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偏头痛是一种以搏动性头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研究证实,针刺治疗偏头痛安全有效,但起效机制仍然不明确。研究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有助于推广针刺治疗偏头痛的适用。过去几年里,神经影像学的发展能够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同时,越来越多的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神经影像机制研究促进了对针刺起效机制的理解。总的来说,24项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神经影像学机制研究发现,针刺可以通过影响脑结构、脑代谢、以及脑功能起到治疗效果。因此,大脑功能结构的改变可能是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中枢机制。在这个综述中,我们对当前偏头痛发病的神经影像学机制和针刺治疗的神经影像学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讨论了针刺治疗偏头痛神经影像学机制的发展方向与展望。  相似文献   

2.
李星  沈燕  彭拥军 《河南中医》2024,(4):614-620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机制主要包括调节脑部血流速度、影响神经递质释放、抑制炎性反应、调节中枢镇痛机制、抑制神经元激活、抑制胶质细胞活化、促进阿片类受体、调节脑-肠-菌轴等。目前,针灸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逐渐丰富,但仍存在以下问题:治法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针刺研究方向;没有区别证型,未发挥最大疗效;缺乏对机制之间联系及整体的研究等。今后,可加强对灸法治疗偏头痛机制的研究,促进临床治疗多样性,充分发挥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作用;研究针灸治疗不同证型偏头痛机制的区别,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差异性,提高临床疗效;进一步挖掘不同机制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针灸治疗偏头痛整体机制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功能紊乱性疾病,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单侧或两侧剧烈头痛,偶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具有反复发作、家族遗传的特点。中医认为偏头痛属于“头风”范畴,其发病多由外风引动导致,且与肝风内动有关。散偏汤出自清代医家陈士铎所创《辨证录·头痛门》,由川芎、白芷、郁李仁、香附、柴胡、白芥子、甘草组成,具有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偏头痛。目前应用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多使用原方加减用药,或单独应用,或与西药/针刺联合应用。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可以明显降低偏头痛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内皮素水平等,减少止痛药使用频率,改善偏头痛症状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动物实验多从偏头痛发病不同解剖水平上探究散偏汤加减的起效机制,主要有降低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减少神经递质的释放如5-羟色胺(5-HT)、神经肽(NPY),抑制神经元兴奋,阻断伤害性感受传导通路的传递,进而促进脑血液循环,调节神经递质而达到防治偏头痛的作用。该文结合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对散偏汤加减的临床应用、实验研究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总结其防治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耳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收获颇丰,疗效确切,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从耳穴刺激及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展开论述,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筛选出治疗偏头痛频次最高的10个耳穴,并与耳的神经分布相联系,观察到治疗偏头痛的穴位多在迷走神经耳支分布区。因此,本研究提出耳穴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刺激迷走神经耳支产生镇痛效应,并总结了taVNS产生镇痛效应的中枢机制可能与激活蓝斑核和中缝背侧核的下行调痛通路,影响脑默认网络和疼痛矩阵,拮抗皮质扩散抑制及减轻神经炎性反应等有关。本文为今后耳穴治疗偏头痛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思路,论证了耳穴治疗偏头痛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偏头痛多为内伤头痛,在其发病机制中,肝郁是最核心的病机。肝郁则肝阳上亢,上犯清空,发为本病;肝郁则升降失司,清气遏而不升,浊气逆而不降,最易气滞血瘀,加上脾失健运,化源缺乏,气血生成不足,出现瘀血头痛、血虚头痛。偏头痛急性期多为痰瘀互结,夹杂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等,治疗多以化痰活血为主,结合疏肝行气、平抑肝阳、清泻肝火、息风止痉、疏风止痛;慢性偏头痛多为气血亏虚、肝肾不足,治疗多以补血养肝、补气健脾、柔肝止痛、补益肝肾为主。  相似文献   

