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檗皮浸膏对基因突变自然发病型db/db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病变的影响。方法:选用18周龄db/db糖尿病小鼠,db/m型同性同窝瘦型小鼠为对照。采用随机方法将db/db小鼠分为:db/db组,小檗皮高、中、低剂量(1.50,0.75,0.38 g·kg~(-1))组,羟苯磺酸钙(0.23 g·kg~(-1))组,盐酸小檗碱(0.135 g·kg~(-1))组。相关药物连续ig 2个月,观察一般体征状态,每2周称体重1次,测空腹血糖水平1次,并于ig 2个月末处死小鼠。苏木素和伊红(HE)染色观察视网膜常规病理改变,消化铺片观察微血管变化,计算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比值(E/P)。结果:与db/m组比较,db/db组体重显著增加(P0.01),血糖水平显著升高(P0.01),视网膜血管E/P明显升高(P0.05),视网膜毛细血管充血扩张,视网膜损伤明显。与db/db组比较,羟苯磺酸钙组、小檗碱组、小檗皮各剂量组体重无显著变化;小檗碱组、小檗皮低剂量组血糖水平显著降低(P0.01),小檗皮高、中剂量组血糖水平明显降低(P0.05),羟苯磺酸钙组血糖水平无显著变化;小檗皮高剂量组视网膜血管E/P显著降低(P0.05),其他给药组E/P无显著变化;小檗皮各剂量组视网膜损伤减轻。结论:小檗皮对db/db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病变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具有降低自发性糖尿病小鼠高血糖水平作用,改善视网膜微血管损害并阻止新生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藏药小檗皮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蛋白激酶C(PKC-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低氧诱导因子(HIF-1ɑ)的影响。方法:SD 大鼠采用链脲佐菌素(STZ)一次性腹腔内注射的方法造模,随机分为模型组、小檗皮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组、二甲双胍组、羟苯磺酸钙组、小檗碱组和对照组。成模后开始灌胃给药,小檗皮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按成人剂量的5、10、20 倍给药,二甲双胍组和小檗碱组按成人剂量的10 倍给药,模型组和对照组予灌服蒸馏水。所有实验大鼠于灌胃6 周后处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和Western Blot 检测视网膜PKC-β、VEGF 和HIF-1ɑ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HIF-1ɑ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PKC-β、VEGF、HIF-1ɑ mRNA 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檗皮高、中剂量组视网膜PKC-β、VEGF 和HIF-1ɑ mRNA 表达显著降低(P<0.01),PKC-β、VEGF 和HIF-1琢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小檗皮低剂量组大鼠PKC、VEGF 和HIF-1ɑ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小檗皮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整体多点调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PKC-β、VEGF、HIF-1ɑ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糖宁通络胶囊对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db/db小鼠高血糖症以及视网膜肾脏病变的影响。方法:将8周龄db/db小鼠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0.14 g·kg-1),糖宁通络胶囊高剂量组(1.8 g·kg-1),糖宁通络胶囊中剂量组(0.9 g·kg-1)和糖宁通络胶囊低剂量组(0.45 g·kg-1),以同窝野生型小鼠为正常对照组。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20周。检测空腹血糖和葡萄糖耐量,并检测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观察糖宁通络胶囊对db/db小鼠高血糖症的影响;采用4Doct荧光血管造影仪器检测视网膜微血管瘤,观察糖宁通络胶囊对db/db小鼠视网膜病变的影响;使用试剂盒检测尿蛋白水平、BUN和CRE,观察糖宁通络胶囊对db/db小鼠肾脏功能病变的影响。结果:糖宁通络胶囊显著降低db/db小鼠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增加葡萄糖耐量,明显减少微血管瘤数量,并显著减少尿蛋白、BUN和CRE水平。结论:糖宁通络胶囊具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以及对糖尿病视网膜和肾脏并发症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石斛合剂对db/db糖尿病小鼠肾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用11~12周龄雄性db/db小鼠,按空腹血糖及体质量随机分成模型组、格列吡嗪治疗组、石斛合剂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db/m小鼠为正常组。连续灌胃给药8周。检测小鼠体质量及24 h尿蛋白定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改变;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小鼠血清及肾组织TNF-α,IL-6的含量;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olt)检测肾组织中TNF-α,IL-6蛋白的表达。结果:石斛合剂能明显降低db/db小鼠的体质量(P0.05,P0.01)及24 h尿蛋白定量(P0.05,P0.01)。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基质增多,系膜区增宽,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肾小球基底膜变薄,系膜细胞增生情况减轻,细胞外基质减少,肾小管结构基本恢复正常。