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探讨患者免疫功能与其氧化应激状态的关系.方法 40例ESRD患者分为血液透析治疗组(HD组)和非血液透析治疗组(NHD组),每组20例;以同期接受体检的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采集各组静脉全血,运用流式细胞仪进行T淋巴细胞计数及亚群分选,计算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T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 T细胞)百分比及其与其他T细胞亚群(CD8+T细胞)的比值(CD4+/CD8+);检测CD4+T细胞的增殖率和凋亡率.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4(IL-4)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氧化应激指标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分析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NC组比较,HD组和NHD组的CD3+、CD4+ T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显著降低;CD4+ T细胞凋亡率上升,增殖率下降;IL-4含量增加,IFN-γ含量减少;血清SOD活性降低,MDA水平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HD组与NHD组CD3+、CD4+ T细胞百分比、CD4+ T细胞凋亡率和IL-4、 IFN-γ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在ESRD患者中,外周血CD4+T细胞百分比与其细胞凋亡率呈显著负相关(r=-0.87,P<0.01),与细胞增殖率呈显著正相关(r=0.73,P<0.01);CD4+T细胞凋亡率与血清MD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8,P<0.01),与血清SOD活性呈显著负相关(r=-0.51,P<0.01);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含量与血清MD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7,P<0.01).结论 ESRD患者(尤其是未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且相关细胞因子分泌异常;同时,患者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可能是通过诱导CD4+T细胞过度凋亡和Th1/Th2细胞因子失衡使机体免疫功能缺陷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七方胃痛颗粒对消化性溃疡(Pu)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与血清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PU伴Hp阳性患者共80例纳入研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1组,各40例,并取20例健康成人做对比。治疗组、对照1组共80例均以奥美拉唑肠溶片、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片3联疗法根除Hp,治疗组加用七方胃痛颗粒,疗程6周。治疗前后行电子胃镜检查,并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与血清TNF-α水平。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对照1组两组总有效率相似,治疗组Hp根除率优于对照1组(P〈0.05)。治疗前治疗组、对照1组的CD4^+、CD8^+。、CD4^+/CD8^+及TNF-α水平均明显异常,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CD4^+及CD4^+/CD8’比值水平明显提高,CD8^+与TNF-α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七方胃痛颗粒能有效的调节PU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以及TNF-α的表达,其防治PU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3.
姚婷新  罗如平  谷芬  于四景 《当代医师》2014,(12):1705-1707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HFMD)不同病情患儿血清锌水平与免疫功能的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HFMD患儿中普通病例组(30例)、重症病例组(30例)及对照组(20例)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血锌(Zn)水平,同时采用散色比浊法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流式细胞法测定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 HFMD普通组患儿血清锌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重症病例组患者血锌水平低于普通病例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FMD普通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IgG、IgA水平有降低,IgM则有升高;CD4/CD8降低,CD8+细胞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FMD重症病例组与普通病例组比较,则IgG、IgA下降,CD3+、CD4+、CD4/CD8均显著下降,而CD8+细胞显著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gM无显著变化(P>0.05).手足口病患儿血清Zn水平与血清IgG、CD4+细胞、CD4/CD8呈正相关(r =0.30,P<0.05;r=0.44,0.49,P<0.01);与CD8+呈负相关(r=-0.46,P<0.01).结论 手足口病患儿存在一定程度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其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血清锌水平下降密切相关,及时补锌对调节免疫功能有帮助,对防治手足口病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杨青茹  张敬浩  武焱旻  张建廷 《中外医疗》2013,(36):105-106,108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对重症肺炎患者肠黏膜屏障的作用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入选的重症肺炎病例分为对照组和谷氨酰胺组,谷氨酰胺组在治疗中加用丙氨酰谷氨酰胺20 g加入复方氨基酸500 mL中静滴,1次/d.而对照组仅加用复方氨基酸500 mL静滴,1次/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二胺氧化酶(DAO)、血清IgG、IgM、CD4+、CD8+、CD4+/CD8+水平.结果 治疗前两组DAO值无差异,治疗后对照组DAO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而谷氨酰胺组变化不明显.谷氨酰胺组治疗后DAO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对照组血清IgG水平没有明显变化,但IgM水平增高(P<0.05);谷氨酰胺组IgG和Ig M水平均在治疗后显著增高(P<0.05),并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对照组CD4+和CD8+淋巴细胞百分比及其比值(CD4+/CD8+)在治疗后均没有显著变化;而谷氨酰胺组在治疗后CD4+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显著上升(P<0.05),且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 谷氨酰胺对重症肺炎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可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外周血 T 淋巴细胞的表达及与肺功能的关系。方法检测COPD缓解期患者60例(COPD缓解期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60例(AECOPD组)和体检健康者50例(对照组)的外周血CD3+、CD4+、CD8+及 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 COPD 缓解期组在治疗前进行肺功能检查。结果 AECOPD组及COPD缓解期组血清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CD8+T淋巴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COPD缓解期组血清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高于 AECOPD组, CD8+T淋巴细胞水平低于 AECOPD 组( P <0.05)。 COPD 缓解期组患者 CD4+T淋巴细胞水平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用力肺活量(FVC)呈显著正相关(P<0.05),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与FEV1及FVC呈正相关(P<0.05), CD8+T淋巴细胞水平与FEV1及FVC呈负相关(P<0.05),CD3+T淋巴细胞水平与FEV1和FVC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 COPD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障碍,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和肺功能的降低其免疫功能呈进行性减退。  相似文献   

6.
