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而《金匮》却说:“夫肝之病,补用酸”。同一酸味药物,于肝病能补能泻,何也?究其因,乃取决于肝病当时的病理状态。肝主疏泄,藏血,体阴而用阳。一旦发生病变,体阴与用阳的均势即被破坏,常可表现为用阳太过和体阴不足的病理状态,因此酸味  相似文献   

2.
肝脾两脏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肝脾同治”是治疗脾胃相关性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金匮要略》之“治肝实脾”理论是对肝脾同治理论精髓的高度概括.本文集大家之说,结合临床实际,对“治肝实脾”理论之应用探讨如下. 1 “治肝实脾”理论概述 “治肝实脾”理论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相似文献   

3.
<正>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曰:“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历代注家对“助用焦苦”解释不一,但多从肝心立论。例如,魏荔彤主助心火益肝阳之说,云:“心火足而肝阳畅达,木得火而欣欣向荣必也。”陈念祖主温心兼清心之说,云:“焦药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属祖国医学“胁痛”、“黄疸”范畴。《内经》中有“酸入肝”、“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用辛补之 ,酸泻之”的论述 ,《金匮要略》中亦有“夫肝之病补用酸”的记载 ,均提示酸味药能补肝、泻肝 ,具有补肝之体阴不足及泻肝之用阳有余的作用。临床辨治乙肝胁痛时 ,如随症加入酸味药 ,有利于较快消除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迅速改善肝功能。1 气郁胁痛 ,白芍诃子功著气郁胁痛以胀痛和痛随情志变化增减为特征 ,属实证。因慢性肝病程长 ,气血耗散 ,体质虚弱 ,治宜疏泻兼收 ,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 ,加白芍、诃子 ,以加强柔肝敛肝的作…  相似文献   

5.
中医内科试题及答案一、基础部分题一:试阐明《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道理,并举例说明。答:《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是指由于阴阳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使阴阳恢复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例如阳热盛而损及阴液者,可损其有余之阳,用“热者寒之”的方法;若因阴寒盛而损及阳气者,则可损其有余之阴,用“寒者热之”的方法。反之,若因阴液不足,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或因阳气不足,不能制阴而致阴盛者,则又必须补其阴或补其阳之不足,这就是“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促使阴阳恢复新的相对平衡的治疗原则。题二:如何理解“肝体阴而用阳”的意义? 答。“体”,一般是指实体或实质,“用”,是指作用和机能。肝为贮藏血液之脏,血属阴,故肝体为阴。  相似文献   

6.
【歌诀】养心神王酸枣仁,补肝敛汗宁心神。甘酸滋阴平生津,虚烦不眠悸惊稳。【释义】酸枣仁味甘,主入心、肝之经,能养心阴,益肝血而有安神之效,为养心安神之要药;其酸而能敛,其有收敛止汗之功效,还能敛阴生津而止渴,用于津伤口渴者。  相似文献   

7.
酸枣仁——养心安神之王【歌诀】养心神王酸枣仁,补肝敛汗宁心神。甘酸滋阴平生津,虚烦不眠悸惊稳。【释义】酸枣仁味甘,主入心、肝之经,能养心阴,益肝血而有安神之效,为养心安神之要药;其酸而能敛,其有收敛止汗之功效,还能敛阴生津而止渴,用于津伤口渴者。  相似文献   

8.
<正> 中医认为肝脏“体阴而用阳”,它以血为体,以气为用,如果阴血充盈,阳气调和,则其疏泄,升发,条达之性得以保证,反之则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而百病由生,诚如古人所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由此看来,肝脏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与阴血的充盈柔润与否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在临床上运用柔法来治疗有关肝病便显得更为重要。柔法治肝之说,古即有之。如早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就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的认识,说明古人已认识到了柔肝和疏  相似文献   

9.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其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相似文献   

10.
当疾病向恶化方面发展的最后阶段,多出现亡阴或亡阳的证候。一般而言热之病,阴亏之体,则易亡阴;阴寒之证,阳虚之体,则易亡阳,《徐灵胎医书全集·亡阴亡阳篇》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血属阴,是汗多乃亡阴也。故止汗之法,必用凉心敛肺之药,何也?心主血,汗为心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酒的特性及其致病特点分析,认为酒精性肝纤维化的形成就其病因辨证应属肝虚证范畴。依据张仲景《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中"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的论述,详细论述了采用酸、苦、甘味药为主,从补肝、敛肺、益心脾入手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的切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傅青主女科》白芍平肝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是临床常用药物 ,考历代本草都未提及其有平肝的功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始有白芍“平肝止痛”的记载。《傅青主女科》一书 ,载经、带、胎、产诸疾共 78种 ,其中 34种应用了白芍 ,而以白芍为君药者计 12方 ,傅氏除了病在肝必用白芍外 ,还明确提出白芍为平肝的良药。本文就傅氏用白芍平肝的特点总结如下。1 籍酸收以柔肝肝藏血 ,主疏泄 ,二者之间相互为用。如藏血功能正常 ,则肝体条达 ,疏泄正常 ,人体则少有情志之害 ;反之 ,肝之阴血不足 ,肝失条达、柔顺之性 ,遇情志怫郁 ,则肝郁气滞。白芍味苦酸平 ,…  相似文献   

