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3月采用寰枢椎经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C1-2不稳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18~72岁,平均45.5岁.皆有寰枢椎脱位或半脱位,其中先天性齿状突不连11例,陈旧齿状突骨折6例,新鲜齿状突骨折(ⅡC型)3例,寰椎横韧带断裂4例,寰椎骨折2例.术前JOA评分(8.6±3.0)分.结果 26例手术时间2.5~3.5h,平均2.9 h;出血量400~650ml,平均460ml.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3个月,平均随访17.5个月,术后3个月JOA评分(14.7±2.1)分.螺钉位置良好,无钉棒断裂、变形及松动,3~6个月21例植骨患者均获植骨融合.5例未行植骨患者1年后拆除内固定,寰枢关节旋转功能良好.结论 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陈嘉华 《河北医学》2013,19(3):419-420
目的:分析寰枢椎弓根钉联合枢椎椎板钉融合治疗寰枢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对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就诊的15例患者进行后经一侧下颈椎椎板钉寰枢固定、一侧下颈椎椎弓根钉;双侧融合治疗固定、后经一侧下颈椎椎板钉与枕骨枕颈固定、一侧枢椎椎弓根钉。结果:手术顺利,患者均未出现椎动脉、脊髓损伤等症状,活动受限、活动障碍等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针对性地进行随访中,所有患者寰枢椎关节全部复位,大部分病例2-6个月植骨部位达到骨性愈合。随着随访的时间延长,患者颈椎活动范围在不断的恢复加大,屈伸活动范围也相应的增加,多半恢复正常。13例患者状态良好,2例病情缓和。结论:寰枢椎弓根钉联合枢椎椎板钉固定是治疗寰枢关节不稳的良好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吴贵亮  胡敏  周勇 《海南医学》2015,(5):722-723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齿状突骨折的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3年8月对8例齿状突骨折进行了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术后进行随访并观察其疗效。结果均成功置入双侧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未发生椎动脉及脊髓、神经根损伤。本组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9~18个月,平均13个月。内固定无松动及断裂,骨折均愈合,寰枢椎后方植骨均融合。术后枕颈部疼痛消失,颈部活动明显改善,但旋转功能仍受限。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虽然风险较高,降低了颈椎的活动度,但它具有固定牢固、骨折愈合率高的优点。因此,对于齿状突骨折,特别是不适合行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者,仍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徒手植入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方法,总结临床应用经验及效果.方法 临床寰枢椎不稳患者16例,男11例,女5例,平均37.5岁;应用钉棒系统.后路正中切口显露寰椎后弓及枢椎椎板,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选择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开18~20 mm,与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钉道方向在冠状面垂直,矢状面上螺钉头端向头侧倾斜约5°.枢椎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与矢状面夹角约15°,横断面夹角约30°.术前JOA评分58~102分,平均72分.结果 术后无1例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随访7~22个月,平均15个月,JOA评分131~163分,平均145分,改善率86.4%.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 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徒手植入技术简单、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板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上颈椎伤病患者进行后路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板系统复位内固定,置入88枚寰枢椎椎弓根钉,在寰椎后弓及枢椎椎板间植骨融合,使寰枢椎复合体得到稳定。结果 2例术后出现枕大神经痛,经对症治疗1个月后痊愈;2例螺钉穿破寰椎左侧椎弓根外侧壁,未发现脊髓、椎动脉损伤。2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6年,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钉板断裂。所有患者X线片示寰椎完全复位,枢椎齿状突骨折处复位良好。CT片示螺钉与椎动脉及脊髓位置关系良好。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钉板系统固定治疗上颈椎伤病,能显著增强寰枢椎间生物力学稳定性,植骨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06年2月至2008年9月,采用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l0例,其中齿突陈旧性骨折3例,新鲜齿突骨折7例(Aderson ⅡC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脱位或不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活动受限。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选择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l8~20mm与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处,钉道与冠状面垂直,矢状面上螺钉向头侧倾斜约5°。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与矢状面夹角约l5°,与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直径3.5mm,寰椎侧块螺钉长28~32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22~30mm。均用Oasys固定。结果l0例患者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各20枚。无一例患者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3~15月,平均8个月。术后3个月JOA评分13.2~16.8分,平均l4.8分,改善率为87.5%。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后路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稳定的三维固定效果,可用于治疗上颈椎不稳。  相似文献   

7.
