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透明带抗体(ZPAb)和抗精子抗体(AsAb)对女性不孕及反复自然流产的影响。方法对原发性不孕49人,继发性不孕29人,原发性自然流产39人,继发性自然流产31人,用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中AsAb和ZPAb,与35例健康妇女对照。结果对照组AsAb阳性率为5.71%(2/35),ZPAb阳性率为2.86%(1/35),原发性不孕组与继发性不孕组AsAb阳性率分别为30.61%(15/49)和27.59%(8/29),ZPAb阳性率分别为24.49%(12/49)和24.13%(7/29),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原发性自然流产组AsAb和ZPAb阳性率分别为28.21%(11/39)和23.08%(9/39),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继发性流产组中AsAb和ZPAb阳性率分别为6.45%(2/31)和3.23%(1/31),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原发性流产组与继发性流产组间AsAb和ZPAb的阳性率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sAb和ZPAb在导致原发性和继发性不孕方面均有明显影响;对原发性流产的发生有明显作用,而对继发性流产的影响意义不大。检测AsAb、ZPAb可作为不孕及原发性流产病因诊断的一项指标,干涉其高血清浓度可望对这类疾病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凝血因子Ⅻ(FⅫ)基因多态性和急性发作时血浆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97例AMI患者治疗前及76例对照血液标本,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FⅫ第46位基因多态性和一期凝固法检测血浆FⅫ:C,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FⅫ基因C46T多态位点CC、CT、TT3种基因型以及C、T等位基因频率在AMI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CC、CT和TT3种基因型分别对应的血浆FⅫ:C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1),以CC组活性最高,TT组活性最低。AMI组血浆FⅫ: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FⅫC46T基因多态性与AMI无关联,AMI发病时血浆FⅫ:C显著降低,FⅫ参与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抗透明带抗体(ZPAb)和抗精子抗体(AsAb)对女性不孕及反复自然流产的影响。方法 对原发性不孕49人,继发性不孕29人,原发性自然流产39人,继发性自然流产31人,用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中AsAb和ZPAb,与35例健康妇女对照。结果 对照组AsAb阳性率为5.71%(2/35),zpAb阳性率为2.86%(1/35),原发性不孕组与继发性不孕组AsAb阳性率分别为30.611%(15/49)和27.59%(8/29),ZPAb阳性率分别为24.49%(12/49)和24.13%(7/29),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原发性自然流产组AsAb和ZPAb阳性率分别为28.21%(11/39)和23.08%(9/39),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继发性流产组中AsAb和ZPAb阳性率分别为6.45%(2/31)和3.23%(1/31),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原发性流产组与继发性流产组间AsAb和ZPAb的阳性率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sAb和ZPAb在导致原发性和继发性不孕方面均有明显影响;对原发性流产的发生有明显作用,而对继发性流产的影响意义不大。检测AsAb、ZPAb可作为不孕及原发性流产病因诊断的一项指标,干涉其高血清浓度可望对这类疾病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流产后不孕和反复自然流产80例抗心磷脂抗体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流产后不孕、反复自然流产妇女80例采用ELISA法半定量测定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ACL)。结果人工流产组50例血清中ACL阳性19例(38.0%),反复自然流产组30例血清中ACL阳性12例(40.0%),与原发性不孕组30例血清中ACL阳性3例(10.0%)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提示血清中存在的抗心磷脂抗体与继发性不孕和反复自然流产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复发性流产妇女凝血因子Ⅻ基因Exon1-46C/T多态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6月温州市中医院收治的138例复发性流产患者(观察组),同期选取69例妊娠史良好的健康女性(对照组)。检测两组凝血因子Ⅻ基因Exon1-46C/T多态性、凝血因子Ⅻ活性和凝血指标。结果 两组凝血因子Ⅻ基因Exon1-46C/T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均P> 0.05),具有群体代表性。在基因型分布上,两组CC、CT、TT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T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TT基因型频率低于对照组(均P <0.05)。在等位基因分布上,观察组的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T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凝血因子Ⅻ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且两组CC、CT、TT基因型的凝血因子Ⅻ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CC基因型患者的APTT水平低于CT和TT基因型患者,且CT基因型患者的APTT水平低于TT基因型患者(均P <0.05)。