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手术后复发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行保守手术治疗患者110例临床资料,按照有无复发分为未复发组75例,复发组35例。收集临床资料、病理信息等进行分析,探讨术后内膜异位复发影响因素。结果:复发组肿瘤标志物糖类蛋白CA125、CA199、人附睾蛋白4(HE4)水平均高于未复发组,术前合并子宫腺肌、既往妇科手术史、后穹窿有触痛结节的发生率均高于未复发组,术前r-AFS分期Ⅲ、IV期占比高于未复发组(均P<0.05),两组双侧病变率未见差异(P>0.05);复发组术后妊娠、术后药物治疗率低于未复发组(P<0.05)。logi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术前r-AFS分期、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术前合并症、既往妇科手术史是术后内膜异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妊娠及术后药物治疗是保护因素。结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接受保守手术治疗后,多项因素均会诱发疾病复发,临床应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做好术前预防及治疗工作,从而降低疾病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自然妊娠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8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24例术后给予12~24个月随访,统计一般资料、手术及妊娠情况,并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自然妊娠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发现12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自然妊娠91例,自然妊娠率73.39%。单因素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自然妊娠与年龄、月经来潮持续时间、临床病理类型、r-AFS分期、术后应用GnRH-a、合并妇科炎症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35岁、月经来潮持续时间3d、临床病理类型、r-AFS分期、术后应用GnRH-a、合并妇科炎症为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自然妊娠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大、月经不规律、术后未辅以药物治疗及合并妇科炎症是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自然妊娠率的重要因素,需实施针对性干预治疗,以改善术后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患者接受保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患者复发影响因素。方法:2010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院对13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了探讨分析,使用保守手术治疗,根据随访情况分组为复发和无复发两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总结复发影响因素。结果:复发组和无复发组患者的术前CA125水平≥35 U/L、术后克罗米酚治疗的比例为复发组较高(P0.05);患者的病变部位、有无该疾病手术史、术后克罗米芬治疗情况、GnRH—a治疗情况等是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受到影响的主要因素。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复发因素主要是因为手术史、克罗米芬治疗以及GnRH—a治疗等,临床中应该要对这些因素引起重视,积极避免和预防患者的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宫-腹腔镜联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术后妊娠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均采取宫-腹腔镜联合治疗,持续随访24个月,记录患者术后妊娠率,整理患者社会性资料(年龄、BMI),疾病资料(不孕类型、不孕年限、盆腔手术史),手术及治疗情况(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理类型、r-AFS分期、促排卵用药、术后辅助用药),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术后妊娠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45例(56.25%)患者成功妊娠,其中术后6个月内妊娠31例(38.75%),术后7~12个月成功妊娠12例(15.00%),术后13~24个月成功妊娠2例(2.50%)。年龄≥35岁、原发性不孕、不孕年限≥3年、rAFS分期(Ⅲ期、Ⅳ期)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宫-腹腔镜术后妊娠的高危因素(P<0.05);术后辅助用药及促排卵用药是患者术后妊娠的保护因素(P<0.05)。r-AFS分期与术后妊娠率呈负相关关系,而促排卵用药、术后辅助用药与术后妊娠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年龄≥35岁、原发性不孕、不孕年限≥3年、r-AFSⅢ期与r-AFSⅣ期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妊娠的高危因素,建议患者尽早及时开展宫-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后给予辅助用药、促排卵用药,加强术后管理,提升妊娠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腹腔镜术后复发的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月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手术的191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临床资料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结果本组患者的复发率25. 13%,复发组患者术前NLR、CA125水平均高于未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两组患者CA199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吸烟、盆腔手术史、孕次、产次、病变部位、病变直径、r-AFS分期及术后用药等因素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饮酒、初潮年龄及月经天数等因素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NLR、盆腔手术史及r-AFS分期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年龄和术后用药是术后复发的保护性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腹腔镜手术后复发是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识别复发危险因素并进行针对性干预,以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复发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妇科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2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自编问卷收集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3年,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找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复发影响因素。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率为14.8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非手术治疗和双侧病灶是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治疗依从性好是患者复发的保护因素。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率仍较高,其复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我们应该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来降低患者复发概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手术辅以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40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成九梅  李伟  段华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3):3069-3070
