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儿童孤独症的临床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进行儿童孤独症临床分析,探讨围产期及发育期的危险因素。方法:按照CCMD-3儿童孤独症标准做诊断,采用儿童孤独症家长评定量表及克氏行为量表,收集2001年-2004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及华西医院第二医院儿保科就诊的儿童孤独症患儿108例。结果:家长虽较关注孩子语言、社交障碍,但患儿得到确诊的时间较晚。在其早期发育中存在较高比率的躯体疾病,且孤独症与妊娠期某些危险因素如父母的生育年龄、妊娠反应、腹部X射线及早期罹患躯体疾病相关。结论:加强儿童保健,减少围产期及发育期存在的一些危险因素,可能减少孤独症的发病。  相似文献   

2.
本科于 2 0 0 1~ 2 0 0 2年诊断 3 2例儿童孤独症 (也称自闭症 )。病例均来自于门诊 ,其中男 2 8例 ,女 6例 ;年龄 7个月~ 5岁 3 0例 ,~ 11岁 2例。其临床表现均符合自闭症诊断标准。全部病例采用孤独的行为量表 (简称ABC量表 )进行评定 ,结果 :总分≥ 5 1分 2 3例 ,3 7~ 5 0分 9例 ;有感觉、交往、躯体、语言、自理能力异常者分别占 3 2、3 1、3 2、3 2、3 1例 ,其得分分别为 3~ 19、2~ 2 3、8~ 3 3、4~ 2 6、7~ 2 4分。孤独症是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具有特征行为的一种广泛发育障碍。其诊断标准摘自美国精神疾病第 4版。主要采用…  相似文献   

3.
儿童孤独症行为训练92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行为训练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92例孤独症惠儿,实施行为训练,采用CARS于训练前和训练结束后进行量表评定。结果:训练后患儿CARS人际关系、语言、行为障碍等均明显改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孤独症患儿实施行为训练能帮助患儿减轻心身障碍,增强社会功能,降低残疾程度。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国内外的儿童孤独症的主要干预方法,主要方法:结构化教育,行为疗法,关系发展干预疗法,感觉统合训练,动物伴侣治疗,音乐治疗,三元训练体系,语言训练,情感康复训练等。认为对儿童孤独症的早期干预在发育技能获得,提高言语功能和智商,增强同伴交往,减少孤独症症状,增强认知和行为功能等方面有独特的益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行为训练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92例孤独症患儿,实施行为训练,采用CARS于训练前和训练结束后进行量表评定。结果:训练后患儿CARS人际关系、语言、行为障碍等均明显改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孤独症患儿实施行为训练能帮助患儿减轻心身障碍,增强社会功能,降低残疾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行为训练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92例孤独症患儿,实施行为训练,采用CARS于训练前和训练结束后进行量表评定.结果训练后患儿CARS人际关系、语言、行为障碍等均明显改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孤独症患儿实施行为训练能帮助患儿减轻心身障碍,增强社会功能,降低残疾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沙盘游戏联合综合干预在儿童孤独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孤独症患儿86例,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综合干预治疗,观察组加用沙盘游戏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及6个月时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评分、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评分以及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定量表(C-PEP)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治疗3及6个月后,2组ABC及ATEC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明显下降趋势(均P 0. 05),且各时间点观察组ABC及ATEC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 05); 2组治疗6个月后,CPEP各功能领域得分及其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患儿年龄与治疗效果存在负相关(r=-0. 524,P 0. 001)。结论:沙盘游戏联合综合干预对儿童孤独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综合干预,且其治疗效果与年龄呈负相关,这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孤独症患儿家庭综合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51例儿童孤独症患儿在行为、语言及药物等方面进行治疗的同时采用家庭综合护理方法治疗,应用儿童适应量表、儿童孤独症量表等方法在训练前以及训练后2个月、4个月进行评估,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训练2个月后患儿个人能力、语言、社交及行为等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与训练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训练4个月后,患儿各方面改善显著,与训练前相比,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的同时采用家庭综合干预辅助治疗儿童孤独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效果随着实施时间的推延而逐渐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13~2015年儿童保健门诊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6岁以下儿童的筛查量表及发育商,实现ASD患儿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方法对91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Ⅴ)诊断标准的ASD儿童(ASD组),及年龄、性别匹配的70例心理行为发育正常儿童(对照组),运用DSM-Ⅴ、孤独症行为量表(ABC)、改良婴幼儿孤独症量表(M-CHAT)及Gesell发育量表对被试儿童进行临床评估。结果 M-CHAT阳性筛查结果与临床诊断标准一致性较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ASD组适应性、精细动作、大运动、语言、个人-社交5个能区的发育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SD组1~3岁与3~6岁比较,随年龄增长,语言、个人-社交发育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D患儿社会沟通、社会交往能力缺陷,行为发育偏离,使用临床量表早期筛查,辅助ASD的临床诊断,实现早期干预,可改善预后,促进患儿早期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0.
儿童孤独症家庭干预措施的依从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儿童孤独症家庭干预措施的依从性(即家长能否按质按量地完成训练措施)对训练效果的影响及影响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方法每天记录家庭干预措施依从表现、不依从的原因;每月用自制孤独症患儿能力评估表测评1次,包括模仿、大肌肉、小肌肉、手眼协调、认知理解、认知表达、知觉、生活自理等能力。结果依从性较好组较依从性较差组得分明显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表现为模仿、认知理解、认知表达得分明显提高。结论家庭干预措施依从性越好,训练效果也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12.
血管性痴呆患者行为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 (VD)患者认知功能康复训练效果。方法 将 172例轻、中度VD(简易智能状态量表 (MMSE) 10~ 2 4分 )患者进行随机 12周行为干预临床研究 ,其中90例为单盲对照研究 ,82例为自身对照干预研究。结果 随机、单盲干预组较对照组MMSE、日常生活自理量表 (ADL)分数显著改善 ,P <0 .0 1;自身对照干预组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 4周后 ,MMSE、ADL分数已有改善 ,P <0 .0 5 ,12周后MMSE、ADL分数有显著改善 ,P<0 .0 1。结论 持续有计划地对轻、中度VD患者进行行为干预训练 ,对V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明显改善。此训练经济、方便 ,患者及家属容易接受和坚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在不同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症状患者食管24h阻抗-PH监测中术前行为学护理干预的重要性。方法 将伴有不同GERD症状的患者共320例,随机分为行为学护理干预组和非行为学护理干预组。通过观察比较各组患者24h阻抗-PH监测的完成情况,探讨术前行为学护理干预在不同GERD症状患者24h阻抗-PH监测完成中的重要性。结果 食管外GERD症状患者其24h阻抗-PH监测的成功率较食管症状患者均显著减低。食管症状患者24h阻抗-PH监测成功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然而食管外GERD症状患者24h阻抗-PH监测的成功率在行为学护理干预组较非行为学护理干预组显著提高。结论 食管外GERD症状患者其24h阻抗-PH监测的成功率较食管症状患者显著减低,术前行为学护理干预在改善食管外GERD症状患者其24h阻抗-PH监测的成功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综合性措施治疗自闭症儿童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采用综合性措施干预自闭症儿童的疗效。方法 :对接受综合性干预 (物理治疗、认知训练、行为分析及矫正等 ,结合特殊教育 )的自闭症儿童 2 1例 ,采用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定量表 (C PEP) ,由专人进行干预前后测评。结果 :干预后自闭症儿童的各项学习能力及发育商均有非常显著的提高 (P <0 .0 0 1) ;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P <0 .0 0 1)。结论 :采用综合性干预措施可以促进自闭症儿童各项学习能力的同步发展 ,改善其学习能力的不均衡性 ,提高、减轻或消除其病理学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RELN基因exon 6 SNP基因型与儿童孤独症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RFLP)测定30例孤独症患儿及30例正常儿童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采用孤独症行为检查表(ABC)对患儿行为进行评定.结果 孤独症组与对照组exon 6 SNP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基因型为A/A和A/G之间、A/A和G/G之间的孤独症儿童交往因子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基因型为A/G和G/G的孤独症儿童ABC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exon 6 SNP与儿童孤独症相关,携带基因型G/G、A/G的患儿比携带基因型A/A的患儿有更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  相似文献   