免疫组织化学,ELISA和Western bolt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TNF-α,IL-6的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TNF-α,IL-6的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P0.01),但仍高于正常组。结论:石斛合剂可能通过下调TNF-α及IL-6的表达减轻肾组织内的炎症反应,改善db/db小鼠的肾脏损害,从而延缓DN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藏药小檗皮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蛋白激酶C(PKC-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低氧诱导因子(HIF-1α)的影响。方法:SD大鼠采用链脲佐菌素(STZ)一次性腹腔内注射的方法造模,随机分为模型组、小檗皮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组、二甲双胍组、羟苯磺酸钙组、小檗碱组和对照组。成模后开始灌胃给药,小檗皮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按成人剂量的5、10、20倍给药,二甲双胍组和小檗碱组按成人剂量的10倍给药,模型组和对照组予灌服蒸馏水。所有实验大鼠于灌胃6周后处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PKC-β、VEGF和HIF-1α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HIF-1α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PKC-β、VEGF、HIF-1α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檗皮高、中剂量组视网膜PKC-β、VEGF和HIF-1α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PKC-β、VEGF和HIF-1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小檗皮低剂量组大鼠PKC、VEGF和HIF-1α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小檗皮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整体多点调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PKC-β、VEGF、HIF-1α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柿叶黄酮对KKAy小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以及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影响及其保护机制。方法:取30只8周龄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组,另取150只8周龄雄性KKAy小鼠随机分为KKAy模型组、柿叶黄酮高、中、低剂量组、羟苯磺酸钙组,每组各30只小鼠。柿叶黄酮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柿叶黄酮(50,100,200 mg·kg~(-1)·d~(-1))ig,羟苯磺酸钙组给予羟苯磺酸钙230 mg·kg~(-1)·d~(-1)ig,KKAy模型组及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共16周。检测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GHb),血液流变学指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法检测视网膜内CTGF,VEGF,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HIF-1α的表达。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损伤情况,TUNEL检测视网膜细胞凋亡程度。结果:与正常组小鼠比较,KKAy模型组小鼠的血糖显著升高,GHb的水平显著降低(P0.01),视网膜CTGF,VEGF和HIF-1α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视网膜组织结构损伤严重。经过16周给药,与KKAy模型组比较,柿叶黄酮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血糖显著降低(P0.01),GHb的水平显著提高(P0.01),视网膜CTGF,VEGF和HIF-1α的表达及明显减少(P0.05,P0.01),视网膜组织损伤情况改善明显。结论:柿叶黄酮对KKAy小鼠DR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视网膜内CTGF,VEGF和,HIF-1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桃红四物汤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s)的保护作用及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 (1)取hRMECs,设置5组:空白对照组加5 mmol/L葡萄糖培养,高糖模型组加30 mmol/L葡萄糖培养,桃红四物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加30 mmol/L葡萄糖和相应浓度桃红四物汤含药血清培养,通过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血管生成实验检测细胞的成管能力,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表达情况。(2)另外设置4组:空白对照组加5 mmol/L葡萄糖培养,高糖模型组加30 mmol/L葡萄糖培养,桃红四物汤组加30 mmol/L葡萄糖和高剂量桃红四物汤含药血清培养,桃红四物汤+HIF-1α过表达组采用HIF-1α过表达的hRMECs细胞加30 mmol/L葡萄糖和高剂量桃红四物汤含药血清培养,考察HIF-1α过表达对桃红四物汤的功能回复作用。结果 (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高糖模型组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均明显增强(P均<0.05),成管数量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明目汤治疗肝肾亏虚,络脉瘀阻证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影响。