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应用不同气囊上滞留物吸引方法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ICU行机械通气的患者106例,按人住顺序分为A组和B组,每组53例。A组采用间断气囊上滞留物吸引加间断冲洗的方法;B组采用持续气囊上滞留物吸引加间断冲洗的方法,对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期间的气囊上滞留物吸引量、生命体征、血气分析结果、气囊上滞留物性质及隐血试验结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时间、数量等指标进行统计和观察。结果两组1周内发生VAP的例数、VAP发生的时间、气囊上滞留物隐血试验阳性例数、气囊上滞留物吸引量等指标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结果、VAP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行气囊上滞留物间断负压吸引加间断冲洗,不仅可以提高吸引效果,而且可以减少气管黏膜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ICU气管切开术后两种声门下滞留物吸引方法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ICU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应用不同声门下滞留物吸引方法的效果.方法 选择ICU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104例,按入院序号分为A组和B组,每组52例.A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加间断冲洗的方法,B组采用间断吸引、冲洗的方法,对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期间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结果、排痰量、声门下滞留物吸引量、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呛咳等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和观察.结果 两组1周内发生VAP的例数、VAP发生的时间、呛咳等发生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结果、排痰量、声门下滞留物吸引量、VAP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ICU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进行声门下持续负压吸引加间断冲洗,不仅可以提高吸引效果,而且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气管导管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时机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相关性,探讨降低VAP发生率的合理气管导管气囊滞留物清除频次,以提高机械通气患者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216例,将其随机等分为A,B,C,D 4组。4组均采用可冲洗式气管导管通气。A组患者每2 h冲洗清除1次气囊滞留物,B组患者每4 h冲洗清除1次气囊滞留物,C组患者每6h冲洗清除1次气囊滞留物,D组患者采用持续性声门下吸引气囊滞留物。比较4组患者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3,6,9 d吸引物隐血试验阳性率、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VAP发生率。经Spearman分析气管导管气囊滞留物清除频率与VAP间的相关性。结果 4组患者机械通气3 d时吸引物隐血试验阳性率、CP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机械通气6,9 d时,D组患者吸引物隐血试验阳性率高于A,B,C组(P0. 05); A,D组CPIS评分均明显低于B,C组(P 0. 05),A组与D组、B组与C组间CP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4组患者机械通气3 d后V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机械通气6,9 d后,A,D组患者VAP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C组(P 0. 05),A组与D组、B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Spearman分析,气管导管气囊滞留物清除频率与VAP发生率密切相关(P 0. 05)。结论机械通气时采用每2 h 1次清除气管导管气囊上滞留物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VAP概率,且并不增加吸引物隐血试验阳性率,应加强对气囊压力控制,避免出现气道密闭问题而导致患者通气质量受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声门下滞留物吸引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的影响。方法选择ICU机械通气患者98例,随机分为持续吸引组和间断吸引组各49例,比较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和气囊上滞留物的含菌量。结果持续吸引组发生VAP 2例(4.1%),间断吸引组发生VAP 7例(14.3%),持续声门下吸引组VAP发生率低于间断声门下吸引组,差异有显著性。持续吸引组滞留物含菌量显著低于声门下间断吸引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持续声门下吸引可降低气囊上滞留物含菌量,降低早期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机械通气病人应用不同间隔时间冲洗气囊上滞留物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及其对气道菌群、气道黏膜损伤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区收治的91例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间隔长时间组45例给予间隔6 h对气囊上滞留物进行冲洗吸引,间隔短时间组46例给予间隔3 h对气囊上滞留物进行冲洗吸引。比较两组病人VAP发生情况、气道菌群株数、气道黏膜损伤情况。结果:干预后,间隔短时间组VAP发生时间短于间隔长时间组,VAP发生例数少于间隔长时间组(P<0.05);干预第7天,间隔短时间组真菌、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株数均少于间隔长时间组(P<0.05);两组病人气道黏膜肉眼可见出血、气囊上滞留物隐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隔3 h、6 h对气囊上滞留物进行冲洗对病人气道黏膜损伤程度相当,但间隔3 h对气囊上滞留物进行冲洗吸引能够更加有效预防机械通气病人VAP发生,抑制气道菌群滋生,优于间隔6 h对气囊上滞留物进行冲洗吸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CU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应用不同声门下滞留物吸引方法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5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行气管切开术的ICU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采用持续声门吸引联合间断冲洗作为实验组,采用间断吸引和冲洗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治疗指标、VAP、机械通气的时间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生命指标及治疗相关痰量、滞留物的吸引量等指标无明显差异( P>0.05);且实验组2周内VAP为4例(9.30%),比对照组11例(25.58%)(P<0.05);实验组VAP发生时间、机械通气的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呛咳、隐血阳性、肉眼见血性液体、黏膜损伤与吸引管堵塞发生率均比对照组少,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ICU行气管切开术患者予持续声门吸引联合间断冲洗方案,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少,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银尔通、呋喃西林和洗必泰用于间歇气囊上滞留物冲洗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方面的效果对比。