16.
ContextSome patients with cancer are able to complete psychosocial pain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sessions, and others find it difficult to do so.ObjectivesConduct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N = 178) that compared delivery formats (in-person vs. videoconference) of a pain coping skills training (PCST)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cancer to examine if intervention session completion predicts postintervention outcomes of pain severity and interference, psychological distress, physical well-being, and pain self-efficacy; and identify predictors (i.e., demographics, medical characteristics, baseline outcome scores) of session completion.MethodsSession completion (i.e., completing all four sessions vs. missing at least one session) was tested as a predictor of postintervention outcomes. Predictors of session completion were then examined.ResultsIn both study conditions combined, PCST session completion predicted improvement from baseline to postintervention in pain severity (β = −0.27; P = 0.03), pain interference (β = −0.25; P = 0.048), and pain self-efficacy (β = 0.23; P = 0.07). Participants in the videoconference condition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than those in the in-person condition to complete all sessions (83% vs. 65%; P = 0.006). Participants with at least some college education (odds ratio [OR] 4.36; P = 0.04), a diagnosis of breast cancer (OR 6.73; P = 0.04), and higher levels of pain self-efficacy (OR 2.32; P = 0.02) were more likely to complete videoconference sessions. Participants who lived closer to the medical center (OR 0.64; P = 0.07), had early stage cancer (OR 3.82; P = 0.07), and fewer medical comorbidities (OR 0.59; P = 0.04) were more likely to complete in-person sessions.ConclusionCompleting PCST sessions is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pain outcomes. Efforts to increase session completion (e.g., videoconference delivery) should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在儿童孤独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孤独症患儿4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以PECS为指导的康复护理。治疗前、治疗6 个月后使用心理教育量表(PEP-3)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儿治疗6 个月后,与各自治疗前相比PEP-3 评分均有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沟通与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PECS指导的康复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孤独症患儿社交功能和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和呼吸、放松训练对哮喘患者负性情绪、病情控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哮喘患者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4例,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同时给予心理疏导、呼吸、放松和生物反馈训练。结果:经过14d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评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病情控制亦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综合心理干预能有效加强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改善负性情绪,缓解和预防哮喘发作,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纠正儿童口吃的效果。方法对35例口吃患儿和家长进行有计划的认知、心理、言语等干预并及时随访监督。结果通过护理干预,提高了患儿家长对口吃治愈的信心,消除了患儿口吃的心理障碍,并为家长提供了良好的家庭康复指导,护理干预前后各项观察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93,P〈0.01)。结论认知、心理、言语等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儿童口吃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