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自1986年造影剂首次被Matsuda应用于肝脏超声检查以来,转移性肝癌的检出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治疗,在国外已常规应用于恶性肿瘤病人的检测,国内目前也做了大量这方面的工作,现就超声造影在转移性肝癌的研究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超声造影在转移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转移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62例转移性肝癌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点。结果超声造影较常规超声新发现病灶68个,其中位于膈下、肝圆韧带旁的新病灶24个,占35%;直径小于10mm的新病灶38个,占56%。门脉相团块周边环状增强为转移性肝癌的特征性表现。结论超声造影较常规超声大大提高肝内转移病灶的检出率,尤其是位于超声扫查盲区的病灶及直径小于10mm的病灶,可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Sonazoid超声造影(CEUS)在转移性肝癌(MLC)化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经临床确诊并拟行化疗的MLC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于化疗前、化疗2个疗程后行增强CT/增强MRI及Sonazoid CEUS检查。根据改良版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对化疗疗效进行评估,其中有效组10例,无效组20例,比较两组化疗前、后造影剂未到达时的基本强度(BI)、始增时间(AT)、造影剂上升斜率(AS)、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以及化疗前、后上述各定量参数差值(ΔBI、ΔAT、ΔAS、ΔTTP、ΔPI、ΔAUC)。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化疗前、后各定量参数差值评估MLC化疗疗效的效能。结果 无效组与有效组化疗前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化疗后有效组仅AUC明显低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化疗前、后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效组化疗后BI、PI、AUC均较化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T、TTP、AS化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效组与无效组ΔBI、ΔPI及ΔA...  相似文献   

4.
超声在诊断转移性肝癌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超声对转移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和转移性肿块声像图特征。方法 常规对我院住院的178例转移性肝癌进行检查。结果 超声检出肝内转移性病灶174例,其中肝左叶16例,右叶64例,肝双叶94例。共检出肿块669个。转移性肝癌以侵犯肝双叶并以多个结节存在为多。超声可检出〈1cm大小的结节,但以1~4.9cm的肿块为多,共140例,占80.46%(140/174)。肿块回声特征与原发性肿瘤病种有关,呈多样性,但以低回声型为多,占112例,达64.37%(112/174)。对转移性肝癌超声检出率为97.75%(174/178)。超声与CT、MRI检查对比,显示CT、MRI检出率略高,可达到98.11%〈104/106)、98.61%(71/72),超声检出率较以上两项影像检查略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超声检查对转移性肝癌诊断准确性较高,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转移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造影剂SonoVue,对30例转移性肝癌结节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57.8±11.5)岁;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观察造影增强特征,并与增强CT/增强MRI、病理学检查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超声造影对转移性肝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价值和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93.8%、100%、99.2%、100%、99.1%.增强CT/MR对转移性肝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价值和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75%、99%、95%、92.3%、96.3%.对超声造影和增强CT/MRI诊断结果进行Fisher's χ2检验,得P=0.254,故两者对转移性肝癌诊断统计学上无差异.结论 超声造影能提高超声对转移性肝癌的诊断水平,对转移性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在对转移性肝癌的诊断率上与增强CT/MRI相当.  相似文献   

6.
