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观察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患者行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及树突状细胞(DC)联合索拉非尼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用患者自体外周血进行CIK细胞及DC细胞扩增,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CIK、DC-CIK表型,然后采取静脉回输方法,对mRCC患者进行自体CIK细胞及DC细胞联合索拉非尼治疗。结果 26患者中,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4例,疾病稳定17例,疾病进展4例,疾病控制率72.7%;客观有效率19.2%。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中位无进展时间14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腹泻、发热、乏力、流感样症状、厌食、体质量下降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等。参照预后分层模型MSKCC危险因素评分,低危组的RR高于高危组(P<0.05),低、中、高危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结论自体CIK细胞及DC联合索拉非尼治疗mRCC患者疗效尚可,毒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树突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免疫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DC-CIK与常规化疗间隔进行的方案,选择41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分为单纯化疗组(应用TA方案)与联合治疗组(DC-CIK联合TA方案)。对两组的缓解率(RR)、化疗毒副反应、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DC及CIK细胞由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产生,同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生物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T细胞。结果 DC-CIK细胞免疫治疗回输后除个别患者出现低热外,未观察到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与单纯化疗组相比,联合治疗组病人的免疫力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疾病控制率(DCR)有所提高,近期疗效好。结论 DC-CIK细胞免疫治疗副作用小,与化疗相结合,可提高疾病控制率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免疫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自体树突状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CH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0例CH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60例,对照组采用自体DC、CIK治疗,观察组采用自体DC、CIK联合干扰素治疗。治疗前后检测两组的肝功能、HBV-DNA定量及HBeAg定量。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ALT、AST、TBIL、HBV-DNA定量、HBeAg定量均明显下降(P均〈0.01),以观察组下降明显(P均〈0.05)。结论自体DC、CIK可有效地清除乙肝病毒,改善CHB患者的肝功能及细胞免疫;自体DC、CIK联合干扰素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体树突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联合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诊治的90例EGFR突变的NSCL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分为联合组和单药组,单药组采取口服吉非替尼进行治疗,联合组DC/CIK联合吉非替尼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联合组近期有效率(DCR)和疾病控制率(RR)及明显高于单药组(P<0.05);联合组经过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CD3+、CD4+、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明显高于单药组(P<0.05);联合组较单纯化疗组患者体力下降和食欲减低明显降低(P<0.05);联合组与单药组的无疾病生存进展时间(PFS)延长了2.5个月,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联合组CIK输注后出现发热5例、胸闷3例,经对症处理后缓解,两组皮疹和腹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C/CIK联合吉非替尼治疗EGFR突变的NSCLC,可以提高患者DCR和RR,减少化疗药物对患者免疫力的影响,提高抵抗力,延长患者生存期,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DC)与同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 (CIK)细胞共培养后,共培养细胞(DC-CIK细胞)的表型、体外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活性的变化,并探讨CIK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提取3名健康献血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常规诱导出DC与CIK细胞后,将其共培养,动态观察CIK细胞和DC-CIK细胞增殖活性和表型变化;并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其体外细胞毒活性;(2)80只BALB/c裸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在前肢腋下接种A549肺腺癌细胞和BEL-7404肝癌细胞.10 d后分别选择荷A549和BEL-7404瘤大小相似的裸鼠各30只,全部一次性腹腔注射化疗药物后,每组再随机分成3组.①单独化疗组;②CIK治疗组;③DC-CIK治疗组,每组10只. 单独化疗组注射化疗药物后不再进行任何处理,另2组分别于化疗后的第2、4、6、8、10天腹腔注射CIK细胞和DC-CIK细胞进行免疫治疗.结果 (1)经DC作用后的CIK细胞CD +3CD +56双阳性细胞和CD +8细胞的数量明显升高;(2)DC-CIK细胞的增殖速度明显快于同源CIK细胞,DC-CI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远高于CIK细胞;(3)在肿瘤的治疗中,CIK细胞可提高化疗的效果.