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家恩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4,1(2):99-99,11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 testinal atromal tumors,GIST)是起源于消化道间叶组织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间质干细胞的一类良恶性肿瘤。在1985年作为消化道独立的一类肿瘤以前,人们对它认识尚不充分,现在对它认识虽然有所深人,但在临床表现及良恶性问题掌握尺度上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基层医院对该病认识不足,诊治方面容易出现偏差,本文对我院近10年来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1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有关文献。 相似文献
2.
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GIST)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非上皮性肿瘤。GIST、发生于胃肠肌层,是一类不成熟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增殖而成。以前往往被误认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随着病理检查技术的发展,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的广泛应用,近来发现该病变衍生自间质干细胞,可分化为肌源性、神经源性、肌性和神经混合性、未分化性4种。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非常少见的非上皮性肿瘤,发生于消化管道含有梭形细胞、非上皮样细胞并显示CD117活性的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叶源性肿瘤。现就我院64例经术后病理学诊断确诊的GIST临床资料,探讨有关GIST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5.
6.
7.
胃肠道间质瘤(GIST)由于症状不典型,极易造成误诊。1996年1月-2008年10月,我们共收治胃肠道间质瘤69例。现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GIST的诊治特点。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肿瘤,被认为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目前,对其生物学特性尚未见系统描述。为了对GIST有更明确的认识,并对其良恶性做出较客观的评价,我们对46例经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的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胃肠道间质瘤25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临床表现、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预后因子。方法 1998~ 2 0 0 3年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用病理、免疫组化确诊 2 5例GIST ,结合临床资料 ,对其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于食管 1例 ,胃 11例 ,十二指肠 4例 ,空肠 8例 ,直肠 1例。镜下观察 ,梭形细胞 2 3例 ,上皮样细胞 2例。免疫组化CD117、CD34、Vim、SMA、S - 10 0和Des的阳性率分别为 88%、80 %、88%、2 0 %、2 0 %和 0 %。根据肿瘤大小及核分裂象将 2 5例病人分为良性组 2例、低度危险组 11例、中度危险组 5例及高度危险组 7例。随访显示低度、中度、高度危险组中出现囊性变的比率分别为 0、6 0 %、10 0 %。 3组中的病死率分别为 0、2 0 .0 %、4 2 . 9%。结论 GIST好发于中老年 ,男女发生率相等。肿瘤细胞形态多为梭形 ,免疫组织化学为CD117、CD34、Vim阳性。直径大于 5cm、核分裂象大于 5 / 5 0HPF(高倍显微镜 )及囊性变可作为GIST预后差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肝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1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复习文献,分析15例肝转移性GISTs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征.结果:本组15例肝转移性GISTs,原发灶分别位于小肠(6例)、胃(5例)及网膜(2例),余2例来源不明.发现肝转移灶与原发肿瘤手术相距时间为0 d-86 mo(平均25 mo±9 mo).肿瘤大小为1.5-30.0(平均7.1±1.2)cm.6例伴有出血、坏死或囊性变.组织学分型:梭形细胞型11例,上皮样细胞型2例,混合型2例.免疫组化结果:肿瘤细胞弥漫表达CD117(86.7%)、CD34(46.7%),灶性表达SMA(33.3%)、S-100(20%),Desmin均为阴性.结论:肝脏是GISTS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原发部位多为小肠和胃.其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表型与原发灶基本一致.预后较差.CD117和CD34联合应用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48岁,因上腹痛7个月,于2005年5月27日入院。患者7个月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痛,位于脐上偏右,为持续隐痛或钝痛,饥饿时明显,伴有反酸、烧心,疼痛不向肩背部放散,无恶心、呕吐。行全消化道钡餐造影见十二指肠球部变形,食管、胃和各组小肠未见异常,行胶囊内镜检查亦未见小肠病变,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此后多次门诊复诊,一直服用奥美拉唑,症状可暂时减轻,但无根本好转,并逐渐出现腹胀、进食后呕吐、消瘦。此次入院前行胃镜检查见幽门、十二指肠球部变形,水平部见1个病变的局部,未能窥视全貌,呈形态不规则的凹溃疡,底部覆白苔,周边堤坝样隆起,有黏膜中断。活检病理报告为活动性慢性炎症,部分腺管中度异型增生。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GIST)以往被误诊为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 近年基于免疫组化及电镜的发展被区分出来, 是较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可发生在消化道的各个部位,有关其预后的文献报道相对较少.现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1996年7月至2007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102例,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草药减肥致肝损害20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减肥草药所致的肝脏损伤的临床特点,提高认识,避免盲目服用减肥草药.方法对1997~2004年收治的20例病人的病因、潜伏期、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20例病人均为女性,年龄18~60岁,平均(40.95±11.5)岁,仅有6例BMI>25,余24例均未超重.分别服用市售减肥(草)药11种及中药汤剂1种.发病潜伏期9~90d,平均(39.79±24.97)d,主要症状有乏力、上腹胀、恶心呕吐和尿色深等,肝生化检查8例血胆红素增高,ALT及ALP均增高.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17例,胆汁淤积型2例,混合型1例.停药后临床和肝功能恢复.结论减肥草药导致的急性肝损害并不少见,应予警惕,并避免盲目用减肥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