目的:探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辅以药物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术后辅以孕三烯酮治疗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003年6月~2004年6月在我院行保守(保留生育功能)或半保守(保留卵巢功能)手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40例,19例属于中度子宫内膜异位症,21例属于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所有患者术后均辅以口服孕三烯酮2.5 mg/次,每周2次,连续服用2~6个月,观察其疗效及副反应。结果:40例患者在服药期间的症状控制率为100%,2例患者在停用孕三烯酮后6个月复发。4例患者在服孕三烯酮2~4个月时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停用后经口服肝泰乐、联苯双酯后,转氨酶很快恢复正常。另有5例患者体重增加了3 kg以上,9例面部出现痤疮,均在停用孕三烯酮后恢复正常。结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辅以孕三烯酮治疗是必要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2年内复发的患者60例,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经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痛经史、手术分期、后穹窿触痛结节、术后药物治疗、盆腔炎、子宫腺肌病和术后孕次等7个临床指标均与术后复发密切相关(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行手术治疗时,应根据其痛经史、手术分期、后穹窿触痛结节、术后药物治疗、盆腔炎、子宫腺肌病和是否有生育要求等选用创伤小、能彻底清除病灶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术后短期应用抑制卵巢功能的药物可以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合并不孕患者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前后多个因素分析,探讨可能影响其术后妊娠的主要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47例EMs合并不孕且进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患者的相关资料,采用χ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患者自然试孕157例,直接进入体外受精(IVF)助孕周期90例。最终未妊娠者105例,成功妊娠者142例。术后成功妊娠者和未妊娠者不孕年限、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r-AFS分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EF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不孕类型、是否合并子宫内膜息肉(EP)和卵巢EMs异位囊肿病灶单双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着时间延长,自然妊娠率和IVF助孕妊娠率逐渐下降,趋势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AFS分期、EFI评分与术后妊娠情况密切相关(P0.05),EFI评分高为术后妊娠的保护性因素,而r-AFS分期高为术后妊娠的危险性因素。结论:r-AFS分期、EFI评分和不孕年限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妊娠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此类患者可通过腹腔镜手术探查及治疗,尽早根据相应指标评估病情,积极采取措施指导受孕,可显著提高术后妊娠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术后妊娠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患者妊娠率提供循证依据。方法系统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中建库至2017年4月发表的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术后妊娠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2名研究员独立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3篇,累计病例1 885例。Meta分析显示:年龄、r-AFS分期、不孕病程、不孕类型、输卵管阻塞、辅助生殖、GnRH-a药物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术后妊娠的影响因素;各因素合并OR值及95%CI分别为1.66(1.27,2.17)、3.21(1.61,6.42)、1.75(1.00,3.05)、2.08(1.50,2.88)、6.77(2.85,16.10)、0.22(0.09,0.51)、0.38(0.28,0.52)。结论年龄大、r-AFS分期高、不孕病程长、继发不孕、输卵管阻塞是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术后妊娠的危险因素,辅助生殖、术后使用GnRH-a药物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保守性手术后病变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2年6月于我院行EMs保守性手术治疗的患者126例,根据是否复发分为未复发组(89例)和复发组(37例),分析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病变复发情况并进行风险分析。结果:126例患者术后第1年复发19例(15.08%),第2年复发14例(11.11%),累计33例(26.19%);第3年复发4例(3.17%),累计37例(29.37%)。以复发例数对时间做趋势卡方分析有统计学意义(χ2=8.375,P=0.015)。除既往EMs手术史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分析证实,EMs保守性手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既往EMs手术史、盆腔病变、术后r-AFS评分、后穹窿痛性结节,保护性因素包括术后孕次、米非司酮治疗。结论:临床治疗中应注意EMs保守性手术后病变复发危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进而预测患者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孙越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4):4823-4825
目的:确定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保守性手术后病变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2例腹腔镜下保守性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内异症患者进行观察并随访36个月,观察患者年龄、发病年龄、术前孕次、术前产次、后穹窿触痛结节、子宫活动度、血清CA125、既往内异症手术史、腹腔镜手术史、内异症病变侧别、术中和术后r-AFS评分、术后孕激素或米非司酮治疗6个月、术后克罗米酚促排卵治疗、术后孕次、术后产次等29项指标,随访中记录病变复发情况及复发时间。应用SPSS软件行COX回归风险分析筛查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共有58例(30.2%)复发,每年复发例数、复发率和累积复发率为:第1年28例、14.6%和14.6%;第2年20例、10.4%和25.0%;第3年10例、5.8%和30.2%。经单变量分析,危险性相关因素为既往有内异症手术史、后穹窿触痛结节、术后应用克罗米酚促排卵治疗、双侧盆腔病变和术后r-AFS评分高;保护性相关因素为术后孕次、术后应用孕激素或米非司酮治疗6个月、有腹腔镜手术史、术前产次、术前孕次、发病年龄和年龄。多变量COX风险回归分析,危险性相关因素为既往有内异症手术史、双侧盆腔病变、后穹窿触痛结节、术后应用克罗米酚促排卵治疗和术后r-AFS评分高;保护性相关因素为术后孕次、术后应用孕激素或米非司酮治疗6个月、年龄。结论:术后应用克罗米酚促排卵治疗、既往有内异症手术史、双侧盆腔病变、后穹窿触痛结节、术后r-AFS评分高为内异症保守性手术后复发的危险性相关因素,术后孕次、术后应用孕激素或米非司酮治疗6个月、术前孕产次和年龄则为保护性相关因素。