结论 凝血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血浆蛋白Z、凝血因子Ⅷ活性变化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35例健康小儿作为对照组,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血浆蛋白Z以及凝血因子Ⅷ的检测,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PT、APTT、Fbg,观察分析两组凝血功能、血浆蛋白Z和凝血因子Ⅷ活性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浆蛋白Z明显比对照组低,且凝血因子Ⅷ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大部分存在高凝状态,检测蛋白Z和凝血因子Ⅷ活性变化便于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预防以及诊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检测对女性不孕不育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149例原发性不孕、466例继发性不孕、320例习惯性流产及45例正常生育妇女血清抗精子抗体(AsAb)、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抗心磷脂抗体(ACA)水平。结果:原发性不孕组中,AsAb阳性率为26.17%,EmAb阳性率为17.45%,ACA阳性率为12.75%;继发性不孕组中,AsAb阳性率为28.97%,EmAb阳性率为20.17%,ACA阳性率为19.10%;习惯性流产组中,AsAb阳性率为19.06%,EmAb阳性率为9.06%,ACA阳性率为28.12%;对照组中,AsAb和ACA阳性率为2.22%,EmAb为0%。不孕不育各组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02,P<0.05)。结论:血清相关自身抗体检测对女性免疫性不孕不育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研究凝血因子Ⅻ(FⅫ)基因第46位核苷酸位点(C46T)的多态性和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之间的关系以及FⅫC46T多态性与FⅫ活性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3年5月~2016年5月期间笔者医院收治的210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随机选择105例无不良妊娠史的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采用突变分离聚合酶链反应技术(MSPCR)方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FⅫC46T基因多态性,同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Ⅻ、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血管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纤溶酶原活性和抗凝血酶活性等指标,比较两组女性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析其与凝血因子Ⅻ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女性凝血因子Ⅻ基因C46T基因型分别为CC型、CT型和TT型的概率为2.38%、41.90%、55.71%,对照组女性凝血因子Ⅻ基因C46T基因型分别为CC型、CT型和TT型的概率为1.90%、28.57%、69.5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3,P=0.03)。研究组女性等位基因为C和T的概率分别为23.33%、76.67%,对照组女性等位基因为C和T的概率分别为16.19%、83.81%,组间比较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P=0.04)。两组女性基因型构成和等位基因频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女性的CT基因型明显高于对照组,TT基因型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854,OR=1.832,95%CI:1.205~2.943,P<0.05)。研究组女性凝血因子Ⅻ基因C46T中T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310,OR=1.455,95%CI:1.054~2.213,P<0.05)。研究组女性FⅫ:C在不同基因型(CC、CT、TT)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趋势为TT型最低,其次为CT型,CC型最高。结论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凝血因子Ⅻ基因C46T多态性为T等位基因时其凝血因子Ⅻ活性更低,凝血因子Ⅻ基因C46T的基因型为CT型时可能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陈春博  王琳  李雪  莫伟英 《微创医学》2006,25(3):384-385
