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小剂量氯胺酮与异丙酚合用在无痛人流中的观察。方法100例预行无痛人流者随机分两组,A组为单纯应用异丙酚完成手术操作组,B组为异丙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组。A组以3.5mg·kg^-1·min^-1静脉注射异丙酚,待病人睫毛反射消失开始操作,至扩张宫颈无肢动反应停药。若患者出现肢动反应,追加异丙酚至肢动反应消失。B组在给异丙酚前以小剂量氯胺酮静脉持续输注20μg·kg^-1·min^-1(1.2mg/kg/h)。持续输注1分钟后同A组方法静注异丙酚,至手术操作结束停止输注氯胺酮。观察并记录异丙酚和氯胺酮用量;神志消失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意识和定向力恢复的时间。结果A组病人神志消失时间为(78±24)s,手术时间(198±24)s,意识恢复时间(390±12)s,定向力恢复时间(450±21)s,异丙酚首次量(16.2±2.7)ml,总剂量(17.8±4.7)ml。实际给药速率为(2.5±0.6)mg·kg^-1·min^-1。B组则相应的为(45±9)s,(177±13)s,(355±37)s,(415±21)s,(14.3±1.9)ml,(14.3±1.9)ml,(1.7±0.5)mg·kg^-1·min^-1;氯胺酮用量为(2.8±0.8)mg。结论单纯应用异丙酚可以满足手术的需要,但若伍用一些镇痛药(如小剂量氯胺酮)麻醉效果会更好,且苏醒质量也更好。异丙酚的灵活应用值得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联合小剂量氯胺酮对腹部手术后舒芬太尼PCIA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ASAⅠ-Ⅱ级,无心肌缺血史,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每组30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A组:术前30min给予帕瑞昔布钠40mg静脉推注;B组:术前30min给予帕瑞昔布钠40mg静脉推注同时术毕30min前给予小剂量氯胺酮0.3mg/kg静脉推注;C组:为对照组,不使用帕瑞昔布钠及小剂量氯胺酮。三组术后均使用舒芬太尼PCIA自控镇痛,配方为舒芬太尼150ug+托烷司琼5mg+0.9%生理盐水至150mL。观察各组术后4h、8h、12h、24h、48h的疼痛程度(VAS评分)、镇静深度(RSS评分),并记录舒芬太尼用药总量、PCA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各组术后时间点VAS评分A组、B组〉C组(p〈0.05),且4h、8h、12h时间点A组A组、B组,A组、B组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眩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C组〉A组、B组,A组、B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手术前30min给予帕瑞昔布钠40mg超前镇痛能明显减少舒芬太尼的使用总量,从而不良反应减少,联合小剂量氯胺酮在4~12h术后镇痛满意度更佳,且并不增加术后眩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3.
潘宗怀  张学湖 《浙江医学》2023,45(2):159-162,167
目的 探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效果及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炎症因子及疼痛介质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推注丙泊酚2 mg/kg、瑞芬太尼2μg/kg、维库溴铵0.1 mg/kg行麻醉诱导,术中以丙泊酚5 mg/(kg·h)和瑞芬太尼0.2μg/(kg·min)维持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0.3 mg/(kg·h)术中持续泵注。分别于术后0.5、1、6、12、24 h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拔管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及苏醒时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入手术室时、手术结束时及术后24 h血清中P物质(SP)、CRP、5-羟色胺(5-HT)、TNF-α、IL-6和前列腺素E2(PGE2)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入手术室时、手术结束时及术后24 h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24 h MAP、HR...  相似文献   

4.