超声造影在肝癌射频消融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肝癌射频消融(RFA)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91 例肝癌患者在 RFA 治疗前后接受了 CEUS 检查,分别对 CEUS 在 RFA 治疗前、治疗过程中、治疗后的作用进行评价.以3个月以上的影像学检查及肿瘤标志物随访或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作为最终诊断.结果 RFA 前:91 例 114 枚肝癌病灶中 109(95.6%)枚 CEUS 可清晰显示边界;CEUS 测量病灶平均最大直径、面积与常规超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US 对荷瘤血管的检出率为 61.4%.RFA 过程中:1枚常规超声未能显示的病灶在 CEUS 引导下完成 RFA 治疗;4枚病灶 RFA 后即刻 CEUS 发现残留,CEUS 引导下完成补充治疗.RFA后:88例获得随访,其中 49 例接受了同期的 CECT,CEUS 和 CECT 评价 RFA 治疗后病灶残留复发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 在肝癌 RFA 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转移性肝癌超声造影特征性表现并确立临床价值.方法 127例转移性肝癌中194个占位性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与增强CT、病理对比分析.结果 (1) 194个占位性病灶经病理证实转移癌灶173个,良性病灶21个.超声造影前检出癌灶124个,造影后检出癌灶171个,增强CT检出癌灶168个(假阳性1个).超声造影后癌灶检出率明显高于造影前,优于增强CT.(2)超声造影新检出癌灶主要为长径<1.0 cm微小病灶95.7% (45/47).(3)转移癌灶超声造影特征性表现:动脉期89.6% (155/173)周边环状凸起样或稀疏状快速填充,9.2% (16/173)整体快速填充;95.9% (166/173)动脉期迅速廓清,2.9% (5/173)门脉中晚期或实质期缓慢廓清;1.2% (2/173)未见明确填充与廓清.(4)超声造影、增强CT与病理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8.8% (171/173)、100% (21/21)、98.9% (192/194)和96.5% (167/173)、95.2% (20/21)、96.4% (187/194);两者诊断的准确度均较好(Az>0.9),95%可信区间(CI)为0.994~0.959.结论 超声造影对转移性肝癌的诊断与鉴别对临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原发性肝癌滋养动脉检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超声造影技术对7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检查,观察肿块滋养动脉供血情况,并与超声彩色多普勒进行比较。同时运用超声造影对肿块滋养动脉的供血方式及内径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超声造影技术对肿块滋养动脉检出率(94.4%)明显高于彩色多普勒(52.8%)(P〈0.05)。超声造影技术可将滋养动脉分为包绕型和分支型两型,分型的准确性为93.3%。随着肿块直径的增大,滋养动脉内径也常随之增大(P〈0.05)。结论超声造影技术能较好地显示原发性肝癌的滋养动脉,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靶向超声造影剂Sonazoid在转移性肝癌(MLC)化学药物治疗疗效评估中的应有价值。方法:经临床确诊并拟行化学药物治疗的MLC患者30例。所有患者化疗前、化疗2个疗程后均行增强CT/增强MRI(CECT/CEMRI)及超声造影(CEUS)检查。多发病灶则选取最大的病灶进行CEUS观察。对化疗前病灶、正常肝组织CEUS时间强度曲线(TIC)各定量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的参数包括:始增时间(AT)、造影剂未到达时的基本强度(BI)、造影剂上升斜率(AS)、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及3分钟曲线下面积(AUC)。化疗两个疗程后,CECT/CEMRI根据mRECIST标准进行疗效评估,将30例患者分为有效组与无效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化疗前后各病灶TIC曲线定量参数。结果:(1)CECT/CEMRI疗效评估结果为有效组10例,无效组20例。CEUS与CECT/CEMRI评估MLC病灶增强范围最大径变化情况同步性高,达96.7%。(2)化疗前,30例MLC患者30个转移灶的TTP、PI、AUC的值低于正常肝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I、AT、AS与周围肝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例病灶中出现坏死,坏死区的TIC曲线呈一条平直直线。(3)无效组与有效组化疗前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化疗前后各参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化疗后BI、PI、AUC值较化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T、TTP、AS化疗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有效组与无效组BI化疗前后差值(△BI)、PI化疗前后差值(△PI)及AUC化疗前后差值(△AUC)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I、△PI及△AUC值评估化学疗效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795、0.785、0.920,最佳截断值分别是0.075dB、2.24dB、432.18dB×s,相对应的约登指数分别是0.550、0.600、0.800,灵敏度分别是90%、100%、100%,特异度分别是65%、60%、80%。结论:靶向CEUS可有效鉴别转移灶、正常肝组织及坏死区。