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浅谈《内经》之“胃不和则卧不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师冉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4):280-282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后世医家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解有以下两种:一是指患者由于气喘而不得平卧,是一种疾病强迫性体位的表现;二是指由于脾 相似文献
2.
“胃不和则卧不安”源于《素问·逆调论》:人有逆气……不得卧……是阳明新逆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不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日:“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长期以来多解释为食积于胃而致不寐之症,对此笔者将多年临床体会陈述于下,供同道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于晓艳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14,(3):57-58
正"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原文:"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愿闻其故。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1]74原文旨在说 相似文献
4.
从中医古籍经典挖掘“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内涵,以“和胃安神”法治疗失眠。并融合现代医学原理说明其思想内涵的科学性和用以指导临床实践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失眠属于中医“不寐”范畴,其患者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或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甚至彻夜不寐.后世医家将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致寝寐不安者均归于此.“胃不和则卧不安”是中医失眠的重要理论之一,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该理论认为,胃阳明不逆,气从其道,则得和而卧安;在内因或外因作用下,胃纳运失度,阳明逆,其气不得道... 相似文献
6.
7.
从卫阳交会的角度探究“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内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德顺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2):1-2
“胃不和则卧不安”是“不寐”证的常见病机,对其内在机理的认识直接关系到临床的应用。从《内经》卫阳交会的角度探究了其内在机理。研究认为:邪阻阳明,不仅导致阳明失“阖”,还可以导致阳跷交通阴阳失职,从而使卫阳不能正常入阴是“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内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8.
宋芳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21(3):13-14
后世医家及学者对<素问·逆调论>中的"胃不和则卧不安"做出了详细精湛的诠释.随着社会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我们可不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卧不安则胃不和"呢?研究显示,睡眠障碍可影响胃的功能.文章从中西医多方面阐述作者对"卧不安"与"胃不和"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许兵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10):612-613
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反复思考,并结合临床实践,发现"胃不和"与"卧不安"两者在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根据现代医学对小儿胃食道反流发生机制的认识,以及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关系,认为胃功能的正常与否,在小儿哮喘中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0.
11.
廖鸿灵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3):13-14
“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历代医家对此理解不一,认为胃气不和就使得睡眠不安(即“不寐”)者,不在少数。临床上许多医者还往往将此语引证为睡眠不安的病机。笔者认为以上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那么《内经》中“胃不和则卧不安”究竟是何意呢?首先,从这句话的语言环境来加以考察。《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原文记载如下:“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愿闻其故。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 相似文献
12.
“胃不和则卧不安”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华亮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5(3):178-178
“胃不和则卧不安”一语出自《素问·逆调论》,意即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胃气失于和降 ,胃脘搅扰不适 ,浊气上犯 ,扰动心神而卧不安寐。此语之关键在一“和”字。“和”者 ,阴阳自和也。阴阳交感既济 ,谐和为用 ,通过阴阳恒动、相互消长的自我调节机制而使机体趋于阴平阳秘的最佳稳定状态。从广义概念上讲 ,人体脏腑正常的生理功能稳态 ,即谓之“和”。如若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超越了机体自我协调的限度 ,即破坏了阴阳的动态平衡 ,引起阴阳失调 ,脏腑功能运行失常 ,此即为“不和”。1 “不和”为其辨证依据前贤所云 ,“寐在乎阴 ,神为主也 ,卫气… 相似文献
13.
"胃不和则卧不安"论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建新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3):308-309
胃不和"系指胃肠阴阳失和之意,是胃肠病变的代称,亦非单纯指宿食水饮痰浊停留胃脘之证。"卧不安"即不安卧之谓,更含两重意义,不能平卧与虽卧不安两者皆属。 相似文献
14.
丁伟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10,(7):66-67
"胃不和则卧不安"是《素问·逆调论》中关于失眠与胃关系的重要论断。历代医家对此的解析颇多。文章从足阳明胃经功能的角度再次对此加以分析,认为失眠的根本病机是阳不能入阴,浮越扰神。而"胃不和则卧不安"是从阴阳出入的角度论述阳明经在阳气收纳入阴中的重要作用,足阳明胃经不和上逆会导致失眠不寐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16.
<正>反流性食管炎是食管炎中最常见的一种,其病理为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不全而致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粘膜炎症性病变。临床表现为胸骨后灼热与疼痛,可并发食管溃疡或狭窄。笔者自2011年1月以来辨证以肝胃不和为主,运用疏肝和胃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98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临床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门诊反流性食管炎患者98例,男58例,女40例;年龄27~65岁,平均46岁;病程2个月~15年。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7.
“胃不和”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不和”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发病有密切相关性,肺胃二脏生理功能方面表现为经络相通,五行相生,气机相合;肺以宣肃为顺,胃以通降为和,此乃肺胃相和之理.胃之气机不和,胃气失于通降或胃之气 阴不足,均可病及于肺,胃不和而致胃之气阴耗伤,胃津不能上输养肺,土不生金,可致肺燥津枯,肺失濡养,肺燥阴竭,日见枯萎.“胃不和”是IPF发病原因的重要部分.阴虚者宜补胃津以润燥,使胃津能上输以养肺;气虚者宜补脾胃之气以温养肺体,使精气上承;胃气上逆者,治宜理气和胃降逆.胃气和顺,则气血充足,肺得濡养.和胃之法有利于改善IPF患者症状,促进患者恢复.从胃论治特发性肺纤维化是对其多脏腑辨证论治的有效补充,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
20.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历代注家多有不同注释.从阳气升降浮沉之圆运动的角度出发,提出新的见解,认为其内涵为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一样,是持续的有规律的运动,总体表现出与太阳类似的升降浮沉之圆运动状态.只有阳气正常的收敛与潜藏,才能营卫血气调和而养神;只有阳气适时的萌动与升发,才能气血调达而筋肉有力.可见“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表达了阳气变动不居的特点,及其在不同的状态下对人们神与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