6.
付彩红  邹忆怀 《天津中医药》2016,33(11):698-701
[目的]讨论偏头痛从肝风瘀论治的理论依据,并对其临床应用情况予以概述,为临床防治偏头痛提供指导思路。[方法]从病因病机学角度,结合偏头痛的发病特点,重点介绍偏头痛从肝、从风、从瘀论治的理论依据,并对临床常用的有效方剂的组成和临床疗效特点进行了总结。[结果]为临床从"肝、风、瘀"论治偏头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部分代表方剂。[结论]偏头痛治疗多"从肝风瘀论治",疗效较佳,但关于偏头痛疗效评价标准的规范和现代机制的研究仍需要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7.
目的:使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研究蒙药草果四味汤散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TCMSP、GeneCards、DisGeNET和OMIM数据库,分别筛选蒙药草果4味汤散中四味组成药物的活性成分、靶点及疾病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蒙药草果四味汤散治疗偏头痛的潜在靶点,并构建药物(蒙药草果四味汤散)-活性成分-交集靶点-疾病(偏头痛)相互作用网络图及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PPI),并通过网络拓扑分析筛选核心靶点,并对核心靶点在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得到蒙药草果四味汤散治疗偏头痛的交集靶点117个,经网络拓扑分析,发现蒙药草果四味汤散治疗偏头痛的核心靶点为AKT1,VEGFA、PTGS2等;主要改变的信号通路为AKT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等。结论:蒙药草果四味汤散治疗偏头痛的作用主要通过多个活性成分,作用于多个靶点,影响多条相关通路,发挥消除炎症反应、抑制脑部组织细胞的凋亡、调控血管舒缩功能等作用,为深入探究蒙药草果四味汤散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思路和引导方向。  相似文献   

8.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神经血管性疾病,严重影响了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西医西药的作用机制比较单一,对偏头痛的治疗无有效方法,不能对偏头痛的临床治疗有一个全面的调节,因此中医独特的临床辨证治疗体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篇对偏头痛的病因病机进行了简单阐述,对加味散偏汤的组方进行用药分析并根据临床辨证进行加减变化,吾师崔应麟教授从事临床工作多年,用加味散偏汤化裁辨证治疗偏头痛,效果颇丰,疗效显著,笔者据跟师所见,以典型病案一则阐述了崔教授治疗偏头痛的经验,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9.
慢性偏头痛通常由偏头痛进展而来,每月头痛超过15 d,高发焦虑抑郁等慢性共病,致残性更甚,严重损害了患者的生命质量。近年来慢性偏头痛发病率逐年上升,然而其慢性化进展的病理生理机制仍不清晰,给临床预防性治疗及进一步机制研究带来了阻碍,探讨慢性偏头痛进展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可能对临床治疗产生积极指导作用。现从非典型疼痛处理、中枢致敏、皮质高兴奋性和大脑可塑性改变方面对慢性偏头痛的进展机制进行综述,并对针刺干预慢性偏头痛的潜在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预防性治疗慢性偏头痛,以及防止偏头痛慢性化进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偏头痛的发生与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异常密切相关。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与调节神经、血管功能有关。文章综述了近年来针刺治疗偏头痛在三叉神经血管机制方面的一些新进展,皆在为偏头痛的针刺治疗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偏头痛是临床多发病,常反复发作,大多认为与脑血管运动失常及神经功能紊乱有关。脑血管的过度扩张是偏头痛发作的关键病理环节[1]。偏头痛的发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早期多与血管痉挛相关而后期主要因日久不愈的血管扩张引起颅内的血流量减少,发生脑缺血缺氧而使五羟色胺蓄积导致偏头痛。  相似文献   

