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血浆内皮素-1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肺癌放疗前、中、后血浆内皮素-1(ET-1)的水平和肺剂量体积因素V20与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性。方法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48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总照射剂量62~66Gy,常规分割2Gy/次,5次/周。计划控制V20≤30%,脊髓剂量≤45Gy。ELISA方法对每位患者放疗前、放疗40Gy及放疗后血浆ET-1的浓度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全组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为27.1%(13/48)。放疗40Gy时,ET-1升高的患者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为41.7%,高于ET-1水平正常者12.5%(P=0.023);放疗结束时ET 1水平升高者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为44%,显著高于ET-1水平正常者的8.7%(P=0.006); V20≥25%,放疗结束时ET-1升高,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为69.2%,明显高于其他组别;而V20<25%,放疗结束时ET-1正常的患者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为5.9%,明显低于其他组别。结论放疗中及放疗结束后血浆内皮素-1水平升高与放射性肺损伤密切相关。V20≥25%同时放疗结束时血浆ET-1升高者,属于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高危人群,可作为放射性肺损伤的预测指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胸部肿瘤三维适形放疗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胸部肿瘤患者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物理和生物学因素,为预测急性放射性肺损伤,优化放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对84例胸部肿瘤放疗后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患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相关分析。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放疗前、后的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从剂量体积直方图上获取放射物理数据。结果:84例患者中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19例,其中Ⅰ级8例,Ⅱ级5例,Ⅲ级5例,Ⅳ级1例,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为22.62%(19/8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相关的因素有放疗前的肺功能(基础肺功能)、肺V20、化疗和放疗后的血浆TGF-β1升高,P<0.05。结果显示,放疗后总体血浆TGF-β1水平低于放疗前的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肺V20和基础肺功能(OR值分别为3.094、3.945)。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胸部肿瘤时肺的V20和基础肺功能可能是引起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主要因素。放疗后血浆TGF-β1水平升高还不能作为预测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V20、MLD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相关性,指导临床放疗计划的制定,避免或减少放射性肺损伤,提高局部控制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法自2008年8月至2010年6月,47例符合研究条件的肺癌患者入组。所有患者均接受三维适形放疗,应用6MVX-线照射,剂量50~70Gy/25~35f。制定放疗计划,生成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得到物理参数V20及MLD,分析以上参数及其他临床因素对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响,放疗计划要求V20≤30%,脊髓总量≤45Gy。放疗结束后定期行胸片及CT复查,根据辅助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诊断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依据RTOG分级标准评价放射性肺损伤的程度。结果 47例中有15例发生放射性肺损伤,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为31.9%(15/47)。当V20≤25%和>25%时,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4.3%和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MLD≤15Gy和>15Gy时,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4.3%和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20、MLD与放射性肺损伤有相关性,对预测放射性肺损伤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V20、MLD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相关性,指导临床放疗计划的制定,避免或减少放射性肺损伤,提高局部控制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法自2008年8月至2010年6月,47例符合研究条件的肺癌患者人组。所有患者均接受三维适形放疗,应用6MVX-线照射,剂量50—70Gy/25—35f。制定放疗计划,生成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得到物理参数V20及MLD,分析以上参数及其他临床因素对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响,放疗计划要求V20≤30%,脊髓总量≤45Gy。