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伤寒论》药物配伍规律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伤寒论》为方书之祖,历代医家将其药物用于临床,其疗效显著,唐代医家孙思邈运用《伤寒论》中方药施治病家,取得了“行之以来,未有不效”之灵验。近代名医岳美中曾说:“配伍是组织方剂的基础,是前人积累经验的结晶,研究中医临床应以方剂入手,探索其药物配伍规律。”还进一步强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因其理法方药缜密、药少而精、药专力宏,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其中大多数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许多名老中医运用《伤寒论》中的方剂治疗大病、疑难病效若浮桴。甘草在《伤寒论》中运用极其广泛,书中所载112方(不计烧裈散与禹余粮丸),其中70方有甘草,书中原文398条,而含甘草的涉原文137条。《伤寒论》中的甘草运用规律可以指导当今临床甘草的运用。1《伤寒论》中甘草运用种类《伤寒论》70个方剂中配伍有甘草。除甘草汤和桔梗汤中用生甘草外,其余68个方剂中均用炙甘草。《伤寒论》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甘草汤中含生甘草一味药,桔梗汤含桔梗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之方配伍精当 ,效专力宏 ,先人有用之“效如桴鼓”、“覆杯而愈”之誉 ,被尊奉为经方和众方之祖。笔者从医以来 ,喜读伤寒书 ,爱用伤寒方 ,临床上每值病情复杂疑似难辨、常规方药缺乏疗效之际 ,根据《伤寒论》的提示 ,选用相应方药 ,结果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学用伤寒方的体会略述于下 ,以就教于同道。1 明确适用范围遇到哪些疾病应考虑选用伤寒方药 ,取决于对《伤寒论》方药适用范围的理解。对此 ,目前大致存在三种观点 :其一 ,认为《伤寒论》是一部外感病专著 ,与杂病无涉 ,其方药仅适用于外感疾病。其二 ,认为《伤寒论》虽…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以下简称“本书”)在继承《内经·至真要大论》七方的基础上,“博采众方”,结合临床实践,选用中药91味,组成方剂112首。其立法有的放矢,恰合病情;方药简而不杂,结构严密,后人称为方剂之祖,为祖国医学方剂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的方剂配伍,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相辅相成的配伍,组成这类配伍的药物,其性味、功能、趋向基本相同,有互相协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属性偏序表示原理的药物方剂配伍量效群结构图,发现《伤寒论》甘草方药量效关系的相关知识。方法:收集《伤寒论》甘草相关的方剂及条文,进行规范化表达,建立数据库,构建甘草方剂配伍量效群结构图,并从图中进行模式发现,从而整理和研究《伤寒论》甘草方药量效关系的科学内涵。结果:从总述和分述的甘草方剂配伍量效群结构图中,能系统、全面、多层次地展示甘草的方药量效规律。结论:基于数学属性偏序表示原理的群结构知识发现方法能够在已知的中医文献中挖掘对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有价值的知识,为其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现代化传承和拓展提供可鉴之法。  相似文献   

6.
桂枝汤是《伤寒论》群方之冠。鉴于《伤寒论》乃是中医理法方药体系之鼻祖,兹结合桂枝汤浅谈方剂的一般意义,钦望教正。一、方剂主辅佐使配伍的意义方剂的组成,应遵循主(君)辅(臣)佐使配伍的原则,体现“方从法立,以法统方”的精神。方剂的主药是不可缺少的,占主要的成分,居主导地位;辅药协从辅助主药,以加强其治疗作用;而佐使药仅是使方剂发挥全面有效作用的必要补充和合理配合部分,按处方之实际需要而定。所以,《素问·至真重大论》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说明了方剂并不是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伤寒论》治疗下利的遣方用药规律,以期为合理使用经方,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借鉴和指导。方法:整理《伤寒论》中治疗下利的方剂,对“下利”关键词的出现频数,治下利方药使用频数、频率,以及四气五味、脏腑归经进行数据挖掘和统计学处理。结果:《伤寒论》中涉及“下利”相关字词的经文达90条,治下利方剂共30首,药味精简,大多不超过10味,除去猪肤汤方后,一共运用了46种药物。结论:《伤寒论》治下利善用苦辛寒温之品,以脾、胃、肺论治为主,八法之中尤重温法与和法,治脏腑、调气机是治疗下利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桂枝是《伤寒论》中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全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方剂用到桂枝,冠以桂枝为名的方剂就有24个,现将桂枝配伍运用归纳如下: 一、与芍药配伍的应用桂枝辛温,能解肌表,温通卫阳,是治疗“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主要药物,若与酸寒敛阴和营的芍药配伍,更能增强调和营卫之功,使其解表而无大汗之弊,止汗而无敛邪之虞。《医宗金鉴》说:“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意,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伤寒论》中的第一方桂枝汤,就是以桂枝、芍药为主的方剂,除治疗中风表证外,还能治疗“病常自汗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发汗力度不同的仲景方出发,探析《伤寒论》中汗法的获效指征。方法:选取《伤寒论》中发汗代表方剂,分大发汗剂、中发汗剂、小发汗剂3类,从药物配伍、药物用量、所治病证、药后调护等角度,结合《伤寒论》条文进行分析整理。结果:张仲景发汗代表方剂的发汗力度参差不齐,但获效指征均在于求取微汗为宜。结论:《伤寒论》中汗法获效指征均为微汗,临床运用发汗剂时,应避免汗出不足、汗出过度等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从《伤寒论》方剂的药物组成及药物配伍方面,探讨其方证治法中的方剂配伍特点及优势,彰显其用药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中医处方,法度谨严,同一方剂,药物加减,剂量多少,作用迥异,因此,一个方剂是否有效。除了具有严格的组成配伍外,尚与药物的剂量有直接关系。清代王清任说:“药味要紧,份两更要紧,”日人渡边熙说:“汉药之秘,不可告人者,即在药量,”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药之用量,堪为后世楷模,其中有严格的原则性和规律性。以《伤寒论》的半夏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为例,两方半夏、黄芩、人参、黄连、大枣用药相同,不同的则是甘草的用量:前者用量是三两,后者是二两,二方皆用于误下之痞证,但甘草泻  相似文献   

