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评价常规 MRI平扫正常的发育迟缓儿童脑白质损伤。方法选取12~36个月常规 MRI平扫正常的20例发育迟缓儿童及20例同龄发育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常规MRI平扫及DTI检查。分别测量4个浅部脑白质与5个深部脑白质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及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值。结果发育迟缓组浅部脑白质F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发育迟缓组浅部脑白质及深部脑白质胼胝体压部 MD值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发育迟缓组深部脑白质 F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扩散张量成像 FA值及 MD值能早期定量诊断常规 MR平扫正常的儿童脑白质发育迟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价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应用DTI序列,结合常规MRI及DWI序列,比较50例具有不同程度(轻度、中度、重度)脑损伤的足月新生儿颅内6个感兴趣区(ROI)的异性分数(FA)值变化情况,并分析FA值与临床新生儿行为神经测查方法(NBN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3个不同程度脑损伤组间脑内不同区域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重比较发现中度与重度脑损伤组间左侧颞叶白质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脑损伤组间不同部位脑组织的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脑损伤越严重,FA值降低越明显。各ROI相应的FA值与NBNA评分均呈正相关。结论 DTI可应用于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评估,FA值能精确地反映分子的弥散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在评价足月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中的价值。方法搜集临床确诊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的患儿15例,有窒息史但临床未诊断为HIE的患儿15例及正常组新生儿15例,应用1.5T磁共振仪对所有患儿及正常新生儿出生后行颅脑常规序列和DTI序列扫描。测量HIE组、窒息非HIE组及对照组新生儿颅脑各感兴趣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值并比较各组间FA值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HIE组患儿额叶白质、内囊后肢、胼胝体压部、大脑脚及半卵圆中心FA值较对照组患儿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非HIE组患儿额叶白质、内囊后肢、胼胝体压部及半卵圆中心FA值较对照组新生儿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IE组患儿较窒息非HIE组患儿内囊后肢FA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可以早期发现窒息患儿脑损伤并指导临床进行早期干预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评价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影像表现。方法选择2012年1~10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足月HIE患儿38例,依据HIE诊断标准将患儿分为轻度HIE组(24例)和中重度HIE组(14例),另外选取12例无窒息史的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3组受试者均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WI检查,同时测量额顶叶灰、白质、放射冠、尾状核、豆状核、内囊后肢、丘脑等感兴趣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HIE患儿在DWI检查发现深部脑白质病灶16个,基底核丘脑区病灶2个,出血性病灶1个,小脑及脑干病灶1个。感兴趣区ADC值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额叶灰质、额叶白质、顶叶灰质、顶叶白质、豆状核、丘脑及内囊后肢的ADC值在对照组与轻度HIE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感兴趣区的ADC值在对照组与中重度HIE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额叶灰质、顶叶灰质、放射冠、尾状核、豆状核、丘脑及内囊后肢的ADC值在轻度HIE组与中重度HIE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在检测HIE深部脑白质病灶方面较敏感,通过ADC值测定可以对HIE脑损伤程度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核磁共振(MRI)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缺血性脑白质损害(ILA)患者常规MRIT2加权像上脑白质损伤区和一些形似正常脑白质(NAWM)区的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之间的联系。方法:对34例ILA患者和19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常规MRI、DTI及神经心理学检查。结果:DTI扫描时,ILA组的脑白质损伤区及NAWM区的平均弥散系数(MD)值较对照组NAWM区的MD值升高,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值降低;ILA组NAWM区的MD值变化和韦氏全智商及执行功能障碍相关,FA值的变化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衡量的总体认知损害相关。