化疗后25 d,CIK治疗组和DC-CIK治疗组肿瘤受抑制的程度均明显大于单独化疗组,DC-CIK组大于CIK治疗组(P<0.05).结论 DC与CIK细胞共培养细胞是一种强于CIK细胞的免疫活性细胞,在肿瘤治疗中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实体瘤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自体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130例。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其中贴壁细胞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4等诱导产生DCs,并用自体肿瘤细胞或外源性肿瘤细胞抗原致敏,获得Ag.DCs;悬浮细胞经干扰素-γ、IL2和CD3单克隆抗体(CD3 monoclonal antibody,CD3mAb)等诱导产生CIK细胞,将DCs与CIK细胞共同培养;采用FCM法检测DCs及CIK细胞表型,一次回输患者。结果 130例中晚期肿瘤自体肿瘤免疫细胞联合化疗治疗后,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19例,稳定(SD)87例,疾病进展(PD)13例,6例晚期肿瘤进展死亡,疾病控制率85.38%。结论 DCs-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恶性实体瘤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化疗联合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急性白血病(AL)的疗效。方法选择经化疗达完全缓解(CR)>6个月的AL患者41例。19例患者接受化疗联合自体CIK细胞治疗,22例接受同期单纯化疗作为对照组。CIK细胞治疗采用血细胞分离机大量采集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抗CD3单抗、IL2、IFNγ培养10d,将细胞洗涤后经静脉于化疗后第一天回输给患者。结果CIK组19例患者化疗同时共接受52疗程CIK细胞治疗,每例患者平均接受2~3个疗程CIK细胞治疗。每疗程回输CIK细胞总数为(22~300)×109/L,平均(142±85)×109/L。4年持续CR(CCR)率CIK组为734%;单纯化疗组4年预期CCR率为27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接受≥3个疗程CIK治疗的10例患者至观察截止时均处于CCR,中位CCR期43个月(23~52个月);接受<3个疗程CIK治疗的患者4/9例复发。结论化疗联合自体CIK细胞治疗AL的CCR率明显优于单纯化疗;疗效与疗程有关,疗程≥3个患者的疗效优于疗程<3个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培养用于急性白血病(AL)化疗后免疫治疗的疗效,及其对自然杀伤(NK)细胞表面活化受体NKG2D表达的影响。方法 31例AL患者经诱导治疗骨髓达完全缓解后,给予DC-CIK共培养治疗。治疗前后检测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表达、血清IL-2、IL-12、TNF-α、IFN-γ水平及外周血中NKG2D的表达。结果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骨髓均处于完全缓解状态;DC-CIK共培养治疗后,CD3+、CD3+CD8+、CD3+CD5+6/CD1+6高于治疗前(P均<0.05);血清IL-2、IL-12、TNF-α、IFN-γ水平高于治疗前(P均<0.05);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KG2D阳性表达率为25.41%±8.47%,高于治疗前的8.07%±2.02%(P<0.05)。结论 DC-CIK共培养用于AL化疗后的免疫治疗效果较好,能更有效地清除微小残留病灶,提高外周血中NKG2D的表达,纠正AL细胞对自体NK细胞的免疫编辑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负载的树突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对晚期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HRP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肿瘤生物治疗中心2009年4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32例诊断明确且不再适宜手术或放化疗的晚期HRP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6例,接受前列腺癌细胞系裂解物致敏DC联合CIK过继免疫;实验组16例,接受PAP-DC联合CIK过继免疫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晚期HRPC患者对DC联合CIK治疗的耐受良好。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较治疗前增高,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1 w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有所升高,治疗后1个月PSA值下降,且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期疗效评价:实验组3例部分缓解(PR)、9例疾病稳定(SD)、4例疾病进展(PD),对照组2例PR、8例SD、6例PD,实验组的客观缓解率(ORR)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治疗后体力状况(KPS评分)改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总生存期(OS)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m TTP)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无进展生存期(PFS)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AP负载DC联合CIK过继免疫治疗晚期HRPC患者的临床疗效不劣于前列腺癌细胞裂解物负载的DC-CIK免疫治疗,使患者无病生存获益,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肝脏》2017,(11)
