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回顾性心电编辑技术在心律不齐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3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过程中出现心律不齐的患者,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重建图像,需要心电编辑的使用插入、忽略、删除、R波偏移4种方法对其进行心电编辑.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冠状动脉分段原则,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分别对无需编辑组、需要编辑组中的心电编辑前后冠状动脉各段成像质量进行评分(1~4分).结果 无需心电编辑组的图像质量总评分为3.42±0.20.需要心电编辑组编辑前的图像质量评分为2.39±0.37,编辑后为3.22±0.24;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评分及各个节段心电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心电编辑可明显减少甚至消除心律不齐导致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伪影,改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2.
双源CT冠脉成像中心律不齐的处理方法——心电编辑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电编辑技术在双源CT冠脉成像心律不齐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心律不齐影像53例(窦性心律不齐34例,早搏19例)。按心率波动范围分组,评价影像节段质量。对于影像节段显示为Ⅲ,Ⅳ级影像者进行心电编辑处理,比较编辑前后影像节段评级的变化。结果窦性心律不齐编辑前Ⅲ,Ⅳ级影像比例46.5%,编辑后下降到21.2%;早搏编辑前Ⅲ,Ⅳ级影像比例50.4%,编辑后下降到17.5%;心率波动范围越大,编辑后影像质量改善越明显。结论心电编辑技术可部分改善心律不齐影像的质量,对于严重心律不齐者,心电编辑效果不佳,属检查禁忌。  相似文献   

3.
目的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是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ophy angiography,CTA)中应用的新技术。文中旨在探讨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经验。方法自2010年7月至2011年3月,56例冠心病患者纳入研究,进行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将患者分为2组,A组患者心率平均≤75次/min,选择70%期相进行扫描;B组患者心率平均>80次/min,选择40%期相进行扫描。2组注射对比剂为80~90 ml。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医师利用双盲法以4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评分,对冠状动脉3个主要分支即右侧冠状动脉、左侧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血管成像质量进行评分,并记录辐射剂量。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比较2组间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56例患者共纳入分析的血管为168支,共有156支(92.9%)冠状动脉满足影像诊断要求。其中A组30例患者90支血管,其中4支(4.44%)冠状动脉不能评价;B组26例患者共计78支血管,其中8支(10.3%)血管不能评价;在A、B 2组各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对照,2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辐射剂量(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均值(17.28±0.45)mGy,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2.84±0.08)mSv,其中A组CTDIvol均值(17.38±0.73)mGy、ED(2.90±0.13)mSv;B组CTDIvol均值(17.17±0.47)mGy,ED(2.77±0.09)mSv。结论采用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成像,按照平均心率≤75次/min,选择70%期相进行自适应前瞻性扫描,平均心率>80次/min,选择40%期相进行自适应前瞻性扫描的原则,可得到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冠状动脉图像,并大大降低了患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郭宇 《中外医疗》2013,(18):185-186
目的探讨心电编辑技术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12月—2013年2月60例临床诊断为心律不齐患者在该院行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和后处理重组技术对图像进行编辑,对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选60例患者均顺利地完成了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扫描,无不良反应。对编辑前后600段冠状动脉图像进行质量评分。同区段编辑前后在图像质量上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心电编辑技术能够明显提高心律不齐患者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CTA)及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对11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双源CT冠脉成像,其中65例与常规颈动脉血管造影(CAG)成像作对比。结果CTA显示205支冠状动脉正常,55支狭窄≥50%,CAG显示203支正常,57支狭窄≥50%;双源CT显示冠状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7%、97.5%。结论双源CT对冠状动脉狭窄≥50%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作为无创性检查,是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28层双源CT大螺距扫描模式下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准确性及辐射剂量。 方法: 123例怀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技术(序列扫描组,n=58)与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技术(大螺距扫描组,n=65);2名有经验的放射医师,利用双盲法、以5分法评定系统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进行评分,计算2名医师评价图像质量的一致性,并对辐射剂量进行分析。以DSA为金标准,评价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 123例患者,1 920段(97.6%)冠状动脉节段可满足影像学评价;序列扫描组和大螺距扫描组满足影像学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分别为98.1%(910/928)和97.1%(1 010/1 04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0,P=0.867);123例患者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均分为(4.7±0.8)分;其中序列扫描组冠状动脉均分(4.7±0.7)与大螺距扫描组冠状动脉均分(4.6±0.9)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3,P=0.548);2名评价者之间的Kappa值为0.799(P<0.01)。大螺距扫描组的有效剂量为(1.08±0.11)mSv,明显低于序列扫描组(2.26±0.49)mSv,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42,P=0.000);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分支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序列扫描组:97.6%、97.5%,大螺距扫描组:98.1%、96.5%。 结论: 在低心率及律齐人群中,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及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及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均较高,但大螺距扫描技术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心电编辑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40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具有严重的重组伪影,心律失常,给诊断带来极大的影响.