放疗结束后定期行胸片及CT复查,根据辅助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诊断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依据RTOG分级标准评价放射性肺损伤的程度。结果47例中有15例发生放射性肺损伤,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为31.9%(15/47)。当V20≤25%和〉25%时,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4.3%和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MLD≤15Gy和〉15Gy时,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4.3%和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20、MLD与放射性肺损伤有相关性,对预测放射性肺损伤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方麦门冬汤能否预防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及其对血浆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将符合入选标准接受根治性放疗的食管癌及Ⅲ期以上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单纯放化疗,治疗组在进行放化疗的同时口服麦门冬汤,比较两组患者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在放疗前、放疗完成40 Gy及放疗后1个月测定两组患者血浆TGF-β1的水平.结果 治疗组2级以上(≥2级)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为16.67%(5/30),明显低于对照组40.00% (12/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前,两组血浆TGF-β1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疗完成40Gy时,治疗组血浆TGF-β1水平为(25.23±5.11) ng/ml,对照组为(27.85±5.57) ng/m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90,P<0.05);放疗后1个月治疗组TGF-β1水平为(5.74±2.64) ng/ml,对照组为(7.36±3.11) ng/ml,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18,P<0.05).结论 麦门冬汤可以预防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TGF-β1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6.
细胞因子联合DVH参数预测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肺癌胸部放疗前及照射40~50 Gy时血浆中TGF-β、IL-6及ACE含量变化、肺受照射剂量体积因素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关系。方法67例肺癌患者按治疗常规给予放疗或(和)化疗;男60例,女7例,中位年龄58岁(26~81岁)。放疗前、照射40~50 Gy时采血冻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液中TGF-β、IL-6及ACE含量。放射性肺炎根据CTC AE3.0标准评价,评价终点为≥2级放射性肺炎。结果存活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2.6个月。2级以上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25.4%。自放疗开始至发生放射性肺炎的中位时间73天。放疗前、放疗40~50 Gy时血浆中TGF-β、IL-6含量以及其在放疗期间的变化与放射性肺炎无明显相关性。发生放射性肺炎组患者的疗前、疗中血浆ACE含量明显低于未发生肺炎者(P=0.033、0.004)。发生放射性肺炎组的全肺接受10 Gy照射体积(V10)为44%,高于未发生肺炎组的39%(P=0.029)。健肺MLD、V10、V15、V20分别高于未发生肺炎组(1931 cGy:990 cGy、52%:35%、48%:23%、37%:10%,P<0.05)。将生物因素ACE含量和DVH参数联合分析发现疗中血浆ACE含量和全肺V10组合是放射性肺炎最强的预测因素。疗中ACE含量ACE>506 ng/ml且全肺V10≤40%时,放射性肺炎的发生风险最低,13例中无一发生;但如果ACE≤506 ng/ml且全肺V10>40%时,放射性肺炎风险达50%(6/12);其他情况疗中ACE>506 ng/ml且V10>40%或疗中ACE≤506 ng/ml且V10≤40%时,放射性肺炎发生率26.7%(P=0.008)。结论(1)放疗前、放疗中血浆ACE含量低是放射性肺炎发生的高危因素。(2)血浆ACE联合DVH参数V10有望作为预测放射性肺炎发生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非小细胞肺癌大分割三维适形放疗的剂量递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大分割三维适形放疗的最大耐受剂量和毒性.方法: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分割剂量3Gy/次,每周5次.据肺V20(照射剂量≥20Gy的肺的体积占双肺体积的百分比)进行剂量递增.V20≤20%组从66Gy开始剂量递增,20%<V20≤30%组从60Gy开始剂量递增.每个剂量级别至少入组3例患者.结果:2005年6月至2007年5月共有3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入临床试验.V20≤20%组,总剂量66Gy 3例,69Gy 3例,72Gy 3例,75Gy 7例,在75Gy剂量水平有2例患者出现3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晚期放射性肺损伤.20%<V20≤30%组,总剂量60Gy 3例,63Gy 3例,66Gy 3例,69Gy 7例,在69Gy剂量水平有2例患者出现3度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晚期放射性肺损伤.治疗结束后评价近期疗效完全缓解为19%(6/32),部分缓解为72%(23/32),稳定为9%(3/32),有效率为89%(29/32).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10~32个月),34.3%(11/32)患者出现病情进展,1年疾病无进展率为65.7%(21/32).