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对24例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患者进行了治疗,通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纠正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术后2~4周开始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疗程1年,随访24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HCV感染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并可以延缓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发展[1].但临床上部分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即使肝功能比较理想,但因脾功能亢进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下降而不能进行抗病毒治疗,而且,终未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低,也不适合肝移植.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因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行脾切除术后,用十扰素和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行干扰素 α治疗可降低肝细胞癌发生率 ,作者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肝细胞癌切除后术后行干扰素 α治疗是否可降低肿瘤复发率。方法 研究对象符合标准 :①术前影像学检查单个肿瘤最大直径小于 5cm ;②可检测出HCVRNA而无HBsAg或HIV抗体 ;③慢性丙型肝炎或Child Pugh评分A或B的代偿性肝硬化 ;④无重度血小板减少。 3 0例随机分为干扰素 α组 ( 1 5例 )或对照组 ( 1 5例 ) ,试验期间两组均不接受其它治疗。干扰素 α组患者接受干扰素 α 6MIU每天 1次共 2周 ,然后改为每周 3次用 1 4…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部分符合外科脾切除术指征且有治疗意愿的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行脾切除术后给予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观察其疗效,并分析与疗效相关的可能影响因素. 方法 对部分符合外科脾切除术指征且有治疗意愿的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行脾切除术,术后给予个体化小剂量干扰素(普通干扰素3 ~ 5MU,隔日一次;或聚乙二醇干扰素50μg/周)联合利巴韦林0.6 ~ 0.9 g/d抗病毒治疗,基因1b型疗程≥72周,基因2a型≥36周.监测血常规、肝功能、凝血项、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等指标,处理不良反应;并监测HCV RNA水平,对病毒学应答进行评估.连续变量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12例患者均完成个体化治疗并随访6个月,其中3例患者因不能耐受聚乙二醇干扰素调整为普通干扰素,6例因溶血反应调整利巴韦林剂量.10例(83.3%)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例无应答,1例复发.其中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VR)者3例,占25.0%;获得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EVR)者6例,占50.0%;24周获得应答的患者2例,占16.7%.RVR、cEVR对SVR率具有较好预测作用,获得RVR者SVR率为100%;获得cEVR者SVR率为83.3%;获得24周病毒学应答者SVR率为100%. 结论 对部分符合外科脾切除术指征且有治疗意愿的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可先行脾切除术,解决脾功能亢进,再行抗病毒治疗,以提高疗效;RVR、cEVR对SVR率具有较好预测作用;医师在抗病毒治疗早期与患者沟通、疗程中严密监测并给予患者足够的依从性教育和心理疏导是治疗得以维持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丙型肝炎肝硬化不同条件下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拟定丙型肝炎肝硬化的分级规范治疗标准。方法选择确诊为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82例,以32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为对照,根据肝硬化程度、脾功能亢进情况以及抗病毒治疗的耐受分为不同抗病毒治疗组:在采取造血因子刺激、脾栓塞或脾切除治疗后,观察患者脾功能亢进的缓解情况,解决脾功能亢进后,以标准治疗方案为基础,采取"分级"抗病毒治疗策略,可以实施更为主动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分析不同组别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并随访患者肝功能恢复状况。结果经过治疗后,各组患者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在给予抗病毒治疗后,脾栓塞及脾切除治疗组均有约60%患者获得早期病毒学应答(EVR),而其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比率分别为59.3%与63.6%,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显著下降。结论丙型肝炎肝硬化"分级"抗病毒治疗策略,通过采取不同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可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干扰素或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目前公认为抗HCV有效的治疗药物.但常规剂量的干扰素治疗常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而HCV相关肝硬化者血小板减少者更常见,由此妨碍了干扰素的抗病毒治疗[1].脾切除术、部分脾栓塞和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被证明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有效的手段[2-4].我们对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先行脾切除术,待血小板回升后再试行以干扰素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在临床上有一些尝试并收到效果.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9例14~72岁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用α-2b 干扰素治疗。全部患者以往无任何特殊治疗。2例因脾静脉血栓形成做过脾切除,其中1例又因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而做过小肠部分切除;另1例则并发门静脉梗阻和食管静脉曲张;1例发生过中风;1例有严重雷诺氏现象;4例均无与基础病相关症状。最初血小板计数900~2430(中数1650)×10(?)/L。全部患者诱导治疗每天用皮下注射α-2b 干扰素4×10(?)U/M~2。3~12(中数4)个月血小板全部降至正常。此后予以2~6×10(?)(中数3.5)U/d 足以维持血小板计数正常。1~26(中数15)个月随访,恶性血小板增多症除1例外均得到持续有效控制。