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最重要的影响新生血管形成的因子,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中有重要作用。抗VEGF药物可抑制CNV的产生,从而起治疗作用。本文就VEGF及其受体的生理及病理作用,以及近两年来出现的抗VEGF治疗AMD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和视功能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97例(97眼)wAMD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连续3个月、玻璃体内每个月注射1次抗VEGF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  相似文献   

3.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分为干性和湿性两型,湿性AMD的特征性病变为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NV),多种因素参与CNV形成的调控,包括各种细胞因子的变化,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升高、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的降低、炎症导致细胞外基质的降解等。已有多种针对CNV形成中各种参与因子及各步骤的药物,其中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药物研究成为焦点,其中包括阻断VEGF或其受体生成的药物,阻断VEGF与其受体结合的药物,阻断VEGF与其受体结合后信号传导的药物。其他药物还有非特异性抗炎药即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针对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药物等。作用于新生血管形成不同阶段药物的联合治疗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引起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是中老年人群中心视力丧失的常见原因之一,其治疗已成为眼底病领域研究的热点.目前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方法有多种,然而现有的任一种单一疗法都难以显著提高视力且复发率较高,不能满足患者需要.近年来,随着对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治疗手段逐渐趋于具不同治疗机制的方法联合应用,以求获得最大疗效并 最大可能减少治疗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闫焱  王玲 《国际眼科杂志》2008,8(5):985-989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发达国家中老年人群主要致盲眼病,其患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来其治疗方面取得很大进展。预防性治疗以抗氧化剂为代表,近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他汀类药物等。抗CNV的治疗重心由激光治疗转为从转录及表达水平针对VEGF及其受体的治疗。联合治疗是研究CNV治疗新的发展方向,多项试验验证了PDT联合抗VEGF治疗的有效性。但是手术治疗CNV作为一项补充的治疗措施,其疗效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吲青绿造影对易于确诊的斑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自然病程进行评定。方法:2位从事黄斑疾病和吲青绿造影的眼科医生使用眼底镜观察、荧光造影、吲哚青绿造影的方法,对患有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易于确诊的斑状CNV的40只眼进行检查。用多变量分析方法对斑块的增加量和视力损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用年龄、性别和随访时间诸因素进行校正。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3.5个月(中位数为11个月)。初始和最终的平均视力分别为20/46(中位数为20/50)和20/65(中位数为20/100)。初始荧光斑的大小平均为6.62mm^2,(中位数为20/100)。初始荧光斑的大小平均为6.62mm^2,(中位数为6.20mm^2)最终范围为10.40mm^2(中位数为9.76mm^2)。斑块的扩大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01)。结论:研究发现斑状CNV随时间变化有增大的趋势,随访1年内增大约40%。然而造成的视力下降并无显著性,并与病损的扩展程度轻度相关;并未显示出与性别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RMD)是发达国家中老年人群主要致盲眼病,其患病率逐年上升趋势。主要由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视网膜退行性变而引起的不可逆性的中心视力下降或丧失。近年来,对多种类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尤其是新生血管型的治疗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多中心的临床实验观察,涌现出光动力疗法、激光光凝、黄斑下手术、经瞳孔温热治疗、放射治疗、中医药治疗等方法,本文就ARMD目前有关的药物治疗方法及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老年人致盲和严重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AMD有萎缩型和渗出型2种,渗出型AMD的主要特征为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目前,针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有效治疗措施主要包括激光治疗、放射疗法、糖皮质激素和抗新生血管因子玻璃体腔内注射、外科手术等.临床试验和病例报道广泛证实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综述了治疗渗出型AMD的主要药物和方法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MD)已成为老龄人口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随着老龄化的发展,AMD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湿性AMD以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为主要特征,病情进展迅速,对视力危害严重,一直以来,临床上却没有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近20年,随着对疾病治疗的探索,针对CNV的治疗成为关注的焦点,从实验室到临床,针对新生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研究给湿性AMD的药物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有望大大减少湿性AMD的致盲率.总结临床前沿科研结果,介绍湿性AMD的最新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0.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一种导致老年人视力减退和失明的主要疾病,对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我们在分析AMD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基础上,对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最新AMD治疗方法进行综述,并对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性和局限性进行阐述和说明。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比较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 relatedmacu lardegeneration ,AMD)和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区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 ,CNV)的临床特点、自然病程和视力预后。方法 对未接受过激光或手术治疗的AMD组 4 1例 5 4眼和近视组 4 0例 4 3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AMD组 2 4例 32眼随访 12~ 72月 (中位数36月 ) ;近视组 2 4例 2 7眼随访 13~ 72月 (中位数 5 4月 )。结果 初诊时 2组视力差异无统计意义 (P =0 .5 37) ;均以中心凹下CNV为主 (P =0 .92 5 ) ;AMD组CNV较大 (0 .90±0 5 3)DD ,近视组较小 (0 .5 4± 0 .31)DD(P =0 .0 0 0 1)。末诊时近视组视力较AMD组为好 (P =0 .0 19)。 2组比较 :AMD组以纤维瘢痕为主 (P =0 .0 0 1) ,近视组以色素增殖和萎缩为主 (P =0 .0 0 0 1)。结论 AMD合并黄斑区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直径较大 ,晚期以纤维瘢痕为主 ,自然视力预后差。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区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直径较小 ,晚期以色素增殖和脉络膜视网膜萎缩为主 ,病程相对自限 ,但自然视力预后也是差的。两者都需要有效的治疗措施。而在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区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时更应强调治疗方法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栾兰  姚勇 《眼科新进展》2013,33(4):397-400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世界上50岁以上人群致盲眼病之一,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AMD在我国虽然不是主要致盲眼病,但却造成进行性、不可逆性视力损伤.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AMD的患病率也在增加,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湿性AMD.目前AMD的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基因治疗等,现就近年来AMD的治疗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是导致老年人不可逆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ARMD致失明患者中,以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为特征的湿性ARMD比例达到90%。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上升,湿性ARMD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医学问题。目前,针对湿性ARMD的治疗方案主要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的应用,这类药物抑制了CNV的发展,提高了患者视力,改善了预后,降低了致盲率。但是在治疗过程中的无反应、长期用药后的维持和用药后的耐受、不良反应以及用药的经济效益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本文就近年来临床用于治疗湿性ARMD的药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cll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发达国家老年人群的主要致盲性眼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相关研究表明AMD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致盲性眼病.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光动力疗法、经瞳孔温热疗法、预防性治疗及基因治疗等.本文对近年治疗AMD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汪鹭  彭惠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0):1847-1851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wet-AMD)是引起视力不可逆损伤的重要原因,目前公认的一线治疗方式为抗VEGF治疗,但有部分患者即使反复接受抗VEGF治疗,视力仍无法提高或稳定维持。为了进一步提高湿性AMD患者有效视力,衍生出了多种新的治疗方式,包括通过相同或不同的抗新生血管靶点发挥作用、联合治疗巩固提高抗VEGF的功能、改变或简化给药方式等,本文就治疗湿性AMD的抗VEGF药物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唐仕波  胡忆群 《眼科》2007,16(4):223-225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NV)的治疗一直是眼科的难题之一。CNV引起黄斑区渗出、出血、纤维瘢痕形成,导致视力丧失。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及手段。光动力疗法的出现突破了黄斑中心凹治疗的禁区,糖皮质激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治疗和联合治疗给患者视力提高带来了曙光,经瞳孔温热疗法及手术治疗等也在探讨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新疗法的有效性尚需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临床试验来证实。  相似文献   