结论:非小细胞肺癌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3Gy(次大分割照射是可行的,肺V20≤20%的最大耐受剂量为75Gy,20%<V20≤30%为69Gy,今后还需要更多病例来验证其疗效和远期毒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放射治疗后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71例肺癌放射治疗的患者,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性别、年龄、是否化疗、放疗剂量、V5、V20、平均肺剂量(MLD)等因素与患者3级及以上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171例肺癌放射治疗的患者中,发生3级及以上急性放射性肺损伤50例(29.3%)。单因素分析发现,吸烟、放疗前化疗周期数多、同期放化疗、V5>40%、V20>25%、V20>28%、MLD>10Gy、MLD>13Gy均可导致肺癌患者3级及以上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的升高。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放疗前化疗周期数多、V20>28%、MLD>13Gy与3级及以上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有关。[结论]在肺癌放疗计划设计中,应针对中国肺癌患者的特点,设定适合的物理参数;此外,还需考虑患者的吸烟史、化疗史等个体化因素,尽可能降低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下段食管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中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因素,为食管癌放疗的选择提供依据。方 法  选取本院2011 年 5 月至2014 年 5 月治疗的72 例食管癌患者,应用美国瓦里安直线加速器Ix-6074、Eclipse 11 放疗计 划系统制作计划,处方剂量(60~68)Gy/(30~34)F,95% 计划靶区达到处方剂量前提下,用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肺组 织受照射时剂量体积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关系,并探讨临床因素与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性。结果  随访发现1 年总生存率为 94.44%。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肿瘤病变长度、伴有 COPD 及放疗总剂量与IMRT 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相关。72 例患者中9 例发生放射性肺损伤(12.50%),V10、V15、V20、V30、肺Dmean 在放射性肺损伤与未发生放射性肺损伤患者中相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而 V5、V25、V35、V40、肺 Dmax和肺Dmin在两组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 结论  V10、V15、V20、V30、肺Dmean 剂量是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关键因素,食管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中放射剂量学因 素可较好预测放射性肺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NSCLC受累野IMRT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及寻找预测因素。方法 2007—2011年间在我院治疗的256例未手术、Ⅲ期NSCLC患者。放疗采用受累野IMRT。放疗剂量50~70 Gy (中位值60 Gy),分割剂量2 Gy/次。109例(42.6%)接受同期化疗。采用NCI的CTCAE 3.0标准评估级别。以放疗结束后6个月内发生≥2级放射性肺损伤作为终点事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预测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中男215例(84%)、女41例(16%)。诊断时平均年龄59.2岁。43例(16.7%)发生≥2级放射性肺损伤。出现放射性肺损伤时间距放疗开始时间为20~169 d (中位数64 d)。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肿瘤位置、双肺平均剂量、双肺V5—V20与≥2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可疑相关(P=0.108、0.106、0.030、0.04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双肺平均剂量和双肺V5—V20与≥2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密切相关(P=0.048)。结论 局部晚期NSCLC受累野IMRT后双肺平均剂量和DVH中低剂量区体积可以初步预测症状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较多研究证实TGF-β1是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 onitis,RP)发生相关的细胞因子之一,然而应用血清TGF-β1水平预测RP的临床价值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诱导痰及血清TGF-β1预测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价值,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放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7年11月至2009年1月经病理学证实为NSCLC并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科接受3D-CRT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放疗前及放疗近结束时空腹采肘静脉血并做雾化诱导痰,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GF-β1水平,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诱导痰沉渣涂片中TGF-β1表达情况。放疗开始至结束后3个月内每周按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评价急性放射性肺炎。结果:全组患者随访期间发生急性RP9例,总发生率为39.1%(9/23),2级及以上急性RP发生率为30.4%(7/23)。