此例患者在α-干扰素治疗15个月后,再合用α-2b 干扰素(5×10(?)U/d)和γ-干扰素(50U/d),血小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索菲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40例2a型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其中20例患者使用索菲布韦联合利巴韦林(DAAs组)治疗;20例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干扰素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药物副作用。结果:①DAAs组患者7天病毒应答率、快速应答(RVR)率、完全应答(ETR)率、持续应答(SVR)率与干扰素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过程中,DAAs组患者不良反应(头痛、发热、肌肉关节痛、抑郁及血小板、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低于干扰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AAs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干扰素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干扰素组,索菲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是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有效、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肝脏》2016,(9)
目的探讨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疗程及用药安全。方法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纳入治疗1组,给予干扰素a2b注射液500 wu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2组(治疗48周)和治疗3组(治疗96周)给予小剂量干扰素a2b注射液(100~300 wu)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观察各组的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及生化学指标的改变。结果肝硬化患者给予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生化各项指标、PTA及Child-Pugh评分均有所改善;治疗1组的ETVR、SVR均明显高于治疗2组(93.2%对68.5%、43.7%对24.1%),治疗3组的ETVR、SVR也明显高于治疗2组(92.9%对68.5%、54.8%对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丙型肝炎肝硬化经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后各生化指标及肝功能均有好转,用药疗程延长至96周可达到较高的SVR。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干扰素α-1b或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安全性、耐受性及经济-效益比。方法 8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α-1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另26例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结果在治疗4周和12周时,干扰素α-1b治疗患者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18.6%和61.6%,显著低于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组的38.5%和84.6%(P﹤0.05);在治疗48周和治疗结束后随访48周时,干扰素α-1b治疗患者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79.1%和76.7%,与聚乙二醇干扰素组的92.3%和84.6%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干扰素α-1b治疗组成本/效果比为13959.6,显著低于聚乙二醇干扰素组的54241.1;治疗期间两组ALT复常率无明显差异性(P﹥0.05);干扰素α-1b治疗的副作用相对轻于聚乙二醇干扰素。结论在我国目前国情下,干扰素α-1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通常惯用类同醇、脾切除、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等。假如这些治疗失败,就成为棘手的临床问题。其出血危害生命,作者尝试应用α2b 干扰素治疗。α2b 干扰素可改变 B 细胞的活力,而 B 细胞则和自身抗体的形成有关。本文使用重组α2b 干扰素治疗13例严重的对类固醇无效的 ITP 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对慢性丙型肝炎(CHC)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接受干扰素α-2a治疗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CHC患者198例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00例,均接受肝活检和干扰素α-2a治疗24 周,随访24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水平,采用基因序列测定法检测HCV基因分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治疗应答的因素。结果 肝硬化组HCV基因1b型检出率为31.0%,显著高于86例≤S1的15.1%或112例S2~3组的18.8%(P<0.05);212例无应答组HCV基因1b型检出率显著高于186例治疗应答组(29.7%对17.7%),1a型检出率显著低于治疗应答组(17.9%对28.0%,P<0.05);应答组早期应答率为60.8%,显著高于无应答组的18.9%(P<0.05),应答组治疗前血清HCV RNA高水平比率为37.1%,显著低于无应答组的47.6%(P<0.05);HCV基因1b型(OR为0.553,95%CI为0.316~0.969)是影响干扰素治疗应答的危险因素,而早期应答(OR为1.704,95%CI为1.008~2.881)为影响干扰素治疗应答的保护因素。结论 HCV基因型可影响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HCV感染者的应答反应,检测病毒基因型可能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或疗程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疏肝理脾片对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方法:4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治以疏肝理脾片,8片/次,口服,3次/d;重组人IFNα-2b(赛诺金),5MU,肌注,隔日1次;利巴韦林800~1200mg/d,口服,联合治疗48周.对照组18例,予重组人IFNα-1b(赛诺金),5MU,肌注,隔日1次;利巴韦林800~1200mg/d,口服,治疗48周.动态观察、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ALT及肝纤维化指标恢复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耐受性更好.结论:疏肝理脾片在护肝降酶、减轻不良反应、抗肝纤维化方面对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具有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剂量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肝移植患者丙型肝炎复发疗程中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方法选择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复发且接受小剂量Peg-IFN和RBV治疗患者,检测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观察其临床表现及有无抑郁、脱发等不良反应并进行处理。