对比常规CT心电编辑重组影像质量,按照节段实际呈现状况确定伪影是否存在,划分成像质量等级.分析心电编辑技术的应用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影响.结果 40例患者心电编辑之前,冠状劝脉总数为527段,其中图像质量Ⅰ级有131节段,占比24.86%;Ⅱ级有163节段,占比30.93%;Ⅲ级有119节段,占比22.58%;Ⅳ级有114节段,占比21.63%.心电编辑之后,冠状动脉总数532段.其中图像质量Ⅰ级有443节段,占比83.27%;Ⅱ级有67节段,占比12.59%;Ⅲ级有9节段,占比1.69%;Ⅳ级有13节段,占比2.44%.心电编辑前,图像质量与确诊要求相一致的一共有413段,占比78.36%.心电编辑后,图像质量图像质量与确诊要求相一致的一共有519段,占比97.55%.冠状动脉节段影响显示优良的共有510段,占比95.86%.结果发现,心电编辑前后,冠状动脉各段影像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P<0.05).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心电编辑技术的应用,可改善多数患者异常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心电编辑技术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检查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与心电编辑技术、后处理工作结合编辑重组,对编辑前后图像的质量进行评分,观察图像质量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实施了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扫描,且无不良反应出现。编辑前与编辑后图像质量评分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应用当中采取心电编辑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冠状动脉图像的而质量,同时获得较好诊断效果,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急性胸痛患者给予双源CT检查的诊断价值、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30例急性胸痛患者进行观察,对所有患者给予双源CT检查(检查部位:胸部血管、心脏)。以血管造影结果为参照标准,观察双源CT对急性胸痛的诊断、鉴别价值。结果双源CT能迅速显示胸部血管及结构,其中68例为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合并急性心肌梗死13例,冠状动脉夹层3例)、27例为肺动脉栓塞、19例为胸主动脉夹层、5例为动脉瘤、4例为壁间血肿;与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具有一致性。结论双源CT检查对肺动脉、冠状动脉、心脏结构成像清晰,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对机体无创伤,对急性胸痛的病因、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与冠状动脉造影影像比较。方法72例临床疑似和诊断冠心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共分析了72例患者的全部血管节段(936个),单支血管病变18例,双支血管病变7例,3支血管病变11例,其中62个节段因图像质量问题无法进行比较,冠状动脉造影共发现117处狭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发现117处狭窄中的96处(占82%),该组研究的敏感性83%,特异性98%,阳性预测值87%,阴性预测值98%。64层螺旋CT对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为90%。结论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作为无创的检查在显示血管近端狭窄和冠状动脉造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血管远端及分支显示不如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1.
心率及重建时相对MS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心率、心律及重建相位窗对MSCT冠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40例16层螺旋CT冠脉造影,经AW4-2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三维容积成像(VR)及血管分析软件等多种方法处理。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随心率、心律的改变有明显的变化,当心率小于70次/min时图像质量好,但扫描时心律变化较明显时成像质量下降。左冠前降支在70%~75%时相显示好,回旋支在60%~70%时相显示较好,右冠状动脉在40%~45%时相显示较好。结论:心率、心律及重建相位窗变化对MSCT冠脉造影图像质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Dual-source CT for Kawasaki disease with coronary artery involvement. Methods:Dual-source CT scans, together with Doppler color echocardi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the evaluation of 16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s comprising 12 typical Kawasaki diseases and 4 atypical Kawasaki diseases. Results :Of the 12 typical Kawasaki disease, 7 cases were normal without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as confirmed by both Dual-source CT scans and Doppler color echocardiography; 4 cases were detected by the both modalities, i.e., both two coronary artery dilatation in 1 case,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 in 2 cases and giant aneurysm with mural thrombus in 1 case; and 1 case clearly showed ectasia of both two coronary middle and distal segment in Dual-source CT but not in Doppler color echocardiography. While, of 4 atypical Kawasaki diseases, 3 cases showed the same result in Dual-source CT and Doppler color echocardiography, and the remaining 1 case was only identified by Dual-source CT but not detected by Doppler color echocardiography. Conclusions: Dual-source CT 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 is a highly accurate and non-invasive technique, which possesses great value in diagnosing and following up of the patient with Kawasaki disease.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MD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以提高冠状动脉成像的质量。方法:对临床拟诊为冠状动脉疾患的483例注射对比剂前心律整齐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心电门控扫描,并对影响成像质量的常见因素(心率、呼吸、重建时相的选择和VRT、MIP、CP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等)进行分析。结果:483例患者中,冠状动脉显示优良者右冠状动脉(RCA)占91.3%,左前降支(LAD)占90.7%,左旋支(LCX)占88.6%。15例因注射对比剂后出现严重心律失常或心动过速致冠状动脉显示极差不能满足诊断。结论:64排螺旋CT对心律整齐,注射对比剂后心率≤70次/分的患者,注意克服各种成像质量因素的影响,一般可以获得较高质量的图像,是无创性筛查冠心病的有效方法,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与冠脉造影的对比,探讨心电图编辑后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的可靠性。材料与方法收集18例在CT冠脉造影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且在一周内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将使用心电编辑功能进行后处理的CT冠脉图像与冠脉造影进行对比。