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血小板药物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抗栓的基础药物.目前,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已经成为PCI术后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标准抗血小板方案.然而,大量体外实验证实个体对氯吡格雷的反应存在差异性.部分患者尽管长期服用常规剂量的氯吡格雷,但临床上仍不能有效地防止血栓事件的发生,且血小板功能检测证实血小板聚集不能被有效抑制.400037 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围手术期高血小板聚集率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氯吡格雷强化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成功择期PCI的冠心病患者375例中,选择血小板聚集抑制<30%作为围手术期高血小板聚集率的高危患者共88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44),接受每日75mg氯吡格雷治疗直至1年;强化组(n=44),接受每日150mg氯吡格雷治疗28天,28天后继续予以每日75mg氯吡格雷维持治疗直至1年。主要观察终点为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晚期支架内血栓以及靶血管血运重建,次级终点包括严重出血事件。结果强化治疗组氯吡格雷每天150mg平均服用时间为27.68天。术后28天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强化组较常规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主要终点发生率显著降低(6.82%比22.72%,P<0.05)。两组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急性和晚期支架内血栓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两组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和靶血管重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比11.36%,P<0.05;4.55%比18.18%,P<0.05),两组严重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围手术期高血小板聚集率患者PCI术后每天150mg氯吡格雷维持治疗4周可更强地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降低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经皮冠脉介入手术(PCI)已成为解除冠脉血管严重狭窄的主要非外科治疗方法,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可有效地预防各种血栓性并发症,减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死亡率。近年来,在PCI后,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最佳维持剂量方面存在很多争议,本文就此问题结合大量国内外的研究及指南推荐进行综述,并对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卜秀玲  梁敏  王尚云 《山东医药》2006,46(35):73-74
氯吡格雷为噻吩并吡啶衍生物类抗血小板药,属血小板膜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抑制剂,可选择性、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受体与ADP结合及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活化,阻断血小板释放ADP所致的血小板活化扩增,抑制其他诱导剂(如胶原)引起的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膜蛋白P-选择素表达,抑制血栓烷A2及内皮前列环索的产生和促进一氧化氮(NO)的合成。广泛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性并发症的预防。但其应用过程中部分患者可出现抵抗现象。现将氯吡格雷抵抗及其防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广泛开展,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降低心血管事件、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治疗手段[1,2].血小板功能改变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过多的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可引发急性血栓等不良事件[3].氯吡格雷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研究报道约有25%的患者对其反应较差.因此,明确氯吡格雷抵抗的原因及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的概念是类似的。因此,一些研究者干脆称之为“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患者可以仅表现为“阿司匹林抵抗”或“氯吡格雷抵抗”,或二者兼而有之,即“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抵抗”。事实上,“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概念并不十分明确,根据研究报道的不同,可将其可分为“临床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和“生化抗血小板药物抵抗”两种。  相似文献   

7.
氯吡格雷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是新型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血栓性疾病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抗血栓治疗。但近年来,在长期随访中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现象,即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仍会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本文就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氯吡格雷抵抗定义、氯吡格雷抵抗韵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氯吡格雷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置入技术的日益成熟、器械的改进以及相关药物治疗的研发进展,使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rtion,PCI)的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得到进一步体现。随着PCI的开展,支架内血栓的形成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增多,术后支架内血栓事件增多,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它可以导致20%的患者猝死,60%~70%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以及由血小板诱发的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通过前瞻性连续入选在我院因稳定性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分析探讨糖尿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效应的影响。方法:2008年8月至2011年11月前瞻性连续入选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入院后服用氯吡格雷前测定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和基线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之后给予氯吡格雷300 mg负荷量口服,继续服用氯吡格雷75 mg/d至1 d后,再次测定服用氯吡格雷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入选了355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103例,非糖尿病252例。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18.6%,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20.4%vs.17.9%,P=0.578),将患者基线特征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校正后结果显示,糖尿病并未增高阿司匹林抵抗的风险(OR=1.3,95%CI=0.7~2.7,P=0.439)。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为20.8%;糖尿病组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33.0%vs.15.9%,P<0.001);Logistic回归校正后结果显示,糖尿病是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OR=5.7,95%CI=2.9~11.1,P<0.001)。结论: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基础上,糖尿病未增高阿司匹林抵抗的风险;但是糖尿病明显增高了氯吡格雷抵抗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伴慢性肾脏病(CKD)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情况。方法:将133例ACS患者根据肾功能情况分为3组:肾功能正常组(66例),轻度CKD组(50例),中重度CKD组(17例)。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比较3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后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肾功能正常组,轻度CKD组与中重度CKD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发生率分别为25.8%、44.0%和52.9%,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2),但都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P<0.05)。结论:伴CKD的ACS患者更易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采用个性化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减少临床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