13.
问题解答     
<正> 一、如何理解肝主藏血与肝主疏泄的关系? 答: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肝藏血功能之正常发挥.即《血证论》所谓:“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郁遏,则血脉得畅.”肝主疏泄对肝主藏血的协助作用已是众所周知,并为大家所重视.而肝主藏血对肝之疏泄功能的协助作用往往被忽略.其实,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协助的.古人云:“肝体阴而用阳.”肝主藏血,其“体”为阴,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性喜条达,故其“用”为阳.此藏血之“体”是物质基础,疏泄之“用”是功能.它们相互配合,完成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相似文献   

14.
芍药入药首载《五十二病方》。其详述药用功效当属《神农本草经》,谓“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归肝脾二经。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载方53个,见药63处,可谓应用广泛。其配成药对亦甚多见,兹抒己见如下。1 白芍配甘草:白芍合甘草,始见芍药甘草汤,用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诸症。白芍以其酸收苦泄微寒之本性以柔肝敛阴而泻肝阳横木之气,甘草则以甘缓平和之能以和逆冲之气而补脾健益中土。二药合用,具有酸甘化阴,调和肝脾,缓急止痛等诸多功能,临床不乏其…  相似文献   

15.
《金匮》对肝虚证提出的具体治法:“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通常概括为调补助益法或酸甘焦苦并用法,实属“补不足”之范畴。然《金匮》所指肝虚之候、肝虚之治,后学者在理解上仍有争议。为此,对《金匮》肝虚治法的理论意义及其前人经验做以  相似文献   

16.
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在《伤寒论》中四逆散的基础上演化而成,“本方由当归、芍药、柴胡、茯苓、白术、甘草、生姜、薄荷组成,原方为散剂,现在临床多为煎剂或制成丸剂服用。”本方中取柴胡舒肝解郁,助肝疏泄,使肝气条达;当归养血和血,白芍养血敛阴以柔肝缓急而止痛,二者与柴胡共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木郁不达致脾虚不运,故以白术健脾益气,茯苓淡渗利湿以健脾;薄荷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煨生姜温运和中以升清,二者辛散舒郁和中;甘以缓之,炙甘草补中缓急而调和诸药。“诸药合用而达到舒肝解郁,健脾养…  相似文献   

17.
“肝生血气”之说始见于《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瓜,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历代医家对此看法不一:有否定此说者,如丹波元简认为:“拣上文云,心其充在血脉;又云,肺者气之本;而又于肝云,以生血气,最可疑,宜依上文例,删此四字,从太素,补入色与味”《素问识》;但多数医家则旨定此说,如李念义认为“肝为血海,自应生血,肝主春升,亦应生气”(《内经知要》);马莳更说:“阴阳应象大论云: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  相似文献   

18.
抑郁为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高敏教授认为帕金森病抑郁为中医“颤病”及“郁病”的合并病,可将其命名为“颤郁病”;颤郁病的发病因肝血亏虚,肝脉失养,肝失疏泄,风动成颤,滞而成郁,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认为治疗颤郁病需以中医整体观为基础,参考“五脏相关学说”,从肝论治,采用补肝阴、疏肝气、清肝热、化肝瘀等治法,以补肝与疏肝活血相须为用,使肝之气血阴阳协调,则病症缓解。  相似文献   

19.
毛峥嵘 《中医杂志》2007,48(11):1051-1052
清代以前医籍多认为乌梅有止痢、止泻、止嗽、止血等功能,惟陈修园从剖析乌梅性味入手,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乌梅能“和肝气,养肝血”(《神农本草经读.卷之三》)。突破了乌梅单纯酸收之能,而变为补肝敛肝之良药。刘鸿恩为清代医家,所著《医门八法》中称乌梅“最能补肝且能敛肝,用于阴分药中功效甚大,凡虚不受补之证用之尤宜”。并自号为“知梅学究”,可见对乌梅体会至深。《内经》有治肝三法:辛以散之,酸以敛之,甘以缓之,但刘氏不依样画葫芦,他对柴胡、香附、青皮之类的疏肝药几无使用。他撷取《内经》酸收、甘缓且补之旨,并采仲景对肝病“补用…  相似文献   

20.
毛以林 《中医杂志》2002,43(8):635-635
关于肝病的治疗,《素问·藏气法时论》提出了“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的法则。对于“用辛补之”的解释,多数医家认为木不宜曲,以伸为用,用辛味药调达肝气即为之补。如吴昆云:“顺其性者为之补……肝木性喜散,故辛为之补”。缪希雍说“扶苏条达,木之象也;升发开展,魂之用也,故其性欲散,辛以散之,解其束缚,是散即是补也”。这种解释实际上是即“辛散”和”辛补”作为同一概念。余通过对《内经》和一些古籍的学习,认为这种解释有悖经旨。肝体阴而用阳,因此肝虚损证以阴血亏虚证多而肝阳不足证少。也决定了治疗肝虚证使用辛味药的一些独特配伍特点。以下分别论述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