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欧慧英 《广东医学》2003,24(5):471-471
患儿 ,男 ,1+ h,第 1胎 ,第 1产 ,孕 4 2周 ,剖宫产 ,体重 3 3kg,Apgar评分 1min8分 ,5min 9分 ,10min 10分 ,左侧顶部头颅大血肿。生后即发现全身皮肤出现出血点 ,且逐渐增多。即测脐血小板 36× 10 9/L。患婴之母自 8岁起患有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慢性ITP) ,血小板一直在 (30~4 0 )×10 9/L。怀孕 4个月时因全身瘀点瘀斑住我院妇科 ,血小板 (10~ 30 )× 10 9/L。给予强的松、丹那唑、丙种球旦白等治疗 7d皮肤症状消失 ,好转出院。孕 39+ 周入院待产 ,查血小板 19× 10 9/L ,给予强的松6 0mg/d,输单采血小板 ,丙种球旦白及长春新碱…  相似文献   

2.
刘珂菲  管佳恒  陈宝安 《现代医学》2021,(12):1480-1484
妊娠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对孕妇和胎儿具有重大影响,目前医院内使用的常规疗法尚不能完全适用于全部患者,本文作者拟探讨孕妇ITP的治疗进展.除口服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常规治疗方法外,艾曲波帕、氨肽素、升白胺、咖啡酸、巴曲酶、美罗华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也在孕妇ITP的治疗中发挥...  相似文献   

3.
药物致血小板减少症越来越多见,药物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药物抑制骨髓产生血小板,药物免疫性三种因素致血小板减少。本文对免疫性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23例进行临床分析,从中吸取教训,用药要慎重。  相似文献   

4.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类血液系统常见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皮肤黏膜出血,严重者可以有重要内脏出血。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ITP发病机制涉及体液免疫异常、细胞免疫异常、血小板生成不足和血小板破坏异常的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116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8例,治疗组接受标准激素联合中药治疗,对照组接受单纯标准激素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9%,治疗组的近期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CD19+/CD20+淋巴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均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症可提高治疗疗效,安全性好,能有效改善免疫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7.
叶铁真 《广东医学》2022,43(1):16-18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出血,病情较轻者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病情较严重者可出现内脏出血、颅内出血,对生命造成威胁。ITP治疗的主要目标是使血小板计数提高到安全水平。本文对儿童原发性ITP的治疗决策进行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后生存质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手段对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RQOL)的影响。方法53例ITP根据病程分为早期组(病程3个月,即新诊断ITP)和慢性组(病程≥3个月,含持续性和慢性ITP),每组再根据是否采用升血小板治疗分为治疗组和非治疗组,采用KIT(the Kids’ITP Tools)评估量表评价治疗手段对患者及其父母HRQOL的影响。结果合格问卷共73份,其中早期组和慢性组分别为31例和42例;在早期组和慢性组患者中,非治疗组KIT儿童和父母问卷评分均高于治疗组,但只有早期组KIT父母问卷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不同治疗方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使用泼尼松的患者HRQOL最低。结论 ITP治疗不能仅取决于血小板水平,应权衡患者出血部位、出血程度、经济负担和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对患者HRQOL的不良影响,根据ITP患者是否存在临床出血倾向和程度决定是否治疗及其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但因其发病机制及病因尚不明确,缺少精准化治疗方案,故导致该病的治疗效果欠佳,治愈率极低,且治疗后复发率高。目前,对于ITP现代医学尚无完全治愈手段,而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明确,不仅疗效优于单独使用现代医学治疗,且可拮抗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带来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耐受程度。未来,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降低ITP复发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优势仍需要大量的临床数据证实。  相似文献   