结果心电编辑后的CT冠脉图像与冠脉造影两者在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方面,均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心电图编辑处理后的CT冠脉成像能很好反映冠状动脉的真实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技术方法并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47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和3例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心脏平扫和经肘静脉以3 ml/s的速率注入100 ml对比剂增强扫描,分别进行钙化积分分析和冠状动脉MPR、MIP、VRT三维重建,评价冠状动脉主干和各级分支的显示情况.结果在患者准备充分和扫描技术合理的情况下,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主干和主要分支的显示达到诊断要求.三维重建的图像质量受心脏和呼吸运动、回顾性门控技术选择、扫描参数的设置以及射线硬化效应的影响.结论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和术后复查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在检查中充分准备和训练患者、选择合理的技术参数是获得高质量三维重建图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探测器CT(64MD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6例临床拟诊冠心痛者行64排冠状动脉成像(CTCA)检查,采用多种重建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观察64MDCT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起源、冠脉内斑块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分析影响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因素,并对桥血管和支架通畅性进行观察。结果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前降支重建的最佳时相为75%R-R时相,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为65%R—R时相。以75%的相位窗重建得到容积再现的图像为最佳。64排CTCA对冠状动脉1~3级分支和部分4级分支显示清晰,对变异血管及心肌显示较佳;对冠状动脉内斑块、冠脉狭窄显示较佳;对桥血管及支架通畅和有无再狭窄显示良好。结论64排探测器CTCA可作为冠心病、壁冠状动脉、血管变异及心肌病变的筛选手段及对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复查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十六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Jin ZY  Zhang ZH  Lin SB  Li DJ  Lu JJ  You H  Wang Y  Wang LH  Zhao WM  Mou WB  Zhang LR  Zhu WL  Zhag SY  Ni C  Jia N  Ren H  Yu HQ  Miao Q  Fang Q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3):1150-1155
目的 探讨十六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技术操作要点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64例临床可疑冠心病及5例置入冠状动脉支架的患者进行十六层螺旋CT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用增强扫描重建像行多曲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及容积再现技术(VRT)重建,其中1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作对照。总结CT冠状动脉造影的评价方法和显示情况,分析影响冠状动脉成像的原因。对5例患者置入的7个冠状动脉支架另行垂直切面MPR及MIP重建,并行仿真血管内窥镜重建,观察支架通畅情况。结果 拟订出四步扫描步骤。十六层螺旋CT平扫可测定钙化积分,增强扫描MPR、MIP及VRT重建像能多角度各向同性地显示冠状动脉的所有1级、绝大部分2、3级以及部分4级分支。MPR及MIP图像对冠状动脉分支的显示优于VRT图像。用VRT重建像评价图像质量79.7%(55例)为1级,10.1%(7例)为2级,10.1%为3级。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有主动脉根部造影剂浓度、心率、有无心律不齐和患者屏气情况等。评价10例冠状动脉狭窄情况,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基本相符。7个支架均显示良好,6个支架通畅,1个不通畅。结论 十六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可一次检查完成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和狭窄评价,也可评价支架通畅情况,是一种无创、简便、优良的冠状动脉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8.
曹晓红  陈平  陈树  张敏 《四川医学》2013,(9):1332-1334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双源CT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我院236例老年患者行双源CT检查,依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为三组,分别为冠状动脉病变<50%组,50%≤冠状动脉病变<75%组,冠状动脉病变≥75%组,并依累及血管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对所有入组患者均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血管内中膜厚度(IMT)等指标,对其检查资料进行分析,观察两组的冠脉病变程度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 对IMT、斑块发生率、斑块Crouse积分的比较,冠状动脉病变≥75%组与冠状动脉病变<5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冠脉病变支数组的比较显示,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多,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越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颈动脉病变程度与双源CT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320排CT容积扫描在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可行性及图像质量。方法实验组心律失常29例及对照组心律正常40例行320排CT容积扫描,评价各段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分析心律失常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 69例患者共评价冠状动脉血管754段,心率<65次/min及心率≥65次/min时,心律整齐和心律失常图像质量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律失常患者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具有可行性,心律失常患者可以不作为检查的禁忌征,扩大了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老年退行性瓣膜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同期施行的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2月同期行退行性瓣膜手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老年患者63例,其中男37例,女26例,年龄60~72岁,平均年龄(65±4)岁。退行性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42例,冠心病合并退行性瓣膜病21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瓣膜置换58例,其中双瓣膜置换5例,合并三尖瓣成形术15例,合并带瓣人工血管置换(Bentall)手术1例,合并室壁瘤切除术1例,合并左房血栓清除术2例;合并单瓣膜成形术7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15例,双支16例,多支32例。结果:本组早期病死3例(4.8%),共出现并发症8例(12.7%);患者中2例死于重症感染引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低心排综合征。低心排综合征2例,再次开胸止血3例,呼吸衰竭2例,室颤1例,脑栓塞2例均治愈。手术后随访43例,随访时间1~60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老年患者退行性瓣膜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施行手术效果满意,具有安全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