方法:将97例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7例(91眼)和观察组50例(95眼)。对照组有效控制血糖,并给予缬沙坦胶囊,80 mg/次,1次/d;辛伐他汀片,40 mg/次,1次/d,晚上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羟苯磺酸钙胶囊,0.5 g/次,3次/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补肾活血明目汤,1剂/d。两组疗程均为12周。进行治疗前后视力和眼底检查及中医证候积分;检测治疗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NF-α和VEGF水平。结果:观察组眼底病变疗效总有效率86.3%,对照组70.3%,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视力好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眼底检查和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TG,TC和LDL-C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后观察组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HDL-C升高并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TNF-α,VEG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补肾活血明目汤能提高NPDR视力,改善症状、体征,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脂代谢,降低TNF-α和VEG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大鼠心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Ⅱ(TGF-βRⅡ)及人信号转导分子7(Smad7)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抵当汤及其拆方的干预作用。方法:105只SD雄性大鼠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模型。成模后分为模型组、抵当汤干预组、水蛭虻虫组、桃仁大黄组和缬沙坦组,以12只正常SD雄性大鼠作为正常组,分别给予相应处理。8周末,利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空腹血糖(FBG),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TGF-β1,TGF-βRⅡ及Smad7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细胞肥大,炎症细胞浸润较明显,心肌TGF-β1及TGF-βR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Smad7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抵当汤可以明显减轻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抵当汤明显下调大鼠心肌TGF-β1蛋白及TGF-βRⅡ蛋白表达,明显上调Smad7蛋白表达(P0.05,P0.01)。拆方组大鼠与糖尿病模型大鼠组比较,TGF-β1蛋白下调,心肌组织损伤也有好转,但均不如全方明显。结论:抵当汤可减缓糖尿病大鼠心肌纤维化病变,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糖尿病大鼠心肌中TGF-β1和TGF-βRⅡ蛋白表达,上调Smad7蛋白的表达有关,同时表明,抵当汤全方对DCM病变的防治作用优于拆方,"泻热化瘀通络"治法与抑制TGF-β1/Smad7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地锦草对H22肝癌小鼠核转录因子-κ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nuclear factor kappa-B/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NF-κB/VEGF)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地锦草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昆明种小鼠皮下接种肝癌H22细胞建立H22肝癌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环磷酰胺组,地锦草组高、中、低剂量组。地锦草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ig)给药1.13,2.25,4.50 g·kg~(-1),环磷酰胺组腹腔注射(ip)给药50 mg·kg~(-1),模型组和环磷酰胺组灌服相同体积的蒸馏水,14 d后处死小鼠,测量肿瘤质量和小鼠体质量,计算抑瘤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微血管密度标记物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3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31,CD31),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肿瘤组织NF-κB,肿瘤坏死因子(TNF)-α,VEGF mRNA表达,免疫组化检测NF-κB,TNF-α,VEGF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给予地锦草后,H22肝癌小鼠瘤重减轻(P0.01),地锦草高剂量组抑瘤率升高,高达59.1%(P0.01);肿瘤组织CD31表达明显下降(P0.01);肿瘤组织NF-κB,TNF-α,VEGF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降(P0.01)。结论:地锦草对H22肝癌小鼠肿瘤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减少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与减弱肿瘤组织的炎性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疆肉苁蓉提取液对M-KOOPG小鼠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M-KOOPG雌性小鼠40只,随机分成4组,即肉苁蓉提取液高、低剂量组(10,5 g·kg~(-1)·d~(-1)),福善美组(10 mg·kg~(-1)·周-1),模型组,每组各10只。