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1 毫秒
1.
牙周炎致错位前牙正畸牙周联合治疗的CT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牙周炎致唇向散开的前牙经牙龈环切离断牙槽嵴顶纤维后进行正畸治疗,使用CT观察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方法:16名牙周炎患者唇向散开的上前牙被随机分到牙龈环切组和非环切组。使用前牙区CT扫描和根尖片来比较分析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的变化。结果:经牙龈环切后正畸压入治疗可以增加错位患牙的牙槽骨高度。牙龈环切后正畸压入的患牙牙槽骨高度平均增加1.2mm。牙周病损对称的患牙中牙龈环切组牙槽骨高度平均增加0.8mm,牙周病损不对称的患牙中病损轻、中、重牙龈环切组牙槽骨高度分别增加0.9、1.4、2.2mm。非牙龈环切组治疗后牙槽骨高度的平均增加量仅为0.1mm。牙龈环切组与非环切组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牙龈环切后正畸治疗在矫正患牙咬合关系的同时增加了牙槽骨高度,改善牙周组织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SD大鼠疾病模型,探讨八珍汤加减方剂作用下牙周炎大鼠正畸移动的改变,为临床上日益增加的牙周病患者正畸寻找有效的方法.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只)、牙周病正畸组(OP,30只)、牙周病正畸给药组(OPY,30只),通过大体观察、口腔内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价大鼠的牙周组织改变.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N组牙周组织无病理性改变,OP组牙槽嵴顶及牙槽骨吸收、破坏,牙槽骨吸收近根尖1/3.OPY组受压侧牙周膜纤维和牙间水平组纤维变窄,破骨细胞多;牵拉侧牙周膜变宽,成骨细胞活跃.结论:实验选用的八珍汤加减方剂有利于牙周炎大鼠正畸治疗中牙齿的稳定移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 IGF-Ⅰ对炎症和健康正畸牙移动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72只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炎症牙移动和健康牙移动1、3、7、14、21 d 组及对照组,近中移动各组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分别测量各组大鼠牙齿移动距离并进行 IGF-Ⅰ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在相同的牙移动时间内,炎症组大鼠牙移动距离大于健康组;健康牙移动组的 IGF-Ⅰ含量高于炎症牙移动组,压力侧和张力侧的 IGF-Ⅰ含量都与牙周组织状态和加力时间相关。结论:由于慢性炎症环境的存在,炎症牙移动组 IGF-Ⅰ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为了获得快速有效的正畸治疗效果,可通过局部应用 IGF-Ⅰ调节牙周细胞活性,加速牙周组织改建。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成人与青少年牙齿移动过程中根尖和根周硬组织的变化。方法:采用Digora分析定位牙片,比较牙移动前后的牙根长度,牙槽骨密度以及牙槽骨高度。结果:成人与青少年移动前后的牙根长充、牙槽骨密度以及牙槽骨高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成人正畸与青少年正畸对根尖及根周硬组织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CBCT检测不同牙周生物型牙周健康及慢性牙周病正畸患者整平排齐阶段上颌前牙牙槽骨密度变化.方法 随机抽取20例成年女性患者, 按不同牙周状况、牙周生物型, 牙移动方向进行分组, 锥形束CT测量正畸治疗前后上颌前牙牙槽骨密度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 无论牙周状况健康与否骨密度均降低 (P<0.05) ;牙周病组唇向移动在根中腭侧、根尖唇侧骨密度降低比率薄龈型大于厚龈型 (P<0.05) ;薄龈型唇向移动牙周病组在根颈、中部唇侧及根尖部腭侧牙槽骨密度降低比率大于牙周健康组 (P<0.05) ;腭向移动牙周病组在根颈部唇、腭侧降低比率大于牙周健康组 (P<0.05) ;厚龈型唇向移动牙周病组在根颈部唇侧、根中、尖部腭侧牙槽骨密度降低比率大于牙周健康组 (P<0.05) ;腭向移动牙周病组在根中部唇侧降低比率大于牙周健康组 (P<0.05) .结论 正畸治疗可导致牙槽骨密度降低, 不同牙周生物型牙槽骨密度降低程度存在差异, 在正畸治疗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根管治疗后的牙齿在移动过程中根尖和根周硬组织的变化。方法:选择13例采用标准方丝弓技术进行正畸治疗的女性青少年患者,均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后内收前牙,上颌中切牙中有1颗为完善根管治疗后的牙齿,采用德国西门子X线牙片机拍摄根管治疗后的中切牙牙片,应用Digora图像成像系统对根管治疗后中切牙移动前后的牙根长度、牙槽骨密度以及牙槽骨高度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根管治疗后的中切牙在移动后其牙根长度、牙槽骨密度以及牙槽骨高度与移动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根管治疗后的正畸对根尖及根周硬组织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川续断和丹参影响大鼠正畸牙移动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中药川续断和丹参在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对其牙周组织改建的作用,并比较两种不同中药在改建过程中的异同。方法 选取72只8周龄SPF级Wistar雌性大鼠,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实验模型,随机分为川续断组、丹参组和对照组3组,每组24只,川续断组每日灌服6g/kg川续断水煎剂,丹参组每日灌服6g/kg丹参水煎剂,对照组每日灌服3mL生理盐水,每隔7d加力1次。3组动物于正畸加力7、14、21、28d分批次处死,每批次6只。剥离头颅骨,分别测量牙移动的距离及牙槽骨的密度,同时制作上颌第一磨牙区牙周组织切片,光学、电子显微镜观察牙周组织改建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川续断组、丹参组牙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二者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观察3组破骨细胞数均呈现先增加后平缓趋势,川续断组、丹参组比对照组增加更为显著(P<0.05),川续断组和丹参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牙槽骨密度呈现降低趋势,川续断组、丹参组比对照组降低缓慢(P<0.05),川续断组和丹参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灌服丹参和川续断水煎剂均促进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破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加快牙槽骨吸收及其修复重建,有利于正畸牙移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牙周病大鼠正畸牙移动的影响,及牙周炎大鼠骨形成特点。