放疗后血清TGF-β1水平升高的患者RP发生率较下降者高,分别为45.5%和4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治疗有效且血清TGF-β1水平升高的患者RP发生率为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调强放疗致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调强放疗的65例食管癌术后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患者给予计划靶区37.5 ~60 Gy/19~ 30 W2 Gy的处方剂量.行同步化疗的患者采取TP方案(紫杉醇+顺铂),观察年龄、性别、吸烟史、有无同步化疗以及放射物理参数V5、V10、V20、V30、Dmean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食管癌术后实行调强放疗的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为26.2%,年龄、性别、吸烟史和有无同步化疗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V5、V10、V20、V30、Dmean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均显著相关(均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放疗患者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与V5、V10、V.、V30、Dmean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在制定放疗计划时应考虑与放射性肺损伤有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新的放疗技术(如适形放疗和影像引导的放疗等)的应用减少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过程中射线下正常肺组织的暴露,但放射性肺炎和肺纤维化仍是提高肺癌靶区剂量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β,TGF-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细胞因子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关系密切。放疗前血浆TGF8、IL-6和剂量体积参数V20、V30和MLD是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重要预测因子。几种药物减轻放射性肺损伤的作用已经在动物实验或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如皮质醇激素、氯磷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荆和角化细胞生长因子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鼻腔鼻窦癌调强放疗后放射性鼻窦炎的产生与鼻窦黏膜辐射剂量-体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2016年我院放射治疗科收治的60例鼻腔鼻窦癌患者资料。放射性鼻窦炎的分级依据毒性反应CTC 3.0标准。在TPS计划系统上勾画正常鼻窦黏膜,通过DVH图读出各种放疗剂量参数,包括V10~60以及平均剂量等。探索放射性鼻窦炎的发生与鼻窦黏膜辐射体积以及剂量之间潜在的量效关系。结果:放射性鼻窦炎总的发生率为86.7%,其中Ⅰ级发生率为26.7%、Ⅱ级发生率为43.3%、Ⅲ级发生率为16.7%。探索到放疗后放射性鼻窦炎的发生与鼻窦黏膜辐射体积以及剂量之间存在关系。寻找到预测放射性鼻窦炎的3个指标:鼻窦黏膜受到的平均剂量、V50以及放疗的靶体积。分层分析得出:鼻窦黏膜平均剂量超过48 Gy、V50超过61.8%、PTV超过223 cm3时,放疗后放射性鼻窦炎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放射性鼻窦炎保护性因素为:鼻窦黏膜平均剂量≤48 Gy、V50≤61.8%、PTV≤223 cm3。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NO)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放射性肺损伤形成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方法:实验兔分为对照组和L-NAME组,采用6MVX线对左全肺进行照射,25Gy,1次。将2组动物再各自随机分为3组,分别于照射后1、3和6个月各自处死一组动物,照射前及处死前进行双肺血流同位素扫描及左肺肺泡灌洗。进行灌洗液NO及TGF-β1测定及肺组织病理分期。结果:在照射后1个月,对照组及L-NAME组的NO含量分别为(0.48±0.26)和(0.30±0.11)μmol/L,均明显高于放疗前水平,L-NAME组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在照射后1、3和6个月,对照组的TGF-β1含量分别为(0.58±0.15)、(0.30±0.10)和(0.59±0.28)ng/mL,均明显高于放疗前水平,L-NAME组TGF-β1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放疗后肺血流呈持续下降趋势。对照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5/5)高于L-NAME组(2/5)。结论:NO在放疗早期的明显升高放疗后肺血流的持续下降是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之一;NO与TGF-β1在放射性肺损伤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剂量递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临床剂量递增获得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最大耐受剂量并观察其疗效。方法对84例Ⅰ~Ⅲ期NSCLC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不进行区域淋巴结预防性照射。在CTV照射患者60Gy(2Gy/次,1次/天,5天/周)后,开始对GTV进行剂量递增。2~4Gy/次,递增次数为3~11次。根据肺V20和将患者分为V20〈25%组和V2025%~36%组,两组患者再根据总剂量分剂量亚组,观察放射性损伤发生率和疗效。以≥15%的患者出现3级以上急性放射性肺损伤(RTOG)为限制剂量递增标准。结果全组84例。V20〈25%组45例,剂量亚组分别为70Gy、74Gy、78Gy、82Gy。3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4.4%(2/45)。V2025%~36%组39例,剂量亚组分别为66Gy、70Gy、74Gy、78Gy。