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具有快速有效的抗抑郁作用,但具体机制不清楚。观察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 GABA)在氯胺酮抗抑郁中的作用。方法3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n=8):等渗盐水组、氯胺酮组、GABA组、 GABA +氯胺酮组。所有大鼠均行侧脑室置管,术后第8天行强迫游泳15 min制备急性应激抑郁模型。造模后24 h,等渗盐水组及氯胺酮组侧脑室给予等渗盐水2μL ,GABA组及GABA+氯胺酮组侧脑室给予 GABA 50μg (2μL),10min 后等渗盐水组及GABA组腹腔注射等渗盐水1 mL,氯胺酮组及GABA+氯胺酮组腹腔注射氯胺酮10 mg/kg (1 mL)。30 min后行敞箱实验记录大鼠水平运动及垂直运动得分,行强迫游泳实验6 min记录后5 min内不动时间。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取大鼠前额皮层,检测GABA的含量。结果等渗盐水组、GABA组、GABA组+氯胺酮组大鼠不动时间[(167.2±22.1)、(159.8±17.5)、(143.8±22.1)s]均较氯胺酮组[(107.5±21.2)s]长(P<0.05);与GABA组比较,GABA+氯胺酮组大鼠不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等渗盐水组、GABA组、GABA+氯胺酮组大鼠前额皮层GABA含量[(23.3±6.3)、(27.3±5.7)、(18.0±5.4)ng/mg·prot ]均较氯胺酮组[(12.4±3.4)ng/mg·prot ]升高(P<0.05);与GABA组比较, GABA+氯胺酮组大鼠前额皮层GABA含量减少[(27.3±5.7)ng/mg· prot vs (18.0±5.4)ng/mg· prot, P<0.05]。4组大鼠水平运动及垂直运动OFT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大鼠强迫游泳模型中,氯胺酮的抗抑郁作用与前额皮层GABA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剂量氯胺酮对老年患者瑞芬太尼麻醉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腹部大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每组30例)对照组、研究组.两组患者均静脉注射咪唑安定、丙泊酚、瑞芬太尼、维库溴铵麻醉诱导.术中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3μg·kg^-1·min^-1、维库溴铵2μg·kg^-1·min^-1和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研究组在麻醉诱导时给予0.5mg/kg氯胺酮,后持续输注5μg·kg^-1·min^-1.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输注.手术结束时停止瑞芬太尼、氯胺酮输注.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给予芬太尼1μg·kg-1.记录术后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行芬太尼静脉PCA,记录术后1h,3h,6h,12h,24h时间点的VAS评价疼痛强度和芬太尼累积用量,观察不良精神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睁眼、拔管时间、不良精神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各时点研究组术后芬太尼的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研究组术后各时点的VAS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可以有效减少老年患者瑞芬太尼麻醉术后芬太尼的用量,提高镇痛质量,可能与氯胺酮能够预防老年患者瑞芬太尼麻醉后的急性阿片耐受或痛觉过敏有关.  相似文献   

6.
陆文清 《河北医学》2014,(8):1346-1348
目的: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对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Acute calculous cholecystitis,ACC)患者胃肠功能以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所收治的ACC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LC进行治疗,对照组实施开腹胆囊切除(Open cholecystectomy,OC)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术后情况,以及手术前后CR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后肛门的排气时间为26.28±8.65h,肠鸣音恢复的时间为14.98±4.12h,肛门排便的时间为55.78±15.87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7.37±18.56h,26.51±8.47h,81.23±21.09h。观察组手术后的CRP水平为37.65±15.89 mg/L,显著高于手术前的12.79±3.12mg/L。对照组手术后的CRP水平为59.81±15.66 mg/L,显著高于手术前的12.85±2.32mg/L。且观察组手术后的CRP水平上升趋势显著低于对照组手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选用LC治疗ACC患者,对其胃肠功能及CRP水平影响较小。患者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氯胺酮对瑞芬太尼麻醉后手术切口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18-60岁,ASAⅠ-Ⅱ级,拟在全身麻醉下实行腹部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于麻醉诱导前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Ⅰ组)、氯胺酮0.25mg·kg^-1(Ⅱ组)、0.50mg·kg^-1(Ⅲ组)、0.75mg·kg^-1(Ⅳ组)(稀释为5ml)。