目的研究肝癌抗原致敏的DC-CIK细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其中贴壁细胞经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诱导产生树突状细胞,并负载肝癌细胞株全抗原,培养获得肝癌抗原负载DCs;悬浮细胞经IFN-r、IL-2、抗CD3单克隆抗体诱导产生CIK细胞;将肝癌抗原负载DCs与CIK细胞混合培养。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肝癌抗原致敏的DC-CIK细胞治疗后观察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经肝癌抗原特异性DC-CIK细胞治疗后,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CD3、CD4、CD8比例增加,AFP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指标AST、GGT、TBil、Alb较治疗前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部分患者病灶稳定、生存期1年;24例患者均未出现毒副反应。结论肝癌抗原特异性DC-CIK细胞治疗可以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控制肝癌复发或转移、改善生存期,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联合肝癌靶向治疗对肝癌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所有入组患者均口服索拉非尼进行靶向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给予索拉非尼(0.4 g/次,2次/d,空腹,连服3个月)基础上,同时给予自体CIK细胞治疗3次(每月1次),每次3 d;对照组仅口服索拉非尼(剂量同上),同时定期随访。采用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定量表(FACT-Hep)评价肝癌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性。结果治疗结束后第6周,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FACT-Hep量表各内部评分、FACT-Hep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者试验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自体CIK联合肝癌靶向治疗对改善肝癌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疗效肯定,并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自体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树突细胞(DC)瘤苗对自体肝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从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DC,用相关细胞因子及自体肝癌细胞刺激活化,制备DC瘤苗;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观察刺激术前及术后自体的T淋巴细胞以及产生的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自身肿瘤细胞的抑制效果。结果肝癌DC瘤苗刺激术后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抑制肿瘤细胞作用显著强于术前,T淋巴细胞增殖指数术后(1.86±0.15)较术前(1.18±0.13)显著增高、CD8+T细胞增殖指数术后(1.55±0.35)较术前(0.95±0.12)增加显著,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癌DC瘤苗活化的术后自体CTL对自体肝癌细胞有较强杀伤作用,杀伤率由术前的(32.35±2.26)%增加到术后的(69.80±3.45)%。结论肝癌DC瘤苗活化的术后自体CTL对自体肝癌细胞杀伤作用比术前作用显著,DC瘤苗能有效地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有望在肝癌术后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射频消融术(RFA)联合树突状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3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中晚期(ⅢB~Ⅳ期)HCC患者144例,随机分为联合组72例和对照组72例。给予两组患者DC-CIK治疗,另一组在此基础上行RFA术。采用QLQ-C30生活质量调查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在治疗后,联合组客观有效率(ORR)为70.8%,疾病控制率(DCR)为90.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3%和72.2%,联合组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3.2±3.1)m,显著长于对照组的【(10.5±3.3)m,P0.05】;联合组血清AFP、CEA和CA-199水平分别为(240.5±28.7)ng/ml、(100.8±20.4)ng/ml和(210.8±52.4)U/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0.4±70.1)ng/ml、(129.4±30.7)ng/ml和(320.7±40.9)U/ml,P0.05】;联合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FA联合DC-CIK治疗中晚期HCC患者近远期疗效较好,并且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和树突细胞(DC)联合放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效果及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66例NSCL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联合治疗组给予DC-CIK联合放化疗治疗,对照组给予放化疗治疗。治疗前后检测患者外周血CD3~+CD4~+、CD3~+CD8~+、白细胞介素(IL)-12、IL-4和干扰素(IFN)-γ的变化,治疗结束后对两组进行卡诺夫斯基健康状况量表(KPS)评分并评价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IL-12、IL-4和IFN-γ水平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炎症因子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CD3~+CD4~+和CD3~+CD8~+的比例低于治疗前,且低于联合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有效率及KPS总提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DC-CIK联合放化疗治疗NSCLC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明显改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树突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在抗肿瘤生长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采集26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进行细胞培养与回输,随机分为观察组(PC、CIK回输)和对照组(CIK回输)。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2、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细胞因子水平,记录患者不良反应与疗效。