和抗体对干扰素疗效的影响与抗体的滴度有关,抗体滴度高干扰素疗效差.(4)各组间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治疗前血清 HCV-RNA 低水平是对干扰素治疗产生完全应答的一个重要的预测指标.(2)HCV-Ⅲ型患者对干扰素治疗的完全应答率明显高于 HCV-Ⅱ型.但可能受血清 HCV-RNA 水平的影响.(3)干扰素抗体,特别是中和抗体是影响干扰素疗效的因素之一,治疗过程中检测干扰素抗体是预测干扰素疗效的指标之一.(4)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不能作为预测干扰素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血细胞分析仪自动计数外周血有核红细胞(NRBC)的方法学特点,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选择150例血液及非血液病患者,用Beckman LH75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显微镜计数法计数其外周血中NRBC数量。结果,BeckmanLH750与显微镜计数法计数外周血中NRBC数量有极好的相关性(r>0.97),二者计数结果差异无显著意义(P=0.2016),高值、中值和低值NRBC标本绝对计数的批内CV平均<6.0%。在(0~15)×109/L范围内计数NRBC有极好的线性。Beckman LH750自动计数外周血中NRBC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外周血中NRBC增高时,WBC显著高于去除NRBC的计数结果。表明LH750血细胞分析仪可灵敏、准确、精密地自动计数外周血中NRBC,并且可在NRBC增高的标本中准确计数白细胞数量。血细胞分析仪自动计数外周血中NRBC,有助于一些血液病及非血液病患者的筛查与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急性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常规的变化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流式细胞仪检测COVID-19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白细胞及其分类计数及百分比,并与健康人群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OVID-19组患者CD3+、CD4+和CD8+细胞绝对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4+CD8+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与对照组比较,COVID-19组患者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绝对数和百分数、嗜酸性粒细胞绝对数及百分数指标下降,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中性粒细胞绝对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OVID-19可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Ac_T5diff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老年妇科肿瘤患者放疗后血象变化,以便及时消除骨髓抑制。方法收集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宫颈癌放疗患者34例,年龄53~68岁,白细胞数下降至2.0×109/L后注射里亚金,采集外周血,EDTA抗凝,4h内应用Ac_T5diff血细胞分析仪监测计数血常规,采用SPSSl4.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宫颈癌患者放疗后外周血白细胞下降至(1.7±1.1)×109/L,注射里亚金后5d升至(5.8±4.1)×109/L,明显高于用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性粒细胞也明显上升(P〈0.01)。对Ac_T5d珂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的单核细胞、嗜酸出位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数异常的病例,应用传统人工镜检方法计数,两种方法计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_T5diff血细胞分析仪可标准化、快速监测宫颈癌放疗患者血细胞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pegylated interferon α-2a,PEG-IFN α-2a)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丙型肝炎的病毒学应答、生化学影响及其安全性,以及标准疗程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的变化.[方法]23例慢性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为治疗组,给予PEG-IFN联合RBV治疗48周,同期就诊的17例非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静脉及口服治疗,检测并分析两组4、12、48周时HCV RNA水平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肝功能各项指标及血糖情况.[结果]治疗组HCVRNA下降水平及病毒学应答优于对照组,疗程结束后随访24周,治疗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47.7%,生化学指标改善,且持续病毒学应答者血糖平稳,部分糖尿病病情好转.[结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对慢性丙型肝炎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故合并糖尿病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可通过积极抗病毒治疗延缓肝病进展,同时良好的病毒学应答还可遏制糖尿病恶化,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及胸腺肽α1治疗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46例CH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应用胸腺肽α11.6 mg/次,2次/周,皮下注射,持续6个月;同时肌肉注射干扰素300万U,隔日1次;口服利巴韦林0.4 g/次,2次/d。对照组20例,仅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用量、用法及疗程与治疗组相同。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及CD4+/CD8+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而CD8+T淋巴细胞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及胸腺肽α1治疗CHC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随着抗病毒、免疫调节的治疗,CD4+、CD8+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王昕红  王天宝  禹萌  张光文 《医学综述》2010,16(15):2382-2383
目的观察干扰素α治疗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5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干扰素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20例),疗程24周,观察两组治疗后的ALT、AST、HBV DNA水平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ALT、AST、HBV DNA水平均明显下降,外周血CD4+、CD8+T细胞计数及CD4+/CD8+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α可使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CD4+T细胞、CD8+T细胞数目增多,且CD4+/CD8+升高,有效抑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复制,明显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患者高胆红素对ABX PENTRA12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计数结果的影响,以及在LIS系统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测定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胆红素含量,分别应用ABX PENTRA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手工分类计数方法对50例血清胆红素浓度>150 μmol/L的梗阻性黄疸标本进行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并进行对比和观察.结果 高胆红素组ABX PENTRA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与手工法测定白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但白细胞分类计数有统计学差异;自动分析结果提示高血胆红素组出现巨大未成熟细胞(LIC),且其比例与胆红素浓度呈正相关.结论 高胆红素对ABX PENTRA120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分类计数有很大影响,在LIS系统中出现LIC不明原因增高时必须用手工法涂片复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老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肝功能、HBV-DNA载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经恩替卡韦治疗12和24周的慢性乙肝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3+、CD4+、CD8+细胞的绝对计数值并分析其与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水平和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相关性,并与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 老年慢乙肝患者经恩替卡韦治疗后,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4+、CD8+绝对计数值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24周后分别为1091.6、992.3、651.2,较治疗前分别增长了46.2%、49.4%、53.9%;各组老年患者TBiL水平、HBV-DNA载量及ALT较治疗前明显好转,血清ALT、TBiL水平及HBV-DNA载量水平与CD3+、CD4+、CD8+失衡存在一致性.结论 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老年患者后,肝功能明显改善,HBV-DNA复制明显减少,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绝对细胞数CD3+、CD4+和CD8+进行性升高,T细胞亚群的比例呈逐渐改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方法:观察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正常健康人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差异;并比较慢性乙型肝炎转氨酶正常者与异常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差异。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4^+、CD8^+T细胞计数及CD4^+/CD8^+低于正常人;慢性乙型肝炎血清转氨酶异常者与转氨酶正常者比较,CD3^+、CD8^+T细胞计数升高,CD4^+/CD8^+比值降低。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的低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临床实验室特征.方法 回顾56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者的实验室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者,外周血在沙氏琼脂培养基中马尔尼菲青霉呈酵母相(37C)或菌丝相(25℃);外周血细胞计数三系均降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CD4细胞显著减少(<50个/μL);T总淋巴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杀伤性T淋巴细胞均异常;肝功能受损患者(占63%),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升高,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结论 艾滋病中晚期患者如出现相关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特征,提示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对健康供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功能状态的影响。 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血液科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及采集的健康供者57例,使用rhG-CSF 5~10 μg/(kg·d)连续5 d皮下注射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于动员第0、3、5天采集供者外周血,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免疫功能五项。 结果 动员第0、3、5天供者外周血中,总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动员第5天下降尤为明显(P<0.05)。总T细胞(CD3+)、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CD3+CD4+)、总B淋巴细胞(CD19+)亚群比例在动员第3天上升,第5天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抑制/细胞毒T淋巴细胞(CD3+CD8+)、NK细胞(CD3-CD56+)细胞亚群在动员后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D4+/CD8+比值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员第0、3、5天供者外周血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补体(C3、C4)水平无明显变化(均P>0.05)。 结论 rhG-CSF动员不影响健康供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功能,能安全应用于造血干细胞动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