连续ig给药30,60 d时每组处死M-KOOPG小鼠5只,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M-KOOPG小鼠各组间骨小梁形态及数目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M-KOOPG小鼠骨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定位及阳性表达。结果:连续ig 30,60 d,肉苁蓉提取物高、低剂量组、福善美组小鼠骨小梁形态及数目均有增加,免疫组化指标IL~(-1)β,TNF-α显示在骨小梁表面的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浆表达呈不同程度降低,IL~(-1)β,TNF-α阳性表达细胞数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疆肉苁蓉提取液通过降低M-KOOPG小鼠中IL~(-1)β,TNF-α的阳性表达,提示具有抗骨质疏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附子理中汤灌肠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核因子-κB(NF-κB),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SPF级Wistar大鼠共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附子理中汤低、中、高剂量组及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每组8只:附子理中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为14.06,7.03,3.51 g·kg-1,柳氮磺吡啶组予柳氮磺吡啶0.46 g·kg-1;空白组及模型组以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给药1次,从造模后第3天开始用药,持续灌肠给药15 d。观察附子理中汤灌肠对脾肾阳虚型UC大鼠NF-κB,TNF-α及IL-1β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黏膜炎症面积和损伤评分明显升高,较模型组而言不同剂量附子理中汤组大鼠肠黏膜炎症面积和损伤评分明显下降(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黏膜NF-κB的含量以及血清TNF-α,IL-1β的含量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不同剂量的附子理中汤均能不同程度降低大鼠肠黏膜NF-κB的含量以及血清TNF-α,IL-1β的含量(P0.05)。结论:附子理中汤灌肠对脾肾阳虚型UC大鼠肠黏膜具有抗炎和修复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NF-κB的激活,下调TNF-α,IL-1β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比较中药复方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根据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发病机制有高血糖、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生长因子、血液流变学改变、炎症等方面,全面收集治疗DR的临床研究文献,并按照文献选择标准进行筛选,比较中药复方治疗与单纯西医疗法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眼底改变疗效,视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的影响,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3 526篇文献,62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27篇文献观察了HbA1c,反映近8周的血糖控制;8篇观察了ET,4篇观察了NO,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8篇观察了VEGF,是在视网膜微血管增生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生长因子;8篇观察了全血黏度(高切、低切),9篇观察了血浆黏度,6篇观察了纤维蛋白原,用以反映血液流变学的改变;3篇观察了CRP,4篇观察了TNF-α,探讨对炎症的影响;39篇观察了临床疗效,23篇观察了眼底改变疗效,20篇观察了视力疗效,29篇观察了中医证候疗效。结论:与单纯西药治疗组相比,中药复方治疗对DR患者NO的改变作用与其效果相当,对HbA1c,ET,TNF-α,hs CRP,VEGF,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临床疗效,眼底改变疗效,视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的作用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提示中药复方治疗方法比单纯西医治疗方法作用更加明显。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限制,中药复方治疗对DR患者的作用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肾康注射液(Shenkang injection,SKI)对腹膜透析液(peritoneal dialysis solution,PDS)诱导的大鼠腹膜组织形态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影响。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4.25%PDS组和SKI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组不注射PDS外,其余4组分别ip 4.25%PDS,低、中、高剂量的SKI+4.25%PDS。于注射8周后,水合氯醛麻醉各组大鼠,同时沿腹白线剪开腹壁,量取腹腔内的透出液,ELISA法测定透出液中TNF-α的含量。取壁层腹膜组织,观察腹膜组织形态改变,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1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PDS组大鼠透出液中TNF-α含量和壁层腹膜间皮细胞的TGF-β1表达显著升高(P0.01),且腹膜间皮细胞重度肿胀变性、脱落,间皮下基质明显增生,并可见大量血管增生及炎细胞浸润。