【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加力对照组(20只)、牙周炎生理盐水对照组(20只)、牙周炎rmbFGF实验组(20只)。实验组在大鼠右侧第一磨牙区注射rmbFGF溶液1.0ml,每隔2d1次,共3次。各组大鼠分别于牙齿移动1,7,14,21d后取材分别进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实验组张力侧成骨反应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牙周炎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张力侧牙槽骨区的bFGF表达强度明显降低,且阳性表达强度具有时间变化的特点,高峰期明显滞后;实验组大鼠张力侧bFGF表达强于牙周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结论】外源性bFGF可以促进牙周炎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的改建。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生长激素缺乏时大鼠正畸牙周组织的改建特征,探讨rh-GH对成年大鼠牙周组织受正畸力后改建的影响。方法:选用30只7周龄雌性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摘除卵巢组(NS组)、rh-GH组。手术方法建立成年及正畸牙移动动物模型,测量3组大鼠牙齿移动距离并进行牙齿牙周联合切片的组织学观察。结果:无论是2周处死的大鼠还是4周处死的大鼠,第一磨牙移动距离均为NS组最大、rh-GH组次之、对照组最小, 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GH能减轻正畸治疗带来的牙周膜损伤和炎症,抑制牙槽骨、牙骨质乃至牙本质的异常吸收,利于骨改建过程平衡的恢复。结论:rh-GH可明显抑制成年大鼠正畸牙齿的移动,利于成年大鼠牙周组织受正畸力后的改建及骨改建过程平衡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测量慢性牙周炎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后的牙槽骨高度,探讨正畸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牙槽骨高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应用CBCT测量222颗轻、中度牙周病患牙正畸治疗前后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大鼠磨牙在牙槽骨缺损修复区的移动情况。方法选择22只Wistar雌性大鼠,于上颌右侧第一磨牙近中去骨形成牙槽骨缺损区,在缺损区填入经烧结的羟基聚磷酸钙钠,左侧作对照侧。待术后12周在20只大鼠上颌双侧安装正畸加力装置牵引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于术后20周测量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只大鼠修复侧与正常对照侧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槽骨缺损修复区可以进行正畸牙齿移动,修复侧牙齿移动距离与正常对照侧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大鼠牙齿在牙槽骨缺损修复区的移动情况,并比较2种不同修复材料充填缺损的牙槽骨和正常对照侧在牙齿移动距离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44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倍骼生充填组和羟基聚磷酸钙钠充填组2组,每组22只,于上颌一侧第一磨牙近中造成牙槽骨缺损,按组在缺损区分别填入2种材料(倍骼生和羟基聚磷酸钙钠),另一侧作为对照侧。待术后12周在40只大鼠上颌双侧安装正畸加力装置牵引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于术后20周测量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只大鼠两组(2种材料)修复侧和正常对照侧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修复牙槽骨侧(2种材料)均可以进行正畸牙齿移动,修复侧(2种材料)的牙齿移动距离与正常对照侧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3.
研究局部注射odanacatib对大鼠正畸牙移动复发的影响.选取30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近中移动右上颌第一磨牙,加力3周去除加力装置让其复发.实验组于第一磨牙颊沟处注射odanacatib,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复发0d和2周时测量牙齿移动距离,计算复发率.复发2周后处死大鼠,对上颌骨牙槽骨扫描Micro-CT,测量骨矿物质密度(BMD)和骨体积分数(BVF)值.实验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牙槽骨的BMD和BV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局部注射odanacatib有效地抑制大鼠正畸牙齿移动后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测量牙周基础治疗前后慢性牙周炎患者牙槽骨高度和密度的变化情况,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骨量的变化。 方法 选择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2013年1月-2015年12月牙周基础治疗慢性牙周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100例患者均给予牙周基础治疗,采用CBCT测量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和密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 轻度牙周炎治疗前和治疗后牙槽骨密度高于中度牙周炎和重度牙周炎(P<0.05),中度牙周炎牙槽骨密度高于重度牙周炎(P<0.05)。轻度、中度、重度牙周炎治疗后牙槽骨密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轻度牙周炎治疗前和治疗后牙槽骨吸收低于中度和重度牙周炎(P<0.05),中度牙周炎牙槽骨吸收低于重度牙周炎(P<0.05)。轻度、中度、重度牙周炎治疗后牙槽骨吸收均低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牙治疗后牙槽骨密度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磨牙和磨牙治疗后牙槽骨密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前牙、前磨牙、磨牙治疗后牙槽骨吸收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牙周基础治疗可以改善慢性牙周炎的牙槽骨密度,CBCT可以用于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骨量变化的评估。   相似文献   

15.
