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AUC)的内镜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总结我院20年间诊断为活动期UC的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内镜表现及活检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中,临床表现以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轻度UC占45.7%,中度UC占35.5%,重度UC占18.8%,出现肠外表现者占26.8%.内镜下以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多见,活动性Ⅰ级者30.4%,Ⅱ级者51.4%,Ⅲ级者18.2%;病变多位于直肠、直肠乙状结肠(61.6%).病理特征为炎性细胞浸润(100%)、杯状细胞减少(61.6%)、粘膜绒毛样外观(47.8%)、腺体结构紊乱(47.1%),隐窝脓肿(23.3%).结肠镜下活动性与疾病严重度有一定关系(P<0.01,rp=0.65);肠外表现的发生率在内镜Ⅰ级、Ⅱ级、Ⅲ级患者中呈递增趋势,但前二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内镜分级患者的病理变化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活动期UC的内镜特点活动性以Ⅱ级为主,病变多位于直肠、乙状结肠,内镜下UC的分级与病变程度、肠外表现及病理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837例内镜特点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瑛 《西部医学》2008,20(1):121-121,123
目的总结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表现。方法收集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确诊的UC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UC837例,检出率4.25%。男女之比为1.25:1,平均发病年龄43岁。病变范围:直肠乙状结肠炎占61.2%,左半结肠炎占15.0%,全结肠炎占17.2%,其它部位占6.4%。结论UC发病年龄多集中在25~47岁。病变主要以左半结肠为主。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外表现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整理并记录251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思病(CD)患者出现肠外表现的情况。结果251例患者中,共61例(24.3%)有肠外表现。174例UC者中有肠外表现38例(21.8%),77例CD患者中有肠外表现23例(29.9%)(P〉0.05)。UC患者左半结肠型肠外发生率与直肠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D患者回结肠型和回盲部小肠型分别与单纯结肠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依次为骨关节病变(8.0%、11.7%)、口腔溃疡(4.6%、9.1%)、肝胆(4.0%、6.5%)、皮肤(2.9%、2.6%)、眼部(2.2%、1.3%)、代谢性骨病(0.6%、0),但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UC和CD患者都是以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肝胆表现居多,但单纯依据肠外表现情况来区分UC和CD意义可能不大,肠外表现和IBD的炎症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内镜、病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分级的方法描述219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以及53例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缓解者的内镜、病理组织学特点。运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本组219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分级主要分布在Ⅱ~Ⅲ级,占59.8%。病理组织学分级主要分布在Ⅲ~Ⅳ级,占79.9%(r=0.1692,P=0.0122)。经治疗后4周~8个月间,53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内镜分级由治疗前的Ⅲ~Ⅳ级向Ⅰ~Ⅱ级转归,而病理组织学分级Ⅳ级为22.7%(r=0.3007,P=0.0287)。内镜分级与病理组织学分级两者间均无相关性。结论本组内镜及病理组织学分级描述溃疡性结肠炎病情以及疗效有不一致性。早期诊断以及近期疗效的判断不仅应依靠临床症状及内镜检查所见,更应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5.
1慢性溃疡型结肠炎病理病变以肠粘膜广泛的急性和慢性炎症伴溃疡形成为特征。病变先累及直肠或乙状结肠,轻者仅限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严重者或病程较长者向近测结肠扩展,而累及全结肠,约5%-15%病例可同时累及回肠末段。肉眼所见:①急性期(活动期):受累肠壁粘膜充血、水肿,表面常覆有血液、粘液,并可见点状出血,有的化脓形成微小的“隐窝脓肿”,其粘膜呈颗粒状,伴周围出血、糜烂和溃疡。脓肿逐渐扩大,粘膜坏死、脱落形成多数溃疡,为细小的点状缺损及大而不规则的纵形溃疡,尤如沿肠管纵轴排列的纵沟,溃疡边缘常为潜掘性。脓…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清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病变主要位于直肠乙状结肠的粘膜与粘膜下层,也可扩展至结肠其他部位。临床症状多样,病情轻重不等,容易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了54例U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内镜表现,以提高UC的诊断水平,为临床制定治疗和随访计划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纪春江 《当代医学》2010,16(36):65-66
目的总结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提高对本病诊治的认识。方法收集2001年3月~2010年6月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2例,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结果 42例住院病例中,男女之比为1.10:1,平均为49.1岁,多数在35~65岁之间,病程多为6~12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等,伴肠外表现者占7.14%。结肠镜检查以粘膜溃疡、炎症、假性息肉为主要表现。病变范围以侵犯直肠及直乙状结肠者最多,二者合计占64.2%。病理组织检查,均有固有膜活动期非特异性炎症,部分伴有粘膜糜烂、溃疡、腺体非典型性增生及隐窝脓肿。并发穿孔2例,未发现癌变者。主要给予氨基水杨酸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结论本组UC患者病程相对短,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粘液血便、腹痛等,病变位于左半结肠为主,肠外表现者相对较多。结肠镜及活检病理组织检查是诊断UC的主要方法。并发症发生率低,无癌变者。氨基水杨酸制剂特别是美沙拉嗪及糖皮质激素仍是治疗UC的主要药物。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征。方法对确诊的182例UC患者的临床症状、结肠镜、病理、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2例UC患者临床表现以黏液脓血便(77.5%)、腹泻(45.1%)、腹痛(43.4%)为主;结肠镜示黏膜充血水肿、多发糜烂及溃疡形成多见;病变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30.2%)、左半结肠(23.1%)为主;临床分型以初发型(56.0%)、程度以轻度(56.0%)为主;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纤维蛋白原(FIB)临床轻度组与重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C临床表现以轻中度多见,病变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型最多见;轻度以直肠乙状结肠型为主,重度以全结肠型为主;轻度与重度之间FIB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徐大洲 《河北医学》2014,(11):1863-1866
观察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以及内镜下的息肉分布情况,比较临床症状与息肉大小分布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诊断治疗的结直肠息肉患者412例作为研究对象。结肠镜下诊断患者的临床症状、内镜下息肉发生部位以及息肉大小。结果:412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临床症状腹痛腹胀的发生率为36.7%,大便性状改变的发生率为17.2%,便血的发生率为22.6%,腹泻的发生率为9.2%,便秘的发生率为8.5%,贫血消瘦的发生率为5.8%。息肉分布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的比例较高,分布在回盲肠的比例最低。息肉直径不超过0.5cm的占43.54%,直径在0.6-1.0cm的占35.24%,直径大于1.1cm的占21.22%。消瘦与不消瘦患者的息肉大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便血与不便血患者的息肉大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84枚息肉有359枚发生病变,均病变成腺瘤,病变率为61.6%。息肉发生腺瘤病变与息肉直径、数目与粘膜表面有关,与息肉分布位置无关。结论:结直肠息肉临床表现主要是便血、消瘦、便秘腹泻以及腹痛腹胀等,主要分布在直肠和乙状结肠,不同症状的患者息肉大小比例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UC的常见临床症状和电子结肠镜下表现及其两者间相互关系。方法:对93例UC患者的临床症状、镜下表现、发病部位分布情况及一般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镜下表现67.7%为活动期改变(粘膜糜烂或溃疡);34.4%为静止期改变(粘膜假性息肉形成);6.5%为完全静止期改变(单纯假性息肉)。发病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最多见(97.8%),尤以直乙结肠型多见(46.2%)。结论:UC临床症状与镜下表现复杂多样,两者关系存在一定规律,正确了解症状可大致分析出其病变分型,避免频繁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