结果观察组CD3~+/CD8~+细胞、CD3~+/CD56~+细胞双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IK细胞的IFN-γ、IL-12、TNF-α细胞因子均显著低于DC-CIK细胞(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肿瘤患者免疫结构受损,DC-CIK免疫功能优于单纯CIK;DC-CIK生成IFN-γ、IL-12、TNF-α细胞因子能力强、杀伤肿瘤细胞效果优;DC-CIK免疫治疗可有效缓解治疗中发热、发量减少、白细胞数量降低等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树突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治疗老年中晚期食道癌的效果及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该院收治的老年中晚期食道癌患者8例,分别采集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诱导产生DC细胞和CIK细胞,分3次回输给对应的患者,观察治疗效果,分别在第1次回输1 w前以及每次回输结束后1个月采集患者的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状况。结果经过治疗,有4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例出现轻微体温升高;同时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各指标均明显好转,以CD3+CD4+CD25+、Th1和Th2变化最为显著。结论采用DC-CIK细胞方法治疗老年中晚期食道癌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抑制状态,提高机体免疫效应,同时淋巴细胞亚群中各指标明显好转,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树突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对老年恶性肿瘤的免疫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吉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老年恶性肿瘤患者60例,DC-CIK治疗1个疗程,治疗前后行免疫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指标自身对照。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外周血总T淋巴细胞、T辅助细胞、自然杀伤(NK)样T淋巴细胞、NK细胞均较前明显增高、抑制性T细胞明显下降(P0.05),生活质量评分较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DC联合CIK细胞免疫治疗能显著提高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免疫疗法治疗难治性淋巴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48例难治性淋巴瘤患者分为2组,其中23例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自体外周血来源的CIK细胞治疗,25例仅采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治疗后观察移植疗效,CIK细胞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比较2组3年随访下的无病生存及总生存情况。结果:48例难治性淋巴瘤患者均顺利完成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无移植相关死亡,自体移植治疗后2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4.8%和44%(P=0.514);部分缓解率47.8%和32%(P=0.263);CIK治疗组11/23例患者(47.8%)出现1~2级的自限性畏寒、发热等输注反应。CIK细胞治疗组与移植组的患者1年,2年,3年的总生存率(OS)分别为(95.7%±4.3%)∶(79.8%±8.1%);(90.3%±6.5%)∶(70.9%±9.3%);(69.7%±1.4%)∶(49.8%±11.1%);无疾病进展生存(PFS)分别为:(82.6%±7.9%)∶(68.0%±9.3%);(59.7%±11.4%)∶(36.0%±9.6%);(44.8%±11.5%)∶(18.0%±8.0%)。2组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7);PFS比较CIK组较好(P=0.024)。结论: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基础上联合CIK细胞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难治性淋巴瘤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替吉奥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从建库至2018年2月公开发表在Pub Med、Embase、Cochrane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中替吉奥联合TACE与单独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相比较的临床研究文献。并使用Rev Man 5.3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使用Begg法和Egger法分析发表偏倚。结果最终纳入9篇研究文献,共56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包括随机对照研究8篇和队列研究1篇。替吉奥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客观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9.8%和89.9%,均优于单独使用TACE的42.9%和65.6%(P均0.05);替吉奥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1年、2年及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0.00%、49.74%和37.64%,明显高于单独使用TACE治疗的53.33%、24.10%和14.12%(P均0.05)。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腹痛和发热多见,予以对症处理后好转,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替吉奥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优于TACE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总体生存率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和评价替吉奥联合铂类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毒副反应。方法 37例经过三代含铂治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替吉奥胶囊,并加用顺铂或卡铂的二线治疗,观察RR、中位PFS及安全性。结果其中36例患者可评价,获得PR 5例(13.9%),稳定(SD)11例(30.6%),进展(PD)20例(55.5%),无CR者。DCR为44.5%,其中位PFS为4.2月,主要毒副作用均可以耐受。结论替吉奥加顺铂/卡铂为用于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较好,但需较大样本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