寰枢椎椎弓根钉板固定融合治疗寰枢关节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板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寰枢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板固定植骨融合5例,行一期经口咽入路寰枢关节松解复位、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板固定植骨融合1例,术后3d下床活动,不用配带颈围领保护。结果术后拍片,1例解剖复位,5例不同程度复位。6例均获随访,全部病例骨性融合;其中4例术前有不同程度神经损害的症状与体征,术后用Odom标准评分,优3例,良1例,其余2例术前颈部疼痛、无力,术后症状消失。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板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寰枢关节脱位效果良好,是治疗寰枢关节脱位后路手术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评估.方法:2005年2月至2009年6月,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24例,其中齿状突陈旧性骨折7例,先天性游离齿突4例,新鲜齿突骨折9例(Anderson Ⅱ C型),寰椎横韧带损伤4例.术前CT及三维重建评估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进钉方向等参数.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中点,探及椎弓根上内侧缘,钉道内侧倾约25°,头侧倾约25°.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外侧1mm纵垂线与其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处,钉道内侧倾约5°,头侧倾约5°.螺钉直径3.5mm/4.0mm,寰椎椎弓根螺钉长22-30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22~28mm.术后摄X线、CT及三维重建评估椎弓根螺钉的情况.结果:24例患者共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95枚,1枚寰椎椎弓根螺钉植入困难,改用椎板钩.术后CT扫描发现1枚螺钉穿入寰椎椎管,1枚螺钉穿入枢椎横突孔,患者均未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随访时间6~29个月,平均16个月.患者神经系统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新鲜齿突骨折均骨性愈合,植骨于术后3~6个月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有效方法,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寰枢椎椎弓根的影像学特点及植入椎弓根螺钉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寰枢椎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 Jefferson骨折伴横韧带损伤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后路寰枢椎螺钉内固定术治疗Jefferson骨折件横韧带损伤患者11例,术前神经功能JOA评分7~15分,平均(11±1.2)分.术前均行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均在全麻下行后路钉板固定技术治疗.结果 术中未出现死亡和椎动脉、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随访 7个月至5年7个月,平均(25±13)个月,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术后神经功能JOA评分11~17分,平均(15±1.5)分.手术半年后复查影像学检查显示所有骨折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植骨愈合好.结论 后路寰枢椎螺钉内固定技术具有直视下置钉、复位,短节段固定,固定可靠等优点,为Jefferson骨折伴横韧带损伤患者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颈椎后路椎弓根及侧块螺钉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8年7月~2011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22例,进行颈椎后路椎弓根及侧块螺钉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随访4~36个月,平均12.6个月.除1例患者失访外,其余21位患者均复位满意,术后1年16例患者的ASIA92评分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后路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操作安全、固定牢固,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后路多轴螺钉-棒系统经侧块与椎弓根固定寰枢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多轴螺钉-棒系统经侧块与椎弓根固定寰枢椎疗效。【方法】11例患者接受C1后弓和(或)侧块与C2椎弓根多轴螺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男8例,女3例。C1-2脱位7例,肿瘤2例,Jefferson骨折并横韧带断裂及C2齿突及椎弓骨折脱位各1例。9例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症表现。根据JOA评分平均为13.9分。所有患者术前行X线片、CT平扫与三维重建和MR/检查。【结果】10例C1采用经后弓和侧块固定,1例直接侧块固定。C2经椎弓根固定。所有螺钉位置良好,骨折与脱位复位固定满意,肿瘤切除后固定牢固,无并发症。11例获平均13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寰枢关节无复位丢失,全部患者获得坚固融合。神经功能JOA评分改善率为79.3%。【结论】个性化选择显露和进钉方式,能保证C1与C2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安全性与准确性。后路多轴螺钉-棒系统经椎弓根固定C1-2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不稳定性寰椎骨折有限内固定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Tan J  Ni CH  Li LJ  Zhou W  Qian L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5):1743-1747
目的临床验证枢椎侧块枢椎椎弓根钉棒技术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及其价值。方法共收治寰椎骨折17例,其中不稳定性寰椎骨折为14例,对11例进行了有限内固定。11例中有6例合并轴向不稳及横韧带断裂;1例合并C2椎板骨折;余4例均为单纯轴向不稳。在解剖定位和透视辅助下进行枢椎侧块螺钉和C2椎弓根钉的置入后,两侧分别行钉棒联结固定;棒间横连接加压进行枢椎侧块的分离复位,恢复原有的枕骨、寰椎、枢椎间解剖吻合关系,合并轴向不稳及横韧带损伤者行C1-C2植骨融合术。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24min(90-176min);平均失血量432ml(270~1200m1);平均透视时间18s;11例患者均未发生神经、椎动脉和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全部患者均于术后5日颈托固定后下地行走;术后脊髓损伤症状无加重。1例因电刀灼伤C1-C2间段椎动脉致椎动脉破裂,止血纱布、骨水泥填塞止血,未出现颅脑缺血症状。3个月颈椎侧位X线片显示均获得骨性愈合,无明显不稳征象。经术后CT证实骨折复位。结论针对具有不稳定性的寰椎骨折或合并寰横韧带损伤患者可在解剖定位和透视辅助下进行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钉棒及横连接加压固定,达到枕骨、寰椎、枢椎间的解剖复位和维持,该短节段的生理性修复技术成功应用于严重寰椎骨折治疗有可能改变原有的治疗观念。  相似文献   

13.