结论:DTI可显示ILA患者常规MRI上NAWM区的病理变化,其变化与认知障碍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TI对诊断脑白质病的作用。方法对25例常规MRI诊断脑白质病患者白质异常信号区进行测量,与14例正常白质对照,以分析白质异常信号在DTI上的改变。结果异常信号区所测得的FA值较正常信号区白质FA值低。异常白质区域不同部位FA值无显著性差异。正常白质FA值与异常信号白质FA值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DWI在检测早期脑梗塞最佳的方法,但在脑白质病信号表现无明显异常,DTI为检测组织分子弥散方向的序列,对病变的检出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脑白质扩散张量成像(DTI)的变化,探讨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对56例临床确诊的重度OSAS患者(重度OSAS组)与56例年龄、性别和受教育年限相当的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进行DTI检查,分别于MRI后测量相应脑白质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检查前采用蒙特利尔认知测量表(MoCA)对两组受检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价,并分析感兴趣区FA值与MoCA评分、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重度OSAS组MoCA评分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双侧额叶白质、双侧顶叶白质、双侧颞叶白质、双侧半卵圆区、右侧枕叶白质、右侧内囊后支、右侧外囊、胼胝体压部FA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其余各区F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右侧额叶白质、双侧顶叶白质、右侧枕叶白质FA值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右侧额叶白质、右侧外囊、左侧顶叶白质FA值与AHI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DTI能发现重度OSAS患者脑白质的异常,有助于判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和OSAS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王海滨  王理  汪荣  魏培英 《浙江医学》2022,44(24):2625-2630,2634
目的评估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结合弥散张量成像(DTI)对早产儿发生局灶性白质损伤(PWML)的早期诊断以及预后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1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NICU住院的早产儿65例,根据最终是否诊断为PWML分为PWML组(37例)和对照组(28例)。所有早产儿在出生2周内常规完善SWI和DTI评估,绘制白质纤维束成像(DTT)图并测量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评估SWI和DTI对PWML病灶的诊断效能。随访6个月后对两组患儿进行Gesell发育诊断量表和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评估,记录发育情况,分析FA值、ADC值与神经发育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矫正6月龄时对照组的NBNA评分、CDCC评分、Gesell发育诊断评分均高于PWML组(均P<0.05)。共检测出37例早产儿的126个PWML病灶,DTI的PWML病灶检出率(94.44%)高于SWI(83.33%)(χ2=47.221,P<0.01)。DTI的诊断一致性优于SWI(Kappa值=0.877)。PWML组病灶区域的FA值、ADC值均低于对照组相同解剖区域的FA值和ADC值(均P<0.05),且对照组内囊后肢的FA值高于其他脑白质区域的FA值(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内囊后肢的FA值和ADC值与Gesell发育量表中的精细运动发育商均呈正相关(r=0.711、0.841,均P<0.05)。结论SWI和DTI多序列结合可以作为诊断PWML和评估早产儿精细运动发育的直观且可定量的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3.0T磁共振DTI在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不同b值DTI在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6例常规MRI显示无明显缺血改变的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行不同b值(3100~400s/mm2)脑DTI成像,以健侧脑组织为对照,分析患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白质不同b值ADC、FA值的变化。结果 b值自3100~1000s/mm2,患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白质ADC值大于健侧脑白质ADC值(P<0.05);b值等于700、400s/mm2时,患、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白质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值自3100~1300s/mm2时,患侧脑白质FA值小于健侧脑白质FA值(P<0.05),b值自1000~400s/mm2时,两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白质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常规MRI显示无明显缺血改变的脑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高b值DTI较常规b值DTI能够更敏感地检测缺血脑组织的弥散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定量测定ADC值,探讨ADC值在随访复查婴幼儿期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应用价值,揭示HIE影响患儿脑髓鞘发育及预后状况的特征.