目的了解宫颈黏液抗精子抗体在不孕症女性中的发生率及与原发性不孕、继发性不孕和与不孕症年限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宫颈黏液抗精子抗体,其中健康已生育妇女对照组30例,不孕组102例(原发性不孕37例,继发性不孕65例).结果不孕组与对照组宫颈黏液抗精子抗体阳性率为34.3%、13.3%;原发性不孕组与继发性不孕组阳性率为18.9%、43.1%;不孕年限≤5年组与>5年组阳性率为28.2%、54.2%.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宫颈黏液抗精子抗体在不孕女性中发生率较高,是不孕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与继发性不孕及较长的不孕年限有很大相关性.对不孕女性检测宫颈黏液抗精子抗体可作为免疫性不孕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不孕及反复流产患者血清抗精子抗体与抗心磷脂抗体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免疫因素抗精子抗体(AsAb)、抗心磷脂抗体(ACA)与不孕及反复流产患者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150例原发或继发不孕患者(不孕组)、198例反复流产或有胚胎停育史患者(流产组)及4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的AsAb及ACA抗体。结果:不孕组AsAb的阳性率为31.33%,ACA的总阳性率为48.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流产组AsAb阳性率为25.25%,ACA总阳性率为50.51%,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孕及反复流产妇女与体内AsAb和ACA的存在有关,应用其对有不良孕产史及不孕的患者进行检测可为诊断及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 C)及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探讨凝血、纤溶的特点及血液透析过程对其影响.方法 分别测定70例MHD患者(MHD组)在透析开始时和结束时的血浆FⅫ∶ C及D-二聚体水平,并与6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 透析前MHD组患者的血浆FⅫ∶ C水平为(127.6±37.2)%,高于对照组的(90.0±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2,P<0.01);透析结束时MHD组患者的血浆FⅫ∶ C水平为(84.3±19.7)%,低于透析前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8,P<0.01).透析前MHD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09±1.07)mg/L,高于对照组的(0.35±0.0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1,P<0.01);透析结束时MHD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23±1.19)mg/L,高于透析前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P<0.01).结论 MHD患者存在着高凝及继发纤溶状态,血液透析过程使其更加明显;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提示高凝继发纤溶存在;MHD患者FⅫ∶ C明显升高,血液透析过程会使血浆FⅫ∶ C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及蛋白C活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ⅤT)的关系。方法取2012年4月至2016年8月医院收治下肢DⅤT患者300例,设为观察组,取同期入院健康体检者30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发射底物法检测2组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及蛋白C活性水平,对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及蛋白C活性与下肢DⅤT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浆凝血因子Ⅴ、Ⅷ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蛋白C活性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下肢DYT发生率与血浆凝血因子Ⅴ、Ⅷ高表达及蛋白C活性水平低表达关系密切(P0.05)。结论下肢DⅤT中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存在高表达,蛋白C活性低表达,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不同孕期妇女和妊高征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不同孕期妇女、妊高征患者及分娩后第5天产如分别进行血浆凝血活性测定。每一标本均测定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活性Ⅱ∶C、Ⅴ∶C、Ⅷ∶C、Ⅸ∶C、Ⅹ∶C、Ⅺ∶C、Ⅻ∶C及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因子ⅩⅢα∶Ag、ⅩⅢβ∶Ag。测定结果:早孕妇女血浆凝血因子Ⅴ∶C水平升高(P<0.05),其余与非孕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孕中期妇女血浆凝血因子Ⅴ∶C、Ⅶ∶C、Ⅷ∶C、ⅧR∶Ag、Ⅹ∶C和Ⅻ∶C都明显升高(P<0.01或P<0.001),其余凝血因子无变化。孕晚期妇女大多数凝血因子都升高,Ⅻ∶C无变化而因子ⅩⅢα∶Ag则有所下降。妊高征患者比同孕期晚孕妇女变化更明显。分娩后几乎所有凝血因子均升高,而因子ⅩⅢα∶Ag则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凝血因子与抗凝蛋白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22例妊娠期VTE患者(V T E组)和44例体检健康产妇(对照组)的凝血因子活性(FⅡ、Ⅴ、Ⅶ、Ⅷ、Ⅸ、Ⅹ、Ⅺ、Ⅻ),以及抗凝蛋白 A T、蛋白C的活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患病的危险因素,并对受试者进行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根据ROC曲线下面积选择最佳工作点(OOP),计算各指标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VTE组患者的FⅡ、Ⅴ、Ⅷ、Ⅹ、Ⅺ和Ⅻ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蛋白C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Ⅷ、Ⅹ及蛋白C的变化与妊娠期VTE发病呈显著相关;ROC曲线分析,FⅧ、Ⅹ及蛋白C的O O P取值分别为131.2、91.3和47.5;FⅧ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6%、85.2%。