方法选择205例ICU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的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A组(0.2%呋喃西林冲洗)61例、B组(0.02%洗必泰冲洗)75例和C组(银尔通冲洗)69例。记录3组每日气囊上和下呼吸道分泌物吸引量、VAP发生时间和例数、声门下分泌物菌落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组分泌物吸引量明显低于A组和B组;C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C组与B组相比机械通气5d内VAP发生率无明显差异,5d后VAP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C组声门下分泌物菌落数明显低于A组,C组与B组相比机械通气5d内声门下菌落数无明显差异,5d后声门下菌落数明显低于B组。结论银尔通用于间歇气囊上滞留物冲洗能显著降低VAP的发生率,是预防VAP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气囊上滞留物间歇吸引降低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作用。方法选择机械通气超过48h的患者58例,随机分为气囊上滞留物间歇吸引组(观察组,n=28)和普通人工气道护理组(对照组,n=30)。比较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和气囊上滞留物的含菌量。结果观察组气囊上滞留物含菌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周内VAP发生率(7.1%)低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囊上滞留物间歇吸引可降低声门下气囊上区含菌量,降低早期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气囊上滞留物的引流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病的影响。方法将EICU病房82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41例和非引流组41例。定期对两组患者的口咽部、气囊上滞留物和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测,记录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气囊上滞留物的引流量及致病菌浓度、发生 VAP的病例数,依据防污染毛刷采样(PSB)定量培养结果确定 VAP的病原体。结果引流组早发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患者最后转归等结果明显优于非引流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引流组气囊上滞留物致病菌的浓度明显低于非引流组细菌的浓度,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气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病原体有一致性和相似的构成比。结论气囊上滞留物是VAP病原体的重要来源;气囊上滞留物引流方法简便,可降低早发性VAP的发生率,使VAP发生时间延迟,病死率降低,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应用简易呼吸器和采用间断吸引清除气囊上方滞留物的方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入住重症医学科应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简易呼吸器法清除气囊上方的滞留物,对照组采用间断吸引法清除气囊上方的滞留,对比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时间,呼吸机治疗一周、两周后VAP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机械通气一周、两周的VAP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机使用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清除气囊上方滞留物的方法均可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而应用简易呼吸器法清除气囊上方滞留物的方法与间断吸引法相比,能显著缩短患者机械通气的时间,应用简易呼吸器清除气囊上方滞留物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气囊上滞留物冲洗对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作用.方法 对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预行机械通气(MV)超过48 h的患者使用可冲洗型气管导管,共进行63例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气囊上滞留物定期引流冲洗组为A组(31例次),非冲洗组为B组(32例次).A组每6 h冲洗1次,B组于机械通气后48 h、4,7,14 d取标本时冲洗.分别于机械通气后48 h、7,14 d采用双套管保护性毛刷取下呼吸道分泌物,同步行气囊上滞留物细菌学检测,并进行2组间比较.结果 1周内,A组VAP的发生率为6.1%,与B组31.3%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后,2组VAP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VAP的发生时间较B组明显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气囊上滞留物致病菌的浓度明显低于B组(P<0.01).在发生VAP的22例次患者中,气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分泌物菌株分市一致的患者有13例次,占61.1%,主要优势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结论 (1)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和冲洗可以使气囊上滞留物致病菌的浓度明显降低,还可以降低VAP的发生率,使VAP的发生时间延迟.(2)气囊上滞留物病原菌移行是VAP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定时囊上冲洗和吸痰后即给予囊上冲洗吸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重症医学科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病人60例,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定时冲洗清除气囊上的滞留物,观察组吸痰后即给予冲洗吸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比较两组病人气囊上滞留物吸引量、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时间和发生率。[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13.3%)低于对照组(23.3%),VAP发生时间(8.42d±2.81d)短于对照组(13.84d±3.94d),机械通气时间(22.06d±5.82d)短于对照组(30.33d±6.6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经皮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吸痰后即给予气囊上滞留物吸引冲洗,不仅可提高吸引效果,而且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气囊上吸引加0.2%呋喃西林气囊上冲洗在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临床价值。方法将90例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A组):常规吸痰,对气囊滞留物不做处理;囊上吸引组(B组):对气囊滞留物进行吸引,8 h1次;0.2%呋喃西林冲洗组(C组):对气囊滞留物进行吸引,同时进行0.2%呋喃西林冲洗,8 h1次;记录三组患者3 d、6 d9、d、12 d、15 d气管切开气囊上和气囊下滞留物的细菌培养结果,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的例数,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C组细菌总量明显少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B组细菌量少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 d、6 d、9 d后,发生VAP的例数A组为4、6、9例,B组为2、3、4例,C组为0、1、2例。