CEUS可定量评估化疗过程中血管分布变化情况,定量参数BI、PI、AUC在MLC患者化学药物治疗疗效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型超声微泡造影剂的研究和应用,超声造影不仅可有效提高肝癌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使肝癌的早期治疗成为可能。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转移性小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94个转移性小肝癌病灶及150个小肝细胞癌(HCC)病灶的超声造影图像,对比2组病灶超声造影的增强方式和时相变化(增强时间、达峰时间、等回声时间、低回声时间)。 结果94个转移性小肝癌病灶中,66.0%(62/94)表现为整体增强,34.0%(32/94)表现为环状增强;150个小HCC病灶中,98.7%(148/150)表现为整体增强,1.3%(2/150)表现为环状增强,转移性小肝癌动脉期环状增强的比例显著高于小HCC(P<0.01)。转移性小肝癌的超声造影等回声时间、低回声时间、从等回声至低回声所经历的时间分别为(28.7±6.3)s、(39.1±16.2)s、(8.2±8.5)s;小HCC的超声造影等回声时间、低回声时间、从等回声至低回声所经历的时间分别为(35.8±12.5)s、(86.8±45.5)s、(52.5±44.2)s,转移性小肝癌的超声造影等回声时间、低回声时间及从等回声至低回声所经历的时间均短于小HCC(t=-8.722、-12.636、-10.571,P值均<0.01)。 结论整体增强和环状增强均为转移性小肝癌的常见表现,增强方式和减退时间有助于转移性小肝癌和小HCC的鉴别,超声造影有助于转移性小肝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肝转移癌超声造影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转移癌超声造影检出能力、造影增强时相特点并定量分析。方法35例肝转移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行超声造影检查。动态观察动脉相(8~30s)、门脉相(31~120s)及实质相(121~360s)灌注和回声变化规律。记录病灶大小、位置、数目、各增强时相的表现。用QontraXt定量分析软件行量化分析。结果①35例肝转移癌常规超声共检出病灶182个,超声造影共检出386个,超声造影检出明显增加(P<0.05)。②动脉相重点观察的76个肝转移癌病灶表现四种灌注特征Ⅰ型(26.3%),周边环状增强,中心不增强或有少量点状、短线状血管向中心伸延。Ⅱ型(46.1%),周边环状增强,内部少量均匀增强。Ⅲ型(11.8%),周边环状增强,内部少量增强,可见细长分枝状血管。Ⅳ型(15.8%),快速整体团状增强,内部团状或网状走行血管。③对四种增强类型行定量分析,峰值强度Ⅰ型低于其他三型,Ⅳ型高于其他三型(P<0.05);达峰时间Ⅳ型短于其他三型(P<0.05),曲线下面积Ⅳ型高于其他三型(P<0.05)。④35例中重点观察的76个病灶门脉相和实质相均呈现不同程度低回声,其中实质相共有22例54个病灶与相邻肝组织对比非常明显呈“黑洞”现象。结论超声造影增加了肝转移癌病灶的检出数目;肝转移癌增强模式及造影表现有利于其定性诊断;定量分析有利于解释各增强类型的形成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囊实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35例肝脏囊实性病变患者39个病灶(25个良性病灶,14个恶性病灶)的常规灰阶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超声造影表现为:恶性病变100%(14/14)呈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退出呈低增强,延迟期退出更加明显.常规灰阶超声对恶性肝脏囊实性病变诊断的敏感度为71.4%(10/14)、特异度为96.0%(24/25)、准确性为87.2%(34/39);超声造影对恶性肝脏囊实性病变诊断的敏感度为100%(14/14)、特异度为92.0%(23/25)、准确性为94.9%(37/39).结论 超声造影检查有利于肝脏囊实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帮助及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实时超声造影与增强螺旋CT显示肝占位病变血流灌注特点的能力,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9例经手术或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的肝占位(原发性肝癌61例,转移性肝癌1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5例,血管瘤12例,肝硬化增生结节5例,肝细胞腺瘤2例,胆管细胞腺瘤1例,局灶性结节增生3例,局灶性坏死4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术前分别进行实时超声造影和造影剂增强16层螺旋CT检查,将两种检查的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超声造影漏诊原发性肝癌2例、转移性肝癌1例,误诊原发性肝癌5例、胆管癌1例、胆管腺瘤1例、肝硬化结节1例、血管瘤1例、局灶性结节增生1例。增强CT漏诊原发性肝癌3例、转移性肝癌2例、血管瘤1例、肝硬化增生结节1例,误诊原发性肝癌7例、胆管癌2例、胆管腺瘤1例、血管瘤3例、肝硬化结节2例、局灶性结节增生2例、局灶性坏死2例。超声造影诊断肝占位病变的检出率为97.25%,增强CT的检出率为93.58%;超声造影诊断肝肿瘤的准确性为90.83%,增强CT的准确性为82.57%。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对肝占位病变的诊断能力与增强螺旋CT相近,实时超声造影具有独立诊断价值,对于增强CT扫描阴性或未显示病灶血流灌注特点的病例,超声造影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肝脏超声造影定量分析中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因素对肝脏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C)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志愿者7名,经左侧肘静脉以6种不同剂量注射造影剂,采用QLab软件描绘TIC获取每一剂量在不同监测条件下的常用血流灌注参数。结果 ①相同面积和形状ROI:随深度增加,增强强度(ΔI)明显减低。②在低剂量时(0.5 ml和1.0 ml),ΔI随剂量增加而增加;但剂量增大后,ΔI无明显差别。