12.
慢性偏头痛是致残率高但关注度不足的一种神经功能障碍疾病。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国传统的针刺疗法是一种疗效高、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方式。通过对1981年至2017年中国知网及Pub Med数据库中针灸和偏头痛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探索针刺对慢性偏头痛神经可塑性影响机制。认为慢性偏头痛的进展涉及神经可塑性在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从电生理、分子生化和影像学3个方面论证偏头痛慢性化过程中与神经敏化有关的神经可塑性;针刺亦通过其神经可塑性机制治疗和预防慢性偏头痛,但目前并没有相关的文献总结,阻碍了针刺治疗慢性偏头痛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彭涛  张慧  杨一帆  陈灼  马建福  闫咏梅 《中草药》2024,55(3):1004-1013
偏头痛是一种以发作性偏侧头痛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病情迁延难愈,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等特点,给患者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目前西医以预防性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且存在诸多不良反应,而中医药在偏头痛的治疗上具有明显优势,川芎Chuanxiong Rhizoma作为治疗偏头痛的常用药物,临床上疗效显著。其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可能与调节血管收缩因子、调控五羟色胺及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调节内源性物质代谢、调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细胞黏附分子、核因子-κ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等有关,通过对川芎活性成分、药对、中药复方等抗偏头痛的相关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为川芎在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应用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刺治疗偏头痛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Deng ZQ  Zhao L  Li Y 《针刺研究》2010,35(4):315-318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特发性头痛,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在临床上广泛使用。近年,学者们对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许多深入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本文从对神经源性炎性反应的抑制、改善脑微循环、调节血管活性物质等方面综述了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有关机制,并认为今后的研究可从针刺对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影响等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5,(9):1707-1708
目的:通过对300例偏头痛患者中医症状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为探索既符合中医传统辨证理论又突出偏头痛疾病特点的辨证论治新疗法提供符合临床实际的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标准化规范化的研究方法对300例偏头痛患者的症状及中医证候进行判定及总结。结果:1偏头痛急性期患者症状数及症状积分均大于缓解期,说明急性期病较缓解期为重。2偏头痛发作时症状表现多符合风邪作祟和瘀血内停的特点,缓解期症状则多提示为肝气郁结或肝气横逆。3肝阳上亢证是偏头痛的主要证候。结论:肝郁化热生风并引动痰瘀伏邪是偏头痛发作的主要病理机制。偏头痛缓解期的治则应以柔肝熄风、活血清热为主,急性期则应主要治以祛风清热、化痰活血通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偏头痛的方法学的研究现况,为深入的研究偏头痛提供更多的思路。方法针对动物模型实验研究、临床观察试验研究、功能神经影像学研究3个方面展开论述,分别介绍了每个方面所包含的较成熟和重要的研究方法,并重点综述了具体研究成果及其对科研、临床的实用价值。结果提供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关于偏头痛的研究方法,特别提出了适合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研究方法。结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其治疗方案也在探索中,中医药治疗偏头痛主要是从风、从瘀、从肝辨证论治,更适合用实用性和真实世界的研究方法,但关于偏头痛发病机制和疗效的研究方法仍需要不断探究。  相似文献   

17.
摘要: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是参与偏头痛发病机制的一种重要神经肽。针灸作为临床治疗偏头痛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针对其作用机制研究较多。本文总结针刺通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介导通路在偏头痛发作机制方面的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明确针刺治疗偏头痛作用机制提供更完善的理论支撑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偏头痛因易复发、难以治愈的特点困扰临床多年。风池穴作为医治偏头痛的首选穴,在临床、实验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从中医理论、解剖位置和临床研究三方面出发,对偏头痛作用机制与风池的相关性研究进行了总结。目前,血管源假说、三叉神经血管反射假说、神经递质假说、皮层扩散抑制与偏头痛的联系已经趋于成熟,但风池、偏头痛和假说三者之间的系统联系存在着诸多空白。本文将内在机制与实验证据相结合,明确了风池的有效性,可以多角度、特异性地调节偏头痛,从而实现选穴的优化,为解决偏头痛问题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生化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明确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探讨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生化学机制。方法 将 63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 ,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中 PAF、TXB2 、6-酮 - PGF1 a含量 ,并选择 2 0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针刺治疗偏头痛 ,总有效率达 90 .6% ,优于对照组 ( P<0 .0 1) ;偏头痛患者 PAF、TXB2 、6-酮 - PGF1 a含量经针刺治疗后有改善 ( P<0 .0 1)。结论 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明显 ;针刺对偏头痛患者血中 PAF、TXB2 、6-酮 - PGF1 a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偏头痛是由于神经、血管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疾病,以一侧或双侧头部疼痛反复发作,常伴有恶心、呕吐、对光及声音过敏等特点。本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偏头痛属于中医"头风"范畴,经络脏腑病变皆可导致头风病发生。针药治疗偏头痛是中医的一大优势,大量临床实践表明,针药防治偏头痛不但可以预防发作、控制和缓解症状,而且有很好的远期疗效。针刺治疗偏头痛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近几年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临床和实验探讨,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为针药有效防治偏头痛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