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映波  张伟  付能高  谭东  蒋成  蔚芃 《四川医学》2014,(9):1128-1130
目的 探讨经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可行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3年2月我院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28例患者资料,Ⅱ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定19例,Ⅲ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9例,随访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复位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所有螺钉位置良好,骨折与复位及固定满意。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X线片、CT显示寰枢椎达到骨性融合,内固定物未松动及断裂。临床症状改善优良率89.3%。结论 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具有生物力学稳定性好,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最大限度地保留颈椎活动度,临床症状改善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用于上颈椎不稳的效果。方法 2005年2月~2009年5月,23例上颈椎不稳患者,年龄17~64岁,平均43.6岁,男15例,女8例。新鲜骨折12例,陈旧性骨折7例,寰椎横韧带断裂4例;齿状突骨折按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11例,Ⅲ型8例;7例合并神经系统症状。所有患者术前给予颅骨牵引,根据术前三维CT成像的指导确定寰枢椎进针角度以及长度。一般为椎弓根螺钉3.5mm,寰椎14~16mm,枢椎24~28mm。对术前三维CT提示寰椎有异常的病例在开口点打开皮质后给予刮齿行进钉通道松质骨刮出,直接显露出约8~10mm通道,避开椎管后顺势植入螺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10~170min,术中出血量210~600ml,平均350ml。术前7例合并神经系统症状者术后均完全恢复。1例术后摄片提示为寰椎椎弓根钉偏离,耳周疼痛,6月后三维CT复查,植骨融合,拔除内固定。术后复查全部患者植骨融合,内固定无松动,头部活动受限均不明显。结论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齿状突骨折具有固定阶段短,三维固定,融合率高,对头颈部活动影响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3例,其中3例均为男性,年龄2856岁,车祸伤2例,砸伤1例,齿状突骨折1例,寰枢关节脱位2例。按Dickman等根据横韧带及骨性结构的损伤程度及范围分型:ⅠA型2例,ⅡB型1例。观察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力学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16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植骨均得到骨性愈合,与术前X线相比,侧块椎弓根螺钉及固定钛缆无断裂、松动及脱落征象。结论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即提供了坚强的内固定,减少了钛缆断裂等并发症,又给了植骨块一个很好的固定,更好的促进了植骨融合,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16.
赵则雪  费昊东  王守国  季峰  谢跃 《重庆医学》2016,(10):1350-1352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19例,经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骨折脱位矫正和后路植骨融合。参照日本骨科学会(JO A )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结果患者植骨全部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无断钉、断棒发生,JO A评分由术前(7.35±2.39)分改善至术后(13.21±2.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上颈椎损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36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男24例,女12例,年龄23~68岁,平均46.3岁.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27例,不稳定Ⅲ型9例,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 6~11分,平均9.6分,影像学检查均伴有寰枢椎不稳或脱位表现.采用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进行固定,并在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间植入自体髂骨.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共置入144枚椎弓根螺钉,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0.8个月,所有患者寰枢椎复位均满意.术后三维CT检查发现3例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倾角偏小,螺钉部分穿破椎动脉孔内侧壁,椎动脉造影未见椎动脉损伤.其余病例螺钉位置满意,植骨于术后6~9个月达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JOA评分11~17分,平均14.6分.所有患者术后颈部屈伸活动良好,轴向旋转功能有部分丧失,无神经症状加重、螺钉松动、断裂和寰枢椎失稳现象发生.结论 应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可使寰枢椎获得即刻的坚强固定,有利于植骨融合,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游离齿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7年3月~2010年10月,收治10例游
离齿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20~65岁,平均39.8岁,术前摄颈椎正侧位X片,CT及MRI检查,评价脱位及
脊髓受压程度。术前经1~2周牵引,10例患者均属可复性脱位,10例患者均采用颈椎后入路,其中C1侧块、寰枢椎弓根螺钉固
定9例,枕骨髁钉C2~C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1例,术后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手术时间2~3.5 h,平均3 h;术中出血量250~660 ml,
平均420 ml,术后颈痛和神经损害表现均消失,10例患者均获随访6~52个月,平均22个月,患者均在6~8个月达到寰枢椎及寰
枕骨融合,至末次随访,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和寰枢椎再移位现象。结论齿状突游离小骨是齿状突畸形最常见的类型,合并
寰枢椎脱位后可致严重的脊髓损伤,采用后路内固定手术,能够重建寰枢椎的稳定性,实现即刻稳定,术后能最大限度保留患者
头颈部活动度,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成人创伤性寰枢椎脱位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骨科收治的外伤性寰枢椎脱位的患者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33~48岁,平均41.2岁,神经损伤20例,ASIA分级:B级5例,C级9例,D级6例。术前均行X线及CT扫描检查,入院后立即给予颅骨牵引。手术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寰椎后弓及枢椎椎板间植骨融合,观察近期临床疗效。结果:32例手术顺利。随访时间13~33个月,平均随访19个月,无一例失访。术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临床疗效:优22例,良10例。20例神经损伤患者得到明显恢复,术后ASIA分级:B级1例,C级2例,D级5例,E级12例。植骨达骨性融合,无钉棒松动、断裂。术后6个月JOA评分与术前评分对比,显著提高(t=3.179,P〈0.05)。结论: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成人创伤性寰枢椎脱位固定牢固可靠,植骨融合率高,有助于寰枢椎稳定性重建和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