记录患者清醒拔管时、术后1h、2h、4h、6h、24h切口疼痛VAS(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评分,麻醉药的用量、麻醉时间、麻醉清醒时间,术后病人头疼、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Ⅳ组病人在拔管时、术后4h、6h、24h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h、2h的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组病人术后6h的VAS评分低于Ⅱ组(P〈0.05),术后24h的VAS评分低于Ⅱ、Ⅲ组(P〈0.05);Ⅰ、Ⅱ、Ⅲ组组间各观察时点的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药用量、麻醉时间、麻醉清醒时间,术后头疼、恶心、呕吐各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诱导前静注0.75mg·kg^-1氯胺酮可降低瑞芬太尼使用后的痛觉过敏,而0.25mg·kg^-1、0.50mg·kg^-1氯胺酮对此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早期疼痛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氯胺酮1组(K1组),氯胺酮2组(K2组)及对照组(N组),每组20例.K1组患者于切皮前10 min静脉注射首量氯胺酮0.25 mg/kg,随后静脉持续输注氯胺酮4 μg/kg·min-1直至缝皮结束.K2组患者于切皮前10 min静脉注射首量氯胺酮0.5 mg/kg,随后静脉持续输注氯胺酮4 μg/kg·min-1直至缝皮结束,N组患者注射同等容积生理盐水.应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单盲评估患者术后1,3,6,12,24,48 h休息时的疼痛程度及术后24,48 h翻身活动时的疼痛程度.观察术后谵妄、幻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年龄、体重、身高、ASA分级、手术时间、苏醒拔管时间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1、K2组患者术后1,3,6,12,24,48 h休息时的NRS评分较N组降低(P<0.05);K1、K2组患者术后24,48 h翻身活动时的NRS评分较N组降低(P<0.05);而K1与K2组组间术后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谵妄、幻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使用小剂量氯胺酮可有效减轻乳腺癌根治术后早期疼痛,不影响患者苏醒,不增加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小剂量氯胺酮联合吗啡在妇科开腹患者术后静脉镇痛中的临床效应及副作用的发生率,并探讨氯胺酮的合适剂量。方法将99例在硬膜外麻醉下接受全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M组接受吗啡0.02mg/(kg·h),MK1组接受吗啡0.15mg/(kg·h)+氯胺酮0.04mg/(kg·h),MK2组接受吗啡0.15mg/(kg·h)+氯胺酮0.07mg/(kg·h)静脉术后镇痛治疗。分别于手术结束后6、12、24、36、48h记录疼痛、镇静评分、发生的不良反应(瘙痒、恶心呕吐、精神症状)。结果MK2组的疼痛评分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M组和MK1组在相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P〈0.01),而M组和MK1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之间的镇静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M组中恶心、呕吐、皮肤瘙痒(28.5%)明显高于MF2和MF1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中均未出现具有精神症状的病例。结论小剂量氯胺酮[(0.07mg/(kg·h)]在妇科开腹患者静脉术后镇痛中能够增强吗啡的镇痛作用,减少吗啡的用量,减少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韩洪伟 《大家健康》2016,(12):145-146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七氟醚麻醉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临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于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在该院择期行短小手术的患儿,将其按手术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30例。对照组患儿的麻醉方案为单纯氯胺酮,观察组患儿的麻醉方案为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七氟醚,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结果:T2、T3、T4时观察组患儿的HR以及MAP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23.3%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0.0%,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七氟醚麻醉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平稳,术后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Ro 20-1724对氯胺酮导致幼年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及海马cAMP/PKA-CREB-BDNF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21日龄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n=6),空白对照组(C组),注射生理盐水2 ml,30 min后再注射生理盐水2 ml;氯胺酮组(K组):腹腔注射氯胺酮70 mg·kg^-1,30min后腹腔注射生理眼盐水2ml;氯胺酮+Ro 20-1724组(K+Ro组):腹腔注射氯胺酮70 mg·kg^-1,30 min后腹腔注射0.5 mg·kg^-1 Ro20-1724(2ml);氯胺酮+0.1%乙醇组(K+E组):腹腔注射氯胺酮70 mg· kg^-1,30 min后腹腔注射0.1%乙醇(Ro20-1724的溶媒).