刘超峰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6):51-54,60
目的 探讨外周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肺尘埃沉着病(简称尘肺)分期和肺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年4月~2012年7月在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治疗的尘肺患者68例为尘肺组,另选择同期接尘组和对照组各3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三组外周血及尘肺组BALF中TGF-β1、TNF-α、sIL-2R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三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并检测尘肺组肺功能.结果 尘肺组、接尘组和对照组血清TGF-β1和sIL-2R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尘肺组不同分期血清TGF-β1、TNF-α、sIL-2R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尘肺分期血清TGF-β1、sIL-2R水平均显著高于接尘组和对照组(P<0.05),Ⅱ、Ⅲ期血清TNF-α水平显著低于接尘组和对照组(P< 0.05);血清TGF-β1、sIL-2R水平与尘肺分期呈正相关(P<0.05),血清TNF-α水平与尘肺分期呈负相关(P<0.05).不同分期尘肺患者BALF中TGF-β1、TNF-α、sIL-2R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尘肺患者BALF中TGF-β1、TNF-α水平与分期无显著相关(P>0.05),尘肺患者BALF中sIL-2R水平与分期呈正相关(P<0.05).尘肺组、接尘组和对照组外周血CD8+及CD4+/CD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尘肺分期外周血CD4+、CD8+及CD4+/CD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期尘肺外周血CD4+及CD4+/CD8+显著低于接尘组和对照组(P<0.05),Ⅰ、Ⅲ期尘肺外周血CD8+百分百显著高于接尘组和对照组(P<0.05);外周血CD4+、CD8+百分百与尘肺分期无显著相关(P>0.05),而CD4+/CD8+与尘肺分期呈负相关(P<0.05).外周血TGF-β1水平与FVC、FEV1/FVC及DLCO呈负相关,sIL-2R与FVC、DLCO呈负相关,TNF-α水平与肺功能无显著相关,CD4+百分百与FEV1/FVC、DLCO呈正相关,CD8+百分百与FVC呈负相关,CD4+/CD8+与FVC、DLCO呈正相关.外周血TGF-β1水平与CD8+呈正相关,与CD4+/CD8+呈负相关,TNF-α与CD4+/CD8+呈正相关,sIL-2R与CD4+、CD4+/CD8+呈负相关,与CD8+呈正相关.结论 不同分期尘肺患者均可能存在细胞免疫抑制状态,外周血TGF-β1高表达可能参与了尘肺的纤维化过程和肺功能的损害,TNF-α与尘肺分期有关可能与肺功能损害无关,sIL-2R高表达及CD4+/CD8+倒置形成的免疫抑制参与尘肺分期进展和肺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123-126
目的 探讨左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贫血状况、T 淋巴细胞亚群和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 年1 月~2018 年12 月接受MHD 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80 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 例。两组均给予血液透析,观察组予以左卡尼汀针1.0 g 加生理盐水2 0mL,对照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每次透析结束时从透析通路静脉端推注。两组连用3 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贫血状况、T 淋巴细胞亚群和微炎症指标变化。结果治疗3 个月后,观察组Hb 和Hct 水平较前明显上升(P<0.05),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Hb和Hct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CD4+和CD4+/CD8+比值较前明显上升,CD8+较前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和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血清hs-CRP、IL-6 和TNF-α 较前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s-CRP、IL-6 和TNF-α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左卡尼汀不仅可提高Hb 和Hct 水平,改善MHD 患者贫血状态,而且可纠正T 细胞亚群紊乱及控制微炎症状态,增强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CD28、CD152水平变化,为慢性丙肝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4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用荧光抗体CD4-PECY5、CD8-PE标记过的患者CD4+淋巴细胞和CD8+淋巴细胞表面CD28、CD152表达水平,分析其治疗前后变化水平.结果 观察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CD4+ CD28、CD8+ CD2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CD4+ CD28、CD8+CD28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4+ CD28、CD8+ CD28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CD4+ CD15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CD8+ CD152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CD4+ CD152明显降低(P<0.05),CD8+ CD152+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 CD152+、CD8+ CD152与对照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HCV-RNA阳性率为82.5% (33/40),治疗后为17.5% (7/40),治疗后HCV-RNA阳性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外周血T细胞CD28、CD152水平变化能反映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 RNA复制情况及免疫系统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表达水平.方法 连续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门诊就诊的CVA患者(CVA组)35例和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哮喘组)21例,另有18例同期参加体检结论健康者为对照组.3组对象同期接受了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CD4+CD25+ Treg和CD4+ CD25+ Foxp3+Treg)和辅助性T细胞(CD3+、CD4+、CD8+、CD4+/CD8+)检测.