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炎Ⅰ号对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粘膜影响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炎Ⅰ号对脾虚型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粘膜的影响。【方法】运用胃炎Ⅰ号(党参、茯苓、白术、陈皮、法半夏、砂仁、当归、蒲公英、白芍、珍珠层粉、炙甘草)治疗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并进行治疗前后胃粘膜活检的光镜、电镜观察。【结果】治疗前胃粘膜胃腺有中度以上萎缩者治疗后其萎缩区域43.3%消失,16.7%转为轻度萎缩;治疗前胃粘膜变薄,胃小沟消失,胃腺开口稀疏紊乱者,治疗后36.7%消失的胃小沟重新出现,粘膜变薄现象消失;治疗前胃腺微绒毛呈小肠腺微绒毛样改变的22例患者中有12例胃腺腺腔未再见到肠化生现象,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胃炎Ⅰ号对脾胃气虚型萎缩性胃炎病人胃粘膜具有修复作用,并且有一定的抗肠上皮化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运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胃脘痛120例,分为肝郁气滞、脾胃气虚和阴虚郁热三个证型,分别采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及滋阴清热等方法治疗,总有效率达94.7%.经统计学处理,对肝郁气滞型疗效最好,与脾胃气虚型相比有一定差异,与阴虚郁热型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阴虚郁热型疗效最羞,与脾胃气虚型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
治疗胃痛脾胃气虚证130例临床总结李郑生,郭淑云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45000)指导李振华主题词胃脘痛/中医药疗法,脾气虚/中医药疗法,胃气虚/中医药疗法胃痛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临床观察证实,脾胃气虚的病机在慢性胃痛发病中具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自拟益气健脾饮治疗脾胃气虚型胃脘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给予健脾饮治疗。结果治愈26例,显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结论健脾饮治疗脾胃气虚型胃脘痛,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
急性胃黏膜病变常诱发上消化道出血,如不及时诊治,常出现生命危险,因此迅速鉴别与诊断急性胃粘膜病变患者,并使用合理中医药诊治急性胃粘膜病变患者从而降低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尤为重要。中医认为急性胃粘膜病变属于"胃脘痛"、"反胃"、"呕吐"、"便血"等范畴,与"血证"、"瘀证"等有关[1]。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分析,多由久病之后情志刺激、饮食不节、肝胃不和、脾胃损伤而致,分为胃阴亏虚、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肝胃郁热、瘀血阻络等症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胃脘痛的中医临床证候及四诊信息进行研究。方法收集640例755诊次胃脘痛病例,记录症状、舌象和脉象等临床资料,对临床资料进行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结果胃脘痛临床证候可分为六类:脾胃虚寒、肝气犯胃、湿热中阻、脾胃气虚、痰湿内蕴、瘀血停胃,每一类证候对应贡献率不同的特异的四诊信息。结论胃脘痛有特异的证候分类及四诊信息,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深入研究,对胃脘痛的规范化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能提高辨证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正慢性胃炎是消化内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主要症状有胃脘疼痛,痞满,反酸,嗳气,恶心,纳呆等。根据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肝胃不和为其常见的病机之一。脾胃的收纳运化,中焦气机的升降,有赖于肝之疏泄。若七情郁结,肝木失于疏调,横逆犯胃,气机阻塞,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讨论中医护理应用在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治疗的102例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采用中医护理方法。结果: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及护理后,对2组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的总体精神、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健康指数等生活质量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试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应用在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中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尽早恢复健康,在临床中值得广泛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纤维胃镜是对上消化道疾病进行有效检查方法之一。近几年我院以胃脘痛为研究课题,通过中医的四诊方法及纤维胃镜对胃、十二指肠的诊察,并辅以胃粘膜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从而探讨胃脘痛辨证分型、舌、脉象表现与各类胃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四君子汤的药理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胃纳不佳食少便溏等症。临床应用广泛,近年来药理研究与临床研究有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胆汁返流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其病机主要为素有胃疾日久,脾胃不足,加之手术消耗气血,损伤脉络致脾胃气虚,胃络气滞瘀阻,气机升降失常.疏泄不利,胆气上逆,胃气不降所致。笔者收集门诊及住院例30例,以自拟中药方赭石镇逆汤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10例幽门弯曲菌阳性胃炎和5例幽门弯曲菌阴性胃炎病人的胃窦和胃体部粘膜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幽门弯曲菌位于粘液分泌细胞表面,幽门弯曲菌定居的部位或附近,微绒毛稀疏、变短或消失。上皮细胞内粘液颗粒减少,经治疗清除幽门弯曲菌后,胃粘膜上皮细胞恢复了正常形态,微绒毛较完整,上皮细胞内粘液颗粒增加。提示幽门弯曲菌是慢性胃炎的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13.