所有大鼠每天给药1次,连续7d.第8~9天正常饲养.第10~13天采用Morris水迷宫连续4d定位航行实验,记录逃避潜伏期.第14天行空间探索实验,记录单位时间穿越平台次数.行为学测量结束,立即取海马.放射免疫法测量cAMP,Western bolt法测量PKA、p-CREB、BDNF含量.结果 相对于C组,K组逃避潜伏期显著增加,(P<0.01);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P<0.01).相对于K组,K+Ro组逃避潜伏期显著减少(P<0.05,P<0.01.),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增加(P<0.01).相对于C组,K组大鼠海马CA1区cAMP、PKA、p-CREB、BDNF含量[(280±31)pmol/mg vs (210±19)pmol/mg,P<0.01];1.32±0.11 vs 1.13±0.12,P<0.01;2.61±0.22 vs 2.03±0.19,P<0.01;1.51±0.14 vs 1.16±0.10,P<0.05)显著下降.相对于K组,K+Ro组cAMP、PKA、p-CREB、BDNF含量[(210±19)pmol/mg vs (240±27)pmol/mg,P<0.05];1.13±0.12 vs 1.28±0.12,P<0.05;2.03±0.19 vs 2.32±0.21,2.32±0.21;1.16±0.10 vs 1.37±0.11,P<0.01).K+Ro组与C组,及K+E组与K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注射Ro 20-1724 0.5mg/kg可显著改善反复氯胺酮麻醉导致的幼年大鼠学习记忆障碍,cAMP/PKA-CREB-BDNF信号通路的激活参与了Ro 20-1724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脂联素、内脂素的影响.方法 对新诊断的49例T2DM患者(T2DM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及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比较2组治疗前及T2DM组经吡格列酮治疗12周后空腹血清脂联素、内脂素的水平.结果 T2DM组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脂联素水平下降[(6.4±1.1)mg·L-1 vs (12.3±2.8)mg·L-1,P<0.01],内脂素水平升高[(36.2±10.6)μg·L-1 vs (13.5±9.2)μg·L-1,P<0.01];治疗后T2DM组与治疗前比较,脂联素明显升高[(9.1±1.4)mg·L-1 vs (6.4±1.1)mg·L-1,P<0.05],而内脂素无明显变化[(34.5 ±11.4)μg·L-1 vs (36.2±10.6)μg·L-1,fquP>0.05].结论 吡格列酮治疗可改善T2DM所导致的脂联素水平改变,而对内脂素水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 dexmedetomidine )复合氯胺酮( ketamine )用于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择择期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40例,随机分为2组:K组氯胺酮组,DK组右美托咪啶复合氯胺酮组。分别在麻醉诱导时给予氯胺酮0.5mg/kg(D组),氯胺酮0.5 mg/kg+右美托咪啶0.5ug/kg(DK组),记录患儿诱导即刻(T0)、诱导后10min (T1)、诱导后20min(T2)、诱导后30min(T3)、拔除喉罩即刻(T4)时的HR、MAP,患儿苏醒时间(麻醉结束到呼唤睁眼时间),术后2h内躁动发生情况,以及恶心、呕吐、支气管痉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T0、T3时间点两组间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4时间点HR、MAP比较,DK组低于K组(P <0.05)。两组患儿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K组躁动评分及恶心、呕吐、呼吸抑制、支气管痉挛等不良反应低于K组(P <0.05)。结论:氯胺酮复合右美托咪啶用于小儿疝气手术可降低术后躁动及恶心、呕吐和支气管痉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王立功  杨晓凌 《甘肃医药》2013,(11):832-834
目的:观察地佐辛对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敏化的干预效应.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n=30):小剂量瑞芬太尼0.1μg·kg-1 ·min-1维持组(LR组);大剂量瑞芬太尼0.4μg·kg-1 ·min-1维持组(HR组);大剂量瑞芬太尼0.4μg·kg-1·min-1维持,待手术准备取胆囊时静注地佐辛0.05mg· kg-1(HRD组).记录患者拔管后2、4、8hVAS评分;拔管后4h内主动要求镇痛人数;测定麻醉诱导前30min(T0)、术毕即刻(T1)、术毕4h(T2)、术毕8h(T3)、术毕24h(T4)血浆IL-6浓度;结果:拔管后2、4h时HR组VAS评分显著高于LR组和HRD组(P<0.01),拔管后8h时HR组和HRD组VAS评分显著高于LR组(P<0.05);HR组要求镇痛的人数显著增多;与T0时比较,三组T1~T4血浆IL-6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在T1~T2时,HR组与其它二组比较血浆IL-6浓度明显升高(P<0.05),在T3时,与LR组比较,其余二组血浆IL-6浓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地佐辛可有效地干预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敏化,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对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心肺转流(CPB)后脑损伤是否具有减轻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40例择期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氯胺酮组(n=20)和对照组(n=20)。