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因素是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多见于初次献血者。初次献血者恐惧心理的产生大部分是因为对献血知识及献血过程不够了解,献血者的恐惧心理不但会影响献血者的情绪,而且会引起献血反应而使采血中断。因此,在献血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分析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诱因及心理变化,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本文就此分析导致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并探讨其相应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献血法》的颁布实施,我市指标无偿献血逐渐过渡到街头自愿献血.献血反应时有发生,给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良影响。笔者认为献血反应的发生除与献血者的心理因素、疲劳、空腹、睡眠不足及献血环境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外界气温的变化有一定关系.我们发现当外界气温超过30℃时.街头献血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为此,进行了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无偿献血这一新生事物已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但笔者发现,许多市民往往信心十足地来献血,最后却不能如愿,究其原因,主要为献血反应所致。如何在献血过程中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是摆在采血护士面前的一道严峻课题,笔者运用心理护理法,收到良好效果。现结合几年工作实践,谈谈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4.
运用医学心理学分析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诱因和心理变化,解除他们对献血产生的恐惧和顾虑,并探讨其相应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自1998年10月1日《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广大公民踊跃参加无偿献血,我站无偿献血已基本满足临床用血的需要。同时,采血中也出现了一些献血不良反应。通过实施心理护理和必要的对症处理后,献血员均恢复正常。因此,如何保障无偿献血者的安全,已成为无偿献血工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对无偿献血者实施心理护理是十分必要的,我站对14393例无偿献血者的护理体会也证实了这一点,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宁波市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调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探求预防对策。方法对53788人次无偿献血者,依据性别、年龄、职业、献血地点、献血次数、献血方式、献血量等统计分析其变化特点,并对诱发献血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献血反应与性别、年龄、献血量无直接关系,而与职业、献血次数、献血方式和献血地点相关。精神紧张、空腹献血、疲劳献血是导致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环境因素、操作技术等也会引发献血反应。结论应做好无偿献血的宣教工作,消除献血者的焦虑紧张情绪和害怕心理,提高采血人员操作水平,严格执行体检标准和详细的献血前健康征询,并创造良好的献血环境,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献血心理与献血不良反应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各种献血心理和献血反应的关系,从而保证良好的献血心理,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采取问卷形式650名不同献血心理的献血者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奉献、体检、储蓄三种心理分别做统计学处理,显示有显著性差异。奉献心理与体检心理的统计X^2=9.25,P≤0.01,奉献心理与储蓄心理的统计X^2=5.61,P≤0.05。结论 奉献心理出现的献血反应远比其他献血心理少。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开展无偿献血工作,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笔者观察2005年在本站无偿献血者出现的献血反应,采取了适宜的护理措施,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因恐惧心理造成献血反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 对本市2010年街头无偿献血时发生的献血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并与2009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献血反应者绝大多数原因为恐惧心理造成.采取献血前后的心理护理,可使献血反映明显减少.出现献血反应后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可使反映者在较短时间内症状缓解、消失,恢复正常状态.结论 开展对献血者献血前、献血过程中的心理护理,可以有效避免和减少因恐惧心理造成的献血反应;出现献血反应后采取必要的心理护理和对症处理,能够快速使出现献血反应的献血者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街头献血发生连锁性献血反应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街头献血发生的4例连锁性献血反应进行回顾与原因剖析。方法对发生连锁性献血反应的4例献血者立即停止采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时进行对症处理。结果4位献血者均恢复正常,电话回访自述无任何不适。结论精神因素是发生连锁性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为避免或减少其发生,应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工作;创造温馨的献血环境;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做好献血前、中、后对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11.
柴颖 《求医问药》2014,(21):121-121
目的:分析对初次献血者进行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在减少其献血反应方面的效果。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站献血的1624例初次献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814例)和观察组(810例),为对照组献血者进行常规献血护理,为观察组献血者在进行常规献血护理的基础上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献血后发生献血反应的几率。结果:观察组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几率为1.60%,对照组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几率为5.16%。观察组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献血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初次献血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能显著缓解其紧张的情绪,降低其发生献血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几率,此法值得在无偿献血活动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周英  段莉  刘洪元 《医学动物防制》2005,21(12):933-934
<正>在日常采血工作中,约有1.05%-3.9%的人 会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有的献血者在静脉穿刺 刚刚开始时即发生献血反应,但大部分献血者在献 血进程中,或在献血后出现反应,亦有的献血者在献 血较长时间后发生献血反应,即迟发性献血反 应,个别献血员发生献血反应,会使其他潜在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3):153-155+160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到单位采血点初次献血者783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3918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3918例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初次献血者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献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献血者的满意度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献血者SAS、SD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4、1.374,P0.05),干预后,观察组献血者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968、37.476,P0.05);观察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1.3%,低于对照组的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252,P0.05)。观察组在信息需求、人文关怀、服务态度、隐私保护方面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40、3.555、3.210、3.946,P0.05)。结论对于初次献血者,给予一定的健康教育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可减轻其焦虑的心理情绪,减少献血后的不良反应,促进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心理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已延伸到无偿献血的献血过程中。 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是依据献血者的不同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以达到每一位献血者顺利、愉快地完成献血。为再次献血奠定良好基础,对扩大、稳定献血队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献血法》实施以来,我市临床用血全部来自无偿献血。正常情况下,献血200~400ml(占全身血容量5%~10%),不会发生不良反应。由于献血者个体差异及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亦可导致献血反应的发生,甚至严重献血反应。2002年l~12月共发生45例献血严重反应,通过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初探无偿献血过程中献血体位与献血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在整个献血过程中的变化及反应。方法:选择本中心2台流动采血车自愿无偿献血者从献血开始至献血结束后半小时观察。结果:献血反应与献血者年龄、献血次数、献血体位及采血者有关系。结论:献血者捐献200~400 ml基本没有献血反应,只有少部分因身体、心理、年龄等诸多因素会发生献血反应。  相似文献   

18.
金舟萍 《嘉兴医学》2000,16(1):49-50
作通过1998年9346献血人次的观察,发现发生献血全身反应28人次,占献血人数0.29%,其中轻度反应20人次,中度反应7人次,重度反应1人次。经过对症处理和护理,增使献血在短时间内恢复常态。  相似文献   

19.
目前,街头采血已成为血液采集的主要方式,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个别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影响了一些献血者的热情和积极性,为更好地开展无偿献血工作,扩大献血队伍,减少此类不良反应的发生,笔者对此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丁珂  马宜兴 《医学争鸣》2006,27(16):1476-1476
1 临床资料 2002-01/2004-12我中心血站共采集无偿献血者35 929例,年龄18~47岁;献血者职业包括干部、学生、军人、农民、工人及其他(无职业者或未标明职业者)等,文化程度以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