结论凝血因子活性异常升高与妊娠期VTE形成显著相关,其中FⅧ诊断妊娠期VTE的特异性、敏感性最大,其活性异常增高与 FⅩ活性增高蛋白C活性异常降低是妊娠期VTE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的发生机理,检测了40例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Ⅷ、Ⅺ、Ⅻ.发现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凝血因子Ⅷ的活性均显著增高,Ⅻ因子活性明显降低,而Ⅺ因子活性无明显改变.提示肾病综合征患儿凝血因子的代谢是复杂的,凝血因子代谢紊乱是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浆高凝状态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蛋白C、蛋白S、凝血因子Ⅷ与静脉血栓栓塞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选择于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静脉血栓栓塞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一时间到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成人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血浆中的蛋白C、蛋白S、凝血因子Ⅷ活性情况以及蛋白C、蛋白S、凝血因子Ⅷ活性出现异常的比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中的蛋白C、蛋白S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凝血因子Ⅷ活性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蛋白C、蛋白S、凝血因子Ⅷ活性出现异常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蛋白C、蛋白S、凝血因子Ⅷ与静脉血栓栓塞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是导致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主要危险因素,在临床中可对这些指标进行检查,帮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药物流产与人工流产后继发性不孕的原因与诊治方法.方法:选择80例流产继发性不孕患者进行研究,将其按流产方式分成两组,每组40例,A组均为药物流产后继发性不孕患者;B组均为人工流产后继发性不孕患者,分析不孕的原因及诊断方法.结果:药物流产后继发性不孕的原因为输卵管梗阻.人工流产后继发性不孕的原因主要为输卵管梗阻、月经不调、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及宫腔粘连等.结论:流产后出现继发性不孕的原因主要为输卵管阻塞,以致患者出现宫腔息肉及内分泌改变.应在进行类似手术的过程中,减少对患者的创伤,预防并及时处理并发症;加强卫生宣教,进而降低不孕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原发性不孕症、继发性不孕症及反复自然流产与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原发性不孕、继发性不孕、曾多次自然流产病例及有生育能力健康女性(对照)之宫颈拭子,用PCR方法作UU及CT DNA定量检测后比对分析。结果原发性不孕、继发性不孕、反复自然流产及对照组的UU、CT及CT+UU阳性率分别为:48.9%、44.3%、17.0%,52.4%、47.6%、21.4%,51.8%、46,4%、19.7%及10.0%、6.7%、0.00%。原发性不孕症、继发性不孕症及反复自然流产组的UU和CT阳性率、CT+UU混合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而3者之间相比无明显差异。对于UU和/或CT阳性的患者经治疗后,原发性不孕症、继发性不孕症及反复自然流产组分别有19,3%、21.4%及23.2%妊娠并生育,三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UU、CT感染是引起不孕症及自然流产的重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宫颈黏液抗精子抗体在不孕症女性中的发生率及与原发性不孕、继发性不孕和与不孕症年限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宫颈黏液抗精子抗体,其中健康已生育妇女对照组30例,不孕组102例(原发性不孕37例,继发性不孕65例)。结果不孕组与对照组宫颈黏液抗精子抗体阳性率为34.3%、13.3%;原发性不孕组与继发性不孕组阳性率为18.9%、43.1%;不孕年限≤5年组与〉5年组阳性率为28.2%、54.2%。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宫颈黏液抗精子抗体在不孕女性中发生率较高,是不孕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与继发性不孕及较长的不孕年限有很大相关性。对不孕女性检测宫颈黏液抗精子抗体可作为免疫性不孕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0.
抗子宫内膜抗体检测对反复自然流产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抗子宫内膜抗体检测对反复自然流产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金标免疫斑点法检测81例反复自然流产者和6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抗子宫内膜抗体.结果 反复自然流产组中有29例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阳性率为35.8%;对照组中有5例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阳性率为8.3%.反复自然流产组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子宫内膜抗体是导致免疫性自然流产的原因之一,临床上对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应该常规检测抗子宫内膜抗体,以便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提高反复自然流产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