结果术后行小剂量Peg-IFN联合RBV治疗丙型肝炎复发患者22例,治疗过程中出现肝功能异常者5例(22.7%)、粒细胞减少者15例(68.2%)、血红蛋白减少者11例(50%)、血小板减少者6例(27.2%)、易激惹症状者5例(22.7%)。22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因血小板减少退出研究,其余21例患者均进行至少24周的抗丙型肝炎病毒治疗疗程。结论小剂量Peg-IFN联合RBV治疗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复发的不良反应普遍存在,但多数不良反应是可控的,两者联合治疗肝移植后丙型肝炎复发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DAAs)治疗我国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就诊并使用DAAs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HCV RNA载量、肝功能、生物化学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共纳入64例患者,平均年龄(51.91±11.32)岁,HCV RNA载量为1.63×103~2.72×107 IU/ml。其中慢性丙型肝炎患者41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3例(失代偿期肝硬化11例);初治患者28例,干扰素经治患者36例;HCV RNA基因分型1b型46例,2a型14例,3a型2例,3b型2例。治疗方案为sofosbuvir+daclatasvir+利巴韦林(ribavirin,RBV)17例、sofosbuvir+daclatasvir 10例、sofosbuvir+ledipasvir+RBV 15例、sofosbuvir+ledipasvir 11例、sofosbuvir+RBV 9例、sofosbuvir+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s,Peg IFN)+RBV 2例。除1例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消化道出血死亡外,其余63例患者均完成了治疗并已停药随访24周以上,所有患者均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apid virological response,RVR)和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nd of treatment virological response,ETVR),62例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SVR)。抗病毒治疗后ALT、AST和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水平显著下降(z=-6.10,P0.001;z=-6.15,P0.001;z=-3.18,P=0.001),白蛋白(albumin,ALB)和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水平显著升高(t=-2.75,P=0.008;t=-3.20,P=0.002),肾功能无减退。不良反应轻,均可自行缓解,不影响治疗。结论 DAAs治疗我国慢性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肯定,安全性好,对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应用干扰素α-2b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联合利巴韦林方案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18例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干扰素α-2b(IFNα-2b)治疗。初始剂量为200万U/次,皮下注射,每周3次,加利巴韦林600mg/d,分3次口服,治疗1~3个月后,根据病情逐步将IFNα-2b剂量增加至300~500万U/次肌注及利巴韦林800~1000mg/d,分3次口服,治疗48周,观察疗效。结果:18例患者有17例耐受较好并完成IFN疗程,而1例无法耐受利巴韦林治疗提前终止。与治疗前比较,17例患者治疗后的ALT、AST、TBil、Alb、CHE、PTA、HCVRNA,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C-Ⅳ)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小剂量IFNα-2b开始逐渐加量联合利巴韦林方案可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但治疗的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业已证实,干扰素IFN能降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转氨酶,清除HCV RNA以及减轻肝脏炎症和坏死。研究旨在评估对干扰素治疗持久有效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预后。 病人和方法:选择1988~1992年间肝穿刺证实的慢性丙型肝炎乃至肝硬化患者426例(16例失访),其中65%为慢性肝炎,35%存在肝硬化,所有患者血清HCV RNA均阳性。给予人淋巴母细胞α-n1 IFN 5MU/m~2或rIFNα-2b 10MU 1周3次肌注,2个月后,α-n1 IFN治疗者减量为3MU/m~2维持4或10个月;rIFNα-2b治疗者减量为5MU维持4个月后,将ALT复查者  相似文献   

18.
丙型肝炎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随着病程进展肝硬化程度不断加重,肝功能反复异常.大量研究表明,干扰素具有抗病毒,阻止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等作用.2009年1月-2010年9月我们采用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佩乐能)联合利巴韦林治疗33例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清肝纤维指标及HCV RNA载量变化,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普萘洛尔治疗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意义。方法21例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于清晨空腹使用彩色多谱勒血流显像(CDFI)及多普勒能量图(CDE)测脾内、外动脉搏动指数,同时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小板相关性免疫球蛋白G(PAIgG)及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小板生成素(TPO)。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普萘洛尔治疗一周后,重复上述检查。结果普萘洛尔治疗前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值分别为47±5×109/L和63±8×109/L;血小板计数变化值与脾内、外动脉搏动指数变化值存在正相关,r分别为0.78和0.74,P<0.05;治疗前后PAIgG、TPO与对照组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普萘洛尔可能通过改变脾脏的血流动力学而改善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进一步认识普通IFN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变化规律。方法接受普通IFNα-2b治疗的24例CHB病人,观察48周。结果干扰素治疗后中性粒细胞数减少在第2周最明显,血小板减少在第4周内最明显,以后均逐渐恢复。结论干扰素所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数减少是可逆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