结果 CVA患者外周血CD4+表达水平及CD4+/CD8+比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都明显高于哮喘组(P<0.05,P<0.01).CVA患者外周血CD4+CD25+ Treg和CD4+ CD25+ Foxp3+Tre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都明显高于哮喘组(P<0.05,P<0.01).CVA咳嗽程度重组外周血CD4+、CD4+CD25+ Treg、CD4+ CD25+ Foxp3+Treg表达水平及CD4+/CD8+比值都明显低于咳嗽程度轻组(P<0.05,P<0.01).结论 CVA患者存在明确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异常表达,且随着症状加重这些异常表达趋于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对哮喘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的影响.方法 40只健康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哮喘组、正常对照组、SIT对照组和SIT治疗组4组,每组10只.通过卵蛋白(OVA)雾吸减敏的方法对致敏大鼠进行SIT,观察各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分类及计数结果、血清和BALF中TGF-β1水平及外周血CD4+CD25+Tr百分率变化.结果 哮喘组血清和BALF中TGF-β1水平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和SIT治疗组(P<0.05或0.01);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Tr百分率显著高于哮喘组(P<0.01)和SIT治疗组(P<0.01),而SIT治疗组CD4+CD25+Tr百分率高于哮喘组(P<0.05).结论 特异性免疫治疗可下调哮喘大鼠体内TGF-β1水平和纠正调节性T细胞的缺失状态.  相似文献   

11.
骆国才  张天辉  张庆 《海南医学》2014,25(6):813-815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采用单盲随机法将确诊的84例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7d疗法;观察组采用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7d疗法。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Hp根除率、溃疡愈合时间、生活质量及临床症状积分。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90.48%和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溃疡平均愈合和Hp根治时间分别为(4.35±1.25)周和(8.86±2.24)d,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而溃疡愈合率和Hp根治率分别为92.85%和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四种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为(79.24±7.6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50±7.71)分(P〈0.05)。结论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Hp根除率高,溃疡愈合快,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陈定 《右江医学》2014,(3):351-353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确诊为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治疗组48例患者口服雷贝拉唑+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溃疡总有效率为91.66%,对照组为78.26%,两组溃疡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p根除率为93.75%,对照组为76.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后的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症状评分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雷贝拉唑三联疗法能有效促进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愈合、清除Hp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其治疗效果优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荆花胃康胶丸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PU)的疗效和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的效果。方法:将84例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治疗组用荆花胃康胶丸+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对照组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抗生素均服用7d,其余药物服用30d。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和78.57%,有显著性差异(P〈O.05),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分别为92.86%和76.19%,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荆花胃康胶丸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徐小琴 《河北医学》2013,19(3):339-341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其血清胃泌素和胃泌素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消化科消化性溃疡患者96例,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前两周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洛赛克)、甲硝唑和阿莫西林联合治疗,2周后继续服用胃舒散4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分别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清胃泌素水平和胃泌素基因的表达情况的变化。结果:观察组Hp根除治疗患者在治疗前胃泌素的基因表达水平为0.41±0.12μg/gpro,治疗后降为0.25±0.09μg/gpro;观察组十二指肠溃疡Hp根除患者治疗前平均胃泌素水平为39.6±11pmoL/L,治疗后1个月降为28.0±9.5pmoL/L,前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胃溃疡患者治疗前后胃泌素水平无明显改变。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致患者胃泌素基因表达及分泌水平发生改变,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可使胃泌素基因表达水平下降,胃泌素分泌减少。  相似文献   

15.
