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S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标准.方法收集5例食管BSCC分别作HE、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染色,其中2例作电镜观察.结果 BSCC主要由密集的小细胞组成,排列成实体小叶状及筛网状(假腺样),并见粉刺样坏死、玻璃样变性及基底膜样物质沉积(PAS+),4例BSCC均见不同分化程度的鳞状细胞癌成分,1例见局灶性鳞状细胞分化.免疫组化Ker(AE1/AE3)、Ker14、LM、PCNA及p53均阳性,4例Ker19阳性;仅见1例Syn阳性;S-100、CgA、NSE及SMA阴性.2例BSCC超微结构可见鳞状细胞分化及基底膜样物质沉积.患者发病年龄大,首次手术多数可见区域淋巴结转移,1例转移至肺,术后2个月死亡;4例随访无结果.结论 BSCC是鳞状细胞癌独特的组织学类型,分化低,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食管基底细胞性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S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标准。方法 收集5例食管BSCC分别作HE、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染色,其中2例作电镜观察。结果 BSCC主要由密集的小细胞组成,排列成实体小叶及筛网状(假腺样),并见粉刺样坏死、玻璃样变性及基底膜样物质沉积(PAS+),4例BSCC均见不同分化度的鳞状细胞癌成分,1例见局灶性鳞状细胞分化。免疫组化Ker(AE1/AE3)、Kerl4、LM、PCNA及p53均阳性,4例Ker19阳性;仅见1例Syn阳性;S-100、CgA、NSF及SMA阴性。2例BSCC超微结构可见鳞状细胞分化及基底膜样物质沉积。患者发病年龄大,首次手术多数可见区域巴结转移,1例转移至肺,术后2个月死亡;4例随访无结果。结论 BSCC是鳞状细胞癌独特的组织学类型,分化低,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于食管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IMT)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对1例手术切除IMT病例大体所见、镜下表现、免疫组化、荧光原位杂交及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并总结11例文献报道的原发食管IMT临床病理特点。结果本例食管IMT为老年男性,内镜下显示为隆起性病变,伴黏膜糜烂;镜下显示梭形肿瘤细胞呈紧密束状排列,伴有较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vimentin、SMA及ALK均(+),β-catenin胞质(+),CD117、CD34、DOG-1、desmin、Calponin、S-100、AE1/AE3等均为(-),Ki-67增殖指数约15%。荧光原位杂交显示ALK(2p23)染色体易位;二代测序未显示c-KIT基因、PDGFRA基因和CTNNB1基因突变。12例食管IMT手术后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结论原发于食管的IMT非常罕见,但预后良好,依据形态和免疫组化、荧光原位杂交等可与其它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与其他部位的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学类型相似,免疫组化:瘤细胞HMB-45、S-100、Vimenlin阳性;Cytokeratin(AE8),Cytokeratin(AE1/AE3),EMA,CgA阴性.结论 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肿瘤,恶性度极差,应与一些食管原发肿瘤如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间质肉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AML1-ETO9a (AE9a)异构体在伴有t(8;21)的M2型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M2)患者中表达比例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RT-PCR方法筛选了44例初诊AE9a与AML1-ETO(AE)融合基因共表达的伴有t(8;21)的AML-M2患者.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监测这44例多次随访标本中AE9a在AE9a与AE两者总和中百分比的变化.结果 伴有t(8;21)的44例初诊AML-M2患者中AE表达量高于AE9a(中位CT值分别为20.48和21.54),两者表达量呈正相关(r =0.900);44例初诊患者经首次标准方案化疗后AE与AE9a表达量均下降,但初治后AE9a在总体中百分比较初诊时上升(P<0.05);患者经1个疗程标准方案化疗后,未达完全缓解(CR)组的AE9a百分比明显高于CR组(中位值分别为36.81%和7.93%,P<0.05);复发患者缓解期间AE9a百分比高于未复发患者(中位值分别为22.89%和2.43%,P<0.05);缓解期间,17例复发患者中11例AE9a百分比在AE表达低水平时即出现升高甚至异常升高.结论 AE9a与AE共表达于伴有t(8;21)的AML-M2患者中,并且AE表达量高于AE9a,两者呈正相关.AE9a异构体对标准化疗的敏感性较AE差.在缓解期监测AE9a在AE及AE9a两者总体中百分比的变化比单独监测AE融合基因能更早地预示疾病复发趋势,从而可提前进行临床干预,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AMLl-ET0及其9a异构体在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中治疗前后及复发时的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微小残留白血病监测的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4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联合化疗获得完全缓解,骨髓采集时间在初诊时、诱导化疗结束时、随访每6个月检测1次以及复发时,随访时间为3年。