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18例再次或多次心脏瓣膜替换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18例再次或多次心脏瓣膜替换术病人行135次手术,替换了145个人工瓣膜。其中男48例、女70例,年龄7~74岁。初次手术以风湿性瓣膜病居多(83.9%)。再次手术以人工瓣膜失功为多(71.7%)。结果示118例中早期死亡29例,晚期死亡1例,总死亡率25.42%。其中因手术并发症死亡23例,占手术死亡人数的77%。76例生存者平均随访7.3年,效果良好。结论:掌握手术时机、减少手术并发症是提高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248例G—K型人工心脏瓣膜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48例GK型人工心脏瓣膜的临床应用廖崇先李增棋陈道中陈建平赖天杰翁钦永1988年1月至1994年1月应用268枚钩孔型(GK)侧倾式碟瓣行瓣膜替换术共248例。现报告于下:临床资料本组248例中男112例,女136例。年龄7~66岁,平均35....  相似文献   

3.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的远期随访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随访 5 5 0 6例次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的远期临床结果 ,全面评价远期疗效。方法  1976年 5月至 1997年 5月 ,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外科实施人工瓣膜置换手术 5 5 0 6例次 ,共 5 2 79例病人 ,其中男 2 76 8例 ,女 2 5 11例 ;平均年龄 (39 86± 10 73)岁。共置换人工瓣膜 6 816枚。总随访率为86 8% ,平均随访 6 5 9年 (0 80~ 2 2 5 8年 ) ,随访总人年次为 2 86 0 8 94病人 年。结果 手术总死亡率为5 98%。人工生物瓣膜结构性衰坏发生率 1 5 7%病人 年。全组血栓栓塞发生率 0 2 2 %病人 年 (机械瓣组为 0 2 8%病人 年 ,生物瓣组为 0 0 7%病人 年 ,P =0 0 0 0 0 )。出血事件发生率 1 0 0 %病人 年 (机械瓣组为 1 34%病人 年 ,生物瓣组为 0 15 %病人 年 ,P =0 0 0 0 0 )。再手术为 0 4 5 %病人 年 (机械瓣组 0 0 2 %病人 年 ,生物瓣组为 1 6 1%病人 年 ,P =0 0 0 0 0 )。再手术原因以生物瓣衰坏为主 ,占再手术 96 35 %。远期死亡率 0 79%病人 年 ,5年生存率 (96 34± 0 31) % ,10年生存率 (92 4 8± 0 5 8) % ,15年生存率 (87 97± 1 13) % ,2 0年生存率 (82 5 1± 2 94 ) %。远期瓣膜相关死亡率 0 6 0 %病人 年 ,5年免除瓣膜相关死亡(97 2 1± 0 2 7) % ,10年  相似文献   

4.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776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为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死亡率,总结776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776例心瓣膜病患者行人工瓣膜置换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MVR)53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07例,双瓣膜置换术(DVR)134例,二尖瓣与主动脉瓣病变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者行DeVega或Kay成形术,三尖瓣置换术(TVR)2例。结果 早期死亡47例,死亡率6.1%,其中MVR、AVR、DVR的死亡率分别为4.9%、6.5%、10.4%。结论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严重心脏瓣膜病变的可靠、有效手段。加强围术期处理,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法可获得满意的疗效,积极施行瓣环成形术对改善心脏瓣膜病变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者的手术疗效与晚期效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自1978年Rahimtoola首次提出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prosthesis-patient mismatch,PPM)的定义以来,在国外对该现象的研究就得到了重视。瓣膜-患者不匹配现象被认为是影响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迄今为止,还有很多方面值得研究,而国内对此问题的认识并不充分。现就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的定义、研究现状、防治措施和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希望能加强临床医生对瓣膜-患者不匹配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再次心脏瓣膜手术3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共施行再次或多次心脏瓣膜手术32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9例,女176例;年龄(47.1±11.8)岁。收集患者术前合并症、术前心功能状态、再次手术原因及手术方式、术后早期死亡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相关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首次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对比;通过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导致再次心脏瓣膜手术围术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全组患者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为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失败及新发其他瓣膜病变;全组术后早期在院死亡28例,总病死率为8.6%(28/325),主要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COS)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与首次心脏瓣膜手术相比,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患者术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心功能分级(NHYA)Ⅲ~Ⅳ级及心房颤动者较多,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术后发生LCOS、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并发症也较多。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危重状态(OR=2.82,P=0.002)、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OR=1.13,P=0.008)、同期行CABG(OR=1.64,P=0.005)、术后发生LCOS(OR=4.52,P<0.001)、ARDS(OR=3.11,P<0.001)、急性肾功能衰竭(OR=4.13,P<0.001)为再次心脏瓣膜手术围术期死亡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是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的一类手术,但只要术前充分了解瓣膜病变情况、准确把握手术时机及加强围术期监护,仍可降低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人工心脏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工心脏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PVE)的临床特征,提高PVE的诊治水平。方法 通过分析26例PVE的临床表现,分析其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PVE临床不少见。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92.3%),其次是贫血(88.5%),栓塞(26.9%)。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是诊断PVE的重要手段,阳性率分别为46.2%和73.1%。早期PVE较晚期PVE预后差、死亡率高,分别为66.7%、33.3%。主张早期、大剂量、长疗程的抗生素治疗,早期手术治疗可改善预后。本组病人总死亡率34.7%,死亡原因:心力衰竭(77.8%)、栓塞(22.2%)。结论 PVE预后差、死亡率高,应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是目前治疗瓣膜病变的主要手段,但随着对人工瓣膜研究的不断深入,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现象日益凸现,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就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现象的临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11.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00例治疗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88年以来,我院共开展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489例,其中300例301髋获得6个月~10.5年的随访,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80例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80例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的抗凝治疗朱秉智,李清泉,房士琦,陈广明我们自1978年12月至1991年11月,共施行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120例,术后均予以抗凝治疗。现将术后住院期间使用华法林(warfarin)抗凝治疗、及其监测资料记录完整的80例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3.
再次与多次心脏瓣膜置换术13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因发生人工瓣膜内源性、外源性功能障碍或并发症 ,以及再发其他瓣膜病变 ,均需行再次瓣膜置换术。现将我们近 10年再次或多次瓣膜置换术病例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1992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 ,我们共实施再次与多次心脏瓣膜置换术 132例 ,占同期瓣膜置换术病人的 4 35 %( 132 30 33例 )。其中男 5 9例 ,女 73例 ;年龄 14~ 70岁 ,平均 45岁。术前心功能 (NYHA)II级 16例 ,III级 75例 ,IV级 41例。再次换瓣主要原因与两次手术间隔时间见表 1。其中二尖瓣生物瓣衰败 6 6例 ,二尖瓣、主动脉瓣生物瓣衰败1例 …  相似文献   