与PDS组比较,SKI中、高剂量组的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1),SKI各剂量组壁层腹膜间皮细胞TGF-β1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且腹膜结构改变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和基质增生减少。结论:腹膜透析液中加入SKI具有改善PDS诱导腹膜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TGF-β1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养生益肾汤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气阴两虚证病情延缓作用及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170例患者区组随机化按数字表法分为西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各85例。西医组给予生活方式指导;控制血糖和降压,纠正脂质代谢紊乱;厄贝沙坦片,1片/d,内服。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养生益肾汤,1剂/d。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并进行18个月随访。记录24个月内由DNⅢ期发展为DNⅣ期和肌酐(SCr)升高1倍等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肌酐(SCr),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lc),血脂包括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检测和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ACR)等指标,进行气阴两虚证评分,检测治疗前后TNF-α,TGF-β,PDGF和VEGF水平。结果:经Ridit分析,中西医结合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西医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为7.41%,低于西医组的19.51%(χ2=5.113,P0.05);在治疗后3个月时,中西医结合组ACR较治疗前下降,并低于同期西医组水平(P0.05);在治疗后6个月时,中西医结合组UAER,SCr,ACR,Hb Alc,LDL-C均低于同期西医组水平(P0.05),HDL-C则高于同期西医组水平(P0.05);中西医结合组在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气阴两虚证评分均低于西医组(P0.05);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后TNF-α,TGF-β,PDGF和VEGF水平均低于西医组(P0.01)。结论:采用养生益肾汤配合西医常规干预方法对早期DN进行防治,能保护患者的肾功能,对DN病情起到延缓作用,降低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TNF-α,TGF-β,PDGF和VEGF等细胞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小檗碱吴茱萸碱对胃癌细胞株(AGS)细胞增殖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8)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小檗碱、吴茱萸碱及两药联用对AGS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小檗碱、吴茱萸碱及两药联用对AGS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ELISA法测定小檗碱、吴茱萸碱及两药联用 对AGS细胞TNF-α和IL-8含量的影响。结果: 小檗碱15 μmol·L-1和吴茱萸碱45 μmol·L-1联用时对AGS细胞增殖的抑制作 用弱于吴茱萸碱单用;小檗碱83 μmol·L-1和吴茱萸碱1.4 μmol·L-1 联用时对AGS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稍优于两药单用,两药联用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期的作用较两药单用无显著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小檗碱83 μmol·L-1和吴茱萸碱1.4 μmol·L-1联用增加AGS细胞培养上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作用优于两药单用。小檗碱具有降低AGS细胞培养上清IL-8含量的趋势,而吴茱萸碱能够显著增强AGS细胞培养上清IL-8的含量(P <0.01),两药联用能够显著降低AGS细胞培养上清中IL-8的含量(P <0.01)。结论: 不同剂量的小檗碱吴茱萸碱联用对AGS细胞增殖的影响不同。小檗碱能够抑制吴茱萸碱诱导的AGS细胞IL-8的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益气解毒活络方(YQJDHL)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转导蛋白(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造糖尿病(DM)模型,再根据大鼠血糖值高低对各治疗组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模型组,YQJDHL预防组(2.4 g·kg-1·d-1),YQJDHL低、高剂量治疗组(2.4,7.2 g·kg~(-1)·d~(-1)),阳性药组(盐酸贝那普利,10 mg·kg~(-1)·d~(-1)),另设正常组,每组12只,YQJDHL预防组在成DM模型后立即给予灌服YQJDHL复方;YQJDHL低、高剂量组及西药组均在成DM模型2周后即成DN模型后灌服YQJDHL复方。在灌服YQJDHL 4周末收集大鼠24 h尿液待测尿微量白蛋白,腹主动脉穿刺取血测定大鼠血糖,留取肾组织标本,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学的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及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观察YQJDHL对早期DN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Smad7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糖及尿微量白蛋白均明显升高,TGF-β1及Smad3表达明显升高,Smad7表达明显降低(P0.01),病理学观察显示肾组织病变较明显;YQJDHL治疗组及预防组均能降低大鼠血糖及尿微量白蛋白,降低大鼠肾组织TGF-β1及Smad3表达,升高Smad7表达(P0.05,P0.01),肾组织病变明显改善。