氯胺酮组于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射氯胺酮0.5mg/kg,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CPB前(T2),CPB后30min(T3),CPB结束时(T4),CPB结束后4h(T5),CPB结束后24h(T6),采取颈内静脉血,用酶联免疫法(ELLSA)检测血浆S100β蛋白的含量,放射免疫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记录术前1d和术后3d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并进行脑功能临床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T3,T4,T5 S100β蛋白水平均高于T1,与对照组相比,氯胺酮组在T3,T4,T5血浆S100β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T3,T4,T5,T6 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T1,与对照组相比,氯胺酮组在T3,T4,T5血浆TNF-α、IL-6含量显著降低(P<0.05)。氯胺酮组术后3d 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认知功能下降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能减轻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心肺转流后的脑损伤,抑制心肺转流诱导的过度炎症反应可能是其部分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异丙酚和氯胺酮持续静脉端输注对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脑损伤的保护效应.方法 将择期行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为对照组,B组和C组为实验组,A组常规CPB,不行氯胺酮/异丙酚持续静脉端输注,B组在CPB期间氯胺酮/异丙酚1∶1混合1 mg/(kg·h)微泵持续静脉端输注,C组在CPB期间氯胺酮/异丙酚1∶1混合2 mg/(kg·h)微泵持续静脉端输注.常规低温体外循环麻醉处理,维持循环稳定.所有病例均在麻醉诱导后(TS1),CPB结束后1 h(TS2)、24h(TS3)、48 h(TS4)四个时点各取颈内静脉血3 mL备检S1001β蛋白;在麻醉诱导后(TN1),CPB结束后24 h(TN2)、48 h(TN3)、72 h(TN4)各取颈内静脉血3 mL备检神经元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与NSE均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所有病例均在麻醉诱导后(T1)、CPB开始后5 min(T2)、CPB低温稳定期鼻咽温(28~32℃)(T3)、复温至鼻咽温34℃(T4)及停CPB后5 min(T5)5个时点取颈内静脉血测定颈内静脉氧饱和度(SjvO2).结果 所有患者的血清S100β蛋白值均在TS2升高,TS3回至基础值;血清NSE值均在TN2后升高,TN4回复基础值.与A组比较,B组和C组TS2的血清S100β蛋白值[(3.97±0.65)、(2.78±0.10)μg/L]及TN2的血清NSE值[(9.73±1.57)、(8.36±1.67)μg/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C组与B组相比,患者TS2血清S100β蛋白及TN2血清NSE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例患者SjvO2在T2-3升高,T4时轻度降低,T5回复基础值.A组与B、C组比较,T3[B组:(88.7±6.2)%;C组:(89.8±7.5)%]、T4[B组:(67.6±3.9)%;C组:(69.3±4.3)%]SjvO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时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永久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结论 CPB期间产生可逆性脑损伤,异丙酚/氯胺酮持续静脉端输注能减轻CPB的脑损伤程度,同时可改善CPB期间脑氧供需失衡,且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观察异丙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在人工流产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ASAI-Ⅱ级拟行人工流产手术早孕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异丙酚组(P组)和氯胺酮组(K组),每组50例,P组:单纯缓慢静脉推注异丙酚2.5mg/kg;K组:静脉缓慢推注氯胺酮0.15mg/kg,缓慢静脉推注异丙酚1.5mg/kg。结果各组手术方式、患者年龄、体重、妊娠时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P组麻醉后2min与麻醉前MAP、HR、SPO2相比均下降(P〈0.05)。K组苏醒时间稍长,但离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中流泪K组明显少于P组(P〈0.05),而术中知晓、术中疼痛、术后腹痛、恶心、呕吐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异丙酚加用小剂量氯胺酮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采用异丙酚。  相似文献   

18.
