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天民  张娜 《中国药学杂志》1993,28(11):649-652
 本文介绍了1992年我国生化药物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蛋白质类药物、酶类药物、多糖类 药物、脂类药物、核酸类药物、生化药物的基因工程研究及生化药物的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1989年我国生化药物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蛋白质类药物、酶类药物、多糖类药物、脂类药物、核酸类药物、生化药物的生物工程研究及生化药物的分析检测。其中生化药物的分离提纯、药理作用及生物工程研究进展突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1991年我国生化药物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蛋白质类药物、酶类药物、多糖类 药物、脂类药物、核酸类药物、生化药物的生物工程研究及生化药物的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1990年我国生化药物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蛋白质类药物、酶类药物、多糖类药物、脂类药物、核酸类药物、生化药物的生物工程研究及生化药物的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5.
心血管药物包括针对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药物和临床征候的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常联合用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心血管药物的分类有两种方法,一是按照主要药理作用分类,二是按照临床用途分类,国家基本药物阐述的心血管药物正是按照临床用途分类的。分为抗心绞痛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心力衰竭药物、抗高血压药物、抗休克药物、调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和血管扩张药。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年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老年药动学,是研究老年机体对药物处置的科学,也即研究药物在老年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及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药物进入机体至排出体外的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转化过程,称药物的体内过程或称药物处置.其中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称为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而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改变则称为药物的转化或代谢.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直接影响着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和维持有效药物浓度的持续时间,而组织中药物的浓度决定着药物作用的强弱,与药物的疗效和毒性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临床用药时要了解药物在体内过程的特点,以便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老年药动学改变的特点,总的来说是药代动力学过程降低,绝大多数口服药物(被动转运吸收药物)吸收不变、主动转运吸收药物吸收减少,药物代谢能力减弱,药物排泄功能降低,药物消除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高等.……  相似文献   

7.
新型药物载体——脂质体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脂毶体作为药物载体的作用特点,如脂质体的靶向性、长效作用、降低药物毒性、保护被包封药物等;同时还介绍了脂质体在抗肿瘤药物、抗寄生虫药物、酶系统疾病治疗药物、解毒剂、免疫增强剂和抗菌、抗结核药物等多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自然药学观药物体系构架中药药物创新思维及其顶层设计,以提高中药药物创新水平,指导中药理想药物创制。在研究中,应用药物体系基本特性表征关联分析方法确定有效物质基础,导向药物制备与质量表征关联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自然药学观药物体系所构架的药物创新顶层设计及其系列创新模式,可适用于中药药物优质制备、质量精准控制与药动学特性表征,从而指导药物创新目标的实现。因此,药物体系导向中药药物创新,可更新颖、本原、精准、有效地进行中药理想药物研究,从根本上提升中药药物质量。  相似文献   

