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观察早期高压氧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作用,将59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康复组(30例),对照组(29例),并对康复组患者施以高压氧治疗,而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结果发现,康复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说明高压氧在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方面确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对26例脑卒中患进行早期康复训练,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并与28例对照组患比较.结果表明,康复组肢体运动功能明善(P<0.01),但随着年龄增加.功能积分逐渐减少。说明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综合康复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欧海宁  康健 《现代康复》1999,3(6):649-650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促进技术为主,辅以高压氧,功能性电刺激,针灸等综合治疗方法对20例脑卒中患进行康复治疗。另20例作为对照组,以Fugl—Meyer评分法.Barthel指数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定。结果;康复组在肢体运动功能,ADL能力方面治疗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性(P<0.01)。结论:以促进技术为主的康复治疗.有助于脑卒中患尽快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4.
系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改清  胡俊祥 《现代康复》1999,3(12):1479-1479
目的;探讨应用Brounnstrom促进技术等方法治疗.对脑章中偏瘫的影响。方法:对100例病后1个月以内以偏瘫为主要表现的脑卒中患,他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康复组采用以Brounnstrom促进技术为主的运动疗法以及适度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结果:康复组患肢运动功能,ADL水平有明显提高.与对照组对比有显差异,P<0.01。结论:早期规律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肢体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高压氧治疗,康复组加用现代康复的易化技术(如Bobath技术、PNF技术、运动再学习等)。2组均于治疗前、治疗后30 d评定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认知功能(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结果:治疗后2组肢体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评分均有所改善,但康复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时机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脑卒中偏瘫患50例,分为康复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康复组在病情稳定时(一般为5~7d)开展除同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外的康复护理,治疗前后采用功能独立性评价(FIM),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平衡功能评价采用三级平衡评价。经过两个月的康复治疗后两组患FIM,FMA评分、平衡功能均有所恢复,康复组恢复最快。结果显示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实验早期康复可以预防并发症,并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7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康复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康复组同时接受早期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评定两组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评分).结果 康复组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MA评分及MBI评分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顺利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4):3309-330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康复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康复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从患者入院第1天开始即设计良好的肢体位置,进行患肢按摩和肢体的被动活动。对照组按传统的脑血管病治疗护理方法,患者肢体处功能位,急性期卧床静养限制活动。结果两组患者经1个月的治疗和康复护理后,康复组患侧上下肢体运动功能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介入能明显改善患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9.
葛宁 《中国临床康复》2003,7(31):4285-4285
目的探讨水中康复训练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4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0例,前者采用水中康复训练和传统运动疗法相结合,后者采用传统运动疗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Bm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恢复的6期标准进行评价。结果康复组疗前疗后相比,对照组疗前疗后相比,运动功能均有显著提高,两组治疗后相比,康复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lt;0.01。结论早期水中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罗慧杰  郭平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7):2555-2555
目的 了解急性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脑卒中偏瘫患,急性期应用康复治疗的75例为康复组,未实施急性期康复治疗的62例为对照组。结果 在疾病恢复的近期,康复组肢体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废用综合征及抑郁症状发生率等方面均好于对照组,12个月时Barthel指数、移动能力、活动空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急性期康复治疗能减少残疾和并发症,提高患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康复组各50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及针灸治疗,康复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h后即给予系统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和治疗4周时用Barthel指数评定运动功能。结果:经4周治疗后,康复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能显著提高肢体功能的恢复程度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Brounnstrom 促进技术等方法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的影响。方法:对100 例病后1个月以内以偏瘫为主要表现的脑卒中患者, 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康复组采用以Brounnstrom 促进技术为主的运动疗法以及适度的日常生活活动(ADL) 训练。结果:康复组患肢运动功能,ADL水平有明显提高,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早期规律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对2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并与28例对照组患者比较,结果表明,康复组肢体运动功能明善(P<0.01),但随着年龄增加,功能积分逐渐减少。说明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综合康复治疗提高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选择40例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抽签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20例,康复组进行正规的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临床药物治疗及未经指导的功能锻炼,分别于治疗前1d和治疗后60d进行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结果康复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lt;0.01)。说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有效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抑郁的影响。方法:59例脑卒中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于入院后及急性期后给予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及心理康复训练,观察2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E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康复组改良Barther指数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期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及心理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均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后期功能疗效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发育促进技术对脑卒中恢复后期患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促进技术对50例脑卒中患进行康复治疗,另48例作为对照组,以Brunnstrom评分法,3级平衡评测,Barthel指数进行治疗前后的评定。结果 通过治疗、康复组在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生活活动能力等显改善,与对照组,有显差异(P<0.05)。结论 以促进技术为主的康复治疗,有助于脑卒中恢复后期患尽快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和安全性,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是否可作为评定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客观指标。方法:105例在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神经科住院的有肢体瘫痪脑梗死患者,并排除发病已超过1周,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和失语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70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急性期均按常规治疗,康复组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开始早期康复运动治疗,对照组未给予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后同时对患者做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评价法(FMA)及做SEP检查。结果:治疗后康复组的FMA值为68.15&;#177;20.12与对照组58.69&;#177;19.1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174,P=0.0290),治疗后康复组SEP的潜伏期改善较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或0.01)。治疗前后的FMA值与SEP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有明显负相关(P&;lt;0.05或0.01)。结论:早期的康复治疗有利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SEP可作为评价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早期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必要性。方法将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50例,康复组在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早期下肢康复训练,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建立协调的运动模式,对照组仅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结果康复组瘫痪肢体肌力恢复优于对照组,患者均无下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直等废用综合征的发生,下肢功能明显提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正确合理的下肢康复锻炼,能促进肌力的恢复,减轻废用性萎缩程度,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并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有无差别。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96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康复组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临床药物治疗及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分别于入选治疗前24h及治疗后6-8周进行测评。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测评,日常生活能力用Barthd指数评分。结果经6-8周治疗后,Barthel指数及FMA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其改善幅度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康复组FMA平均值转化为运动最大程度百分比,治疗前后下肢均较上肢为高,但治疗后FMA的提高程度上下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从残损水平分析,经过康复治疗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障碍的恢复程度在病后2个月内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和安全性,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是否可作为评定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客观指标。方法:105例在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神经科住院的有肢体瘫痪脑梗死患者,并排除发病已超过1周,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和失语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70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急性期均按常规治疗,康复组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开始早期康复运动治疗,对照组未给予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后同时对患者做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评价法(FMA)及做SEP检查。结果:治疗后康复组的FMA值为68.15±20.12与对照组58.69±19.1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174,P=0.0290),治疗后康复组SEP的潜伏期改善较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治疗前后的FMA值与SEP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有明显负相关(P<0.05或0.01)。结论:早期的康复治疗有利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SEP可作为评价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