对72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胃镜诊断的胃粘膜病变进行了分析,72例均有不同程度食道和(或)胃底静脉曲张。72例中,食道静脉曲张伴胃粘膜病变44例;伴胃溃疡6例;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例。72例中,合并上消化道出血40例,其中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6例,胃粘膜病变出血14例。本文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发生胃粘膜病变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胃脘痛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本病多见于急慢性胃炎、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还包括部分胰腺炎、胆囊炎、胆结石等。祖国医学对于胃脘痛,历代医集中都有记载,《灵枢》“胃胀者,胃脘痛,妨于食,大便难”。《内经》“胃病者,胃膜胀,胃心痛也”。《类证治裁》“脾胃皆属土,而脏腑分焉。胃主纳,脾主运,胃喜凉,脾喜燥。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在治疗胃脘痛上,是按照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皆贵在健运通调。脾胃健旺,气血旺盛,则五脏六腑皆安。倘脾胃受损,气血失调,则百病乃变化而生。临症者,除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胃癌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及其演变规律,为中医药配合胃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病案回顾和文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发现胃癌患者年龄与证候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年龄结构上年龄越大者本虚标实证越明显。病理类型上以腺癌类型较多,腺癌患者中肝胃不和、气滞血瘀、脾胃气虚证出现频次最多。证候分布主要为肝胃不和、气滞血瘀、脾胃气虚等证为主。结论胃癌证候的分布具有一定特点,且与年龄、病理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胃脘痛辨证分型的钡餐X线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80例胃脘痛,辨证属肝胃不和、胃阴虚、胃络瘀血三种证型的X线观察表明,肝胃不和型:胃的张力增高,排空加快;胃阴虚型:胃粘膜皱襞增宽;胃络瘀血型:空腹胃内潴留液增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此次研究是针对胃脘痛中医护理对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护理方案进行探讨。方法采取2015年7月至2017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50例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并将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则对其进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将照中医护理方案对其护理,并比较各组患者护理的有效性。结果观察组护理治疗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82.02%,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对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要比常规护理效果改善许多,患者满意度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本课题组收治流行性出血热(EHF)200余例,发现内伤宿疾对本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都有一定的影响,兹结合病例予以说明,旨在抛砖引玉。胃脘痛患者患 EHF 后,胃脘痛或腹痛表现得尤为突出。恶心,呕吐、腹胀等中焦症状较重,尤以输液后反应明显。就我们临床所见,患者多表现为脾胃虚寒或寒湿犯胃,多见疼痛喜温喜桉,渴喜温饮等.如陈某某,女,素患胃疾,入院即有剑下压痛,病程中腹胀十分明显.梁某某,有胃溃疡病史.症见胃脘、脐部及小腹痛,形寒,口不渴或渴喜温饮,苔薄白而润。证属寒湿阻遇,中焦气机不畅,予香砂平胃散加减而收效.脾胃内伤,中气不足,易感寒湿之邪而成寒湿犯胃之证。虚寒招实寒,内伤诱外感,同气  相似文献   

19.
100例慢性胃炎临床特点与纤维胃镜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纤维胃镜检查,结合胃粘膜活检病理诊断确诊了100例不伴发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慢性胃炎。其中浅表性胃炎83例,萎缩性胃炎17例,结果表明,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学上的病变程度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之间无明显关系。镜下观察胃粘膜,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间有某些相似之处,有时同时存在,从而使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本组不符合率分别为2168%和2941%。故认为内镜检查,结合胃粘膜活检病理诊断应作为慢性胃炎诊断的常规,还对慢性胃炎的病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222例胃粘膜幽门螺旋杆菌检查分析雷自平,嘎勒曾,苏金枝(阿拉善盟医院)为探索胃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1]在本地区的感染与胃粘膜各种组织病理学改变之间的关系,寻找其是否致病的依据,以及了解不同民族胃内HP感染的特点,我们对60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