18.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目前已是西方国家首位致盲原因,在我国老年人中也已成为主要的致盲性疾病之一.绝大部分因AMD失明的患者系由于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针对新生血管生成的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pithelium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如雷珠单抗、阿柏西普等大大降低患者的致盲率.此外,随着对新生血管机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些针对新生血管信号传递多个环节的治疗药物,包括以VEGF为靶点的siRNA、VEGF受体酪氨酸酶抑制剂、补体因子、趋化因子、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糖皮质激素等将给湿性AMD患者带来新希望.  相似文献   

19.
Samantha  S.  Dandekar  Sharon  A.  Jenkins  Tunde  Peto  Hendrik  P.  N.Scholl  Kulwant  S.  Sehmi  Fred  W.  Fitzke  Alan  C.  Bird  Andrew  R.  Webster  李越 《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2006,18(3):139-145
目的:描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中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自发荧光(AF)特征。 方法:对连续的患者不同发展阶段的65只CNV眼的自发荧光图像作了分析。其中25幅图像为新近发生的CNV(第1组)。8幅为诊断CNV后1到6个月(第2组)。37幅为晚期CNV(第3组)。对第1组和第2组的自发荧光图像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图像进行了比较。 结果:第1组的20例中有16例显示FFA强荧光区与正常AF区相对应。13例的邻近区域显示为AF增强。20例中有18例异常AF的主要范围大于异常FFA荧光的主要范围。第2组和第3组显示AF减弱区对应于FFA原先渗漏区(在第2组)或者萎缩区。 结论:第1组中保存的AF提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IPE)仍有活性。这暗示了视力的预后。第2组和第3组AF降低提示RIPE和光感受器的丢失。自发荧光成像可以增进我们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CNV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Zhang CF  Jia Y  Li ZQ  Du H  Han BL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2):808-811
目的 探讨氪激光低能量光凝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的疗效。方法 湿性AMD患者17例(17只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或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CGA)检测,确诊为黄斑中心凹下CNV。患者年龄50—74岁,平均61岁。在黄斑病变区相应视野中心暗点内,应用氪激光行低能量光凝治疗。术后4周CNV仍有活动者再次行光凝治疗。每例患者治疗前和复诊时均检查视力、眼前节、眼底及视野,并行眼底照相和FFA、ICGA检测。患者术后定期随访1-8年,平均3.5年。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的治疗眼均未出现即刻视力下降现象,局部出血和渗出明显消退。FFA检测证实CNV关闭或缩小,渗漏减少,其中9例患者随诊3年以上未见复发。术后6只眼视力增进,8只眼视力不变,3只眼视力减退。视野复查见中心暗点无明显变化。结论应用氪激光低能量光凝治疗AMD合并黄斑中心凹下CNV患者具有疗效好、复发者少等优点。(中华眼科杂志,2004,40:808-8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