结论:YQJDHL能够预防和治疗DN,其作用机制可能与TGF-β/Samd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加味四君子汤对H22荷瘤小鼠移植瘤血管生成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小鼠成瘤实验观察加味四君子汤对荷瘤小鼠的抑瘤和对癌周血管生长的影响。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免疫组化(IHC)检测荷瘤小鼠移植瘤中血管分布水平和血管内皮标记物(CD31)的表达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mRNA表达。结果:加味四君子汤低、中、高剂量组(ig,11. 83,23. 66,47. 32 mg·kg~(-1)·d~(-1))抑瘤率分别达到29. 97%,59. 80%,82. 34%。与模型组相比,加味四君子汤中、高剂量组的平均瘤重明显降低(P 0. 05)。通过观察癌周血管数及形态发现,加味四君子汤中、高剂量组癌周血管数较模型组有所减少(P 0. 05),且血管管腔较窄。HE染色显示加味四君子汤中、高剂量组移植瘤中的血管分布均少于模型组。免疫组化显示加味四君子汤各剂量组的CD31阳性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P 0. 01)。RT-PCR结果显示加味四君子汤中、高剂量组移植瘤VEGF,VEGFR2,TNF-αmRNA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P 0. 01)。结论:加味四君子汤能够抑制H22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并抑制移植瘤血管新生,这可能与降低TNF-α,VEGF,VEGFR2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柿叶黄酮对大鼠糖尿病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ip链脲佐菌素(STZ)溶液120 mg·kg~(-1),对大鼠进行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随机将造模成功大鼠分为模型组,氨基胍组(0.1 g·kg~(-1)·d~(-1)),柿叶黄酮高、中、低剂量组(400,200,100 mg·kg~(-1)),每组10只大鼠,另设正常组大鼠10只。氨基胍组、柿叶黄酮组ig给药(1次/天),连续给药12周,期间给予模型组和正常组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前及给药期间每隔3周测大鼠24 h尿蛋白含量及空腹血糖(FBG),末次给药2 h后处死大鼠,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学变化,采用生化仪测定肾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糖基化终产物(AGEs)及果糖胺(FTS)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肾脏组织中TGF-β_1和MMP-9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大鼠24 h尿蛋白含量及FBG含量持续增高,肾组织中MDA,AGEs,FTS含量升高明显,SOD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柿叶黄酮各剂量组明显降低24 h尿蛋白含量及FBG含量及肾组织中MDA,AGEs,FTS含量,明显升高SOD水平(P0.05,P0.01),明显下调肾脏组织中TGF-β_1和上调MMP-9的蛋白水平(P0.05),其中柿叶黄酮高剂量组作用较为明显。结论:柿叶黄酮对糖尿病肾病大鼠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柿叶黄酮的降糖、降脂、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及非酶糖基化的作用以及抑制TGF-β_1和MMP-9蛋白相关。  相似文献   

20.
非诺贝特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非诺贝特对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大鼠视网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激酶C(PKC)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非诺贝特防治早期DR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用封闭群4周雄性健康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10只)、糖尿病组(20只)和非诺贝特组(20只)。非诺贝特组和糖尿病组均采用链脲佐菌素(STZ)一次性腹腔注射制作糖尿病模型。非诺贝特组每天给予非诺贝特10 mg/kg与饲料混合后喂养,糖尿病组与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记录给药前及给药4,8,12,16周时3组空腹血糖水平。给药16周后处死大鼠,取眼球,制作视网膜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VEGF和PKC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给药4,8,12,16周非诺贝特组和糖尿病组空腹血糖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均<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16周后3组大鼠视网膜VEGF和PKC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糖尿病组与非诺贝特组大鼠VEGF和PKC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明显上调(P均<0.05),但非诺贝特组较糖尿病组明显降低(P均<0.05)。非诺贝特组及糖尿病组视网膜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但非诺贝特组视网膜组织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糖尿病组(P<0.05)。结论非诺贝特可下调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VEGF和PKC表达,减少视网膜组织细胞凋亡,干预早期DR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