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道蛔虫病属祖国医学“虫症“的范畴,是蛔虫妄动,钻入胆腑,使胆气下降,而引起的右上腹阵发性剧痛的蛔厥症.笔者运用自拟胆道驱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病89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3.
胆道蛔虫病,在农村中较为常见,笔者以自拟驱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病,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现小结如下:一般情况根据我院58例胆道蛔虫病病史分析,发病年龄以学龄儿童为多见(6~12岁),约占50%,其次青壮年约占40%,中老年约占10%,婴幼儿比较少见,性别无甚差异,58例病史中,多伴有肠蛔虫病史.诊断主要依据;1.有特殊性的腹痛症状;2.检查右上腹部剑突下有固定性压痛;3.既往有排蛔史;  相似文献   

4.
胆道蛔虫病 ,是外科急腹症之一。以突然阵发性右上腹钻顶样疼痛或绞痛为特征 ,似属中医“蛔厥”范畴。笔者十余年来通过反复实践 ,运用自拟“利胆驱蛔汤”治疗本病 86例 ,止痛迅速 ,疗效可靠 ,今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从 1 989年 1 0月~ 2 0 0 2年 1 1月观察治疗胆道蛔虫病 86例 ,男 47例 ,女 3 9例 ;年龄 1 3~ 5 8岁 ;单纯胆道蛔虫病 75例 ,并发胆系感染者 1 1例。临床表现 :右上腹钻顶样剧痛或绞痛 ,呈阵发性 ,痛向右胁及肩部放射。大汗淋漓 ,辗转不安 ,伴有恶心呕吐或吐蛔 ,剑突下压痛拒按 ,腹部柔软 ,四肢厥冷 ,面色苍白 ,脉象沉弦或…  相似文献   

5.
1 临床资料 应用本方治疗45例,男19例,女26例;年龄最大21岁,最小5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7d;反复发作者39例,首次发作者6例,均有服用止痛药缓解史,未系统入院治疗。  相似文献   

6.
自1990年以来,自拟安蛔驱蛔汤为主,治疗小儿蛔虫病28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28例中,胆道蛔虫8例,肠道蛔虫20例;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5~14岁;住院10例,门诊18例;病程最短2天,最长1例肠道蛔虫病达半年之久。2诊断标准胆道蛔虫病:(1)突发的阵发性剧烈腹痛,过后如常或缓解;(2)右上腹或剑突下局限性压痛;(3)B超可见胆管扩张或线状回声。肠蛔虫病:(1)上腹至脐周疼痛,反复发作,应用解痉止痛药不满意;(2)腹部可触及条索状物;(3)唇内可见粟粒大小灰白点。上述标准,每病只要具备其中二项即可诊断。3方药组成及用法方药:乌梅9g、川椒5g、…  相似文献   

7.
邓银飞 《四川中医》2002,20(5):45-46
西医之胆道蛔虫病属于中医的蛔厥证,其辨证施治多宗《伤寒论》之厥阴篇中上热下寒证,选方用药多以乌梅丸化裁为主,对病机属伤津损液,阴血暗耗所致者,作者拟酸甘化阴以生津,柔肝缓急以和胃,解痉止痛以利胆的养阴安蛔汤治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胆道蛔虫病,中医称为蛔厥,是农村的常见病。作者应用自拟的胆道驱蛔方治疗胆道蛔虫病100例,可在疼痛时服用,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患者中男33例,女67例;农民50例,工人31例,其它19例;10岁以下25例,11~20岁22例,21~30岁17例,31~40岁19例,41~50岁11例,51岁以上6例;上腹痛100例,恶心呕吐63例,吐蛔27例,粪检有蛔虫卵70例。  相似文献   