10.
胡成琳 《重庆医学》2012,41(24):2541-2544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获得性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发病率约为(5~10)/10万人口,6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有升高趋势。男女发病率相近,育龄期女性发病率高于同年龄段男性。临床表现主要以广泛的皮肤黏膜出血为主,也可出现危及生命的内脏出血,出血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增加。ITP的临床出血症状与血小板数量减少的程度不一致,部分患者仅有血小板减少,没有出血症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激素治疗无效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75例激素治疗无效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8例),分别给予长春新碱治疗和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不同的临床治疗之后,经疗效判定,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2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86%(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的治疗之后7 d、14 d、21 d,2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水平较之本组治疗前均出现显著上升的情况,且治疗之后7 d、14 d、21 d,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激素治疗无效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予以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可以获得较之长春新碱治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以“脾统血”“肾生髓化血”为理论依据,结合辨证论治与中药灵活配伍,以健脾补肾法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在提升血小板和改善疾病相关症状上与西医使用激素类药物治疗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文献研究表明,ITP本身所产生的各种症状,正是中医药辨证治疗的优势,以健脾补肾法为指导,围绕该病的病因病机制定治法方药,不仅能改善疾病相关症状,还能一定程度上调节人体的免疫失衡。但目前中医药治疗ITP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多围绕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和免疫指标的变化进行,偏重对治疗结果的比较,尚未阐明中医证型与免疫机制的具体作用原理及疗效机制。今后可通过探究不同中医证型的相关免疫差异,探索出与ITP具有特异性联系的研究指标,提高中医药对ITP治疗的认知,同时,进一步探讨本疗法对相关机制通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确定中药复方具体的作用靶点,为新药的研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正1定义及历史沿革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常见血液系统疾病,可发生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种族。原先被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近年,国际ITP工作组[1]建议将其定名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 penia),保留原缩写ITP。此病名明确了原发ITP的免疫发病机制以及原发ITP患者不一定都有紫  相似文献   

14.
正7治疗和预后7.1儿童患者约80%ITP患儿可自愈,往往都在6个月内,偶尔超过1年或更久[29,30]。新诊断ITP患儿严重出血发生率约1/200,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1/500,多发生于确诊首个月内。确需治疗者,应用短疗程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抗D(Rh阳性者)往往很快起效。有数种治疗方法应用于另外20%发展成持续性ITP的患儿。一项回顾性研究表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Neonatal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a consequence of transplacental transfer of antiplatelet antibodies can result in serious bleeding with disastrous consequences in the otherwise healthy newborn.

Methods

Over 2 years at a service hospital, 5 mothers with chronic autoimmune thrombocytopenia and one with maternal alloimmunisation delivered, which comprised the study sample.

Results

Of these, two ladies suffered episodes of thrombocytopenia in the current pregnancy. They were provided platelet transfusions and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s. All patients delivered vaginally. Cord blood platelet was normal in all cases. Three babies developed thrombocytopenia, two due to autoimmune and one alloimmune pathology. The nadir of thrombocytopenia occurred in 36-72 hours with recovery taking place in 10 days.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petechiae, ecchymosis, gastric bleed and oozing from vitamin K injection site. Two of the affected babies were provided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s and one steroids. Only one of the two mothers who suffered thrombocytopenia during pregnancy and was provided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s was associated with neonatal thrombocytopenia, an inconsistent relation. It was also observed that antenatally provided immunoglobulins raised effectively maternal rather than fetal platelet counts. However, postnatal immunoglobulins were efficacious in thrombocytopenic neonates.

Conclusion

Thus inspite of several therapeutic and preventive modalities being described, the optimum management strategy of immune mediated perinatal thrombocytopenia is yet in evolution.Key Words: Immunoglobulins,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Neonate  相似文献   

16.
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Dysfunction,ED)是指阴茎不能持续达到和维持足够勃起以获得满意的性生活。勃起功能障碍是影响男性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近10年来,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人们力求开发新的安全、有效且对勃起功能障碍有特异性治疗作用的药物。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7.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以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1],主要与体液及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过多、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或血小板生成不足有关[2],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许多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在ITP中起到一定作用[3].现就DNA甲基化在ITP作用机制中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探讨ITP的发病机制,为ITP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减少症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常见的临床现象,可作为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及病情预后的观察指标。脓毒症、药物、创伤、手术以及ICU中一些特殊治疗如连续性床旁血液滤过或主动脉球囊反搏等因素均可导致血小板减少,机制可概括为各种原因导致血小板消耗及破坏增加和(或)生成减少,血小板去唾液酸化以及免疫相关因素所导致。危重病患者病情复杂,多个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常同时存在,临床须密切监测血小板变化,积极治疗原发病,当出现严重血小板减少或出血倾向时可给予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免疫球蛋白或唾液酸酶抑制剂治疗,必要时予输注血小板。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患者易并发感染,这与其免疫功能障碍密切相关。中性粒细胞作为固有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其数量减少及功能损伤在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障碍中起关键作用,损伤的功能包括趋化、吞噬、呼吸爆发、形成和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等。本文在近年来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就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受损的原因及其机制进行了综述,阐述了改善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的一些措施,以期为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损伤的机制探索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