14.
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瓣周漏1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瓣周漏是一种严重并发症。我们报告2292例植入2575枚人工心脏瓣膜,发生瓣周漏者13例,发生率为0.51%(13/2575)。外院术后瓣周漏转入我院者5例。15例中再次手术,单纯修补5例,重新换瓣10例。本组死亡5例。另3例瓣周漏因心功能尚好,暂未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心脏生物瓣膜置换术后远期随访结果,分析与远期死亡有关的危险因素,提出生物瓣置换的相宜适应证.方法 1984年9月至1988年3月,90例生物瓣置换术者中男39例,女51例;平均年龄36.1岁.风湿性心脏瓣膜病78例,退行性病变8例,先天性二尖瓣畸形3例,三尖瓣下移畸形1例.术前心功能II级15例,III级54例,IV级21例.X线胸片示心胸比率0.51~0.90,平均0.65~0.10.结果术后死亡7例.长期随访83例,随访时间3~187个月,共随访678人*年.随访中死亡35例,二次手术20例.术后1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7%、80.7%、57.8%.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论心脏生物瓣膜置换术病人术前心功能(P=0.02)、心胸比率(P=0.03)、EF值(P=0.02)与远期死亡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6.
4例心脏三瓣膜替换李大连,朱朗标,余翼飞自1986年6月至1991年8月,我们在477例心脏瓣膜替换手术中,主动脉瓣、二尖瓣及三尖瓣同时替换机械瓣4例,占总数0.8%。因三瓣膜替换的病人病情重,术后早期及晚期死亡率高,现总结该组病例,就术前准备、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主动脉瓣置换术(AVR)中预防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PPM)现象的措施和效果.方法 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357例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参照人工心脏瓣膜的有效开口面积(EOA)和患者的体表面积计算有效开口面积指数(EOAI),将EOAI >0.85 cm2/m2定义为不存在或仅有轻度的PPM,0.65≤EOAI≤0.85 cm2/m2定义为中度PPM,EOAI<0.65 cm2/m2定义为重度PPM.术中采用“三步法”预防PPM.若患者主动脉瓣环过小,则采用以下3种方法:(1)主动脉瓣置换采用单针单线不带垫片间断缝合技术;(2)应用新型人工心脏瓣膜;(3)主动脉瓣环扩大手术.结果 357例AVR,置换机械瓣272例、生物瓣85例.本组49例AVR采用单针单线间断缝合法.38例应用新型人工心脏瓣膜,11例应用主动脉瓣环扩大手术.357例手术的PPM总发生率为6.4%,但无重度PPM发生.置换机械瓣的PPM发生率为1.8%,而生物瓣为21.2%.结论 AVR术中采取适当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术后PPM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我们共手术治疗二尖瓣狭窄球囊瓣膜成形(PMBV)术后瓣膜病变复发33例,均再施行了瓣膜置换手术,现就其手术适应证、病理改变以及手术方法进行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9.
1995年 1月至 2 0 0 0年 5月 ,我们在三尖瓣腱索缺如、二尖瓣退行性变性所致的瓣膜脱垂、腱索断裂引起的严重关闭不全 ,而无法保留自体腱索的瓣膜置换术中应用了人工腱索技术 ,连续 30例效果满意 ,现总结如下并作简要讨论。临床资料 本组 30例中男 2 0例 ,女 10例 ;年龄 3~ 5 8岁 ,平均 36 6岁。其中先天性三尖瓣前叶腱索缺如 3例 ,二尖瓣腱索断裂 18例 ,瓣下结构病变严重的瓣膜置换 5例 ,腱索变性冗长瓣膜脱垂置入人工腱索 4例。心功能 (NYHA)分级II级 2例、III级 2 6例、VI级 2例。X线胸片示心胸比率0 5 0~ 0 80 ,平均 …  相似文献   

20.
再次心瓣膜置换术2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再次心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时机、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再次心瓣膜置换术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15例,年龄25~53岁;其中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后瓣膜衰坏15例,机械瓣置换术后血栓形成致瓣膜功能障碍4例,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瓣周漏2例。术前心功能Ⅲ级10例,Ⅳ级15例。其中3例机械瓣置换术后血栓形成致急性瓣膜功能障碍和2例生物瓣衰坏合并重度心力衰竭行急诊手术。结果早期死亡3例,死亡率12%,均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术后并发脑气栓及大量渗血各1例。存活22例,随访1~16年,晚期死于右心衰竭1例,并发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瓣周漏1例。其余患者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彻底排除心腔残气及防治出血是提高再次心瓣膜置换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