三组比较,C组发生率明显低于A、B两组(P<0.05)。结论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气囊上吸引加呋喃西林冲洗,可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致病菌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于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建立人工气道,且机械通气超过72 h的患者106例随机分为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实验组)56例和非引流组(对照组)50例,记录 VAP发生时间、气道开放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不同类型标本病原学培养、鉴定结果及患者病死率等。结果实验组患者 VAP发病率、气道开放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病死率等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下呼吸道痰液标本病原学培养结果与气囊上滞留物培养结果一致。结论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可以明显降低 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 VAP发病率,缩短气道开放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可减少气囊上致病菌侵入下呼吸道,避免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是预防 VAP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两种声门下吸引方法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32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ICU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观察组采用间断声门下吸引(间隔时间4 h),对照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比较两组声门下吸引量,吸引物细菌涂片阳性率,吸引物隐血实验阳性率,刺激性呛咳发生次数,吸引管阻塞次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发生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结果:观察组VAP发生时间晚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吸引物隐血阳性率(P0.05)、刺激性呛咳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间断声门下吸引应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可以推迟VAP发生时间,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副作用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气囊上滞留物冲洗对ICU气管插管病人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选择81例在我院ICU住院治疗并接受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均落实预防VAP的相关措施,干预组在每次口腔护理后给予氯己定液强化气囊上滞留物冲洗操作。比较两组病人VAP发生率、病死率及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学菌株分布的结果,比较气囊上滞留物引流量和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学菌株数量。[结果]干预组VAP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气囊上滞留物每日引流量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机械通气后各观察点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均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但是机械通气48h后干预组培养出的细菌菌株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ICU气管插管病人口腔护理后用氯己定液强化气囊上滞留物冲洗能降低VAP的发生率和下呼吸道细菌菌株数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应用人工气道气囊上至口鼻咽腔去污染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方法120例机械通气患者分为2组,每组60例,对气囊上滞留物及口鼻咽腔分泌物实验组使用0.02%氯己定溶液,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比较两组VAP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发生VAP8例,发生率13.3%;对照组发生VAP30例,发生率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导管周围去污染处理可预防VAP,对机械通气患者每日使用0.02%氯己定溶液行气囊上滞留物及口且咽眸分泌物冲洗.可降低VAP发牛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ICU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行声门下持续负压吸引加间断冲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ICU治疗并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间断冲洗,观察组采用持续声门吸引。对照组使用间断声门吸引,比较两组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经皮血氧饱和度、治疗相关指标、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经皮血氧饱和度(SpO_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的痰量、滞留物吸引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机械通气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持续声门吸引联合间断冲洗,能够减少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术后并发症及VAP的发生,临床预后效果良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金花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7):1614-1615
目的探讨定时清除气管套管气囊上滞留物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病的影响。方法对人住ICU预计机械通气(MV)超过48 h的危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定时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对照组未清除气囊上滞留物。观察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时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可以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持续吸引引流法与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ICU住院治疗并行机械通气的患者98例,随机等分为A组与B组,A组采用持续吸引引流清除气囊上滞留物,B组采取气流冲击清除气囊上滞留物,观察两组患者的VAP的发生时间和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VAP的发生时间早于B组(P0.05),B组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小于A组(P0.05)。结论: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的方法中,气流冲击法优于持续吸引引流法,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