③改变面积和形状,不同ROI之间Δ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聚焦深度增加,ΔI呈现下降趋势。⑤ΔI和上升时间(Δt)的比值(ΔI/Δt)与造影剂剂量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造影剂剂量对造影参数的影响较大,而改变ROI的大小和形状对造影参数无显著影响;于适当位置选取ROI才能获得理想的造影参数,聚焦位置不同可以影响造影剂微泡的稳定性,从而对造影效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肝脏实质性占位病灶的超声造影检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评价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技术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检测和定性诊断能力。方法对363例共389个肝占位性病变(256个原发性肝癌、53个转移性肝癌、49个血管瘤、19个局灶性结节增生、7个肝脓肿和5个炎性假瘤)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造影表现并与临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造影显示原发性肝癌表现为动脉相整体完全增强或斑片状增强、门脉期减退(敏感性93.7%,特异性69.9%);转移性肝癌动脉相呈整体完全增强和环状增强、门脉期低回声(敏感性41.5%,特异性96.7%);肝血管瘤的常见特征是周边向中央逐渐或快速填充增强(敏感性95.9%,特异性99.1%);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表现是动脉相快速离心性整体完全增强,并持续高或等回声至延迟期(敏感性84.2%,特异性98.9%),中央疤痕的出现率低;肝脓肿的特异表现是整个时相呈蜂窝状增强(敏感性71.4%,特异性100%);炎性假瘤则始终未见增强。结论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能无创地鉴别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可作为首选的影像诊断技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不同病理类型肝转移癌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3例肝转移癌病灶(原发癌分别为腺癌32例,鳞癌9例,恶性间质细胞瘤1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行超声造影(CEUS)检查,观察其开始增强时间、动脉灌注特点及增强类型,并与其原发肿瘤的病理细胞类型比较。观察造影前、后动脉相病灶的血流变化,对血流进行分级比较。CEUS动脉相(0-40s)、门脉相(41~120s)观察病灶增强类型,延迟相(120S以后)观察全肝病灶数目并与增强CT比较。结果CEUS动脉相肝转移癌Ⅲ~Ⅳ级血流的病灶数目较造影前明显增加(P〈0.05);肝转移癌病灶动脉灌注、增强类型表现多样,与其原发肿瘤的病理细胞类型比较缺乏特异性;CEUS肝转移病灶增强类型不同于增强CT,且在延迟相较增强CT能发现更多新病灶。结论CEUS对肝转移癌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实时谐波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实时谐波超声造影技术对31例肝脏局灶性病变进行检查,并比较不同病变的肝脏超声造影增强特点.结果 恶性病变患者增强开始时间、峰值时间、减退时间、持续时间均早于良性病变患者(P<0.05),良恶性患者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病变增强方式也有所不同.结论 超声造影能反映组织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实时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病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脏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新型超声对比剂SonoVue与低机械指数实时脉冲反向谐波超声造影技术,对103例肝脏局灶性和弥漫性病变患者进行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比较研究,其中经穿刺活检、手术或临床确诊的79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结果 79例肝脏病变患者具有不同的超声造影增强时相和增强类型,与病理结果对照,常规超声与实时超声造影对肝脏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34.2%(27/79)和88.6%(70/79),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目的观察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CnTI实时灰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对53例被确诊患有恶性肿瘤并经超声检查检出或疑有肝占位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增强CT检查其中49例发现肝占位。超声造影记录所观察病灶的造影剂灌注过程,转移灶的大小、数目,并与常规超声及增强CT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常规超声检查53例发现131个病灶,超声造影确认51例193个病灶,22例发现新病灶62个,其中<1.0cm占41.9%(26灶);CT发现新病灶46个;常规超声、CT、超声造影3种方法显示的最小病灶分别为0.8cm,0.9cm,0.6cm。51例肝转移癌109个重点观察病灶超声造影的灌注特征呈4种形式:第一种为肿瘤周边呈快速环状强化,本组占72.5%(79个灶);第二种为动脉期快速团状强化,快速廓清,占15.6%(17个灶);第三种为动脉期至实质期病灶内均无增强,占8.2%(9个灶);第四种动脉期或门脉期延迟增强或与肝同步,实质后期轻度退出,占3.7%(4个灶)。结论肝转移癌超声造影灌注特征的研究以及对转移癌数目、部位的确认,尤在实质期对小转移灶及临床前期微小癌灶的早期检出,对临床分期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