于静  谢景朝 《疑难病杂志》2010,9(6):424-426,F0003
目的观察糖尿病牙周炎条件下大鼠牙周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68只,随机分为糖尿病牙周炎组(DP组)、牙周炎组(P组)、糖尿病组(DM组)及正常对照组(N组),通过建立大鼠糖尿病牙周炎模型,于术后8周、10周观察其结缔组织附着丧失量、牙槽骨高度丧失量及牙周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P组及P组的结缔组织附着丧失量及牙槽骨高度丧失量均明显高于DM组及N组,且DP组高于P组,可见牙龈固有层炎细胞浸润,破骨细胞和牙槽骨吸收,且随着病程的推延,破坏程度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可加重牙周炎牙周组织的破坏程度。  相似文献   

16.
钟雯怡  武岐山  高丽  刘琪  陈芳  柴松宏 《重庆医学》2015,(14):1879-1881
目的:探讨重组人骨保护素(rhOPG)对牙周炎大鼠牙槽骨RANKL、OPG蛋白表达的影响,为rhOPG应用于牙周炎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22只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2只健康大鼠作为健康组;其余20只作为实验组,建立牙周炎大鼠模型,再将其分为实验对照组(n=10)和rhOPG组(n=10),rhOPG组大鼠于上颌第2磨牙牙周袋间隙局部注入10 mg/kg rhOPG治疗。实验对照组大鼠于相同部位注射等体积灭菌注射用水。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检测牙槽骨RANKL、OPG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健康组比较,实验组大鼠牙槽骨OPG表达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ANKL表达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实验对照组比较,rhOPG组大鼠牙槽骨组织OPG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而RANKL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治疗后rhOPG组大鼠牙槽骨中OPG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而RANKL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OPG能调节牙周炎大鼠牙槽骨RANKL、OPG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牙周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将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结合起来,建立一个近似临床牙周炎表现的实验性动物模型。方法:选用3月龄的雌性Wistar大白鼠51只,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激素组,结扎组,去势加结扎组。对照组每只大白鼠每只每日肌注生理盐水0.4 mL,激素组每只每日应用地塞米松1 mg溶于0.4 mL生理盐水中肌注,结扎组大白鼠上颌第一磨牙牙颈部用正畸钢丝结扎,去势加结扎组大白鼠行双侧卵巢摘除术并在其上颌第1磨牙牙颈部用正畸钢丝结扎。采用组织病理学及骨密度测定的方法来观察各种动物的牙周炎形成状况。结果:双侧卵巢切除后的大白鼠牙槽骨骨密度降低显著;激素组的大白鼠牙龈乳头炎症较轻,牙周膜未见明显变化;结扎组牙周组织局部菌斑蓄积,导致局部机械和炎症性刺激变化;去势加结扎组,牙槽骨骨密度降低,牙齿松动,牙周袋形成,出现了近似人类牙周炎的病理变化。结论: 摘除大白鼠双侧卵巢,并用钢丝结扎上颌第1磨牙的方法获得较为完善和稳定的牙周炎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后哺乳大鼠和妊娠大鼠正畸牙移动速率的变化,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健康Wistar大鼠50只,其中雌性大鼠45只,6~8周龄分成未妊娠组、妊娠组、哺乳组,雌、雄鼠按2:1合笼饲养造妊娠、哺乳大鼠模型,每组按7、14、21d时间段正畸牙移动并检测同期骨密度、骨保护素。结果哺乳组胫骨骨密度低于妊娠组低于未妊娠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哺乳组骨保护素高于妊娠组高于未妊娠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哺乳组正畸牙移动速率大于妊娠组大于未妊娠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哺乳大鼠骨密度低于妊娠大鼠,低于未妊娠大鼠。②哺乳大鼠正畸牙移动速率在相同力时明显大于妊娠大鼠及未妊娠大鼠,且于21d最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牙齿移动过程中咖啡因对牙槽骨改建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aY-畸牙移动模型,分别按照每日10mg/100g、2.5mg/100g给予咖啡因,在加力前及加力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和第28天处死大鼠,通过H—E和TRAP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变化情况,行破骨细胞计数。结果每日10mg/100g组压力侧破骨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和每日2.5mg/100g组,牙槽骨吸收明显;而张力侧成骨作用不活跃,新生骨不如对照组和每日2.5mg/100g组明显。结论牙齿移动过程中适当饮用咖啡因对牙槽骨的代谢没有明显影响,而大量饮用咖啡因则对骨的代谢具有潜在的影响,可能影响牙槽骨的改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