吴育  徐桂萍  石文剑  伍湘伊 《西部医学》2010,22(7):1211-1213
目的探讨氯胺酮超前镇痛对围术期血浆内血管紧张素Ⅱ(AⅡ)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影响。方法 56例择期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和超前镇痛组(Ⅱ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诱导前10分钟静脉推注氯胺酮0.5mg/kg,术中给予氯胺酮0.25 mg/kg/h持续泵入。两组患者于麻醉前(T1)、手术缝皮时(T2)、术毕24小时(T3)分别抽取静脉血6ml测血浆血管紧张素AⅡ含量和血清白细胞介素-2含量。于手术结束后4、12、24和48 h分别观察术后镇痛情况及不良反应,同时记录两组患者静脉镇痛泵首次触发时间,按压有效进药次数和芬太尼总量。结果Ⅱ组AⅡ较Ⅰ组在三个时间点均降低,且在T2点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Ⅱ在T2、T3时间点较T1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麻醉前比较,两组患者各时点血清IL-2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与Ⅰ组各时点相比血清IL-2水平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VAS评分,Ⅱ组较Ⅰ组在术后4、12、24和48 h各个时点均降低,且在术后4、12和48 h三个时间点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术后PCIA泵的使用Ⅱ组与Ⅰ组首次触发时间、按压有效进药次数、芬太尼总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胺酮超前镇痛能够抑制围术期AⅡ值升高,提高IL-2水平,有效控制围术期应激反应,减轻由于手术创伤及术后疼痛导致的免疫抑制状态。同时可明显增强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9.
杨志刚  张志新  李振东 《海南医学》2013,24(22):3336-3338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的肺氧合功能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4例为研究对象,按就诊号奇偶数平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所选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且于右外侧小切口方式下矫治缺损.研究组给予乌司他丁1.5万U/kg治疗,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替代.分别于转机前(T0)、体外循环停止即刻(T1)、体外循环停止后2 h(T2)及24 h(T3)对患儿进行动脉血收集,检测血IL-6、CRP水平及患者的氧合指数(PaO2/FIO2%)、二氧化碳分压值(PaC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D02)].结果两组患者的CRP水平在T3时间点较T0时均出现显著升高(P<0.05),且在T3时间点时研究组的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IL-6水平随T0、T1、T2时间点显著升高(P<0.05),但在T3时间点时显著降低(P<0.05),且在T1、T2、T3时间点,研究组的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2时间点时两组患儿的PaO2/FIO2%、P(A-a)DO2显著高于T1时间点(P<0.05).而在T1、T2、T3时间点,研究组的PaO2FIO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其P(A-a)DO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乌司他丁能够很好地抑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接受体外循环期间CRP、IL-6水平的过度释放,明显改善患儿体外循环后的肺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氯胺酮对围术期血浆β-内腓肽(β-EP)和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分泌的影响。方法选择46例拟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常规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氯胺酮组23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诱导前10min静脉推注氯胺酮0.5mg/kg,术中给予氯胺酮0.25mg/kg,持续泵入。两组患者分别于麻醉前(T1)、切皮即刻(T2)、术毕即刻(T3)、术毕24h(T4)采血,用放免法检测血浆β-内啡肽(β-EP)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L-2水平。患者入手术室后连续监测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记录T1、T2、T3及T4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手术结束后,连接静脉镇痛泵(芬太尼15μg·kg-1·100mL-1)持续背景量2mL/h,单次追加输注量2mL,锁定时间15min,于手术结束后4、12、24、48h分别观察术后镇痛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1)两组患者麻醉前与麻醉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在T1、T2、T3及T4各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氯胺酮组T2、T3及T4时间点上血浆β-E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血清IL-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与麻醉前相比,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浆β-EP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清IL-2水平明显升高(P<0.05);(3)氯胺酮组较对照组在术后4、12、24h及48hVAS疼痛评分均降低(P<0.05);(4)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触发时间、按压有效进药次数、芬太尼总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氯胺酮组恶心呕吐、尿潴留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胺酮可更好地减少由于疼痛引起的内源性β-EP释放,提高IL-2水平,减轻由于手术创伤及术后疼痛导致的应激反应和免疫抑制状态,有效降低围术期应激反应,增强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