既往有内异症手术史、术前孕次和术后孕次可能为内异症保守性手术后不易复发的提示性因素,而非确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ⅠB2、ⅡA2期宫颈癌根治术中联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共收治106例ⅠB2、ⅡA2期宫颈癌患者,其中仅行宫颈癌根治术55例患者为对照组,行宫颈癌根治术同时联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51例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术后均辅以放化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复发率,并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复发率为15.7%(8/5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2%(2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27.5%(14/51)比30.9%(17/55)]、术中出血量[(326.1±59.1)ml比(316.1±51.2)ml]及盆腔淋巴结阳性率[56.9%(29/51)比58.2%(32/5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率为17.6%(9/51),盆腔淋巴结转移个数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1)。结论在宫颈癌根治术中联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同时术后辅以放化疗,可降低其复发率,且不增加并发症,同时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数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0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科收治,并经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确诊为 EC 的358例患者的完整临床病历资料。其初治为系统分期手术,并进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各组淋巴结计数。对本组EC患者进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并进行随访,对EC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本组358例 EC 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2岁(20-78岁)。对本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其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7-43个月),3年总体生存(OS)率为90.1%(323/358)。本组盆腔淋巴结病理学检查结果呈阳性和呈阴性患者的3年 OS率分别为76.2%(16/21),97.3%(327/33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423,P〈0.01)。子宫内膜样癌和非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3年 OS率分别为:96.2%(306/318)与95.0%(3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不同患者的3年 OS 率分别为:Ⅰ期为97.1%(304/313),而Ⅱ期为91.7%(11/12);Ⅲ期为85.2%(23/27)。本组患者随访期内 EC 的相关复发率为3.9%(14/358),死亡率为3.1%(11/358),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5.9%(21/357)。对导致21例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GO 分期[OR=4.169,95%CI(2.693-6.454),P=0.000],肿瘤体积(肿瘤直径〉2 cm)[OR=7.175,95%CI(2.590-19.876),P=0.000],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OR=6.277,95%CI(2.410-16.348),P=0.000],宫体肌层浸润深度[OR=3.598,95%CI(1.651-7.841),P=0.001]和宫旁浸润[OR=9.382,95%CI(3.349-26.284),P=0.000]是导致 EC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对以上单因素 logical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盆腔淋巴转移有影响的因素(P〈0.05),进行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GO 分期[OR=3.787,95%CI (2.113-6.786),P=0.00]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FIGO 分期晚、肿瘤体积大(直径〉2 cm)、LVSI呈阳性、宫体深肌层浸润及宫旁浸润是导致 EC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其中, FIGO分期,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和相关保护性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10年4月行手术治疗的EM患者350例,搜集整理手术治疗EM患者的病历,明确患者的年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月经史、婚育史、个人史、家族史;妇科检查情况;B超检查、盆腔MR、血清CA125值等辅助检查;手术范围、术中情况、术后病理结果、术后恢复情况。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6~30岁组、31~40岁组复发率(36.2%、35.0%)与≤25岁和40岁组(13.3%、1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随着期别的增加,复发率升高,不同分期之间复发率(12.9%、37.1%、65.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卵巢型、腹膜型、深部浸润型、混合型复发率(22.9%、28.0%、52.2%、39.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深部浸润型复发率最高。不同手术方式复发率(37.4%、25.0%、6.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用药组复发率16.9%,未用药组复发率5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年龄、期别、手术方式及术后是否应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对每位患者的治疗必须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以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4例,均行腹腔镜手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对照组术后仅予短期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术后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随访1年时的疼痛评分为0分,低于对照组的(1.5±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术后月经量占术前的比例及癌抗原125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1±3)%比(45±6)%、(7.01±2.97)U/L比(38.79±31.4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病灶复发率为2.38%(1/42),低于对照组的28.57%(1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能明显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月经量,降低病灶复发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不同治疗方式对复发、妊娠的影响。方法选择行保守性手术患者共181例,依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依术后药物治疗分为术后未加用药物组(A组)、术后加用米非司酮组(B组)和术后加用诺雷德(GnRH—a)组(c组)。比较并分析各组之间复发及妊娠情况。结果开腹组患者复发率为31.4%,腹腔镜组患者复发率为27.8%,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妊娠率41.4%,明显低于腹腔镜组的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平均受孕时间为13.3个月,明显长于腹腔镜组的9.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不同药物治疗患者中,各组复发率分别为A组44.1%,B组26.4%,C组12.2%,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妊娠率分别为A组32.4%,B组53.7%,C组69.2%,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受孕时间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镜手术+术后诺雷德治疗可明显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术后妊娠率并缩短受孕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