利用RQPCR方法监测AML1-ETO及9a异构体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总结分析两者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46例确诊伴有t (8;21)的AML-M2患者的骨髓标本中有41例检测到AE9a异构体,占89.13%。21例复发患者均检测到AE9a异构体;41例AE及AE9a均阳性患者,21例复发,20例未复发,复发组平均表达水平高于未复发组,并且两组对比,AE9a比AE高的更明显(P0.01);经化疗获完全缓解后,AE、AE9a表达水平均下降,但复发组下降的百分比低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复发组AE、AE9a化疗前后的变化发现,AE下降的水平明显高于AE9a (P0.01);缓解期间,21例复发患者中14例AE9a在AE表达低水平时即出现升高甚至异常升高。结论 AE9a与AE共表达于伴有t (8;21)的AML-M2患者中,AE9a异构体对标准化疗的敏感性较AE差。作为微小残留白血病的监测,同时检测AE及AE9a两者表达水平的变化比单独检测AE融合基因能更早地预示疾病复发趋势,从而可提前进行临床干预,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消化道外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4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SCC)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起源、诊断与鉴别诊断等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对4例消化道外BSCC做常规石蜡切片,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4例中男性1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分别为26、58,66和70岁.4例肿瘤分别位于右下鼻道和右上颌窦腔、腭部正中硬软腭交界处、右上臂皮肤及头顶部皮肤.结论 BSCC常呈浸润性生长,肿瘤表面多有溃疡形成,镜下瘤细胞小,呈基底细胞样,排列成实性巢状及条索状,在瘤细胞巢周围的细胞排列成栅栏状,在中央可见特征性的粉刺样坏死.2例BSCC中可见局灶性鳞状细胞分化及角化.免疫组化瘤细胞上皮及肌上皮标记阳性.BSCC须与多种其他恶性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具有基底细胞特征的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ABC)、腺样囊性癌(ACC)及基底样鳞状细胞癌(BSCC)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临床及病理医师对该类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2018年4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4例ABC、1例ACC及3例BSCC临床病理资料,复阅病理切片,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讨论总结。结果 3种肿瘤均多见于绝经后女性,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ABC为低级别癌,患者临床常无症状,多因宫颈筛查细胞学异常就诊,因HSIL行宫颈锥切或子宫切除后意外发现,常呈宫颈浅表浸润,临床分期多为早期。ACC及BSCC为中、高级别癌,常因绝经后阴道流血就诊,宫颈见到明显肿物,临床分期为中、晚期。3种病变可以共存,观察形态学特征并借助免疫组化染色可帮助鉴别诊断。随访8例患者均未出现复发、转移。结论 宫颈ABC、ACC及BSCC少见,均是起源于储备细胞的肿瘤,在临床特征及病理形态方面有相似性,但治疗及预后不同,准确区分三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P)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来源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SPTP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结果,并结合临床随访信息评价治疗与预后。结果11例中10例女性,1例男性,平均年龄24.7岁(8~50岁)。肿瘤囊实性,镜下1例可见侵犯包膜及神经,1例侵及十二指肠,5例侵及周围胰腺组织。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形态较单一,呈实性巢片状和假乳头状结构。免疫组化:11例SPTP中11例vimentin、ACT( ),10例CD10( )、NSE( ),9例Syn( )、AAT( ),8例AE1/AE3、CD56( ),8例S-100、EMA( ),4例ChrA( ),6例PR( ),ER均为(-)。结论SPTP为主要发生于年轻女性、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少见肿瘤。组织学具有特征性的实性、假乳头状结构。免疫组化检测对其组织源性具有提示意义,并可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膜恶性间皮瘤(PMM)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7例PMM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标记进行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PMM好发于中老年人,平均年龄为61.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腹水、腹部包块等。镜下肿瘤组织形态多样,由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2种类型组成,具有向上皮和肉瘤样双向分化的特点。免疫组化示calretinin(6例)、AE1/AE3(7例)、EMA(5例)、CK5/6(5例)、HBME-1(6例)、vimentin(7例)均(+),CEA均(-)。随访6~30个月,2例死亡,5例存活。结论 PMM对其确诊需结合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根据肿瘤细胞异型程度、核分裂象多少和核的多形性,恶性间皮瘤可分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且需与腹腔原发或转移的其他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