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Q热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概述自 1937年在澳大利亚发现一种原因不明的发热性疾病而称之谓Q热(“Q”乃Query的第一个字母 ,即疑问之意 ) ,并证明其病原体为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burnetii,俗称Q热立克次体 )后 ,6 0余年来除个别地区尚未发现Q热病例外 ,目前已报道的Q热疫区已遍及全球各大洲几乎所有国家 ,成为当前分布最广的人兽共患病之一。我国Q热的发现和研究开始于 5 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以前 ,Q热在我国为一片空白 ,大家 (包括医务人员 )对其临床和防治均非常生疏。 195 0年张乃初等为探讨Q热在我国的可能存在 ,在北京用Q热…  相似文献   

2.
孙桐  苏军英 《中国校医》1996,10(5):355-356
Q热和斑点热是两种重要的立克次体病,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斑点热在我国主要表现为由西伯利亚立克欢体引起的北亚热,内蒙、新疆、黑龙江等地已证实存在本病疫源地;我国已有几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Q热存在,内蒙、四川、云南等地曾发生过暴发流行。从以往情况看,不同人群感染率也有所不同。最近我们对部分中学生进行了这两种疾病的血清学检测,结果报告如下。卫材价和方法1.1调查对象山东省昌乐市某乡镇中学学生,以及部分村庄饲养的羊只。1.2样本的采集与处理人和学各采静脉血2ml和3ml,分离血清后置低温冰箱内保存备检。所有血…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不同地区人群和家畜Q热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安徽省丘陵和淮北平原人群、家畜Q热感染状况和分布特点,为科学防治Q热提供依据。方法2009年4月~5月在安徽省广德、明光和怀远县采集农村人群血清613份,家畜血清150份,使用试剂盒,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Q热病原体抗体,并进行不同地区、年龄、性别比较。结果613份人血清中,Q热阳性血清239份,阳性率53.67%,存在性别差异。家畜血清150份,Q热阳性血清92份,阳性率61.33%,存在地区差异。人群与家畜Q热血清阳性率正相关关系。结论安徽省部分农村地区人和家畜均有较高的Q热血清阳性率,存在由家畜传染给人的风险,需加强Q热的预防意识及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4.
Q热是全世界分布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本文从病原体的分类地位与基本形态、抗原性与基因学组和理化特性与生物学特性记述了Q热的病原学;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流行特征阐述了Q热的流行病学;从加强科普知识宣传、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论述了Q热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5.
Q热是一种在全世界流行广泛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近年来,该病在许多国家屡次发生,范围有所扩大;年龄偏大的男性发病较多,职业特点有淡化趋势;发病在上半年多见;猫在传播本病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是城市病例的重要传染源。动物感染非常普遍,且种类繁多。病人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造成误诊。水文就Q热的分布情况、传播途径及临床表现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在鲁南地区首次进行了Q热和斑点热血清抗体的检测。结果表明,人间Q热和斑点热的感染率分别为1.69%和16.38%。畜间Q热的感染率为山羊37.5%,犬5.89%,牛和驴均为0;斑点热的感染率则为牛57.14%,驴53.57%,山羊和犬为0。通过血清学证实了该地区人、畜间Q热和斑点热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Q热畜牧业相关人群的感染状况和分布特点。方法于2010年9月—2011年11月采集北京市畜牧业相关工作人员787份血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的I、Ⅱ相IgG抗体,计算阳性率并进行年龄、性别及各畜牧业相关职业间的比较。结果Q热总感染率高达39.0l%(307/787),其中30.24%(238/787)的人处于感染急性期,8.77%的(69/787)处于感染慢性期,处于感染急性期的要远多于处于慢性期的,男性感染率(45.41%,208/458)高于女性(30.09%,99/329),各年龄组之间及各畜牧业相关职业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北京地区畜牧业相关人群有着较高的Q热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9.
绥芬河地区蜱传斑点热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绥芬河地区蜱传斑点热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沈阳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沈阳110031)吴益民魏安明刘昕昕王光郭建新*张庆航*我们在东北边境立克次体病的调查研究中曾从黑龙江省罗北、绥芬河及吉林省浑春地区的不同蜱类中分离到数株斑点热群(SFG)立克次体,经血清学...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10月,广东省东莞市暴发了我国首起基孔肯雅热社区聚集性疫情,打破了其长期以来以散在输入性病例为特征的流行现状。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伊蚊是其主要传播媒介。而我国大多数地区拥有其主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一旦病原体侵入,可能暴发基孔肯雅热疫情。如何控制该疫情,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现就基孔肯雅病毒的病原学特征以及基孔肯雅热在我国历年的流行状况做一概述,以便更好地认识基孔肯雅热,为有效地监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是1种动物源性、昆虫媒介传播的病原体,自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以来导致了大规模的基孔肯雅热的暴发.掌握该病流行特点,防止该病在我国广泛流行是当前面临盏的重要任务.现就基孔肯雅热全球流行情况以及临床学、媒介生物学和基孔肯雅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  相似文献   