9.
药物杂质与药物的质量、安全性、稳定性密切相关.药物的杂质控制对于保证药物的效能,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药物的杂质来源、杂质对药物安全性的影响以及杂质控制及检查方法.阐明了研究药物的杂质及杂质控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浅谈中西药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药物受合用、或先后使用的其他药物、内源性化学物质、附加剂或食物等影响而使药散发生变化的现象,还包括合用药物在体内影响临床检查结果。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能使药物的作用增强,以致出现毒性反应;也可能使药物的作用减弱,甚至消失;利用药物相互作用,除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心(ADR)进行研究。方法:对从2004年7月1日到2009年8月29日我医院的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结果:老年组ADR发生率明显高于成年组,引起ADR的药物老年组主要是抗微生物药物、循环系统药物、激素及相关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泌尿系统药物、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抗肿瘤药及中药等。结论: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离,潜伏期长,与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徐聪  曾苏 《中国药学杂志》2012,47(18):1430-1432
 目的 综述抗肝病毒药物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发展。方法 参阅近十年国内外文献,将抗肝病毒药物按来源分类分为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以及传统中药,分析、总结和归纳了各类抗肝病毒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成果。结果 以抗乙肝病毒(HBV)治疗药物为例,揭示出各类药物在肝炎患者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过程的特征。结论 在概述抗肝病毒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基础上对未来抗肝病毒药物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今后抗肝病毒药物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一步促进门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随机抽查某院2010年1至12月门诊处方10655张,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的品种、使用率、给药途径、不合理使用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32%,单一使用抗菌药物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82.00%,二联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7.80%,三联抗菌药物使用率为0.19%;口服抗菌药物占处方的73.08%,注射抗菌药物占处方的10.79%,外用抗菌药物占处方的16.13%。结论:该院门诊使用抗菌药物基本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但在品种选择、用法用量、药物联用、注射剂溶媒选择以及喹诺酮类药物经验用药等问题仍亟需改进。在加强医师系统学习药动学、药效学知识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处方质量干预,有效促进门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某医院门诊处方用药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门诊处方1200张,基于Excel表格,对处方总体指标:处方用药品种数、抗菌药物使用处方数、注射剂使用处方数、药物通用名使用品种数、处方金额进行统计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处方使用频率前10名的口服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分级使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处方总体指标: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3.1种、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43.7%、注射剂使用百分率36.7%、药物通用名使用百分率99.7%、平均每张处方金额94.1元。抗菌药物指标:口服抗菌药物中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使用频率较高;限制性使用抗菌药物百分率10.3%,使用频率前10名的抗菌药物百分率51%。结论:该院处方药物使用总体符合规范,但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偏高,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剂量的使用规律。方法:用文献学方法对中医古籍中涉及药物使用的内容进行搜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学知识对剂量使用规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中药的使用剂量有其内在的规律,药物的剂量大小受到药物的配伍关系(包括君臣佐使配伍、七方配伍等)、患者的体制强弱、患者的年龄、病情的变化、疾病的地域性、发病季节、药物的质地、药物的炮制方法、药物的毒性、使用剂型、药物的道地性、药物的采摘季节、及特殊药物不同剂量间的功效不同等多方面的影响。结论:临床上需兼顾上述因素,综合考虑药物的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16.
在临床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煎药的方法对治疗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要求煎药工作人员要按照药物的先煎、后下、烊化、布包,另煎及煎药时间和火候等不同的煎药方法进行煎药,配合临床医生辩证用药,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1、常用煎药方法1.1 先煎法:要求将药物先煎沸 10 分钟左右,再加入其他药物共煎。先煎的药物多为矿物类、动物的甲壳、骨骼、贝壳及有毒性之药物和质地较坚硬而其成分不易煎出的药物。先煎的目的是使药物充分煎出及降低其药物的毒性。先煎的药物如生川乌、生草乌、生附子、石决明、龟板、珍珠母、龙骨、牡蛎、水牛角等药物,先煎而达到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如大黄先煎的目的是减弱其泻下的作用,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1.2 后下法:是在其他药物煎好前约 10 分钟后才将该药投入,目的是使芳香的药物防止药物的挥发油损失过多而降低疗效,有部分药物后下会增加药物的疗效。如气味芳香的药物有广木香、钩藤、香薷、薄荷、沉香、荆芥、砂仁、降香等。如泻下药物的大黄后下有增加泻下的功效。但同一种药物后下与不后下,临床应用有所区别。如大黄后下的作用是泻下通便,代表方有承气汤;不后下的作用是清热祛瘀、止血健胃,代表方有泻心汤、复元活血汤。1.3 烊化法:是由已...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出院病历920份进行回顾分析,对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有522份,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有71份,占所抽查使用抗菌药物病历的13.60%;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表现为药物选择不恰当、用药方法不合理、抗菌药物粉针剂溶剂选择不当、联合用药不妥、围术期预防用药不合理等。结论:住院患者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现象不容忽视,医院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监管,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8.
2012年到2022年十年间,创新药物层出不穷,药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特点,由此推动了药物分析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笔者围绕化学药物分析技术、中药分析技术、生物药物分析技术及药物分析新技术4个方面,对近十年来我国药物分析前沿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综述,并展望了未来药物分析领域应重点关注的方向,以期为推进药物分析技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奠定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天然抗病毒药物的组合微生物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轶然 《中草药》2009,40(6):998-1000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是现今药物开发的热点,也是难点.分析抗病毒药物研发的关键性困难和障碍,在生物合成药物学、天然药物的生物转化学、药物设计学、免疫学、病毒学等学科知识基础上,借鉴组合化学、组合生物催化、高通量筛选等当今较前沿的药物研发途径和技术,提出了"组合微生物转化"的研发理念和相应途径,以应用于天然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药理毒理改造.  相似文献   

20.
天然药物是创新药物的重要源泉。天然药物结构的复杂和多样性是任何化学家无法想象的。天然药物化学又是天然药物和中草药研究中最重要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之一:因为天然药物的任何疗效均与其治病的化学物质基础紧密相联,因此如何最大可能地、快速地分离鉴定、认识天然药物中的化学物质是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