3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5.1%(2/39)。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9.5%、52.8%,1、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9.7%、53.6%。随着剂量增加,1、2年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有所增高,但统计学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3DCRT治疗NSCLC时,提高局部放射剂量应考虑正常肺组织所受照射的剂量和体积。当V20〈25%时,可以安全地递增到82Gy,其放射性损伤可以接受;当V20为25%~36%时,可以递增到76Gy。但当V20〉30%时,增加到更高的放射剂量应谨慎,而提高局部剂量对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的意义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肺低剂量-体积与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三维适形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6例.男性39例,女性7例. IIIa期6例,IIIb期18例,IV期22例.鳞癌22例,腺癌24例.初治37例、术后复发9例.单纯放疗8例,放化综合治疗38例.放疗剂量60Gy~79Gy,中位值70Gy.60Gy~69Gy 10例,≥70Gy 36例.剂量-体积(Vx)通过计划系统DVH图计算获得.肺损伤的评估根据CTC3.0标准评价.化疗方案采用紫杉类+铂类一线方案.结果:(1)V5为37.4%~80%,中位值62.0%;V10为27%~66%,中位值43.1%;V20为17%~39%,中位值29.8%;V30为9%~30%,中位21.1%.(2)急性肺损伤:Ⅰ级12例(27%),Ⅱ级18例(40%),Ⅲ级4例(9%),无Ⅳ级急性损伤.晚期肺损伤:Ⅰ级29例(71%),Ⅱ级5例(12%),无Ⅲ级及以上级晚期损伤.(3)V5、V10、V20、V30与大于Ⅱ级的急性放射性肺炎均具有显著相关性.V5、V10还与大于Ⅰ级的急性肺炎有显著相关性.(4)V5、V10与大于Ⅰ级的晚期肺损伤有显著相关性.V5、V10、V20、V30与大于Ⅱ级的晚期肺损伤无显著相关性.(5)在Vx的分层分析中,V5、V10、V20、V30分别大于62%、43%、30%、22%时,大于Ⅱ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显著增高.V20、V30分别大于30%、22%时,发生大于Ⅱ级的晚期肺损伤的几率有统计学差异.(6)性别、年龄、病理、临床分期、处方剂量、GTV体积、PTV体积与各级放射性肺损伤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低剂量-体积参数V5、V10与V20、V30一样,均是Ⅱ级急性放射性肺损伤有效的预测因素,V5、V10可能在预测轻度放射性肺损伤中有着独立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放疗在肺癌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放疗中放射性肺损伤是治疗过程中的主要并发症,如何在临床治疗中早期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对于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TGF-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可诱导炎性细胞包括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促使纤维化的形成,采血检测发现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患者中,在放疗不同时期血浆TGF-β1表达水平发生变化,因此本文从细胞因子TGF-β1着手,综述了其单独、联合放射物理、其他细胞因子、基因等多方面探讨其在预测放射性肺损伤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血浆中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水平及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并评价其在预测放射性肺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常规给予60例不能手术切除或者不愿意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三维适形放疗。分别在放疗前、放疗中(放疗第1周至第6周)、放疗后(放疗第8、12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IL-6及ACE的含量。 依照美国放射肿瘤学协作组(RTOG)放射性肺损伤标准进行放射性肺炎诊断及分级,以出现放射性肺炎组为观察组,未出现放射性肺炎组为对照组,统计两组血浆中IL-6、 ACE、DVH参数V20、V30、平均肺剂量(MLD)及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结果 60例患者中16例发生放射性肺炎,其中5例发生于放疗中,10例发生于放疗结束后1个月内,1例发生于放疗结束后2个月内;包括Ⅱ级11例,Ⅲ级5例。放疗前、中、后血浆IL-6水平变化在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CE在放疗中第3周至第6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20、V30、MLD及NTCP在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46.2±4.5)%比(30.5±7.5)%、(37.5±5.6)%比(20.5±5.6)%、(20.4±2.3)Gy比(15.5±3.5)Gy、(25.2±8.2)%比(9.9±4.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浆中IL-6、ACE水平、V20、V30、MLD及NTCP指标均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虽然目前放射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但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仍居高不下,是提高胸部恶性肿瘤治疗靶区剂量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血浆IL-6、ACE及肺受照体积等参数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关系密切,放疗前血浆IL-6、ACE及剂量体积参数V20、V30和MLD是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