12.
仲景方堪称方书之祖,集中医理法方药之大成,仲景柴胡剂指的是《伤寒论》中以柴胡为主药的一类方剂的统称.以方证分类注解《伤寒论》者,包括《伤寒来苏集》及《伤寒论类方》.笔者近年来受胡希恕先生及汤本求真氏启发影响,临床上,每以经方取效,现就本人学习并运用仲景“柴胡剂”的点滴体会,介绍如下,或许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方剂配伍特点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思华  姜建国 《中医杂志》2003,44(4):305-307
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选药是否合理,配伍是否精当,是方剂是否有效的关键。张仲景医书被后世医家奉为“方书之祖”,其方剂也是后人推崇倍至的“经方”。本文拟就张仲景方的组方特点浅析如下,以期对研究方剂配伍理论和提高临床疗效有所借鉴。1 主攻明确,药少而精《伤寒论》全书113方,共使用89味药物,超过10味药物的方剂仅有2首。《金匮要略》全书205首方剂中,1~6味药组成的方剂有 160首,约占方剂总数的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书中的理法方药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因其丰富的方剂内容被尊称为“方书之祖”。《伤寒论》中有丰富的治疗方法, 从治疗大法到具体治法直至方药应用,层次井然。多种多样的治法既有原则性, 又有灵活性,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张仲景著书运用了依证立法、依法立方、依方立药的法则,因而对症候的诊察、判断和立方用药都十分谨慎,非常运合临床应用。《伤寒论》共收载方剂113方,应用药物82种。笔者在其汤药的众多服法规定中发现,“粥”的应用较为独特。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之所以被誉为“经方”之祖,这与它辨证之准确,立法之严谨,组方之周密,用药之精炼,服药之讲究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在方药的配伍、组合及运用上,其相反配伍用药一法,理义深微,为中医治则及方药配伍学的起源与发展开辟了先河,诚如汪昂在《医方集解·序》中所云:“方之祖始于仲景,后人触类扩而充之,不可计殚。”对此,本文就试从方药配伍之侧,图拟相反配伍用药法在《伤寒论》方中的体现,择其要点,陈管见于下。一、调阴阳,寒热相配人体产生疾病之理,不外乎是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阴阳之盛衰,必形为寒热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量效关系探讨《伤寒论》甘草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系统整理《伤寒论》中含有甘草的条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甘草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经筛选,共纳入含甘草方剂70首,其中2首(2.86%)含生甘草、68首(97.14%)含炙甘草。甘草的单次服用剂量与药味数、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和次数均密切相关(P0.01)。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甘草是否为主药与药味数关系密切(P=0.029)。含炙甘草方剂中炙甘草为非主药48首(73.85%),其单次服用剂量、药味数与炙甘草作为主药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炙甘草与其他药物配伍时,其用量与药味数存在一定规律,为主药时未发现与生姜、大枣、人参配伍。结论从量效关系可以发现《伤寒论》中甘草剂量及其配伍灵活多变、功效广泛,剂量与药味数存在一定规律,可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医经典方剂研究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赛美 《国医论坛》1999,14(5):41-44
“经方”,专指汉方医家张仲景创制的方剂,以其配伍严谨,用药精炼,疗效确切,适应性强而被誉为“医方之祖”。而经典方剂,则因其为中医经典医著《伤寒论》、《金匾要略》、《温病学》所载而获其名。其理法方药一线贯通,或病证结合,或汤方证一体,是《伤寒论》、《金鹰要略》、《温病学》的显著特点,也是三门课程合而为一,成为当今“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依据之一。加强经典方剂研究不仅能深入揭示张仲景、吴胡通、叶天土、薛生白等著名医家制方之蕴义,从微观上阐释六经、脏四、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实质,促进学科学术发展,而且…  相似文献   

18.
古文献痿病方药关联规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收集、整理古代医家在治疗痿病上选用的方药,探讨其常用复方中药物配伍规律,为中医药临床治疗痿病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从大型电子丛书《中华医典》以及《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记载的方剂类古籍中翻阅确定并整理出古代治疗痿病的方药,将方药相关数据规范化并建立数据库,采用计算机技术、统计学和数据挖掘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出痿病方药的配伍规律。结果:本研究搜集古医籍中治疗痿病的方剂共765条,经过筛选,符合标准的条文627条,用药总频数9 708次,涉及中药共494味,共挖掘出7条主治痿病复方配伍,34条主治软瘫方药配伍,79条主治硬瘫方药配伍。结论:痿病的组方多在"益气、养血、祛风、除湿、通经、活络"中变构,其中软硬瘫各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五味入五脏"理论在《伤寒论》中的运用。方法:总结《伤寒论》中能够体现"五味入五脏"组方理论的方剂,并结合临床实际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张仲景运用"五味入五脏"理论的规律:1)使用厚味药物;2)方剂中厚味药物的剂量较大,或种类较多;3)运用时必须结合临床实际。结论:"五味入五脏"理论作为一种临床配伍用药技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需要正确理解运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部分方剂的比较分析,总结出经方配伍的一些规律,进一步探讨方剂学基础理论的相关问题,如方药证配伍与病证间的关系,发现了方剂因某一因素的变化而效用发生改变的活泼变化特点。旨在为方剂学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提高经方临床运用时的灵活性和准确性,亦可为创制新方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