12.
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virus,CHIKV)是1种动物源性、昆虫媒介传播的病原体.自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以来导致了大规模的基孔肯雅热的暴发。掌握该病流行特点,防止该病在我国广泛流行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现就基孔肯雅热全球流行情况以及临床学、媒介生物学和基孔肯雅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一次不明原因发热疫情中病人血清的Q热抗体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清中筛查Q热抗体.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一次不明原因发热疫情中的9位病人共15份血清进行Q热IgG检测.结果:9例患者的血清中共检出6例Q热抗体阳性,阳性率达66.7%.结论:Q热在过去的疫区可能仍有较频繁的发生,各地相关部门应加强对Q热的调查和应急储备.  相似文献   

14.
15.
通过复习国内外关于小儿手足口病相关文献,对小儿手足口病流行现况、临床特点与诊断及防治进行综述。小儿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性疾病,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地区均有此病流行报道。小儿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临床症候群,可根据其流行季节、好发年龄、发热以及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等临床表现综合做出诊断,至今尚无特殊预防方法,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该病流行的关键。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尚缺乏特异高效的抗病毒药物和被公认的有效疫苗,无合并症的病例对症支持治疗预后均较好,一旦发展为重症,将会在短期内发展神经性肺水肿,循环衰竭等很快死亡。  相似文献   

16.
立夫特山谷热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其病原立夫特山谷热病毒属布尼病毒科白蛉病毒属。该病毒传播媒介众多,可由多种属蚊子传播,也可经其它节肢动物传播。该病于2000年9月首次从非洲大陆入侵亚洲的沙特阿拉伯及也门,致使2国数百人发病,并各有数10人死亡。本文就其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流行现状及其预防、控制措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阿米巴病流行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基孔肯雅热在东非海岸、印度洋岛屿、印度及东南亚地区广泛流行,导致数百万人感染发病,且流行地区不断扩大,发病数不断上升,成为该地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掌握该病流行特点,防止该病传入我国并引起流行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现就基孔肯雅热全球流行情况以及临床学、媒介生物学和基孔肯雅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用PCR/RFLP技术对北京郊区11个旅游景点的媒介蜱及小哺乳动物进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检测,并进行了病原体分离和鉴定。结果从北京航空博物馆附近地区收集的刺猬和其体表寄生的中华革蜱中分离出2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别命名为BJH-95株和BJ-95株,经SDS-PAGE、Westernblot和PCR/RFLP技术进行了鉴定认为是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结果证明了该立克次体在蜱和动物宿主间呈水平传播,并且表明在被调查的旅游景点中除航空博物馆附近地区外,大多数景点基本上是北亚热的安全区。在刺猬中分离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0.
热的致畸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对实验动物的致畸作用已得到证实,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人类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热是人类的致畸因素之一;热的致畸机理还不十分清楚,现有研究资料表明,热的致畸作用与热休克反应和热耐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