方法 追踪复查45例6-30个月婴幼儿期足月HIE患儿,依据新生儿期初查时临床表现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组进行DTI检查,测定三组患儿相同感兴趣区的表观弥散系数 (ADC)值.结果 ADC值在胼胝体压部、内囊后肢、放射冠、额叶白质、顶叶白质、豆状核各个感兴趣区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除豆状核外,ADC值随病情加重而升高.结论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ADC值,在HIE追踪复查中可定量反映新生儿期不同轻重程度HIE患儿脑损伤对不同时期脑白质髓鞘发育的影响度,较常规磁共振成像评价更为早期、准确、客观、敏感;为HIE患儿脑损伤程度提供了有价值的监测指标.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徐敏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4,35(10):100-102
目的评价早期高压氧和婴儿抚触综合辅助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62例中、重度HIE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常规治疗,实验组早期(72h)高压氧和婴儿抚触综合辅助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后主要临床疗效、症状的缓解时间,治疗后7 d、15d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的评分(NBNA)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意识状态、原始反射、肌张力、CT脑水肿消退时间较少(P〈0.01),7 d NBNA评分(P〈0.05)、15 d NBNA评分(P〈0.01)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高压氧和婴儿抚触综合辅助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显著的临床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清脑红蛋白(NGB)的水平与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进行相关性分析,防治脑缺氧、脑缺血。方法:选择HIE组44例,其中轻度22例,中度14例,重度8例;同期正常足月新生儿10名为对照组。分别于出生后3 h、3 d和7 d采集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NGB水平。于出生后1 d、7 d、14 d行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将血清NGB含量与NBNA评分作相关性分析。观察HIE组急性期、恢复期血清NGB及对照组血清NGB含量与NBNA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HIE中、重度组患儿急性期血清NGB水平均明显高于HIE轻度组和对照组(P0.01)。HIE组中、重度组患儿恢复期NGB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HIE组血清NGB水平与NBNA评分呈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血清NGB水平在急性期与恢复期均与NBNA评分呈负相关。血清NGB水平作为早期评价HIE脑损伤程度及脑损伤恢复的指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早期亚低温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 IE )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 H IE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45例)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加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联合早期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表现、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CT表现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患儿治疗前、后的心率恢复好于后者(P<0.05);治疗后NBNA评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脑CT正常增多,异常减少。结论:早期亚低温联合神经节苷脂对新生儿HIE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WI、DTI及DTT对检出药物过敏中毒性脑病;住确性、特异·性、敏感性高于常规序列,且对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方法收集本院2007.4—2012.5之间8例药物过敏中毒性脑病患者,所有患者执行常规序列和DwI、DTI及DTT扫描,将将原始图像传至ADW4.4工作站上进行数据后处理,测定ADc值、FA值及重建白质纤维柬,通过统计学分析,评价DwI、DTI及DTT对药物过敏中毒性脑病检测优势。结果所有患者双侧灰质核团及白质纤维明显受累,呈长T1wI、长T2wI信号或短T1WI、长T2W1信号改变,边缘较模糊,DWI显示呈明显高信号,边缘清晰,经后处理后其病变区ADC值及FA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D1、T显示白质纤维损伤,治疗后ADC值及FA值逐渐增高。