夏阳 《海南医学》2013,24(24):3618-3620
目的探讨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替硝唑组成的序贯疗法与7 d、14 d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44例由胃镜及14C尿素呼气试验证实为幽门螺杆菌性消化性溃疡的患者,随机分为序贯组48例:1~5 d服用泮托拉唑+阿莫西林,6~10 d口服泮托拉唑+替硝唑+克拉霉素治疗;7 d三联组47例:服用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疗程7 d;14 d三联组49例:用药方法同服用7 d三联组,但疗程为14 d。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的Hp根除情况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个月后,序贯组患者与14 d三联组Hp根除率分别为93.6%与90.9%,明显较7 d三联组的73.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序贯组患者与14 d三联组Hp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6例(12.8%),7 d三联组发生6例(13.0%),14 d三联组发生9例(20.5%),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0 d序贯疗法治疗治疗幽门螺杆菌性消化性溃疡具有安全、经济、高效、患者依从性好的优点,有利于广泛应用于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培菲康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应用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口服治疗,治疗组应用培菲康、葡萄糖酸锌和埃索美拉唑口服;比较两组患者Hp根除率、症状缓解率、溃疡愈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于治疗后2周、4周比较两组患者血锌水平.结果 疗程结束后4周,治疗组Hp根除率优于对照组(x^2=5.4878,P=0.0191),症状缓解率优于对照组(x^2=4.4408,P=0.0351),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x^2=4.3360,P=0.0420),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4.0000,P=0.04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周、4周,两组患者血锌浓度均显著升高,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培菲康联合葡萄糖酸锌能够增加HP的根除率,加速溃疡的愈合,对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文挺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6):54-55,57
目的 探讨埃索美拉唑在治疗Hp感染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方法 研究中包括Hp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152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6例,所有的患者均给予克拉霉素及阿莫西林治疗,治疗组给予埃索美拉唑口服,而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口服.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腹痛缓解率、溃疡愈合率及Hp根除率进行比较.结果 (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第1天及第2天的腹痛缓解率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治疗组患者的溃疡治愈率及HP根除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Hp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使用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能够较好的清除Hp、使溃疡愈合率显著提高,在Hp消化性溃疡治疗方法中其具有高效及安全性高等优点,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消化道肿瘤患者在化疗前后T细胞亚群总T细胞(CD3+)、T辅助淋巴细胞(CD4+)、T抑制淋巴细胞(CD8+)、CD4+/CD8+比值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类型消化道肿瘤患者在化疗前后及对照组CD3+、CD4+、CD8+细胞百分率和CD4+/CD8+比值。结果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前CD3+、CD4+、CD4+/CD8+比例均低于对照组,CD8+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和胃癌患者化疗后CD3+、CD4+百分比较化疗前均增高,CD8+百分比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癌患者化疗后CD3+百分比较化疗前增高,CD8+百分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检测消化道肿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化疗前后的变化,对了解机体的免疫动态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叶茂  周毅 《浙江医学》2014,(2):124-126,129
目的:分析肺癌并发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胸腔内注入顺铂联合香菇多糖前后胸水调节性T细胞(CD4C+D25C+D127low)及CD4C+D25C+D127high的改变,探讨香菇多糖联合顺铂胸腔内注射治疗肺癌并发恶性胸腔积液局部胸腔微环境的免疫功能改变。方法选取肺癌并发胸水患者6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顺铂50mg(体重>50kg)或40mg(体重<50kg)胸腔内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香菇多糖(4mg)。两组患者分别于给药前及给药后第7、14天抽取胸水检测CD4C+D25C+D127low及CD4C+D25C+D127high。结果观察组总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前及给药后第7天,两组患者CD4+CD25+CD127low/CD4及CD4+CD25+CD127high/CD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给药后第14天,观察组CD4+CD25+CD127low/CD4明显低于对照组,CD4+CD25+CD127high/CD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给药前比较,给药后第7、14天CD4+CD25+CD127low/CD4均明显降低,CD4+CD25+CD127high/CD4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胸腔内注入顺铂联合香菇多糖能影响肺癌并发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胸水中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可能对胸腔内微环境的免疫功能改变有一定的优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合并常规治疗伴心理因素的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经胃镜及。C呼气试验证实为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将测评存在轻中度焦虑/抑郁症状的1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黛力新组,对照组按个体化原则应用常规根除幽门菌及制酸护胃药物,黛力新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抑郁药黛力新(1片/d),疗程均为8周。入组前及治疗第8周末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胃镜检查、SAS及SDS测评、消化道症状评分,并于用药第4、8周末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结果黛力新组溃疡治愈率为90.2%,对照组溃疡治愈率为70.7%,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黛力新组治疗后SAS、SDS、消化道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过程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心理因素是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病的重要因素,合并黛力新治疗伴心理因素的Hp阳性消化性溃疡疗效显著,使用黛力新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