9.
10.
大黄乌梅驱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症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道蛔虫症系属祖国医学"蛔厥"范畴,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近年来笔者自拟大黄乌梅驱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陈作友 《陕西中医》1997,18(1):10-10
采用自拟乌贯汤(乌梅、贯众、白芍、柴胡、川楝子等),配合西药驱虫等治疗胆道蛔虫病100例,总有效率98%。提示本方法具有解痉止痛、利胆退热、抗菌驱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50例胆道蛔虫病的治疗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150例胆道蛔虫病患者分为3组,各50例,A组用乌梅汤和电针足三里治疗,B组用驱蛔止痛汤和电针足三里治疗,C组单纯西药治疗,3组均同时配服同等量的驱蛔灵,结果:A,B组驱蛔效果优于C组,且不良反应低于C组,止痛平均时间短于C组,止痛平均时间短于C组,表明中药和电针足三里治疗对胆道蛔虫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肖勤 《江西中医药》2000,31(5):26-26
我院 1 994年至 1 998年用中药驱蛔止痛汤治疗胆道蛔虫症 68例 ,均获良好效果 ,一般服用 2剂后病情即可缓解 ,现简要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68例均属急诊住院病人 ,其中男性 1 7例 ,女性 5 1例 ;年龄最大 62岁 ,最小1 1岁 ,40岁以下 5 3例 ,以青年女性居多 ;住院天数最长 8d,最短 1 d,平均住院 3 .5 d。本组病情大致相似 ,临床都有上腹部剑突右下方阵发性剧烈绞痛或钻顶样痛 ,但腹部平坦、柔软 ,压痛轻 ,无反跳痛 ,疼痛间歇期则如常人等典型的胆道蛔虫症症状与体征 ,3例为非典型病例 ,所有病例均经 B超检查确诊 ,疗效由 B超复查验证。2 …  相似文献   

14.
15.
大柴胡汤治疗胆道蛔虫病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义玲 《四川中医》2002,20(1):39-39
用大柴胡汤治疗20例经西医治疗无效的胆道蛔虫病,结果治愈18例,无效2例,提示;中西医互补可明显提高胆道蛔虫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自1996年1月至2001年12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胆道蛔虫病35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68例患者,均经B超检查结合症状、体征确诊。病程1天至半年。所有病例均出现过阵发性上腹部或剑突下钻顶样痛或胀痛。既往有明确肠道蛔虫病史者35例,疼痛发作时伴恶心、呕吐者38例,伴轻度发热者8例,伴轻度黄疸者4例。6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其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6岁~78岁,平均31岁;蛔虫位于胆总管中上段者21例,胆总管下段9例,肝外胆管5例。对照组33例,其中男性16例,女17例;年龄8~72岁,平均35岁;蛔虫位于胆…  相似文献   

17.
将 15 0例胆道蛔虫病患者分为 3组 ,各 5 0例 ,A组用乌梅汤和电针足三里治疗 ,B组用驱蛔止痛汤和电针足三里治疗 ,C组单纯西药治疗 ,3组均同时配服同等量的驱蛔灵。结果A、B组驱蛔效果优于C组 ,且不良反应低于C组 ,止痛平均时间短于C组。表明中药和电针足三里治疗对胆道蛔虫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笔者以通下法拟行气通滞汤治疗胆道蛔虫病21例,收到很好效果,现报道于下:临床资料 21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6至54岁;病程2天至7年;其中急性发作11例,呕吐剧烈、吐蛔者7例,有昏厥史者1例.14例病人经 B 超检查助诊,其中11人伴有不同程度胆囊炎.治疗方法 1.行气通滞汤基本方:枳壳20克,木香、川朴各12克,使君子30克,大黄(后下)、芒硝(冲服)各9克。一日一剂,水煎服.2.加减:痛剧者加元胡12克,伴见胆囊炎者加茵陈30克、柴胡15克,呕吐甚者加竹茹、半夏各10克,消化不良者加焦三仙各20克,昏厥者强刺激人中,十宣、及涌泉穴.  相似文献   

19.
大柴胡汤治疗胆道蛔虫病3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于1987-1993年应用大柴胡汤治疗胆道蛔虫病32例。结果治愈29例,有效1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90.63%,总有效率为93.75%,治愈者平均服药15天。观察到大柴胡汤具有消炎止痛、利胆排蛔的作用。认为胆道蛔虫病的治疗,不能满足于症状的消失,而应注重虫体的排出,以减少或杜绝形成胆道结石等并发症而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小儿胆道蛔虫症是小儿科的一种较常见急症 ,自 1991年以来笔者采用安蛔汤治疗本病 32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2例中 ,男 10例 ,女 2 2例 ;年龄 6~ 13岁 ;病程 1~ 7天。诊断标准 :上腹部阵发性疼痛 ,或汗出肢冷 ,或呕吐、吐蛔 ,或大便排蛔 ,时发时止 ;大便虫卵检查提示蛔虫卵阳性 ;B超提示胆道蛔虫。2 治疗方法 自拟安蛔汤 ,由乌梅、茵陈、大黄、黄柏、川椒、川楝子、干姜、党参、当归、枳壳、甘草各 6~ 10 g,肉桂 1~ 3g组成。每日 1剂 ,水煎 2次 ,早、中、晚各服 1次 ;治疗期间忌食荤腥油腻之物。3 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