结论DWI、ADC图、FA图能够准确量化地检测到灰质核团及白质纤维采损伤改变,DTT能够直观,清晰显示白质纤维束损伤后,同时DwI、DTI及DTT艮好评估治疗后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D0Xic—iSc11emicericephalopatlly,HIE)的早期诊断及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搜集临床诊断为HIE的足月新生儿60例资料为病例组、正常足月新生儿10例为对照组。惠几均在生后1周内进行头部MR、DWI扫描,按,J名床诊断标准轻度组33例(55%),中度组18例(30%),重度组9例(15%)。随访惠儿头部MRI及生长发育情况,观察患儿早期DwI上病灶的分布、数量、形状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观察经及时对症及早期干预治疗后,病灶的演变及白质、髓鞘发育情况(后期复查时间3~36个月)。结果不同程度组息儿HIE易损区分布的区域、范围不尽相同,轻中度组}1IE易损区主要位于矢状旁区皮层及皮层下白质;重度组HIE以深部灰质(壳核、丘脑腹外侧核等)和中央前回皮层为主,早期(1周内)DwI示上述病例受损区呈明显高信号,而常规T1WI未见明显异常信号或呈稍短TI信号,经及时对症或(和)早期干预治疗后,轻度组33例头部MRI示病灶吸收消失,生长发育良好:中度组6例预后艮好,另外12例预后较差,其中3例头部MRI出现侧脑室旁白质软化(Periventricu1arleukomalacia,PVL),4例出现脑室旁白质减少,5例出现脑室扩大,胼胝体变薄等;重度组9例预后差,6例MRI示多囊性脑软化,3例示PVL后遗症改变伴髓鞘发育明显落后、智低。结论Dwl能早期发现病变,和常规MRI相结合,可更客观评价HfE患儿的预后;磁共振DWT技术对新生儿ttIE早期诊断及其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量化分析多发性硬化患者颅脑常规磁共振看似正常的脑灰、白质是否存在隐匿性损伤。方法:本院36例随访确诊多发性硬化患者及20例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行常规磁共振及弥散张量成像,对不同解剖部位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各项异性(FA)值进行对比分析,包括常规T2WI像看似正常脑皮层(NACGM)、深部灰质核团(NADGM)及看似正常脑白质区(NAWM),并分析这些指标与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MS患者NACGM区的ADC值增加,FA值下降,NADGM区中丘脑ADC、FA值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AWM区呈现弥漫性ADC值增加,FA值下降。枕叶白质FA值与EDSS评分呈负相关,丘脑FA值与病程负相关。结论:常规MRI袁现正常的脑灰、白盾区域存在微结构破坏.DTI可以作为反映MS微观病理改变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诊断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38例足月新生HIE患儿(轻度43例,中度52例,重度43例)作为HIE组,以明确无窒息史的43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间常规磁共振成像(MRI)信号差异及1H-MRS脑代谢物胆碱复合物(Cho)/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NAA/肌酸(Cr)、Cho/Cr、NAA/Cho及Cr/NAA结果的差异。结果 HIE组常规MRI扫描发现75例诊断为HIE,其中轻度12例,中度25例,重度38例。两组基底节兴趣区Cho/NAA、Cho/Cr、NAA/Cr、NAA/Cho及Cr/NAA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额叶兴趣区Cho/NAA、Cho/Cr及NAA/Cho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MRS可客观反映足月新生儿脑代谢变化,可为颅脑代谢异常提供参考指标,有助于早期、客观的诊断足月儿HIE。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程度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对9例急性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常规MR、DTI和DTT检查,对数据进行离线后处理,采用dTV.II软件处理。获得FA图及方向编码彩色图,并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3D纤维束图。对梗死区及健侧相应区域白质进行FA测量。采用Brunnstorm标准判断脑卒中患者患手肌力。结果在脑卒中病人梗死区FA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570,P〈0.001)。病变侧皮质脊髓束表现为受压、变形、移位和中断,皮质脊髓束受累情况与肌力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的相关性(rs=0.888,P〈0.05)。结论CST损伤严重程度与运动功能的恢复相关,DTI和DTT对观察CST的损害程度、预测恢复程度、指导临床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DTI序列对胼胝体发育不全微结构精确评估作用,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合理依据。方法对11例胼胝体发育不全及10例对照组,行常规MRI、DTI扫描,分析白质纤维束缺失程度,采用Tensor后处理技术对感兴趣区进行量化分析;进行病理组及对照组对照比较。结果常规MRI显示胼胝体完全缺如为2例,DTI显示1例显示白质纤维束未见显示,1例可见少量纤维残存;7例常规MRI显示胼胝体压部或体部缺如,其中压部缺如5例,2例体部缺如例,DTI显示大部分白质显示中断、消失;2例常规序列可疑胼胝体部分缺如,DTI显示少量白质纤维缺失。病例组DTI所测感兴趣区ADC值、FA值降低,尤其胼胝体压部分别为:(t=22.29,p<0.01;t=9.60,p<0.01)及体部(t=26.74,p<0.01;t=23.37,p<0.01)降低显著。结论 DTI能够直观、精确显示胼胝体发育不良缺失情况,并且DTI通过测定ADC值、FA值降低多少来评估白质纤维缺失程度,因此为临床诊断及临床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